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共50分)1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经估算模式计算出某项目排放 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为30%,占标率10%对应的落地浓度所处最远距 离D10%为0.8 km(厂界内),则该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边长分别是( )A.二级、5 km B.二级、1.6 kmC.三级、5 km D.三级、1.6 m2. 某建设项目有两个大气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经估算模式计算出该污染物占标率 10%的落地浓度所处的 距离(D10%)分别是2.2 km和5 km,该项目的评价范围边长是( )kmA. 2.2 B. 4.4 C. 5 D. 103.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扩建项目,其污染源调查对象至少应包括( )A.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B•区域替代项目C. 评价范围内所有工业污染源D. 所评价的项目4. 某项目主要排放SO2、NO2、CO、CO2、TSP、PMl0等污染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监测因子至少应包括( )。
A. SO2、NO、CO、TSP、PM10 B. SO2、NO2、CO2、TSP、PM10C. so2、no2、tsp、pm10 d. so2、co、co2、tsp、pm105. 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以下各监测期大气现状 监测点位设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 各监测期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监测点位置应重合,加密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B. 所有监测点位均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C. 敏感点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加密监测点位不变D. 所有监测点位不随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6.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其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可不包括( )A. 各月的风向玫瑰图 B.各季的风向玫瑰图C. 1年的风向玫瑰图 D. 20年以上的风向玫瑰图7.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污染物属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的是( )A. CO B. NO2 C. NO D.氟化物8. 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学校、医院、 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商用写字楼。
以下预测计算点均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 学校、医院、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商用写字楼、最大地面浓度点B. 学校、医院、居民区、预测范围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点C. 学校、居民区、商用写字楼、预测范围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点D. 学校、居民区、商用写字楼、污水处理厂、预测范围网格点9. 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6个监测点位的现状监测日 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分别是0.30 mg/m3、0.20 mg/m3、0.10 mg/m3, 预测范围内的日平均质量浓度最大预测值是0.15 mg/m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大气环境》,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应采用的最终质量浓度是( )mg/m3A. 0.15 B. 0.25 C. 0.35 D. 0.4510.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应附具的基本附图是( )A.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C.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11.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参数均属于大气面源污染源调查清单的是( )。
A. 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B. 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污染物温度、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C. 年平均风速、面源污染物温度、年排放小时数、评价因子源强D. 年平均风速、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速度、排放温度12. 某项目有两个大气排放源,经估算模式计算两个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尸max)分别为10%和85%,地面浓度占标率10%处(D10% )距两 个排放源最远距离分别为2.0 km和4.8 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 境》,该项目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边长分别为( )A. 一 级,9.6 km B.二级,9.6 kmC. 一级,5 km D.二级,5 km13. 某新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M]0环境质量现状每期监测时间和每天监测时段符合要求的是( )A. 7 d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18 hB. 7 d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20 hC. 5 d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18 hD. 5 d有效数据,每天至少采样时间12 h1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城市道路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布设的原则是( )。
A. 至少设6个监测点B. 只设4个监测点C. 监测点数目根据当地城市环境空气例行监测点的分布情况而定D. 监测点数目根据道路布局、车流量、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而定15. 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距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 象观测站分别为38 km和55 km下列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中,符合《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 调查距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B. 调查距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C. 调查距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D. 调查距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1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不属于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内容A.探空层数B.探空层每层高度C.总云量、低云量D.探空层每层的露点温度1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属于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A.气压B.低云量C.能见度D.主导风向1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
A.确定评价等级B.确定评价范围C.确定气象条件D.确定面源排放温度19. 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项目只有一个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为 氯化氢、甲苯、甲醇和乙醇,排放速率Ocg/h)分别为0.6、1.2、2.1和0.00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应作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A. 甲苯、甲醇、乙醇 B.氯化氢、甲苯、乙醇C.氯化氢、甲醇、乙醇 D.氯化氢、甲苯、甲醇20. 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PM10最大日均浓度预测值为0.05 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值范围为0.08〜0.12 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平均值为0.10 mg/m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区PM10最大点的最终环境影响日 均浓度值是( )mg /m3A. 0.05 B. 0.13 C. 0.15 D. 0.1721. 某风景名胜区需建设采暖锅炉,锅炉燃料为天然气,经估算模式计算,其 排放污染物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max)为8.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 )A. 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22. 某焦化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限值 为10%,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见下表,该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 )。
污染源焦炉烟囱焦炉污染物SO2NO2PM10B[a]PPM10D10%/m3 0003 0002 9004 0004 000A.边长6 000 m的矩形 B.边长5 900 m的矩形C.边长6 900 m的矩形 D.边长8 000 m的矩形23. 某小区一期工程已配备燃煤供热锅炉,现拟建二期工程新增2 t/h燃气锅炉, 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该项目二期工程环评至少应调查的污染源是( )A. 二期工程污染源B•一期、二期工程污染源C. 一期、二期工程污染源及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现有污染源D. 一期,二期工程污染源及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在建污染源2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时,PM10监测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 冬季监测5天有效数据B. 冬季、夏季分别监测5天有效数据C•冬季监测7天有效数据D.冬季、夏季分别监测7天有效数据2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 本原则,说法正确的( )A.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污染物排放情况无关B.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调查的气象观测位置无关C.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评价区域地表特征有关D.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评价区域污染源分布有关26. 某山区项目于2011年开展环评工作,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距最近的地面气象站(平原站)60 k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符合要求的气象观测资料是( )A. 2005年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B. 2010年12月一2011年1月在评价区补充观测的地面气象资料C. 2000—2010年的平均气温D. 2000—2010年的风向玫瑰图2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项目,不属于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的是( )A. 年平均温度日变化 B .年平均风速月变化C. 年平均风频月变化 D.季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28. 某新建汽车制造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 居民点、学校、纺织厂、乳品厂下列预测计算点均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 气环境》要求的是( )A. 居民点、学校、纺织厂、乳品厂和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B. 居民点、学校、纺织厂和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C. 居民点、学校、乳品厂和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D. 学校、乳品厂、纺织厂和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29. 针对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下列预测情景中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B.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C. 网格点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D. 网格点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30. 某项目按工程建设方案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300 m;对建设方案进 一步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可达标,确定的大气环境防 护距离为200 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为( )A.r界外200 m范围 B.厂界外300 m范围C.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200 m范围 D.以排放源边界为起点300 m范围3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可不列入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的内容是( )A.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B.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C. 预测模式选取的合理性D-项目总图布置的合理性32. 某拟建项目厂址南北长1 000 m,东西宽800 m,供热锅炉排气筒位于厂址 中央,其排放的污染物最大地面占标率Pm应10%,出现在距排气筒350 m处根据ma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边长分别为( )A.二级、5 000 mB.三级、5 000 mC.二级、700 mD.三级、700 m33. 某城市扩建一条主干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 项目大气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分别为( )2012年考题)A.二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100 m B.三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100 m C.二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 D.三级、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34. 某三级大气评价项目需进行一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评价区年主导风向为NE,监测季节主导风向为E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如 以厂址正北方向为0°,则至少需在厂址约( )等方向布点A. 0°,180° B. 45°,225°C. 90°,270° D. 135°,315°3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面源源强计算清单不包括的参数是( )A. 面源海拔 B .面源长度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D.面源烟气排放温度36. 某项目2012年开展环评,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距厂址 45 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气象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均 符合大气评价要求的时段是( )A. 2006—2010 年 B. 2007—2010 年C. 2008—2010 年 D. 2009—2011 年3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资料常规调查项目至少是( )A. 观测时间、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B. 观测时间、风向、风速、湿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C. 气压、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D. 气压、风向、风速、降水、低云量、总云量3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不属于常规预测情景的是( )。
A.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日均浓度预测B .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日均浓度预测C. 削减污染源日均浓度预测D. 被取代污染源日均浓度预测3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AERMOD模式不适用于评价范围边长是( )km的一级评价项目A. 30 B. 40 C. 50 D. 604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符合要求的是( )2012年考题)A. 一级评价项目可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季节进行监测B. 一级评价项目可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须取一期季 节进行监测C.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D. 一级评价项目、二级评价项目均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41. 某新建项目排气筒距自然保护区边界2km,估算模式计算的Pma=9.5%,根 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A. 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4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点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A.排气筒几何高度 B.排气筒烟气抬升高度C.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D.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43. 某二级大气评价项目进行冬、夏季二期监测,评价区域冬、夏季主导风向分 别是东北、东南。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冬、夏季监测应分 别在项目( )方向上加密布点A. 东北、东南 B.东南、东北C.西北、西南 D.西南、西北4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的气象观测资料是( )A. 评价范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B. 评价范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C. 评价范围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D. 评价范围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资料45. 某二级大气评价项目位于山谷,最近的地面气象站位于平原,距项目52 km, 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距项目75 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下列关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应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至少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B. 应调查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至少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C. 应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至少3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D. 应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资料4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的叠加影响是( )A. 预测值和所有点位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叠加B. 预测值和所有点位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叠加C. 预测值和同一点位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叠加D. 预测值和同一点位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叠加4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模式中可用于交通线源影响预测的是( )。
A.估算模式 B. ADMS模式C. AERMOD 模式 D. CALPUFF 模式4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面源中心为起点确定B. 应采用确保场界监控浓度达标的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排放多种污染物的不同无组织源,应合并为单一面源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 排放多种污染物的同一无组织源,只计算其中一种污染物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4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报告书不需要提供的附图、附表是( )A.基本气象分析图B. 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C. 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D. 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50 .某项目经估算模式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为8.6%,距离排气筒2 km有一风景名胜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评 价工作等级应不低于(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1. 某新建燃煤电厂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2005 年营运的A项目,主要排放SO2、NO2;在建B项目,主要排放H2S、NH3;拟建C 项目,主要排放SO2、TSP。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电厂大 气污染源调查应包括( )A. A项目 B. B项目C. C项目 D.新建燃煤电厂项目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内容包 括( )A.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B.确定预测因子C.确定预测计算点 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3.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新建燃煤项目,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应包括( )A. 烟囱高度方案B. 非正常排放的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C. 正常排放的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D. 非正常排放的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4. 某项目排气筒顶部海拔高度50 m,距排气筒5 km范围内地形海拔最高40 m,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半径20 km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用AERMOD模式系统进行环境影响预测须获取的资料有()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B.高空气象数据C .地形数据 D .地表粗糙度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包括( )A-项目选址 B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C.总量控制 D.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6. 南方某新建电厂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已运营的 污水处理厂、东风水泥厂,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和已批准环评文件的拟建供水 工程项目。
为平衡该项目所需总量指标,拟关闭评价范围内的东风水泥厂根据《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电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列入大气污染 源调查的项目有( )A.东风水泥厂项目 B.供水工程项目C.污水处理厂项目 D.生活垃圾焚烧项目7. 处于复杂地形的某项目评价范围边长为60 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适用于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模式有( )A.估算模式 B. AERMOD模式C. ADMS 模式 D. CALPUFF 模式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图件中,属于大气环境影 响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附图的有( )2010年考 题)A.基本气象分析图 B.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C.复杂地形示意图 D.污染源点位分布图9. 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新建农药项目,建一根30 m高的工艺废气排气筒,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污染源调查内 容有( )A•排气筒出口处的环境温度B•排气筒出口内径及烟气出口速度C.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速率D.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公路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 有( )。
A.公路高度 B.公路宽度C.平均车速 D.车流量11. 某项目以烟尘排放为特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PM10影响预测的内容有( )2011 年考题)A. 运行期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PM10日平均浓度B. 运行期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PM10小时平均浓度C-施工期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PM10日平均浓度D-施工期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PM10小时平均浓度1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内容有( )A•分析不同排放方案的环境影响B. 分析小时平均浓度超标概率C. 分析日平均浓度是否超标D. 绘制年平均浓度等值线图1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边长为60 km的山区复杂地形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可 选用的模式有( )A.估算模式 B. AERMOD模式C. ADMS 模式 D. CALPUFF 模式1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一级大气评价项目,如 果评价范围50 km内有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至少应收集调查的资料 有( )。
A. 评价范围内20年以上主要气象统计资料B.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C.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高空气象站观测资料D. 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1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内容包括( )A-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合理性和可行性B.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C.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D.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16. 某涉及现有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扩建项目,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为满足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需要,大 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有( )A. 现有项目污染源B. 扩建项目污染源C. 评价范围内排放同类污染物的现有工业污染源D. 评价范围内排放同类污染物的在建工业污染源17. 某项目排放氟化物、CO和B[a]P,经估算模式计算的D10分别为500 m、1 000 m和2 000 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 影响评价范围(半径)错误的有( )mA. 500 B. 1 000 C. 2 000 D. 2 50018. 某扩建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内有在建的铁合金项目,汽车 发动机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关于该项目大气污 染源调查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分析扩建项目现有污染源B. 调查分析扩建项目污染源C. 应调查分析铁合金项目污染源D. 应调查分析汽车发动机项目污染源19. 大气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评价范围边长为30 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环境影响预测应采用的模式有( )A.估算模式 B. ADMS模式C. AERMOD模式 D.箱模式20. 位于南方地区的某生活垃圾焚烧改扩建项目,新建一台500 t/d焚烧炉,并 对现有的一台350 t/d焚烧炉进行脱硝改造,同时项目评价范围内有一在建变电站项 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 象应包括( )A.现有的350 t/d焚烧炉 B.新建的500 t/d焚烧炉C. 改造后的350 t/d焚烧炉 D.在建的变电站项目污染源2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情况中,属于常规预测情景的有( )A. 预测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日平均质量浓度B. 预测削减污染源非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C•预测被取代污染源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D. 预测与拟建项目相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年平均质量浓度2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污染物中属于生活垃圾 焚烧项目必须选择的监测因子有( )。
A.氯化氢 B.二氧化氮C. 二哽|英 D.二甲苯2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气象参数中,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调查内容的有( )A.风向 B.风速C.总云量 D.干球温度2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参数中,属于点源调查清单内容的有( )A.烟气黑度 B.排气筒高度C.烟气出口速度 D.烟气出口温度2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估算模式适用于( )A.评价范围的确定 B•评价等级的确定C.点源日均浓度的预测 D.线源最大地面浓度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