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七个世纪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周礼·考工记》描述,理想的国都平面应呈方形,宫城居中,朝堂位于南侧,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北侧,东侧设太庙,西侧设太社,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范式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①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美秩序”?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北京中轴线上的十五处遗产构成要素,它们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始终决定着北京城市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始终遵循均衡对称的规划布局原则,继承并强化建筑序列的秩序性特征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传统中正和合的哲学理念、择中的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进入20世纪,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过程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成为北京老城内第一处城市公园其后,先农坛、天坛、故宫、景山、太庙也对公众开放②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这样一个京城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创造,从前一切优美的果实都归统治阶级享受,今天却都回到人民手中来了摘编自王鹏、施雨岑、陈冬书《北京中轴线:映射古都的历史与新韵》)材料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③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如此描述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
在其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七十余年建都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自忽必烈把北京积水潭东侧选为新的都城中心点,开始营建大都城以来,中轴线建筑群便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不断扩展,并始终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布局和形态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建立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周围星座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是“天帝”所在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天地对应关系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帝王又被认为是“受命于天”,天子择中而居就成为了天命所授的象征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建设时,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紫禁城位居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地位,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弘气魄《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种观点也在北京中轴线的南北走向上得到清晰的表达,使得坐北面南具有了象征意义。
在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建中,中轴线出现于汉魏时期的邺城唐宋时期的都城虽遵循了“左祖右社”的规定,但并未呈现“面朝后市”的形态由于唐代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长安城市形态对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都城营建产生了深刻影响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清朝对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形态做了进一步完善1912年,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北京中轴线建筑群进入公众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楼和鼓楼,在元、明、清三代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报时来规范人们的起居行止在没有现代计时工具的古代,对于时间的辨识是皇家司天监的责任,对时间的管理具有神圣的意义,是皇帝受命于天的权力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音乐本身具有沟通天地的意义,是礼仪活动中形成仪式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各种国家祭祀活动中要演奏祭祀音乐,跳祭祀舞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北京中轴线建筑群集中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举行的祭祀活动都有特定的祭祀音乐和舞蹈北京中轴线上还有大量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建筑,如坤宁宫是清代帝王举行萨满教仪式的场所,钦安殿自明代以来一直供奉着道教真武大帝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一处伟大的、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摘编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经历多个世纪的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进入二十世纪,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遗存逐渐向公众开放。
B.北京中轴线中心点的选择,依据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是天地对应关系的展现,同时也是天命所授的象征C.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周边国家都城营建深受其都城长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布局形态的影响D.钟楼和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各具功能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是一些朝代既用于报时,也用于规范生活的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在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上的典范性,并不由其成为世界遗产所决定B.北京中轴线的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均衡对称的形态上,也体现在轴线的南北走向上C.当代学者通过研究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D.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祭祀场所举行祭祀活动需演奏音乐,因为音乐体现了祭祀的重要3.在中华文明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下列选项符合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择中”特点的一项是(3分)A.北京城“红黄金碧、灰院素城”的色彩设计B.故宫中央的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C.天坛和先农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东西两侧D.石拱桥万宁桥四角燕翅墙上各设一尊镇水兽4.材料有三处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请选择两句,填写序号并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4分)( ) ( )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我们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请根据材料谈谈“北京中轴线”有哪些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干 草(节选)宋学武我和妻旅行结婚,转了大半个中国,下了火车上汽车,马上就要回到我的辽北家乡了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乡土气息,仿佛闻到了家乡的炖菜和草香,恨不得一下子飞到那块土地上家乡没山没水,只不过一岭黄沙,几撮泥房,几缕炊烟罢了唯独可以向妻炫耀的,就是门前那片大草句子。
那是我记忆中的一片草原可是,草甸子几经沧桑,多次变迁,现在究竟什么样了,我已全然不知临行前,我曾经问过草甸子的事,家里来信说,你回来就知道了是的,我就要回来了我就要知道了可是妻能感兴趣吗?我不妨先把我记忆中的草甸子讲给她听草甸子离我家只有一里之遥,不很大,宽不过五里,长也不过十五里后来,我有幸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草甸子和呼伦贝尔大草原比较起来,简直太小了,小得实在可怜可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它却是那么辽远,那么空阔我常常躺在深深的草丛中,吸吮着草的芳香,仰望着浮动变幻的白云,想象着远处天地相接的地方中午或者晚上,常常看到一个光着膀子或者光着膀子披着蓑衣的老人在草甸子上巡视,那是看守草甸子的磕巴舅舅——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磕巴舅舅何以成为我的舅舅,也许很早很早以前,他和姥姥家有点沾亲带故吧乡亲屯亲,两方世人也是亲如果考查起来,农村自然村落之间,总能找到最初的血缘关系经常和我一块去草甸子上玩的是小草和邻居家的大青哥大青哥姓郑,大名郑国维听这个名字很是有点气魄,寄托了庄稼人的无限希望和憧憬,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对后代小草只小我一岁,是磕巴舅舅的独生女儿,三岁上死了娘,父女俩相依为命我们三个极要好,常常结伴到草甸子上捉蚂蚱。
我们在绿绿的草地上奔跑,惊起一群群蚂蚱翻飞但这东西很机灵,很敏捷,我们怎么也捉不到有时为捉一只“扁担钩”(扁担钩:一种大蚂蚱,长腿、尖头,成扁担钩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追一程,它就飞一阵,我们停下来,它也停下来,好像故意引逗着我们当我们真的认真起来穷追不舍的时候,那东西却展开银亮的翅膀远走高飞了磕巴舅舅说话不利索,断断续续的尽逗点儿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据说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向他问路:“老、老乡,到县城怎、怎么走?”磕巴舅舅惊异地看着这个陌生人,就是不肯回答陌生人有点火了,骂骂咧咧地走了他才憋红了脸,十分认真地对过路旁观的乡亲说,“不是我、我、不告诉他,我是怕他说、说、说我学他磕巴舅舅还会用草梗编织各种各样的草制品什么花篮、器皿、草帽、蓑衣、蝈蝈笼,都会而且选择各种颜色的草梗编成各种图案,什么花鸟、人物、山水、禽兽,都有总之,男孩子玩的,女孩子戴的,大人们用的,屋里边摆设的,他都编几乎家家都有他的“作品”现在想来,这些草制品真不知道要比城里卖的好些工艺美术品强多少中午,天空没有一丝儿云,炽热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得草甸像疲倦了的大海。
磕巴舅舅把那把大扇刀骑在胯下,“刷——刷——”地磨着不时用指甲试试刀刃刀头是新换的,好像还不那么锋利长长的刀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手握的地方被汗水浸渍,让老茧摩擦,已经变细、发亮,呈着暗红色他对草的长势一定很满意,从他那隐藏笑意的皱褶里和映着绿波的瞳仁里,看得出他爱这草句子,爱这贫瘠的、熟悉的土地一过立秋,挂锄了,草也成熟了,大家便开镰割草男人们打草用大扇刀,妇女和孩子们用镰刀扇刀把长、镰宽、刃利,刀和刀把成仰角,一抡就是一个扇面形,一会儿就是一大片但扇刀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不仅凭力气,还得有技术只见磕巴舅舅光着膀子,赤着脚,脖子上搭个被汗水浸透已经变黑了的破毛巾,叉开双脚,用扇刀打草,正打反合,左右开弓,刀片贴着草根、地皮,“刷——刷——刷”,随着这悦耳的、有节奏的“刷刷”声,双脚一点一点向前挪动,赤脚踏着茬子,硬是踩出两条平行线,一趟一趟新打的草甸子,在他脚上延伸,延伸……像刚刚犁过的田垄他那赤条条的脊背,由于长期被太阳烤炙,闪出紫蓝色的光,仿佛镀上了一层珐琅我、大青哥、小草这么大的一群孩子,这会儿便分别跑到自家的园子里,掰来几穗青嫩的包谷,削几根树签把包谷插在草地上,下边拢起一堆干草,点燃,火借风势,干草烧得噼噼剥剥地响,散发出浓重的苦艾味,就连烧熟了的包谷也染了这种草香。
我们吃,大人们也吃,谁赶上了谁就吃那滋味,绝不比城里人把面包、香肠、啤酒带到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