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文学史下(期末复习)

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7.50KB
约13页
文档ID:168025755
外国文学史下(期末复习)_第1页
1/13

第六章 19 世纪初期文学1、略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思想和文学基础一)自由主义思潮:18 世纪末以来,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引起 了人民的普遍失望和不满情绪,从而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作家把政 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 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二)社会心理:沉溺于好梦和幻想,悲观颓唐、消沉抑郁,感慨人生虚幻、 命运多舛,理想破灭而对现实失望三)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基础,其基 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灵感、想象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四)空想社会主义:企图以个人的空想计划来代替社会斗争,实现人类的 解放,为浪漫主义者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五)文学传统及其演变:继承了中世纪的传奇文学和民间文学、 18 世纪 感伤主义文学、卢梭的小说、德国狂飙突进时期文学乃至 18 世纪末出现的哥特 小说反拨以尊崇权威、崇尚理性、克制情欲为宗旨的古典主义2、简述德、英、法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源于德国,由于政治分裂,经济落后,德国浪漫主义运 动带有较大的保守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反对古典主义,鼓吹创作自由,缺乏战斗 精神,宗教色彩浓重。

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以两个文学团体为标志:耶拿派和海德堡派施莱格尔 兄弟是前期浪漫派,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是后期浪漫派,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童话海涅《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英国: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所谓“湖畔派”三诗人,他们是华兹 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城市文明而寄情自然,缅怀中古第二代浪 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还有济慈,他们思想激进,把诗歌革新推向新阶段华兹华斯: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被誉为自然的诗人《抒情歌谣集》是 英国浪漫主义宣言,诗作《丁登寺》被认为是不朽之作,歌颂自然美,开拓了以 表现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浪漫主义诗风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忽必烈汗》认为想象是诗人的最高品质,而庸才 只有幻想,不同意华兹华斯的完全采用村俗口语的主张,认为低微粗鄙的田园生 活不可能产生好的语言骚塞:桂冠诗人,有《审判的幻影》拜伦:19 世纪初叶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 德游记》《唐璜》雪莱:核心是“抗议”与“憧憬”,基于“改造世界的强烈爱好”,他的诗 歌就是革命的传道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济慈: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热爱古代希腊文化,对资本主 义现实抱有厌恶态度,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伊莎贝拉》《海披里昂》。

瓦尔特·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采用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构成历 史小说,并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起来,反映出时代特色《罗伯罗伊》 《清教徒》1法国:政治色彩鲜明,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 开端,斯塔尔夫人也代表着早期浪漫主义方向雨果为代表的新一代诗人战胜古 典主义,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潮早期:夏多布里昂:贵族倾向,没落贵族思想情绪的体现者《阿达拉》《勒内》 斯塔尔夫人:民主倾向,温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雨果:法国 19 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克伦威尔>序言》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宣言,《艾尔那尼》《巴黎圣母院》《悲 惨世界》《九三年》等20 世纪中期后: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乔治·桑《木工 小史》,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3、联系具体作品论析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①强调主观情感,重视抒情性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是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宣 扬个性解放与心灵解放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崇尚自我,提倡解放人的主观 世界,把表现自我、抒发情感提高到首位与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相反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对情感的体验十分敏感,想象丰富。

作品中充满大 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和神话色彩③热爱自然浪漫主义继承了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歌颂大自然的美丽,通过抒 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寄托自己的理想,以自然的 “美” 否定现实的 “丑”④反对古典主义因袭陈规,主张创作自由,体裁、手法多样⑤崇尚中古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这 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4、试析“拜伦式英雄”形象①恰尔德·哈洛尔德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全诗重心在于抒发浪漫主义 情怀,也不乏对历史和现实的直接反映和判断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这是第一部 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的作品②是《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些诗的主人公都是悲剧性的孤 傲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 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 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 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 印记③《曼弗雷德》是拜伦式英雄的结束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怀疑和否定,追寻 “忘却”和死亡,在冥想之中轻视人民而不与人交往。

5、试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基本主题①恰尔德·哈洛尔德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全诗重心在于抒发浪漫主义 情怀,也不乏对历史和现实的直接反映和判断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这是第一部 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的作品②长诗广泛地描写了各国人民在侵略者和专制暴君的奴役下屈辱悲惨的生 活,愤怒的谴责了各种形式的暴政,并对人民的不幸予以深切的同情2③长诗反映了各国人民反抗暴政,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生活,诗人对人民正 义的巨大力量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斗争给予热烈的声援④作品中还大量的描绘了未受黑暗的现实政治玷污的大自然美景,表达了诗 人对未来的自由生活的坚定信念6、《<克伦威尔 >序》的基本内容核心:批判古典主义①浪漫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②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原则 ③浪漫主义的自由原则批判了古典主义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不可逾越的规定,以及将崇高优美和滑 稽丑怪截然分开的做法,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 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文艺的真实“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 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他所描写的美丑现象都是理想化的和十分夸张的7、《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壮阔、雄伟,熔各种浪漫主义手法为一炉,在中世 纪的时代背景之下,围绕主人公的遭遇,展开了一场人性与神性、光明与黑暗、 自由与专制、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

1)小说中的对照①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他们是两个孤儿,一个奇美,一个奇丑仪貌美丑的强烈对照,卓绝地衬托 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一次是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送水的情景,显示了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的 美好心灵第二次是加西莫多救援爱斯梅拉达的情景,显示了加西莫多心灵的觉醒 ②爱斯梅拉达和法比的对照一个忠贞不渝,一个放浪轻浮,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的对照,展示了贫苦少 女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暴露了贵族公子极端利己的恶劣本性③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与弗罗洛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明亮的色调,爱、善良、淳朴弗罗洛:阴暗的色调,残忍、变态2)人物自我对照①爱斯梅拉达的自我对照:表现为一种内外和谐的美的辉映,既有美的仪貌,又有美的心灵在仪貌美 与心灵美的交相辉映中,作者赞她的“完整的”美,“全能”的美②加西莫多的自我对照:丑的外貌突出美的心灵,在奇丑的外貌之下,跳动着一颗金玉之心他原本 犷野、蒙昧、凶恶,由于仁爱的感化而心灵复苏,成为人道主义的典型③弗罗洛的自我对照:外表道貌岸然,虔诚圣洁,内心虚伪残忍人格的两重性:既是教会恶势力的化身,又是教会宗教生活的牺牲品 3)情节对照两个王朝(专制王朝、奇迹王朝);两个国王(路易十一、乞丐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种法律、两个绞架;两组人物、两种命运。

38、《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 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 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 想“冉阿让”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 “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①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倾注对苦难者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如:冉阿让被监禁 19 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 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②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③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犯 弃恶从善、终止犯罪④善能战胜恶,爱能消除恨,雨果提出用善和爱化解一切仇恨和苦难,相信 “人性能够排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爱,你就是未来!”⑤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解释名词:(1)耶拿派:1798 年,文艺理论家施莱格尔(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奠基者) 兄弟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

代表 作家是诺瓦利斯,其代表作为诗集《夜的颂歌》2)海德堡派:1805 年在海德尔堡出版的《隐士报》是这个时期浪漫主义 运动的中心,称作海德尔堡派代表作家有阿尔尼姆、布伦塔诺、格林兄弟他 们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感兴趣,搜集整理民间诗歌3)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 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度,宣扬宗教道 德观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及纯 朴的乡村生活4)拜伦式英雄: 是《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些诗的主人 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 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 到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 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 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记5)“美丑对照”原则: 这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批判 了古典主义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不可逾越的规定,以及将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截 然分开的做法,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 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文艺的真实“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非 常自然的结合”他所描写的美丑现象都是理想化的和十分夸张的特别在《巴 黎圣母院》中成功运用这一原则第七章 19 世纪中期文学1、简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4①英法资产阶级的胜利及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批现文学是 19 世纪中期的新的社会关系——“金钱关系”的真实反映,社 会的变化不仅对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原则是一种嘲讽,而且使浪漫主义者所提 倡的幻想和追求也显得苍白无力人们不得不冷静地审视社会现实,客观地剖析 社会弊端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19 世纪初期自然科学发展很快,它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分析和研究哲学 上,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法国泰纳的“决 定论”等,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这些使知识界(当然包括作家们)形成冷静 客观、务实的态度此外,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猛烈批判资本主义,这也有助于作 家深刻认识社会、揭露它的弊端③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传统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莎士比亚的“反映 流”,古典主义的“类型说”,席勒首次提出“现实主义”概念,斯丹达尔提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纲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进一步奠定和发展现实主义 文学理论。

2、19 世纪中期法、英、俄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法国: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 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精神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较早,斯丹达尔和巴 尔扎克都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斯丹达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代表作《红与黑》 巴尔扎克:文学上的拿破仑,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代表作《人间喜剧》《高老头》梅里美:《高龙巴》《嘉尔曼》福楼拜:《萨朗波》《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英国: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善于描写“小人物”命运,具有温和的人道 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明显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出 现英国女作家群,她们是简·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勃朗宁夫 人和乔治·艾略特三四十年代的宪章派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无产阶级文 学狄更斯:作品题材广泛,批判深刻,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揭露讽刺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弊病,但改良主义思想突出,幻想通过道德感化来改革社会代表作《大 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萨克雷:《名利场》勃朗特三姐妹:夏洛特《简·爱》、艾米丽《呼啸山庄》、安妮《艾格尼斯·格 雷》俄国: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悲怆的情调,独 特的形象系列,如多余人、新人、小人物、“忏悔贵族”,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 重心理分析。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钦差大臣》《死魂灵》 屠格涅夫:《父与子》体现俄国文学从塑造“多余人”形象到“新人”形象的转变5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虚幻的现实主义”来反映畸形社会和现实的本质代 表作《罪与罚》3、联系具体作品分析 19 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真实而广阔地描绘现实生活,揭示出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这 主要体现在两种倾向中:第一、广泛反应社会生活,使作品成为“社会风俗史” 作家把文艺看作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第二、注重细节的真实,是描写具有可 信度司汤达认为,作家应该描写“关于某一种生活情景的最大量的细小的真实 的事实”②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对社会批判的广泛和深入,远远超过以往作 家不遗余力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 害关系,有力鞭挞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要求革除社 会弊端,改善人民生活③细节真实与典型化,创造了大量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批现作家 认识到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斗争情境中刻画 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任务的思想、行为 以及他行动与其中的环境,都力求达到典型。

④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着力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具有鲜明的、强 烈的批判精神4、于连形象分析①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 遭遇,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他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他的反抗性产生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基于个人向上爬的野心他所以追念大 革命时代,是因为那是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大显身手然 而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期,他却扮演了“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惨角色”, 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他对伏笔社会进行了报复性的绝望的 反抗,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任命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 治理想和目标,远离人民,因而必定失败他个人反抗的个人主义性质决定了反抗者在收到统治阶级抬举时,就转化为 向统治阶级妥协,于连正是这样司汤达以其细致有力的笔触描写了于连的性格 和悲剧命运,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对复辟社会的强烈反抗以及在反抗中表现出来的 妥协性、动摇性和软弱性②于连是具有自由民主思想和强烈叛逆精神的青年,思想敏锐,刚毅坚强, 善心不泯,追求平等,平民意识③于连二重人格形成的原因:1、个性与社会的冲突 2、小资产阶级的特性 3、 所有人性格深层结构的普遍特征5、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它的中心主题:揭露“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特征和金钱的罪恶主要内容 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再现法国贵族的衰亡史这些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 挽歌”,例如《古物陈列室》、《苏城舞会》巴尔扎克是个正统派,他的同情 在贵族一边,但当他具体描写他们的言行时,又无情地嘲讽了他们②再现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塑造资产者形象例如高布赛克——高利贷者, 带有浓厚原始积累色彩的老式资本家;葛朗台老头——由高利贷资产阶级向商业6资产阶级过渡的资本家;纽沁根——金融资本家,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资产阶级的 典型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兴衰③描述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及金钱主宰一切、腐蚀一切、毁灭一切的魔力,例 如《欧也妮·葛朗台》④以赞赏的态度描写了共和党人的形象,例如《幻灭》和《农民》但对人 民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巴尔扎克不承认劳动人民有参政的能力,不赞成工人 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描写了人民中蕴藏着美好的品质,同情工人的贫困生活 这种矛盾态度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流露6、试析《高老头》的“金钱”主题喜剧小说《高老头》以 1819 年和 1920 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 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基本平行而又间或交叉的故 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面貌。

小说对这一时期封 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做了精致而深入的描写,但其着 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塑造许多成功的 人物形象如:鲍赛昂夫人:在资产阶级暴发户金钱的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典型 拉斯蒂涅:被资产阶级金钱意识所腐化的青年典型伏脱冷:一方面是恶的化身,引诱青年堕落,另一方面又是作家的“传声筒” 高老头:“父爱的基督”,因为没有钱被女儿抛弃,体现了金钱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7、简析《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人间喜剧》为人类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恩格斯称赞《人间喜 剧》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第一,历史的广阔性和深刻的哲理性第二,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人物再现法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成功地塑造了 一系列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鲜明个性的贵族和资产者的形象①“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人”使人物从肖像到性格都鲜明突出②在性格描写上,着力渲染每 一个典型最基本、最富于特征、最能表现其性格本质东西人物数以百计,面目 各异,赋予了人物鲜明的个性③善用“人物再现法”,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 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此法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了起来 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个性的充分发挥,而且也将各个独立 的单篇连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第三,典型环境的逼真描写描写了为展示典型人物性格所需要的典型环境 第四,精确的细节描写这是构成典型环境,展示人物典型性格和艺术真实性必不可少的条件8、为什么说《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新的艺术法典”?指的是福楼拜的小说表现艺术他坚持“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造原则,不 对小说人物作道德评判,不直接在作品中表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读者却在那些冷 静的描述中体味到作者炽热的情感①客观的态度②细节的真实③文风的严谨④文体的优美⑤语言修辞 的美感《包法利夫人》虽然只写了一个局限在狭小天地里的外省故事,却通过典型 环境的描绘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的批判 意义它艺术上“清澈与完美”,故事完整,结构严谨,描写准确而细腻作者7在小说里避免表示自己的意见,但他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和讽刺,对鄙俗社会的揭 露和批判,在在可见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小说艺术是一个发展,使这部作 品成为当时的一部“新的艺术法典”9、简析狄更斯小说创作发展道路狄更斯创作的三度跨越式发展:一、以流浪汉小说为开端(30—40 年代初)从散见报端的零星札记到小说的飞跃,年轻人的理想成分和浪漫色彩明显 如《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退斯特》、《老古玩店》,已显露出对社会批 判的锋芒,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小人物及遭受苦难的儿童,采用轻松、幽默、 诙谐的讽刺手法,态度温和,塑造理想化善良仁慈的资产者形象。

二、以赴美考察失望为契机(40 年代)对现实的批判进一步深化,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消失,着力描写小人物的温 情和道德感化力量基本放弃流浪汉小说体裁如《董贝父子》,揭露了利润至 上的罪恶,表达了用“苦难教育”和“温情感化”的方式改造资产者的思想三、创作高峰(50、60 年代)作品呈现出冷峻色调,喜剧性和乐观主义氛围削弱,严肃而深沉的思考占据 上风,艺术成熟如《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 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 10、如何理解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即“圣诞节精神”,欢乐、友谊、同情、爱与被爱,慷慨无私,便是狄更斯 温情的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1)温情①善良的人们如兄弟般的情谊,如《大卫·科波菲尔》中诸多小人物,《我 们共同的朋友》中的鲍芬夫妇等②以温和的态度描写恶人,作品呈现大团圆结局2)感伤具有多愁善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善良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如《老 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奥列佛·退斯特》等狄更斯的感伤继承了 英国感伤小说的传统,同时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气3)行善从基督仁爱思想出发,主张行善,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安排情节和划 分人物类型(4)仁爱替代暴力革命11、狄更斯的创作风格。

1)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从人物的外部描写入手,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采 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形成良知模式和恶棍模式2)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使苦难的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宽慰, 也在笑声中发现愚蠢和荒唐3)创作风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4)小说情节具有鲜明的戏剧性5)第一人称写法6)浓郁的乐观主义情调12、简析果戈理笔下小人物形象8果戈理出身地主家庭早年当过小公务员,为日后写小人物奠定了生活基础 果戈理关于“小人物”主题的作品既写出小人物生活的穷困,也写出他们精神的 扭曲,作者以“含泪的笑”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痛惜,即鲁迅先生 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13、简析果戈理的讽刺艺术①讽刺肖像画常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的庸俗、病态之处,借以突出人物性格例如描写两 个吵架的伊凡时,瘦伊凡的头“像一只尾巴朝下的萝卜”,胖伊凡的头“像一只 尾巴朝上的萝卜”②暴露性语言果戈理笔下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的讽刺性主要在于它的暴露 性,人物开口说话就暴露自己的本性由此揭示出人物的性格极其倾向,产生强 烈的讽刺批判力量③幻想性和偶然性情节果戈理常常使用幻想的和偶然的情节来结构自己的作品,达到讽刺的目的。

幻想是现实不可能发生的事,但有具有现实的影子,是现实生活的畸形延伸,偶 然性是现实中少见的,近乎荒唐的事,但它又具有艺术上的可信性和必然性④喜剧性夸张人物性格夸张,细节夸张,情节夸张,场景夸张他把生活中喜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巧妙地展示出来,使得喜剧唤起的已不是 轻松愉快的笑,而是痛苦和悲哀的笑他的“含泪的笑”是一种自我嘲笑和无可 奈何的解嘲,讽刺对象是地主官僚的腐朽丑恶,小人物的弱点与病态的生活解释名词:(1)宪章派文学: 19 世纪 30、40 年代宪章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一次初 具规模的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用诗歌、歌曲等形式进行 宣传鼓动,激励人们投入斗争,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代表作琼斯《未来之歌》2)多余人:是 19 世纪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 他们自视清高,灵魂空虚,无所作为,作家由此提出俄国解放运动时期贵族知识 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如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 雄》、屠格涅夫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等3)新人:19 世纪 50 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 担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

如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 的《怎么办》等4)自然派: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 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自然派的特点是真是反 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 人道主义倾向5)人物再现法: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独特的表现手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作家把《人间喜剧》的许多 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高老头》的拉斯蒂涅,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 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 艺术上的“有机整体”9(6)含泪的笑: 果戈理把生活中喜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巧妙地展示出来, 使得喜剧唤起的已不是轻松愉快的笑,而是痛苦和悲哀的笑他的“含泪的笑” 是一种自我嘲笑和无可奈何的解嘲,讽刺对象是地主官僚的腐朽丑恶、小人物的 弱点与病态的生活7)小人物:19 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小人物传统,其他 还有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柯夫的《小 公务员之死》。

第八章 19 世纪后期文学1 、19 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的多元化格局及法、英、俄、挪威的主要文学成就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巴黎公社文学:《国际歌》、唯美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莫泊桑英国:狄更斯时代的从容和理性精神被哈代时代的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所代 替代表作家是哈代俄国:托尔斯泰、契诃夫挪威:易卜生:现代戏剧之父2、简析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创作曾师从福楼拜,以左拉为核心的“梅塘集团”成员之一,并以处女作《羊脂 球》一举成名题材之一: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感代表作有《羊 脂球》题材之二:描写资产阶级市民生活,揭示小市民的自私、吝啬、势利和爱慕 虚荣的性格弱点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题材之三: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痛苦及其善良品质代表作有《乞丐》、 《西孟的爸爸》等3、试析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哈代把大部分以英国西南部农村(维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小说,称为“维 塞克斯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既体现了哈代揭露批判现实的精神,也流露出作 者的悲观宿命思想①表现了工业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冲突哈代不仅限于对现实的审判和批判,更要揭示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类心灵所遭 受的种种伤痛,如焦虑、忧惧、惊恐、挣扎、绝望等,自然环境不再是人修养将 息之所,而成为人的异己力量。

②对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体悟哈代所有重要的小说都渗透着悲观的情绪,他反复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 觉,即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他们是自身之外某种力量玩弄的对象③情节设置突破传统欧洲历久形成的爱情叙事模式在哈代这里开始断裂,其小说中的爱情主体不 再是畅饮爱情的享受者,而是啜饮痛苦的落魄客,爱情婚姻的美丽光环和浪漫幻 想被消解甚至颠覆4、《德伯家的苔丝》的主题思想(1)对社会传统道德的否定10(2)人性与文明的冲突3)命运观在作家眼里,苔丝的不幸来自于孤苦无助的社会地位,来自 于社会伦理偏见的压迫,来自于她性格的软弱,更来自于她错生在一个有毛病的 世界里!“天神掌握着我们的命运,正像顽童捉到飞虫一样,为了戏弄而把我们 杀死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完结 了4)苔丝是一个诗化的形象①有着诗一般优美清新的气韵,善良纯朴, 感情真挚,是美的化身②坚韧顽强,嫉恶如仇③性格软弱,斯多噶忍让精神 的体现者5、苔丝的形象分析①善良纯朴、感情真挚、是美的化身:苔丝代表一群纯朴的普通人她生活在 田园诗般的乡村,那里没有现代文明的侵扰,她与当地环境水乳交融,一切都是 那么自然和谐。

哈代成功地刻画了苔丝的完美形象,在她身上体现着普通劳动人 民善良的天性和高贵的品格对克莱的爱真诚、高洁②坚韧顽强、嫉恶如仇:在多事的五六年间,苔丝表现出极强的勇气她忍 受着生活对他的一连串的打击和世俗道德的压力,但他从不向困难和邪恶势力低 头,从不自暴自弃自食其力的尊严和意志是他在磨难面前表现得无比坚强,坚 持靠自己的劳动谋生,不愿去作阔少爷的玩物她不仅反抗以亚雷为代表的强暴 势力,还大胆地蔑视宗教,作为一个普通的乡下姑娘,她竟以圣父、圣子和圣灵 三位一体的名义,独自给私生子洗礼,这表现出多么惊人的勇气③性格软弱,逆来顺受,斯多噶精神的体现:所谓斯多噶精神是平静的忍受 苦难,将克制、平静、知足视为美德,认为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预先决定好的 她认为自己的“失身”是无辜的,但同时又觉得在“命运”面前是有罪的,她应 该受到惩罚;她认不清地主资产阶级对她的迫害,把人生的苦难归因于命运作祟6、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一)思想发展历程:早期:站在开明地主的立场上观察社会,幻想以改良方式协调地主与农民的 关系,改善农民的处境,醉心于农民教育,主张贵族“平民化”代表作《童年·少 年·青年》自传体三部曲、《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期:同贵族地主生活决裂,此时的思想特征是从贵族地主立场向宗法制农 民立场过渡代表作:《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晚期:托氏回归期的思想特征是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回归东方文明,歌颂 群体主义和顺从意识,宣扬“勿以暴力抗恶”代表作《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 观转变之后的创作,是其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人民性加强,现实主义的批判力 量加强,对宗教道德观的宣扬加强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主张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 力抗恶,强调爱的原则以为俄国贵族寻找出路为作品基调,创作了“忏悔贵族” 的俄国贵族形象,他们有良好的教养,神圣的宗教感情和探索精神,时时思考社 会、阶级与自己的的罪恶并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进行灵魂的忏悔,共同走着一 条不断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路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安 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二)托尔斯泰的艺术风格1、广阔的历史画面,深邃的历史感112、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包括人物性格、肖 像、心理的动态描写3、“心灵辩证法”①注重描写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③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如《复活》运用独特的讽刺手法、广泛而鲜明的对比手法,以及突出的心理 描写,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关心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关于人的 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而且是瞬息万变的现象7、简析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形象作品基调:为俄国贵族寻找出路忏悔贵族”形象:贯穿托尔斯泰一生创 作的俄国贵族形象,他们有良好的教养、神圣的宗教感情和探索精神,时时思考 社会、阶级与自己的罪恶并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进行灵魂的忏悔,共同走着一 条不断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路《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安 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8、安娜悲剧成因分析一)外在原因: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 社会根源,而与卡列宁的矛盾,实质上是个性解放与伪善的贵族社会的矛盾二)内在原因:1、安娜身上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是 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2、爱情至上的偏执将安娜推向毁灭,空前的自私和强烈的占有欲亦导致安 娜爱情的悲剧我们从安娜的形象中读出近代妇女的大不幸,也读出现代女性的 大困惑、大苦恼。

3、对渥伦斯基的过度理想化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安娜的选择孕育着 悲剧,沃伦斯基在安娜的悲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三)安娜的悲剧是俄罗斯文化悲剧的一种显现:安娜挣扎于情感满足和宗 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调节的环节,这种心智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9、“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体现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之后的创作,是其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两个主题:1、暴露罪恶,探讨其根源及如何消灭罪恶的问题2、人的堕落 和精神上的复活10、易卜生的戏剧成就以深刻、新奇的剧作,使欧洲戏剧出现重大转变,开创了现代戏剧的新时期, 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依次跨越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三大 阶段1、浪漫主义时期(1849-1867)用挪威民族语言,以挪威历史、民间故事、英雄传说为题材创作剧本,表现 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思想 60 年代愤而出国,在罗马完成诗剧 《布朗德》 (1865)与《培尔·金特》(1867),开始驰誉全欧2、现实主义时期(1867-1884)在 70、80 年代,易卜生创作了《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 《群鬼》(1881)和《人民公敌》(1882)等一生中最光辉的作品——社会问题12剧(亦称“讨论剧”)。

它们突出体现了易卜生剧作“干预生活”,“提出问题 来讨论”的特质,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具有独创的意义3、象征主义时期(1884-1899)由于痛感革新社会的艰难竭蹶,易卜生的晚期创作逐渐染上了浓重的象征主 义色彩,由社会批评转向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探索,带有浓重悲观主义情绪其杰 作有《野鸭》(1884)、《罗斯莫庄》(1886)、《建筑师》(1892)等 易卜生对西方戏剧的革新:一是引入新戏剧因素,即“讨论”,作者善于在剧情 发展中用设问来吸引读者进行思考和讨论二是采用开放性的戏剧结构,结局不 过是矛盾冲突的最后一次高潮表现,讨论的结果往往不是结论解释名词:(1)威塞克斯小说: 是指 19 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哈代 创作的一系列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的小说这些小说反映资本 主义工业文明对农村自然经济的侵蚀,其中蕴涵着作者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反 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 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代表作《还 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2)忏悔贵族: 贯穿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俄国贵族形象,他们有良好的教 养,神圣的宗教感情和探索精神,时时思考社会、阶级与自己的的罪恶并采取尖 锐的批判态度,进行灵魂的忏悔,共同走着一条不断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 路。

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 活》中的聂赫留朵夫3)心灵辩证法: 是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创作的一 种总结注重描写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通过人物表 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状态例如《复活》中两位主要人物内心 思想感情的矛盾与斗争正展现了其辩证的发展过程;(4)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主张道德自我完善, 不以暴力抗恶,强调爱的原则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 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中第一 点是其核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 的出发点是伟大的,但这一思想本身客观上有麻痹人民、阻碍人民发展的消极作 用他在《复活》中塑造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便是其思想的主要代表5)社会问题剧 :亦称“讨论剧”,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其创作鼎盛时 期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的总称它们突出体现了易卜生剧作 “干预生活”,“提出问题来讨论”的特质,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具有独创的意义。

这些作品分为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社会支柱》《人民公敌》;一 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其中第二类尤为出名,它探讨了许多妇 女解放的问题然而易卜生的伟大在于他在戏剧中向社会提问,“而我对这些问 题没有答案”。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