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市发展村集体经济典型实例资料汇编

xx****x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9.50KB
约54页
文档ID:155761823
全市发展村集体经济典型实例资料汇编_第1页
1/54

附件2:目 录※发展特色产业 增加收入l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兰山区南坊街道刘庄村…………………………(1)2.发展特色养殖,增加村级收入-—罗庄区册山街道唐沙沟村………………………(2)3.发展家禽贩运,实现兴村富民——苍山县庄坞镇南营子村…………………………(3)4.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级增收——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欧家庄村……………………(4)5建设“绿色银行",以林兴村富民一——沂水县高桥镇刘家山宋村……………………(5)6建板栗生产专业村,圆强村富民小康梦——费县薛庄镇谭家庄村……………………………(6)7.办好奶牛养殖场,强村富民奔小康——费县胡阳镇城立庄村……………………………(7)8建大红石榴专业村,走强村富民红火路——平邑县铜石镇卓家庄村…………………………(8)9.打造“阳都帅李"壮大集体经济-—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9)※搞好资源开发  富民增收lO盘活集体资产,增加村级收入——河东区汤头镇管庄子村………………………(10)11集中林木管护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郯城县红花乡黄沟崖村………………………(11)12.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实现强村富民--苍山县下村乡里米坑村………………………(12)13.发展股份制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苍山县二庙乡居村……………………………(13)14。

农业兴村,民营立村,努力壮大集体经济——莒南县筵宾镇沙汪头村………………………(14)15.开山治山养山走持续增收之路——平邑县临涧镇黄天村…………………………(15)16.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依靠服务创收富村-—平邑县地方镇大泉村…………………………(16)※抓好市场园区建设 强村富民17.立足优势搞好服务,走富民强村之路—-临沭县曹庄镇张贺回族村……………………(17)18.发展民营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兰山区马厂湖镇前桃园村……………………(18)19.抓好市场园区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河东区九曲镇孟于埠村………………………(19)20建设工业园区,壮大集体经济——罗庄区罗西街道东朱隆村……………………(20)※立足示范服务 增收便民、21.立足主导产业服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郯城县新村乡黄村……………………………(21)22靠结构调整富民,抓产销服务富村——莒南县壮岗镇大河西村………………………(22)23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富民强村-—蒙阴县界牌镇朱家店子村……………………(23)24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强村富民步伐——蒙阴县野店镇朝阳村…………………………(24)※立足区位优势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5。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培植壮大集体经济——郯城县郯城镇东马街…………………………(25)26.做好三篇文章,壮大街道经济——沂水县沂水镇北关街…………………………(26)27立足城郊区位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费县费城镇下河头村…………………………(27)28.搞好资源综合开发,走富民强村之路——平邑县温水镇西纯庄村………………………(28)29.多措并举强村富民-—沂南县葛沟镇葛沟三村………………………(29)30.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下好集体增收一盘棋——沂南县大庄镇庙官庄村………………………(30)3l.大力发展街办企业,打造集体经济航母——临沭县临沭镇河滨街…………………………(31)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兰山区南坊街道刘庄村我村地处临沂城北郊,现有286户,1200口人,1100亩耕地近年来,我们立足村情,面向市场,以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依靠戋晨无公害蔬菜生产,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600元,集体收久12万元,我村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我村地处城郊,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比较优越,村两委一班人在充分考寨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发展冬暖式无公害蔬菜大棚,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村集体凭学服务刨收”的强村富民发展思路。

我们首先组织党员干部和带头户到寿光、泰安、睃东等地参观学习,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提高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创建高标准的示范园对带头户实行“三到户”服务,即村干部联系到户,信息直通到户,资金扶持到户.通过示范园的辐射带动,老干部刘建新率先发展了8个冬暖式大棚,当年实现收入12万元,丰厚的拳l润迅速激发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的积极性,截止2002年,全村大棚蔬菜种植户已达到220户,共投资1260万元,发展冬暖式温室大棚540个,大弓棚60个,种植蔬菜面积50万平方米村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通过征收土地结构调整服务费和开展其它配套有偿服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9万元第一步成功了,面向市场,我们叉打出了第二拳——实施沂蒙“无公害蔬菜"战略一是以示范园为依托,成立科技服务中心,同区、镇有关技术专家签约,围绕良种供给、病虫害防治及日常管理等内容,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有偿服务,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二是成立标准化生产办公室,为本村蔬菜统一注册了“三河源”商标,购置了农药残留检测等工具,完善了蔬菜检疫检验机制,提高了产品质量,村集簟通过出让商标灰用权,年增收2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积累的不断增加和主导产业的逐步形成,我们加大了对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002年,投资l5万元,打深水井2眼,打小水并20眼,安装变压器一台,把电线架到每家每户的蔬菜大棚前,保证蔬菜生产的用电,并在基地附近新安装髓灯60参.方便了群众夜间生产、销售最近,我们又对蔬菜种植区域进行了统一规划,将全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划分为常规蔬菜种植区、高标准冬暖式温室大榴发展区和后备区,继续扩士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养殖  增加村级收入罗庄区册山街道唐沙沟村我村位于区政府驻地东南部,东靠沂河.全村共有612户,2561人,耕地互356亩,属沂河冲积平原近几年来,我们依靠养鸡和奶牛养殖,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增收"2002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7686万元,村集体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8元我村过去以种粮为主,村民收入低,村集体基本无收入1992年以来,村里办了几个小企业,但由于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达到集体增收的目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像我们这样不靠城区、不靠大企业的农业村,必须找准优势,选准发展经济的突破口经过分析论证,村两委结合村庄实际,确定了靠养殖致富的新路子1997年,我们把村东北角160亩土地规划为蛋、肉鸡养殖园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入园发展养殖。

规定:凡进园区养殖的,三年不收任何费用;三年后,每亩每年上缴村集体400元截至2002年底,入园发展10万元以上规模养殖的达到40户,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收入6万余元随着养殖户的增多和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养殖户对饲料用量也日益增大,对蛋、肉鸡的防疫也日益迫切为此,村里专门聘请了街道畜牧站的技术人员做村里的技术顾问,定期到各养殖户进行跟踪服务,并传授先进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新建饲料批发市场一处,占地里2亩,房屋32间,把房间租贷给在此经营的业主,村里收取租赁费仅此一项,年可增加收入4万多元今年上半年,衬里计划再发展lO户养鸡专业户,投资80多万元兴建种鸡孵化场,以改良鸡苗品种,降低养殖户费用,增加群众收入为进一步扩大集体收入来源,我村筹资220万元,利用占地120亩的原废旧砖窑建成奶牛养殖园一处,高档挤奶站一处由于奶牛养殖投入成本高,刚开始大部分群众怕担风险,不敢投入,养奶牛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村两委成员率先带头养牛,每人先领养6头奶牛,并确定一名支部成员专门负责奶牛园的日常事务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为促进养牛业的发展,村里规定:凡本村进园养殖奶牛的,三年不收任何费用,三年以后每亩地上缴村集体.500元钱;外村来养殖的,每亩地每年上缴村集体500元钱。

村里还调出150亩土地专门种植牧草,将产出的牧草出售给奶牛养殖户,既提供了奶牛养殖所需饲料,每年又能为集体创收5万多元为解除奶牛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我们专门联系了盛能乳业集团定时来收购牛奶,并定期兑付现金一切手续均有专人负责,让奶牛养殖户专心搞好奶牛养殖经过近一年的示范带动,奶牛存栏量也由当初的十几头发展到206头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能增收6万多元发展家禽贩运  实现富民兴村苍山县庄坞镇南营子村我村地处苏鲁交界的沂武河畔,共有612户,2167人,耕地1490亩,沙堰700亩近年来,村两委立足河畔村家家户户大量养殖鸭鹅的村情,鼓励村民从事鸡、鸭、鹅等家禽贩运,村里成立了家禽贩运协会,走服务创收之路,既促进了群众增收,又壮大了集体经济2002年,村集体收入62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富民政策促使一些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摸索发家致富之路80年代初,村民刘廷帮等人通过到南方串亲戚,发现南方人喜食鸭鹅,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适宜,萌生了收购当地鸭鹅,运往南方销售,赚取差价的想法,于是开始骑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购,搭车运往江南销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受此启发,村两委干部在讨论研究发展路子时,一致认为,利用周围河畔村家家户户大量养殖鸭鹅的资源优势,鼓励群众从事鸡鸭鹅贩运,建立家禽贩运专业村,是带领群众致富、实现富民强村的有效途径于是村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搞鸡鸭鹅贩运,党员干部带头经营,使家禽贩运业迅速发展随着贩运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交易量成倍增长,运转周期逐渐缩短,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贩运销售也从原来的搭车销售到用三轮车销售,继而发展到以大汽车作运输工具进行销售现在全村有300余辆三、四轮车,60多辆大汽车从事家禽流通运销,形成了小型机动车县乡收购,大型货车省际运输的贩运网络,购买市场由周边村庄延伸到鲁北、河南一带,销售市场也拓展到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在南京、扬州、江都市场上出现了“庄坞鹅鸭一条街”,全村形成了“小打小闹没人干,四轮圈着解放转,流通贩运闯市场,联合舰队拓连环”的可喜局面随着贩运业的不断发展,自发性、分散性的贩运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小本经营,成不了规模优势,市场竞争力差;各自为战,相互争夺货源,磨擦纠纷不断;信息不畅通,经营无序,效益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村两委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决定成立南营子村家禽贩运协会,村集体和各贩运户出资入股,建立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销售、按股分红的运转模式,把各贩运户和村里的青壮劳力组织起来,按照收购、运输、外销、管理等几个环节进行分工,实现了这一主导产业从粗放型、无序型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1995年,村里投资8万元,建起了一处鲁南家禽批发市场,现日成交量达6万余只,市场年交易额5000多万元,专业协会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价格的制定,市场秩序的维护,家禽的防疫检验管理、装卸车服务等统一购销管理、服务,每年收取交易服务费里O万余元。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村级增收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欧家庄村我村地处镇驻地南15公里,东距兖石公路、南距胶新铁路沂水站各2公里,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比较优越全村辖289户,899口人,1455亩耕地.近年来,我们把西瓜种植作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趟出了一条集体、农民双增收的好路子.到2002年,全材共发展大棚西瓜360亩,小拱棚西瓜5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其中西瓜特产税附加返回l羔8万元,销售中介服务费4.92万元,村集体现金积累达到8.3万元,较好地保证了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村级办公费来源减少,仅靠农业税附加返回,维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立足垒村有多年种植西瓜的传统优势,和群众一起算了一笔帐:上一个大棚只需投资1600元,建棚物料第二年可继续使用,从育苗到西瓜成熟上市仅需3个多月的时间,每亩就可实现收入3000元左右按每亩大棚西瓜150元、小拱棚西瓜100元特产税计算,发展500亩大棚西瓜可实现特产税7.5万元,特产税附加可返回村集体1.5万元西瓜销售过程中,村两委通过为瓜农和客户提供服务,按每牙2分钱收取中介费、亩产西瓜60OO斤计算,村集体可获取中介服务费6万元。

通过算帐对比,既算通了群众的思想,也算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为做大做强我村的大棚西瓜产业,我们主要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村两委广泛宣传大棚西瓜生产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西瓜收获后,可实行瓜、菜三作三收或三作四收的轮作模式,亩收入可达800O元以上二是干部带头,示范带动村党支部书记欧焕义带头于2001年发展了一个大棚,并带头种植新品种在他的带动下,80%的瓜农选用了新品种,大棚西瓜面积发展到150亩,大部分户获得了亩均收入300O元左右的好效益,村集体收入中介服务费18万元.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和“三支队伍”成员至少发展2亩西瓜,每人包扶2户,促使西瓜面积增加了260亩,达到410亩,人均增收1300元,村集体实现收入6万余元三是制定政策,推动发展村里制定了调地政策,把适宜发展瓜菜的地块全部按南北长85米、东西长6米的统一标准进行划分,规范农户建棚,并适当降低了土地承包费,承包期一定30年不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大棚西瓜生产的积极性四是搞好服务,以销售促增收每年西瓜上市前,村两委干部走出家门,到省内外瓜菜批发市场发放宣传材料和名片,在交通要道设置大型广告牌,在村里规划出20亩的空地作为西瓜交易场所。

销售过程中,实行统一摘瓜,统一过秤,统一价格,由信用社统一结算的办法,为瓜农和客户搞好服务,去年共收取西瓜销售中介服务费492万元,壮大了村级经济实力建设“绿色银行妨  以林兴村富民沂水县高桥镇刘家山宋村我村地处镇驻地西北部,现有334户,1085口人,耕地面积"33亩,荒滩面积380亩近年来我们立足河滩作文章,大力发展杨树丰产林,建设“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以林兴村富民的路子目前,全村380亩河滩全部得到了有效开发,栽上了优质杨树丰产林,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多元,占村集体收入的95%,村集体现金积累达到20万元,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18元我村北靠沭河,具备发展杨树丰产林得天独厚的条件1989年以前,村两委把380亩荒滩承包到户,分户开发,各承包户种植品种杂乱,良莠不齐,形成不了统一的种植模式和采伐周期,导致河滩开发效益低下,村集体承包费改不上来后来,我们将分户承包的办法改为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管理,确定了每年开发40亩,栽植40亩,十年完成河滩开发的规划从1989年起,村两委一班人,一届接着一届干,经过lO年的苦干奋战,全面完成了河滩开发规划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丰产林的规模效益,我们切实加强了对林木的伐栽管护.一是循环采伐,统一栽植.村两委采取每十年为一个采伐周期的循环采伐办法,坚持每年采伐40亩,栽植40亩,边采伐边栽植,形成源源不断的财源,每年为集体增收8万元以上,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二是科学育林,高效发展。

规定凡新造林必须上优质新品种,逐步实现引、育、栽一体化近两年来,村集体根据土质情况,引进栽植了107优良杨树品种120多亩,并建起了l处苗圃目前,全村优质杨树丰产林树种达到了80%,极大地提高了丰产林效益三是抓好管理,免受损失.多年来,村两委始终不逾地坚持一手抓宣传,向全体村民宣传《森林法》,专门制定了护林公约,每户一张,张贴上墙,增强了全体村民的爱林护林意识一手抓看护,大大提高了丰产林的效益.同时,村里将近年来丰产林所获的收益,运用于兴办村公益事业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上一是投资8万余元建电灌站、大口井等各类水利设施7处,扩大灌溉面积1200多亩同时,每年为群众支付农田灌溉水费25000元二是投资20多万元,新建学校一处,并进行了配套三是投资9.3万元,修桥涵3座,复修道路6公里,新建配电室一座,完成了全村电网改造四是每年坚持投资5000元左右,用于群众参观取经,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了全村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全村以村集体杨树丰产林为龙头,带动起了160多户发展杨树丰产林220亩,叫响了“栽上杨树不种田,腾出时间挣现钱”的口号新发展无公害韭菜、西瓜、葡萄等380亩,促进了农民增收建板栗生产专业村  圆强村富民小康梦费县薛庄镇谭家庄村我村地处蒙山腹地,全村共有432户,1468人,耕地140O亩,山场林地6000亩。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这一主题,创新开发机制,培植板栗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子.2002年,全村果园面积达到5000亩,板栗总产量70万公斤,实现人均纯收入2950元,全村集体收入达到36万元.一是抓机制创新,实行荒山承包和山林拍卖我村荒山达6000多亩,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优势,1993年,我们在全县率先实行“四荒”拍卖,村集体将原有的果园和集体新开发果园全部承包到户,并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目前,全村实现了人均三亩板栗园,年产板栗70万公斤,年收入在l万元以上的户就达30户,仅荒山开发拍卖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就达18万元,成为沂蒙山区有名的板栗专业村二是抓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建管并重”我们在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本着“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宜卖则卖,宜赁则赁"的原则,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全村共新建拱坝、重力坝27座,小塘坝35座,新修石渠5000米,大小桥涵46座,全部实行了拍卖、租赁或承包,共回收资金3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小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再投入.三是抓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近年来,我们投资6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采取以会代训、地头培训、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对果农重点培训板栗栽植、嫁接、病虫害防治和配方施肥等技术,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60O余期,受训呆农近20000人次。

四是抓服务,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为把板栗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在创优质、创名牌、搞好科技推广的同时,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筹集资金110万元,新建板栗交易市场一处,使全村板栗真正实现了产的好、销得出.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村集体每年可实现收入16万元集体积累增加了,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引导村民广泛开展了“美在农家,富在庭院”、“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树立了精神文明新风尚;同时全村还实现了组组通汽车、通,户户通自来水,极大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办好奶牛养殖场 强树富民奔小康费县胡阳镇城立庄村我村共有470户,1570人,耕地面积2670亩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兴办奶牛养殖场,实现了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的“双增加”.2002年,全村奶牛存养量达500头,年产值800万元,其中奶牛养殖销售收入260万元,利润160万元仅奶牛养殖一项,全村人均增加收入500元,集体收入6万多元我村地处平原,历来有养殖牛、羊、猪的习惯.通过走访本村在天津从事奶牛养殖的村民,我们了解到奶牛发展具有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决定立足本村粮食作物多、秸秆资源丰富的实际,发挥传统技术优势,把发展奶牛养殖作为强村富民工作的重点,确立了“农民奔小康、奶牛挑大梁”的工作思路,依托临沂盛能集团,计划用2-3年时间,把全村建成奶牛养殖专业村。

为加快发展奶牛养殖,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和部分群众及养殖大户先后到天津奶牛场、临沂盛能集团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在发展过程中,村两委和奶牛养殖户都深深体会到,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给挤奶、售奶等环节造成了不便,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制约了奶牛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生产集约化,村两委决定建设规模养殖小区针对村里集体资金短缺的实际,村里研究决定拿出土地作为股份,筹建规模养殖场,然后通过牛奶销售,提取饲养小区租赁费的办法,走滚动式发展路子村里首先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占地80亩,饲养规模500头的奶牛场一处.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发展奶牛养殖的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无偿划给饲养土地,每头奶牛由村集体扶持贴息贷款2000元村里协调信用社、供电、兽医站等有关部门,为养殖场架电、打井修路,在土地承包税费等方面大开绿灯,并协调资金100多万元,使养殖场做到了水、电、路、讯四通.在养殖场内建起了防疫站,对进入该场的养殖户,在饲料供应、防疫、配种、牛奶销售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并同盛能集团达成合作意向,由盛能集团在村养殖场投资60万元,建起挤奶厅一处,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签订了五年牛奶回收合同,村集体每公斤奶提取0.10加元的场房租赁费,既解决了奶牛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实现了全村奶牛养殖的良性发展。

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奶牛养殖户50多户,奶牛存栏量500条头.建大红石榴专业村 走强村富民红火路平邑县铜石镇卓家庄村我村位于平邑县铜石镇镜内,共有129户,370人,耕地316亩,山岭地968亩,是个典型的山区村近几年来,我村扶持建设了无公害大红石榴这一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子.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0O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4万元,村级公共积累达到120多万元1993年,两委干部带头栽植蒙阳大红石榴苗,1995年获得了大丰收,亩产300O多斤,每亩收入1万多元群众心动了,纷纷找到村两委要求调地栽植大红石榴,96年,全村栽植面积增加到200多亩为了扶持好主导产业,村里划出500亩山地,建设集种、养、加于一体的铜石镇富农石榴开发基地,村集体投资40多万元,修建了一个大型蓄水池和扬水站,修渠道200O多米,环园路两条,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果成片,能灌能排,路路相通”的农业设施网络去年,该基地被省科协命名为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我们又投资建立了50亩的育苗基地,基地的建设不仅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村及周边乡镇的石榴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我镇蒙阳大红石榴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

我们不仅注重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也注重利用自身科技力量,研发新品种近年来,在发展大红石榴的过程中,我们培育出了“沂蒙青"、“沂蒙红"石榴新品种,并逐步研制开发出了石榴茶、石榴汁等系列饮料产品在搞好园区建设同时,我们狠抓服务管理,村成立了技术服务队、治安联防队,负责果树的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统一剪枝,统一看护2002年,我村又成立了全镇第一家“公司+农户"的农业服务合作制公司-—铜石镇富农石榴开发公司,并申请注册了“富农”牌石榴商标,还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果品公司组织了专业销售队伍,帮助群众搞好销售服务,对外来的客商,村集体统一组织货源、统一标准质量、统一过磅装车.为了打好市场的时间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公司还投资14万元建设了一处小型果品保鲜库,满足了春节前后市场的需求,提高了经济效益去年,我们村共销售大红石榴50多万斤,苗木20.多万株,年创产值200多万元,村集体收取中介费、服务费、管理费30多万元打造“阳都帅李” 壮大集体经济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我村地处盘龙山脚下,由5个自然村组成,共359户,976口人,25名党员,耕地面积857亩,荒山面积16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

1988年以来,我们咬定荒山不放松,兴修水利、开发荒山、规模种植“阳都帅李”,大力发展林果生产,走出了一条靠科技向荒山要效益的富民强村之路目前,全村共开发荒山1200余亩,种植“阳都帅李”1000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960条元,村集体年收入19万元,集体积累37万余元,家庭积累过100万元的6户,成为全县文明的“山青、水绿、林茂、果丰、路通"的小康村七八十年代,我们村是远近有名的“三靠村”(即吃粮靠统购,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和“光棍村”(当时村里有60余人找不到对象),村民靠种植地瓜、花生维持生活,集体经济一直空壳,村干部常年发不上工资或补贴,干劲不足,情绪低落,遇事畏难发愁,致使想办的事业不能办,想干的事情干不成,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1990年,我们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决定把160余亩荒山的开发利用作为富民强村的突破口,誓把荒山变“金山”为此,我们考察了全村的沟沟坎坎,征求了全村每一个农户的意见,最后制定了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购苗,统一栽植,规模发展“阳都帅李"的发展规划,坚持边开发,边承包,边栽植,认真组织实施一是发挥集体优势,综合开发荒山。

几年来,村集体累计投资160余万元,投工46余万个,打大口井2眼,机井3眼,建蓄水池6个,电灌站2处,修水渠1.1万米,埋设地下管道5000条米,架电l万余米,修环山路8公里,建桥涵13座,开发荒山l000余亩,全部栽植上“阳都帅李”,共计56万余株,亩收入1200余元二是搞好科技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村里聘请了莱阳农业学院的三名教授做常年技术顾问.先后投资9万余元搞科技开发,投资36万元引进最新栽培技术和品种,使“阳都帅李”形成了早、中、晚熟三大品种系列,亩产由原来的l0000斤提高到现在的15000多斤,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三是建立批发市场,搞好销售服务.为了方便销售,我们村集体投资6万元建设了占地8亩的“阳都帅李”批发市场,公开拍卖市场摊位,仅此一项,集体年收入2.6万元.目前,固定客户已发展到26家,每年来收购“阳都帅李”的车辆达1600多辆次,我们村的“阳都帅李”外销量占总产量的98%以上.盘活集体资产   增加村级收人河东区汤头镇管庄子村我村共有268户,1080人,耕地面积豆1060亩,属丘陵地,土质比较贫瘠近年来,我们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化“短”为“长”,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之路,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980元,村集体收入lO余万元,集体固定资产积累达到3lO万元。

90年代初,我村曾先后搞过一些工副业项目,力图增加村级收入,由于种种原因,不但没能达到目的,反而使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这促使我们把目光转向了依托外来优势,盘活’现有资产上.我村有近60亩荒地紧临全市知名的华太电池厂该地块耕层浅,搞种植费时费力,天旱时颗粒无收,存在“撂荒”现象1998年,当我们得知华太电池厂欲征地扩建,便积极做工作,以每亩1.1万元的价格与电池厂签订了长期使用合同,把“死地”变成了“活路”.对土地租赁所得的62万元收入,我们没有将钱分给群众,也没有将钱存入银行,而是将资金中的40万元(其余重2万元用于村级开支和公益事业建设)入股投资华太电池厂,每年按72%的固定比例分红,并签订了合同这样,不仅缓解了电池厂流动资金的不足问题,避免集体资财的挥霍、浪费和流失,也使村集体每年可得收入2.9万元,闯出了村级收入的新来源,把“死水”变成了“活泉”.同时,我们还将原村集体贷款建造的两座旅店出租给华太电池厂和石油公司加油站,盘活了固定资产,每年可获得承包费收入5.5万元,使闲置多年的房屋成为增加村级收入的又一来源增加村级收入不能单靠一条腿走路经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我们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点”定位在农业结构调整上。

2001年,通过土地流转,我们拿出50亩土地,与临沂市果茶站签订联营合同,由果茶站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共同建立了苗木基地,发展果树苗木,仅此一项,村级每年可得收入20多万元我村共有6个汪塘约20亩水面.1990年前后,由于村两委把增加村级收入的目光投向兴办企业项目,没有重视汪塘承包,致使汪塘承包混乱,有的搞“人情承包",有的承包户只承包不交承包费,减少了村级收入,损害了村集体利益为进一步规范汪塘承包,增加村级收入,村两委在全村公开实行“竞价”承包.通过喇叭、公开栏等形式公开承包底价,动员村民积极参与竞标承包,然后组织投标,谁出的价高就承包给谁.通过这种形式,每年汪塘承包费收入由原来的6000元增加到10000元集中林术管护权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郯城县红花乡黄沟崖村我村地处乡驻地西南部,全村176户,708人,18名党员,1500亩耕地.蔓990年以来,我村依靠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元,实现村级收入28万元,村集体积累达到500万元我村位置偏僻,土地属典型的粘性土壤过去,集体积累一片空白,连一条象样的路都修不起,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又坚硬如板,群众平时进出村庄都非常困难。

为改变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状况,90年代初,村两委干部、党员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利用宜林河滩面积大、空闲地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植树造林首先,村集体统一收购所有河滩及村内空闲地上的树木,并将建设的农田林网收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管理村两委想方设法贷款和借款,筹资购买树苗,到1992年共植树8000余棵其次,发动群众对河沟两岸进行平整改造,边整地,边植树,到1997年,共栽植速生杨.卫7000多棵,建设林网10300米.村里成立了管护队,定期浇水、施肥、修剪、涂白,防治病虫害,使林木保有率达到98%以上通过lO多年的努力,目前,全村共有集体片林338亩,农田林网lO公里,10年和10年以上成材树木达8000棵,总价值200多万元,预计到2008年可增至350万元从2000年开始,第一批栽植的树木已进入轮伐期,村集体每年可更新林网树木200O棵,年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为使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我们将林业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扩大林业生产规模,提高林业生产效益一部分用于林网更新,以林养林,扩大林网面积,优化林木品种,加强林木管护,形成“栽树一更新一再栽树一再更新”的良性循环近几年来,村里每年用于林网管护和更新的资金都在2万元以上。

今年又在村西胶新铁路两恻植树138亩树越栽越多,林越造越大,集体积累象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林业收入的另一部分,用于生产性投入和公益事业近年来,村里用林业收入投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达80万元,先后打机井24眼,架电12公里,建扬水站一座,修桥、涵、闸35座,使全部耕地实现了井电机路沟渠配套,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标准.200O年,村里又利用林业收入投资60万元硬化道路3公里和村内大街小巷,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2001年,投资12万元上了自来水设备,垒村户户通了自来水;投资5万元建起了老年公寓里5间和村卫生室一处搞好山区综合开发 实现强村富民苍山县下村乡里米坑村我村地处苍山县最西部、抱犊崮风景区北侧,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共74户、201人,耕地270亩,山场2800亩.近年来,村两委坚持靠山吃山,通过拍卖、租赁、承包、无偿转让等形式,积极开发丰富的集体山场资源,大力发展林果业,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壮大了集体经济.2002年,全村果园面积达1100亩,人均果树110多棵,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村集体收入32万元,集体积累122万元,固定资产1000万元1983年底,23岁的孙建华当选为我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一穷二白的集体家底和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全村父老乡亲,他心里涌动着创业的激情,他积极征求群众意见,集中民智,通过乡党委邀请省市县的专家、科技人才来村实地考察,分析论证,最后确定了“山顶栽松,山腰植果,山坡种草,苦干十年,把荒山变成花果山”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从1986年到1997年n年间,两委干部带领全村劳力,投工28万个,搬运土石方11O万立方米,打地坝90万米,栽植苹果、板栗、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树木2.5万棵,雪松、国槐等绿化风景树l万余棵,把2800亩荒山全部开发绿化完毕在林果种植结构上,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先后投资10万元,引进6个新品种的苗木4万多棵,重点发展了薄皮核桃、日本柿子、中华圣桃、凯特杏、梨枣、冬枣等果品,还建立了高效林果示范园3处,发展果树大棚20亩,使林果成为我村村强民富的“摇钱树"同时,围绕山区综合开发,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是盘活山场资源我们对集体拥有的荒山、荒滩、荒岭,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承包、租赁给本村农户管理使用,明确最少转让年限为50年,提高了群众开发投入的积极性到2002年,全村共发包山场800亩,拍卖荒山1000亩,村集体年固定收入4万元二是村集体开发创收。

由村集体投资,开发山场,栽植经济林木和果树,然后再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拍卖或者租赁、转让给群众.90年以来,村集体共开发荒山200多亩并全部进行了转包,集体每年获得收入近万元三是以服务促进创收98年,我们创办了林果生产服务合作社,下设一个生产资料经营部,围绕果树的栽植、管理和果品的收购,积极开展农药、套袋、果肥等购销服务和信息提供、技术扶持、果品冷藏、销售联络等环节的有偿服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3万余元四是创办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去年,投资15万元,在村水库西侧实施了清淤造地工程,造地36亩,建立了高效大棚果树反季节栽培示范基地,由村集体经营,预计三年后,该基地每年为村集体贡献20万元.发展股分制经济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苍山县二庙乡居村我村共有312户,1184人,耕地1640亩.近几年来,我村以屠宰加工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走出了一条致富群众、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新路子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00元,村集体收入7l万元,固定资产达l0OO万元,集体现金积累200万元.九十年代初,村两委在分析我村自身发展优势时,意识到我村素有养驴和屠宰驴的传统,且本村的几个屠宰户在当地小有名气,基本包揽了附近几个集市的驴肉屠宰销售生意,但是当地市场需求量小,利润不高,限制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1991年,村两委了解到胶东人喜食驴肉,那里的冷藏厂也大量收购驴肉的信息后,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货源销往胶东因居村驴肉做工精细,味道纯正,价格适宜,在胶东大受欢迎,逐渐联络了一批客户,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并且逐步拓展到威海、烟台等地.市场的培育发展,带动了我村屠宰加工业的迅速壮大.到20OO年,全村屠宰专业户已达到200家,年屠宰量近万头,年产值800万元,利税60万元屠宰业发展起来了,但仅靠为外地企业加工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利润太低.能否建立自己的企业,进行驴肉精加工,深加工,实现产品增值,这个问号一直盘绕在村两委干部头脑中为此,村党支部书记李清林带领两委成员、专业带头户和群众代表先后多次到威海、烟台、龙口等地参观学习,最后形成共识,决定以集体出资为主、吸收专业户投资入股为辅的方式筹建冷藏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占地5.5亩,总投资135万元,贮藏量250吨的低恒温库建成投产,村集体持股60%的居村冷藏食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严格按照“产权清晰、职责明确、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效益连年增长,并带动了全村养殖和屠宰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养殖、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的产销格局。

2002年,公司实现产值1000万元,利税4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但两委干部不敢懈怠去年4月份,村集体又以土地和40万元资金入股,寻找合作伙伴,在村南建一处大型的牲畜销售市场,专门经营驴、马、牛等大牲畜交易,建成开业后,预计每年可给村里创造收入lO万元,而且还能为本村的屠宰加工业提供稳定充足的货源同时,村两委还积极实施村办企业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最近居村食品冷藏有限公司新上了一条驴肉真空包装生产线,预计投产后,能创造年产值500万元,利税5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农业兴村 民营立村  努力壮大集体经济莒南县筵宾镇沙汪头村我村共有679户,2176人,耕地2724亩近几年来,我们立足自身条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按照“面向市场,服务为先,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指导原则,一手抓结构调整,以农业兴村,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以民营立村,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02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00万元,实现利税9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560元,村集体收入18万元,集体积累78万元.我村地处平原,历来有种菜、植桑养蚕的习惯,但一直沿用老习惯、老做法,规模上不去,效益不明显.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首先从应用和推广良种良法入手,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先后与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联系,引进了秋延迟辣椒、“中甘十一”甘蓝等一批名优蔬菜。

由两委干部带头示范,领着群众干,先后总结出了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的种植模式,使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有的亩收入超过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已发展大棚蔬菜600多亩,露天蔬菜300亩,桑园550亩,林木花卉苗圃150亩,村集体年收承包费达8万余元其次,发动群众搞养殖.村里规划兴建了2个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各类养殖大户25个,年出栏生猪、牛、羊等牲畜5000余头(只),肉鸡20万只村集体每年收取场地使用费3万余元同时,我们利用位于三个乡镇交界地带的优势,规划了占地60亩的民营经济园区,由村集体投资20万元,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规定凡是到园内投资创业者,在子女入学、立项、考察、厂房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引进镇外资金的,视规模大小,由村集体按照0.1一l%的比例奖励引资人员.同时,积极争取本村籍在外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打好“乡亲牌”.到目前,经济园内已有26家企业安家落户,累计投资1600万元.村支部副书记李宏春投资200万元创办了宏春琉璃瓦厂,年产值3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建陶生产企业,并为60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致富岗位.2002年,园区各业户累计上交税款60余万元,同比增长30%,村集体收取承包费5万余元。

今年,我村经济园区被确定为县级民营经济园开山治山养山 走持续增收之路平邑县临涧镇黄天村我村座落在海拔625米的四海山上,由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72户,905人,耕地584亩,荒山面积8000亩,是个纯山区村近年来,我们立足石材开发,走出了一条开山、治山、养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2002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6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48万元.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掀起石材开发的热潮,我们村两委干部也打起了满山石头的主意他们带着石头样品,背着干粮,先后三次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鉴定,结论是:黄天村的石头密度高、质地硬、色泽艳、耐腐蚀,属优质花岗石,有很大的利用价值1985年,北京大理石一厂和我村签订了1200立方的买卖合同,并付给我村5000元订金两委干部利用这笔订金,带领群众开始了石材开采和加工到1990年,黄天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材村,全村有开发矿点8个,年开采量达8000立方米,村办石材加工企业12家,资产累计800万元,年加工板材l0万平方米1992年至1996年,我村石材产业连续4年总产值突破千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80万元石材属天然不可再生资源,我村石头再多,也会有枯竭的时候。

村干部意识到了这个危机,决心寻找能实现黄天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1年冬季,村两委发动群众对全村6000亩荒山进行整治,第二年春季,村集体购买了板栗苗、金银花苗各50万株,栽植在四海山上为确保退矿还林成功,村集体专门从泰安果树研究所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常年为群众指导,村里成立了12人的科技队,20人的护林小组,实行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机制.村里还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先后投资lOO万元,修建了20公里的高标准环山路,建拦水谷坊11个,打大口井4个,建蓄水池70个1995年,治山的效益开始显现,2002年,全村收获板栗30万斤,金银花15万斤,两项收入突破300万元,人均纯收入仅此两项就达3000元,村集体每年收取服务费20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村里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了路,改了电,新建了教学楼,安装了程控、有线电视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还按月领取养老金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依靠腥务创收富村平邑县地方镇大泉村我村地处327国道南侧,全村共有295户,905口人,耕地850亩.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养鸡下蛋"、以地生财战略,对村属黄金地段和荒滩采取建、租、包、管等多种方法,激励村民开发使用,实现了富民强村的目标。

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集体收入lO万元,固定资产达300余万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因村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制定了沿路开发计划,群众把包租沿327国道黄金路段的土地使用权形象地比作“养鸡下蛋”,沿327目遭分期分批搞升发,村集体先后投资80万元建起甜蚕食品罐头厂和3处预制厂、康发食品厂,并以租赁厂房、场地等形式,承包给个体业主,村里每年收取租赁费16万元对于村北100亩荒滩,村里统一规划栽植了速生丰产杨树5000棵,建成了集体林场,预计10年轮伐一次,每茬收入30万元为了吸引更多业户参与路域开发,村两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认识:以优质服务招商一是搞好信息服务.村干部想方设法多渠道搜集信息,提供给广大业户,还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点,使企业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二是提供劳务服务村干部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既保证了企业用工,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三是搞好治安服务为给承包业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村里在加强村民教育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联防队,为企业配备了保安人员为了管好钱,用好钱,村里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年春节前,村两委都制定出全年的财务收支计划,确定本村年度基本建设及项目优抚款、办公经费、办学经费、计划生育经费、村干部固定补贴和退休干部工资以及车辆燃油维修等开支计划,经全体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后组织实施,做到村级财务收支公开、民主、透明。

集体经济发展了,村两委不与其它村比办公条件、比工资待遇,而是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便民服务近几年,村集体投资200多万元先后购买了3台25马力、1台30马力的拖拉机,2台旋耕机,2台播种机,l台收割机,1台脱粒机,为村民实施统耕、统种、统浇、统收的“四统一"服务投资20万元架设了有线电视光缆;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了一座大型扬水站和3眼210米大深井的渡槽架设和6000米防渗渠等综合配套工程,使垒村的机耕机播机收和农田自流灌溉率均达到l0O%;还投资15万元建起了村完小、幼儿园和文化大院立足优势搞好照务 走富民强村之路临沭县曹庄镇张贺回族村我村是一个回族村,现有253户,1161人,耕地面积550亩近年来,我们立足屠宰加工业的传统优势,强化统的服务功能,膨胀牛羊屠宰加工规模,推进集约化经营,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走养殖、屠宰加工、运销一体化的富民强村之路,成为鲁东南远近闻名的牛羊屠宰加工专业村2002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村级收入23万元,固定资产140万元.一是推进屠宰业规模化发展村班子找市场、找信息、找技术、找资金,把劲用在发展经济上,用在推进牛羊屠宰加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上.积极为外来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开拓了牛羊屠宰加工产品市场空间。

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在各环节中全程服务,使养殖、屠宰加工、运销业蓬勃发展二是成立行业协会,推行集约化经营村两委成员牵头分别成立了养殖协会、屠宰加工协会和运销协会,各协会按照协会章程加强管理和协调,规范运作,推进了种养加、产供销行业一体化经营水平,提高了屠宰加工业的行业优势,为屠宰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建立管理发展基金,增加村级积累村里建立了村管理发展基金,根据企业、个人全年收入情况,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管理费,作为发展基金近几年来,每年管理服务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有效地壮大了村级经济,为再次创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四是不断增加投入,营造发展的硬环境近年来,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为群众、为外地客商办实事,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投资60万元,实施了旧村改造,达到了净化、亮化、绿化“三化”标准投资20万元扩建了村文化大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投资20万元扩建了清真寺,让全体穆斯林群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投资15万元新上了自来水工程多年来,该村没有出现一起刑事案件最近,村两委对屠宰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规划.一是实施基地工程,在村前划出100亩土地,鼓励村民建设饲养场,为加工户准备充足的屠宰牛羊。

二是实施龙头工程,组建屠宰加工股份制集团,开发绿色品牌的精细牛羊肉系列制品三是兴建一处交易市场,促进贸易交流计划到2006年,形成养殖、加工、储存、保鲜、运输、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届时,村级年收入达到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发展民营经济 增加村级收入兰山区马厂湖镇前桃园村我村地处临沂城郊,临(沂)滕(州)公路自东向西穿越我村而过全村共有380户,1176人,耕地面积1662亩近年来,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徐广法的带领下,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闯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路子.2002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80余家,年总产值38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0元,集体收入18万多元我村前几年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集体经济“空壳”、入不敷出的村.1997年,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能人"徐广法担任了我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徐广法等人赴温州、浙江等地考察,温州的塑料加工业对徐广法的触动很大:“温州人可以把生产的塑料制品,千里迢迢的运到临沂销售,而我们就在家门口,为什么不能自己干?”回来后,他经过一番充分地考察论证,率先办起了自己的塑料加工厂由于经营有方,产品质量过硬,当年就将成本全部收回。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和鼓励村民兴商办厂,村里决定由徐广法提供技术,村里提供土地,免收两年的承包费等激励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村民投资办厂的积极性短短五年间,我村大型塑料加工厂发展到16家,每家都有上百万元的固定资产,每年纳税14万元,我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塑料制品加工专业村,被誉为“马厂湖塑料一条街”.仅此一项,村集体通过收取土地承包费,年收入10多万元近年来,临沂城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拆迁业得到较大发展,我村一些先前搞运输的村民自发组成拆迁队,并且将拆迁后的废旧门窗拉至家中,敲敲打打一阵子,一副崭新的门窗便做好了,这种成本低、销路广、利润高的生意被广大村民看好村党支部及时加以引导和支持,从土地、水、电、房租等方面提供服务,并沿临滕路两侧规划了经营区,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废旧门窗专业市场目前,全村废旧门窗加工专业户已达170多家,产品远销上海、南通等地,我村也因此获得了“废旧门窗专业村”的美誉,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5万余元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我村党员干部群众“玩龙玩虎不如玩土”的陈旧观念发生迅速转变,坚定了大家发展工业、上项目的信心去年,我们又规划建设了占地王60亩的鸿达塑料工业园,现已有7家塑料企业入园经营,明年还将有20家模具厂准备从温州搬迂过来。

届时,将推动全村经济实现二次飞跃抓好市场园区建设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河东区九曲镇孟于埠村我村地处城区驻地,共有568户,2146口人近年来,我们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市场和园区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村现有专业批发市场3处、工业园区3处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村集体收入40万元,集体积累达1500万元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建市场2001年底,村里投资600多万元,在位于区政府北邻的繁华地段建。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