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一年级数学上册 9加几 2教案 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学生每人准备小棒18根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教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教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9+4=13教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教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
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二、练习反馈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数学上册 9加几 说课稿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因而作为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在本单元甚至整个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指导学法时,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这是我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
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第四个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完善新知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