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叙事性”展示设计一、引言何为叙事?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一段故事的描述在文学领域中, 叙事 是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一连串)真实的或者虚构的事 件人们 能够通过“叙事”的方式来理解未知的事物,就好比孩子们 能够通过听故 事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来 架构拼凑想象中的 一切未知事物在当今博物馆行业的迅猛发展下, 内部展陈设计也在发生 质的变化早期的博物馆展陈方式主要分为壁 橱式、纵向推动式和 “年谱式”这三类展陈方式仍沿用至今 并一度成为博物馆展示 设计的主流结构,虽然它们在展陈方式上各有 特点,但显然已无法满足老 百姓在现代化社会进步后所崇尚的精神追 求,同时也无法更好地搭建历史 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传播桥梁近些年, “叙事”性这种表达方式逐渐被使 用到博物馆的设计中并成为展陈方 式的中心,对展示空间的创造在于以讲 故事的方式将展品置于特定的 位置中,展品摆放在哪里以及如何摆放决定 了展品信息传递的性质, 在设计师精心制造的场景中根据故事的剧情需要 来分配展品实行主题 演绎它很好的的将展品和观者融入到大环境中,在 特定的叙述空间 里实行交流互动。
这其中,更多的涉及到建立一个放置展 品的故事情 节背景来实行对展品以及展示设计的解读,强调通过故事情节 来激发 观者的情感回应二、“叙事性”展陈方式的特点分析“叙事性”展陈方式带来的交流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应是双向、开 放、自由的,即观众也是叙事的一部分人是整个空间的主导者, 展示的 整个过程就好比在听故事为了表现一件事物、一个人物或是 一种精神, 整个环境都将围绕其中并发生戏剧性的转变,由一连串的 情节所构筑的意 向来渲染场景氛围,将历史活脱脱的带入到现代的物 质空间中从而传递到 参观者的意识里参观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无意识的改变了自己接 受信息的被动行为并转变为有兴趣的主动接受, 在持续被刺激到的感受和 想象中对展示物和展示环境产生属于自己的 理解和认同当然,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观者会根据自己 的体会来接受这个故事达到自身与 整个展示环境的交流,这是“叙事 性”展陈所带来的最大效用一)故事效应博物馆在持续改变自己馆内展品陈列方式方法的过程 中,唯一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生理等各个角度出 发来 考虑适合人的最佳陈列手段在持续的探索中,各种材料、灯光、 多媒体 等现代科学技术充斥着博物馆展厅内部,为了演绎一个主题讲 述一段故事 最后升华到精神上的交流。
那么,为何选择“叙事性”的 展陈方式? “故 事”与人的心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首简单的 乐曲,在有故事和没 有故事的情境下让人听到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没有故事仅仅纯粹的去 欣赏,我们的感觉可能大多浮在表面没有太深 的记忆,而有故事的情境 下,会让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介入很多情感 和经历,会无意识的根据个人 因素产生很多情绪或快乐、或悲伤、或 惊讶又或无奈,从而来改变乐 (歌)本身的属性就是这样,故事能 够让我们找到自己与音乐相处的方 式转换到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一 个简单的物品可能激发不起参观者的兴 趣,但故事的介入使得这简单 的物品像拥有自己的生命般,以叙事者的身 份来影响我们的心情和感 觉故事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是协助我们理解 周围世界最初的手段, 孩童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书正诠释了这个点它把纷 繁复杂的事物变 得简单易懂、诙谐幽默,让听者能够很快掌握但简单并 不代表没有 特色,特色正是故事所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假想若大家都是一 样,事 件也都是一样,那么除了千篇一律的条文命令,剩下的只有思想一 致 的行为言语,分不出好与坏的故事正是因为缺少了某种特质的效果 在 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尤其是战争类题材的展厅中,对于整个战争事 件不可 能全盘的记忆与描述,此时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就像一个个戏 剧性的焦点 串联成了一整个战争事件,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快速掌握和 演绎主题的关键 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于一个故事的叙述,不 但要考虑到故事的内 容还要考虑到故事易不易被观众接受以及如何接 受等问题实践证明,好 的叙述策略会大大缩短人与故事的距离同时 也会大大增强人与故事的情感 交流发生的事件越大,超出日常生活 的范围或者我们从不以前历过的磨 难,越是要通过故事的介入将其由 大变小的让我们看到、听到甚至是心灵 的直接碰触,而不是面对它却 感觉不知所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厅内在 第一部分人类的浩劫与最后一部分用 12秒一滴水表达生命的消逝中,分别 对三十万生命这个数字做了相对应的展示表现,正是因为情节的使用,让 我们在看到的瞬间立刻消化了抽象且庞大的数字,心情瞬间沉重的同时让 我们对“三十万”这个数字有了深刻的视觉记忆且感觉到了深深的畏惧二)场所认同感场所认同感简单来讲是指人们处于一个特定的场所中, 因为其自身的特性和功能,久而久之会对该场所产生认同感它是人的一 种依赖精神,是一种特定场所与事物相结合的联系功能依靠人与场所的 这种依赖关系促使人产生某种有意无意的想法,从而使得这类特定的场所 体验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博物馆作为引导文化和人行为感受的特殊场 所,除了满足展陈的功能性之外,它还具备了人不易察觉的一个特点,即 场所的感情需求。
人都喜欢去能和自己的经历、品味、环境氛围产生共鸣 的空间场所,在这样的空间中人的精神是愉悦的,感受是身临其境的在 观展的整个过程中,人不但仅被展品所吸引更是被这整个空间营造出的文 化氛围所熏陶,无需太多文字语言的说明就能领会到强大的精神气场所 以,在内部展示设计上尽量注重场所的情感体验是博物馆场所认同的关 键,也是展陈设计的核心 博物馆作为文化连续性的载体其场所 认同感是通过“设计”来主导的,“叙事性”决定了展示形式和展场环 境,决定了如何安置展品、布置观展路线、设计灯光音效等多媒体设备, 如何将整个空间融合进大的故事背景中在设计之初即需要根据故事情节 的引导对空间、各种展示元素实行设计组织,将观众也纳入叙事的一部分 从 而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展示环境所以“叙事性”展陈方式是使得展示空 间连续性发挥得很好的手段之一所谓连续性就好比故事情节,情节是叙 事的发展意图,为参观者制造深刻印象,情节点决定了展示内容与展示形 式的结合点,多个情节点的设计才能贯穿整个叙事情节设计从而完整并细 致的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示中的叙事则是依赖于一系列深刻印象的集合, 做好每个叙事层次,这些集合对应实体所营造的意境则成为观者观看时的 视觉动力,持续刺激观者的视觉神经达到很好的互动性展示效果。
三、博物馆“叙事性”设计案例分析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最大的书法类博物馆, 其性 质定位于是一座以展示《兰亭序》的历史、兰亭书法文化以及绍兴的历史 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这座书法专题博物馆建于兰亭风景区内,鹅 池、兰亭碑亭、曲水流长及流觞亭等景点环绕四周,在一一定水准上决定 了书法博物馆的特殊地域性,从地理位置来看观者在进入展馆之前就已经 具备了强烈的场所认同感,这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影响了观者对博物馆的第 一印象,提前调动起参观者的观看情绪兰亭书法博物馆不像别的艺术馆 直接展示书法作品而显得单调无味,它是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对书法文化的 展示以《兰亭序》的产生、流传、消失、衍变、传播的书法命运为主 线,以《兰亭序》相关的故事、民俗、绘画、音乐等内容作为兰亭文化为 辅线展开叙述,阐述了《兰亭序》个体生命从诞生、家传、寺藏到宫获的 生命过程以及《兰亭序》群体生命从接续、衍变到持续扩张、渗透的繁衍 过程在展览逻辑上,通过“二史二线”综合表现了作为经典名作的生命 轨迹,成为书法文化的不朽传奇整个基本陈列厅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 风雅兰亭一一从诞生到传家,传奇兰亭一一从真迹到摹本,不朽兰亭一一 从书法到 文化,再溯兰亭——兰亭书法节。
一进入博物馆门厅,硕大的 “之” 字便伴随流水一直延续到头贯穿整个门厅纵线以追溯兰亭书法的本 源, 感受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之”字为表征的曲水流觞,冲破束缚、一路向前,将兰亭书法精神延 续传承基本陈列厅则使用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镜池、墨砚、熏炉等元 素开启了一段传奇的书法之旅故事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回到永和九年,顶 部曲水流觞的构件从序厅一直延伸至第一单元,星星点点吊挂的耳杯给整 个暗部空间传递出灵动感,地面假山围出一条曲折的观展路径,悠扬的古 琴声配上从仿古砖墙上熏炉飘来的檀香,珍贵的文物错落有致的安插在大 环境中显得格外精致,在投影等多媒体的衬托下与观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 碰撞《兰亭序》成为了该场所的叙述者,观者驻足逗留又或缓慢前进的 过程中聆听且感受着《兰亭序》的魅力所在二、三、四单元均为逐步渐 亮的空间,为迎合展示书法绘画作品的需要,配备唐太宗场景等情节点, 幻影成像、小型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将整个时间轴从古代慢慢拉回到现代展示风格既统一又在慢慢的过渡中第四单元兰亭书法节的空间有意被分为两层,在设计师精心布置的迂回曲折的观展路线中感受书法的精神四、结语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引入“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为历史叙事提供了 新的 展示手段,这种展陈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设计师和观者共同参与的 积极性, 同时也提升了博物馆的展陈质量。
一座好的博物馆在设计之 初应充分考虑 到观者的情感因素,在抓住观者心思的同时与展品实行 很好的交流博物馆“叙事性”展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