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导致休克发生的重要环节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主要受三个因素调 节,即血容量、心脏排血量和血管张力影响以上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均可导致休克发生 休克分类目前也倾向于依据对以上三因素的初始影响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 液分布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事实上各类型休克对循环动力学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尤其到休 克后期常常是各影响因素交叉存在,对休克处理也应依据对病情的综合分析,按照以上因素 对机体影响的轻重缓急分别处理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休克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低血容量是指血管内有效血容量的减少可 由于全血的丢失,血浆量的减少或者自由水的丢失出血是静脉回流减少导致休克的最常见原因动脉压降低通过压力感受器介导增加交感 神经系统活性,表现为动静脉收缩和直接心肌兴奋静脉收缩对于维持静脉血液回心从而维 持心排量尤其重要.动脉收缩起初是为在心排量降低时维持正常动脉血压,由于脑和冠状动 脉收缩不明显,对维持心脑灌注有益但对其他器官,如肾脏,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将 严重减少血流灌注交感神经兴奋的心脏表现是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在无出血情况下循环血浆丢失也会引起与失血症状相似的休克。
如严重烧伤可引起足以导致 休克的血浆丢失.由于血浆丢失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与失血性休克临床表现相同,只是选 择性血浆丢失增加了血液粘滞性,加重了血流淤滞体液或电解质丢失也可导致低血容量性 休克,如呕吐腹泻时体液大量丢失,肠梗阻导致大量分泌或渗出液体被隔离在肠管内,或腹膜 炎时大量液体渗出到腹腔内也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处理以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为主,后期因引发全身应激反应及合并心功 能抑制,处理也趋于复杂化.二、心源性休克由各种严重心脏疾病引起的急性心泵功能衰竭,导致左心室不能泵出足够的血量起初,外 周循环通过血管收缩来尝试代偿,但如果左心功能损伤足够严重,不能维持正常循环,就会 发生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当左心室心肌坏死超过40%时心脏即难以维持正 常循环功能其他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少见原因还包括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败 血症大多数术中心肌梗塞的病人会发生对输液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低血压,心电图动态变化有助于 证实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建立有创监测有利于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并随时评价治 疗效果围术期心肌梗塞的临床处理包括维持理想前负荷,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 药,必要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早期溶栓治疗能否应用应结合外科情况综合考 虑.术后争取尽早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三、血流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内分泌性等,其中以感染性休克为最常见感染性休克的 典型表现为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脏充盈减少而心排出量增加(高排低阻型)尽管心排出量增 加和氧输送增加,但仍出现细胞水平的组织供氧不足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程进展程度不同感 染性休克还可因心功能受抑而表现为低排低阻型及低排高阻型 感染性休克的病情较复杂,几乎全身所有细胞、组织及器官都受到影响细菌细胞产物刺激 机体产生促炎症介质及炎症抑制介质,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组织伤害,事实上在败血症性休克 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异常是由于激活了炎症介质而并非是由于炎症本身.感染性休 克病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感染伴发的体温变化后期常发展为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处理首先应治疗或清除感染源,应用有效抗生素,血流动力学支持包括液体复苏以恢复 有效灌注压(目标MAP 70〜80mmHg),液体复苏不满意时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 或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大剂量激素、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抗 内毒素治疗、和抗细胞因子治疗,疗效均不肯定四、 阻塞性休克 阻塞性休克的基本原因是对正常循环血流的机械梗阻造成全身灌注减少,如腔静脉压迫、张 力性气胸、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离。
最常引起阻塞性休克的临床情况是心包填塞, 临床可表现为颈静脉扩张、心音低钝、奇脉、低血压临床处理以病因治疗为主五、 休克的治疗原则 休克的纠正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发现和消除休克的病因至关紧要对休克病人的理 想化处理是在休克的临床症状明显化之前,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至少在其尚未 发展到难治性休克前给予有效治疗,终止病程进一步恶化,避免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实际 上在病人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之前能够早期发现或预测可能发生休克的客观指标不多,而麻醉 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多数病人已经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皮肤湿冷、尿量 减少这些征象表明休克已经发展到失代偿阶段,即时麻醉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准确地 判断病情,提供正确有效的治疗一)紧急处理 休克病人病情多较危重,麻醉医生接诊后应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昏迷病人应保持 气道通畅和正常通气,无自主呼吸病人立即气管插管或通过紧闭面罩通气,同时清除口腔和 气道分泌物,备好吸引器,防止病人呕吐误吸头面或颈部损伤开放气道困难者行气管切开 存在活动性出血病人在加压包扎等简单止血措施同时积极准备手术.尤其体腔内大出血病人 应尽早安排手术治疗,否则术前即使积极输血输液有时也难纠正休克状态,反而增加失血量。
围术期容易出现低氧血症,应鼓励病人吸氧,增加吸入氧分数有助于减少氧债,改善组织氧 合建立通畅的外周静脉通路,用于输血输液和输注抢救用药.提供能让病人感觉舒适的体位,抬高下肢10〜15cm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但不要头低 足高位,避免腹腔内脏器压迫膈肌影响呼吸对四肢和脊柱骨折病人注意制动,减轻疼痛并 防止意外伤害对休克病人还应注意保暖,避免体温下降围术期由于伤口暴露、组织低灌 注、大量输血输液以及麻醉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作用,病人体温一般呈下降趋势.低温会降 低乳酸和枸橼酸代谢,加重酸碱紊乱,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也影响心功能,同时使氧离曲线左 移,影响麻醉药物代谢也有些病人由于炎症反应和抗胆碱药物作用术中体温可以升高,应 予物理降温无论寒战还是发热皆增加耗氧量,对病人不利二)液体复苏 休克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治疗休克的第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快速恢复有效循 环血量.即令是对心源性休克,如急性心梗,过分控制液体只会使病情复杂化此时首先输 液至PAWP15〜18mmHg,除外低血容量状态然后集中精力处理心泵功能不全低血容量性休克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早期,组织间液进入血管代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因此病 人同时存在功能性细胞外液丢失。
液体补充可先由晶体液开始,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可引起高 氯性酸中毒,含糖液体加重脑损害,一般首选乳酸钠林格氏液.输注量取决于患者的体重和 缺失量,开始先快速输注20ml/kg反应良好应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尿量增加、氧 输送增加等渗晶体液快速输入后大部分转移至组织间隙,每输入1000毫升晶体液约增加 血浆容量 200 毫升补液初期可补充休克病人细胞外液体缺乏,但过分增加细胞外液对病人 不利实验资料表明,输注 4 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可暂时维持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动脉血压,同 时表现为 CVP 升高而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组织氧分压下降超过 50%而且过量输注晶体液 有可能在血容量尚未完全纠正时即出现周围组织水肿高渗盐水(7 5%)通过吸引组织 间液进入血管可迅速扩容,在失血性休克紧急复苏时选择性应用,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组织 水肿病人,如闭合性脑损伤.但高渗盐水扩容和改善循环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不能反复应用, 用药后产生一过性高钠血症近年来联合应用高渗盐水和胶体液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收到 良好效果,具有液体用量少、血流动力学改善快而持久(2小时以上),并能显著提高组织 氧供和氧耗,改善氧供需平衡等优点,对机体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
适时补充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动物明胶等)可弥补单纯晶体液的不足之处,具有扩容迅 速、输液量小、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缺点是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休克晚期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输入的白蛋白类胶体渗漏至组织间隙,增加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加重组织水肿 有资料表明 6%羟乙基淀粉用于创伤性休克病人能降低毛细血管对白蛋白通透性,增加血容 量同时减轻组织水肿,作用原理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失血和大量液体输注势必会降低病人血球压积,而血球压积过低影响血液携氧能力,对失血 性休克病人说来,及时输血尽快恢复血容量和血球压积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血球压积低于 20%病人必须输血或浓缩红细胞,理想的复苏效果应使病人血球压积不低于30%输血输液后病人循环改善表明治疗有效,伴随重要器官灌注改善,内环境紊乱也趋于纠正. 但严重休克病人除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外常常还有其他问题合并存在俞血输液至PAWP18〜 20mmHg病人循环功能改善仍不明显,或心脏指数不再随输液增加Gtarling曲线达到平台 期)而MAP低于70mmHg,应及时开始其他综合治疗三)改善组织灌注 组织灌注不足是休克发生发展及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尽快改善组织灌注是休克治 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保证重要脏器组织灌注的基础是提供满意的心脏排血量和足够的有效灌 注压休克病人为偿还氧债需要保持相对高的心脏排血量,充分液体复苏后CI仍低于 4.5L/minm—2或MAP低于70mmHg时考虑应用正性肌力药.一般首选多巴胺,由小剂量(2~4pg/ kgmin—1.)开始,剂量过大(>10pg/kg.min-2)时多巴胺有a兴奋作用,提高血 压要以牺牲组织灌注为代价,因此建议应用能维持最低可接受血压水平的最小剂量用药后 血压升高而心排量低于目标水平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扩张药如血压和心排量均不能达标建议 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儿茶酚胺不敏感病人应检查并纠正酸中毒和低钙血 症重要器官灌注充分的标志应是血流动力学稳定,尿量满意,血乳酸浓度下降,血气检查无 明显酸中毒,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大于 75%四)保证组织氧合 保证组织灌注的目的之一就是向组织供氧以满足细胞水平的氧消耗如果组织需氧量大于氧 输送量,细胞就转入无氧代谢,结果造成乳酸酸中毒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对休克病人 应加大氧输送量以提供足够的氧供组织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