文档详情

答司马谏议书

daj****de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59KB
约6页
文档ID:146623365
答司马谏议书_第1页
1/6

答司马谏议书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 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分析能力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二、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的问题的一一驳斥三、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驳斥的方法,以及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的理解四、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探究五、 教学准备:常规教具与多媒音频六、 教学课时:2课时七、 教学主要环节:一、新课导入:1、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 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 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 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 称王文公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宋是一个士大夫之国,大家都穿得很体面,彬彬有礼,偏偏这 个王安石不洗头、不剃须,每天身上很臭地来上朝,还整天死着一张脸,同僚都叫他“拗相 公”。

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2、 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 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 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熙宁三年(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 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 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 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变法的论争:由于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 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 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汾,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 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 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

变法的结果: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 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神宗则认 为应听取百姓之言变法在当时也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史称,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 不迭,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疫钱都不许经营,税务向商贩索要市利钱, 税额比本钱还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争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 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1072年,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 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变法的评价: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他的变法具 有现代金融学的雏形,如青苗法(余额宝)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 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下面官员执行,为了业绩,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甚至交给朝 廷后,继续找土豪劣绅借高利贷。

农田水利法内容: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 县政府贷款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 加重人民负担变法失败原因: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 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 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用人不当,有的当时就被视为 小人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二、传授新知:1、 听读:听课文录音,结合课下注释,感知全文2、 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 马迁)《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 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 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3、 把握文脉: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 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 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4、 疏通文意:1)第一部分:1、 请人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2、 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 辩解3、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 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 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 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2)第二部分:1、 请人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2、 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明确: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3、 王安石是如何驳斥司马光的?【明确: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 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 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 改革家的风度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受命于人主议法举先王之为天下辟邪说固前知其如此度而修之于朝廷政以兴利理财难壬人】译文: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 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 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 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 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 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3)第三部分:1、 请人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2、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人一一“习于苟且”士大夫一一“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一一“欲变此”】3、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 认为出现“汹汹然”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天下一一“怨谤”;众一一“汹汹然”。

2)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 王安石认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 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 的这种态度?【明确: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 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译文: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 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 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 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 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 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4)第四部分:译文: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三、课堂讨论:1、 你觉得天下“怨谤V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3、 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4、 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参考: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 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 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 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 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 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 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 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 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 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 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 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 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四、写作分析:1、 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 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 自己的信心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 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2、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 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3、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 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 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结构图:、交代写信的缘由」答司马谏议书T卜针锋相对I态度坚决、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IL四、书信常规的结。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