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法》贯彻执行及林长制工作汇报一、贯彻执行《森林法》情况(一)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一是疫情期间全力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全国人大《关 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 康安全的决定》宣传重点围绕3家野生动物养殖场监管防控,联合区市场监督管 理局、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通告》600份,联合区总工 会、共青团区委员会、区妇联印发“远离野味健康饮食”倡议书500份,与养殖场 签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承诺书3份二是加强森林宣防火传教育防火期区电视台滚动播放区政府“禁火 令”“五个严禁”等通告,出动宣传车20—余台次,更新宣传牌50余块、宣传横 幅20_—余幅,发放禁火令1000余份、“一封信”2万余份,发送短信10000 余条,进村入户宣传3000余户三是开展新《森林法》宣传《森林法》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为全面深 化林业改革、推动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新《森林法》施行 以来,我区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有力措施,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政务信息公开栏开辟 新修订森林法系列解读,举办学习班,结合平时工作,开展送法下乡、进企业、村 (社区)活动,营造全民知法懂法、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以“林长制”为抓手, 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确保《森林法》落地生根。
二) 着力推进城乡绿化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的重要抓 手,各级林长高度重视,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抓,提出按照一地一策、一村一方案、 一乡镇(街道)一系统,实行挂图作战为做好疫情防控和植树造林“两不误”, 全区采取分单位分批次分地点开展“绿化龙山凤水,共享怡人”主题义务植树活 动,切实做到不扎堆,不聚集各乡镇(街道)结合农村环境整治、乡村绿化、道 路绿化等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完成营造林3.21万亩其中:林业重 点工程造林1623.5亩(长江岸线15公里范围内建新绿375亩)、封山育林19500 亩、森林抚育11000亩;全区参加义务植树6.4万人次,植树24.2余万株,义务 植树尽责率达98%,新建义务植树基地8个,面积达800余亩;“青山白化”专 项治理补植提质1515亩;通过“封、改、造”等方式,全区“一山一策”完成 5432亩;通过“扩、改、提”发展主导产业7751亩;道路绿化137.2公里;河流 绿化13.9公里;建成区绿化564.2亩;7个美丽乡村绿化52.58亩三) 坚持狠抓森林防火一是全面落实森林防火“防打保”责任制落实“六级包保”责任制,启动 区、乡、村、护林员四级联防。
二是强化指挥调度启动区级智慧平台,实行人防技防结合,成立由区法 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林业局组成的 森林防灭火综合执法队,重点检查责任制落实、宣传、队伍建设、人员到岗到位情 况和重点区域销售经营烟花爆竹、祭祀用品、塑料花情况三是是严抓火管控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焚烧香纸,祭祀池一律封闭 (拆除)四是加大打击力度打击违规野外用火和破坏坟前绿化行为,先后打击处理 违规野外用火2人,人为破坏坟前绿化行为2人,并及时在区新闻媒体曝光六是 强化应急准备完善应急预案,制定2021-2021防灭火行动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检 修防火器材,对区、乡、村三级防火队伍开展培训演练,全区春季森林防火实现 “零”火灾四) 全力防控松材线虫病全面完成20__-2021年松材线虫病防治任务 827.8亩,清理病(枯)死树385株,采用破碎、焚烧、钢丝网罩等方式就地除害 处理,并顺利通过市级第三方验收加强日常监测,组织春季松材线虫病普查,据 统计,全区共发现枯死树71株,面积990亩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实施挂设 诱捕器60个诱杀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切实做好美 国白蛾等食叶害虫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坚决遏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蔓延扩散趋 势。
五) 切实加强森林资保护管理严格规范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森林采伐限 额管理,上半年共办理采伐证10份,采伐蓄积497.89立方米,办理永久征占用林 地2起,林地面积0.4331公顷,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起完成区“十四五”期间 年采伐限额编制工作完成省林业局下达我区林督查疑似图斑61个、长江经济带 即时监测图斑21个的前期初核工作完成省林业局反馈的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破 罡湖实验区10个人类活动遥感点位进行现场核查组织开展全区珍稀野生植物调 查开展野生动物林业执法检查87次,野生动物养殖场专项督查54次,收缴黄 麂、乌栋、珠颈斑鸠、野兔等野生动物死体20只,清理收缴兽夹、索套等非法猎 捕工具66件,清理鸟网600余米,救助放飞凤头鹰、夜鹭、领角鸮、鹰鸮等野生 动物8只,疫情期间成功破获一起非法猎捕6只黄麂刑事案件4月份,我区启动 5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工作,在充分征询各乡镇、区直相关部门基础 上,并经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务会议多轮汇报会形成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预案,在通过省、市级各二轮专家审查后,为确保我区自然保护地调出、调入保护 地斑块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合肥邀请相关专家组织召开了论证会,修改预案已上 报省林业局待第三轮审查。
二、林长制改革工作(一) 治理见成效青山白化”专项治理是全市林长制工作四大示范工程 之一,三年任务1500亩区坚持疏堵结合、建管并举,做好“减存量增绿量”工 作,三年超额完成治理任务2021亩,“青山白化”植被及景观恢复技术获省级科 技成果并立项推广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坚持“三量”整治,减存量全区“三 沿五区”范围内的坟墓数量共有19524穴,共迁移4797穴(永安高铁240穴、潜 江路四期1674穴、虾子山2800穴、芭茅村后山83穴),遮蔽14727穴全区“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已投入4000万元,亩均2万元完善视频监控网 络,设立电子监控点197个,组建24人的“青山白化”专项治理执法队伍,建立 有奖举报机制,防火、防林木盗采、防私埋乱葬,打击私埋乱葬和扩坟修坟行为 增绿量坚持“包栽、包活、包遮蔽”,对“三沿五区”范围内坟莹集中区域进行 规划设计,项目化管理,一体化推进,确保增绿见效二) 试点抓示范我区启动“一村四企”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市直16个 部门联合区相关部门现场办公,支持解决“一村四企”的建设用地、园区道路、供 电供水、水利基础设施等系列问题,增强林业企业发展后劲区借“一村四企”林 长制改革示范契机,抢抓机遇,突出苗木花卉、鲜果、蔬菜、茶叶等主导产业,按 照“区级统筹、乡镇实施、村级服务”的工作原则,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 业先导、科技指导”为线,带动全区林长制改革,全面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林长制改革示范,“一村四企”供水供电及通讯问题全部解决,申报解决建设 用地78亩,完成园区道路建设14.55公里近两年,润家生态园完成400亩山场 绿化,建成润家欢乐农场,园区建设进度加快,2021年收入将增加100万元;戈 雨生态园完成林下茶园建设20—亩,山楂育苗2亩,投资60万元省财政湿地项目 完工,2021年科技推广项目建设中,年产值增加100万元;中国秀园连续举办了 三届郁金香花展和五一花海欢乐游,形成了三产融合格局,年产值增加20__万 元;绿丰园杨梅园完成杨梅全园整枝提质,杨梅育苗1.2万株,发展林下经济 20__亩,并举办了第四、五、六届杨梅采摘节,年产值增加100万元;杨亭村完成 新扩建茶园170亩,林场制茶改扩建项目完成,花溪茶谷景区建设初具规模,2021 年人均收入将达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0万元三) 协作新机制5月19日,区检察院驻区林长制办公室检察室挂牌成 立,正式建立了 “林长+检察长”协作配合机制,全区通过建立、完善“林长+检察 长”协作配合机制,进一步健全涉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增强涉林行政执法 的刚性,强化对林长及相关部门履行林长制工作职责法律监督,推动林长及相关部 门落实依法治林管林责任,深入推进了我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
目前,我区 “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进展顺利,联合开展执法检查活动7次,处理乱砍滥伐案件1起(罗岭花园案件),并参与环保与自然保护地督查四) 宣传有特色全区紧紧围绕“八个一”抓好林长制宣传,即重点地段 安装一块公告牌、悬挂一条宣传横幅,致全区市民一封信,全区党员干部签下一份 承诺书,每月一次电视媒体宣传,每周发送一次短信、制作一次新媒体宣传、下发 一期工作简报(工作动态)等,营造林长制及“青山白化”专项治理的浓厚氛围, 引导群众支持参与林长制工作2021年春季,各级新闻媒体对我区林长制工作共 有50篇报道,其中国家级4篇,省级32篇,市级14篇,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对我区郁金香花展进行了报道,4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 我区森林防火工作进行了报道今年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22个兄弟单位前来考察 学习三、 问题及困难(一) 林业融资难的问题尽管我区成立了市龙鑫林河投资有限公司,已编 制《市区林长制林业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虽多次与市农发行对接,目前由 于缺少增信担保,仍无实质性进展,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二) 执法队伍问题森林公安划转,林业执法队伍薄弱,且纳入市级林长 制考核,经与区编办多次协调沟通,由于我区人事编制由市级掌控,目前已满编运 行,且在去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林业部门虽得以保留,但没有林业综合执法队伍 这一内设机构,林业综合执法队伍机构及编制问题近期难以解决。
四、 下一步工作(一) 进一步加大新修订《森林法》、《市实施林长制条例》宣传工作二) 按照《市区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行动方案》,着力推进我区创 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的各项工作三) 加快林长制项目融资力度,争取农发行林长制项目融资和生态保护与 修复领域专项债项目四) 围绕乡村振兴和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好与中国林科院亚林 所对接工作,打造“甜柿村”“红栋村”“茶花村”三个特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