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桩 水 平 静 载 试 验作 业 指 导 书文件编号: 发布日期:版次号:批 准:审 核:编 写: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灌注桩或预制桩的水平静载试验 采用接近于水平受力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或对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进行检验和评价;当埋设有桩身应力测量元件时,可测定出桩身应力变化,并由此求得桩身弯矩分布.2 编制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JGJ 106-20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 15-31-20033 检测仪器及设备31 电动高压油泵、千斤顶、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环、油压表、钢梁、基准梁、表座、垫块等2 仪器设备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和调试,计量设备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有关的规范、规程、规定的要求3 仪器有严格的使用、检查、维修、检定等记录.4 检测数量检测数量根据有关规范、规程及规定,一般由质监、监理、设计及甲方等方面结合工程实际确定,对同一地质、施工条件下的桩基,试验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粤建科字[2000]137号、穗建筑2001-395号)。
5 检测实施方法51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5.1.1试验前应首先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及试桩的设计内容 有较详细的了解,并认真制定试验方案,做好试桩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测数据准确、可靠,确保试验质量应收集的基本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资料(桩型、桩径、桩长、设计承载力)、施工原始记录(打、压桩或成桩记录等)、桩位布置图、编号及相应的试验要求等;51.2 试验所需的水平荷载由千斤顶施加,利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或压力环控制荷载量大小,不宜用油压表控制3 采用千斤顶施加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线应通过地面标高处(地面标高与实际工程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在千斤顶作用力能水平通过桩身轴线.5.1.4 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测量,每一试桩在力的作用水平面上和在该平面以上50厘米左右各安装一只或二只百分表,下表测量桩身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上表测量桩顶水平位移,根据两表位移差距离的比值,求得地面以上桩身的转角.如果桩身露出地面较短,可只在力的作用水平面上安装百分表测量水平位移5 固定百分表的基准桩宜设置在试桩侧面与位移相反的方向,与试桩的净距离不小于一倍的试桩直径1.6 试验中所需反力可通过反力桩或坑壁来实现水平静载试验设备装置图5.2 试验5.2.1 模拟水平地震惯性力的周期性,于桩顶地坪处施加一有效静态水平力,一般采用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对于个别受长期水平荷载的桩基也可采用慢速连续加载法进行试验。
5.22 慢速连续加载的试验方法可以参考垂直静载试验法进行试验(包括加载等级、沉降稳定标准)3 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位移观测:1.荷载分级:取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的1/10~1/15作为每级荷载的加载增量根据桩径大小可适当考虑土层软硬,对于直径300~1000mm的桩,每级荷载增量可取25~25kN.2.加载程序和位移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分钟后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分钟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便完成一级荷载的试验加载和观测,加载时间应尽量缩短,测量位移的间隔时间应严格准确,试验不得中途停歇.5.24 终止试验条件:当桩身折断或水平位移超过30~40毫米(软土取40毫米)时,可终止试验2.5 在试验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和消除温度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同时也应避免阳光直射,雨水及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六 试验资料整理61 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应作补充说明2 整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6.3 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一般应绘制:(1)水平力–时间–位移(H–T–Y0)曲线2)水平力–位移梯度(H–DY0/DH)曲线。
3)水平力–位移双对数(lgH–lgY0).当测量桩身应力时,尚应绘制沿桩身分布的水平力–最大弯矩截面钢筋应力(H–sg)等曲线.64单桩水平临界荷载(桩身受拉区混凝土明显退出工作前的最大荷载)及极限荷载的判定6.4.1 取H–T–Y0曲线出现拐点(相同荷载增量的条件下,出现比前一级明显增大的位移增量)点的前一级荷载为水平临界荷载.62 取H–DY0/DH曲线或lgH–lgY0曲线上第一拐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水平临界荷载6.4.3 当有钢筋应力试验数据时,取H–sg第一拐点对应的荷载为水平临界荷载4.4 取H–T–Y0曲线明显陡降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6.45 取H–DY0/DH曲线或lgH–lgY0曲线第二拐点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6.4.6 取桩身折断或受拉钢筋屈服时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七 检测报告71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7.2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形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2)地质条件描述及对应的地质柱状图(3)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4)受检桩的截面尺寸及配筋情况(5)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描述及承载力的判断依据(6)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7)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8)当进行钢筋应力测试并由此计算桩身弯矩时,应包括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内力计算方法等。
73检测记录和报告至少保存7年附件:1、 工程概况表2、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3、 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4、5、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