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用的一点东西,特别是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 天线类型选择 在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中,应该根据网络的覆盖要求、话务量分布、 抗干扰要求和网络服务质量等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择基站天线由 于天线类型的选择与地形、地物,以及话务量分布紧密相关,可以 将天线使用环境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城区、密集城区、郊区、农村 地区、交通干线等1、 城区基站天线 城区基站密度较高,单站预期覆盖范围较小,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 虑以下几方面1) 为减少干扰,应选用水平半功率角接近于 60 度的天线这样 的天线所构成的辐射方向图接近于理想的三叶草型蜂窝结构,与现 网适配性较好,有助于控制越区切换如下图所示2) 城区基站一般不要求大范围覆盖,而更注重覆盖的深度由于 中等增益天线的有效垂直波束相比于高增益天线较宽,覆盖半径内 有效的深度覆盖范围较大,可以改善室内覆盖效果,所以选用中等 增益天线较好3) 由于城区基站天线安装空间往往有限,所以选用双极化天线比 较切合实际综上所述,城区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的 双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双极化天线2、 密集城区基站天线密集城区基站天线的选择与一般城区基站类似。
但由于密集城区基 站站距往往只有 400 米到600 米,在使用水平半功率角为 65 度的 15dBi 双极化天线,且天线有效挂高 35 米的情况下,天线下倾角可 能设置在 14.0 度到11.5 度之间此时如果单纯采用机械下倾的方 式,倾角过大将引起水平波束变宽,干扰增大,同时上副瓣也会引 入较大干扰;而采用电子式倾角天线,则可以较好的解决波形畸变 的问题,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小所以密集城区基站选用电子式倾角 的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双极化天线较为合适3、农村地区基站天线 在农村地区,鉴于话务量较小,预期覆盖面积较大的特点,选择基 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1)对于 CDMA 网络而言,为提高定向基站两扇区天线服务交叠区 间的通信质量(交叠区内有宏观分集的效果),增大交叠区面积, 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 90 度的天线(2) 对于GSM网络而言,为提高覆盖质量,在平原地区使用水平半 功率角较大的天线效果较好,但同时会产生切换区域增大的问题; 而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小的天线易于控制覆盖方 向和范围,效果较好3) 为保证覆盖半径,应选择高增益天线。
4) 由于极化分集依赖于移动台周围反射体和散射体的分布,对于 地物分布相对较稀疏的农村地区,极化分集效果不如空间分集因 此在安装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单极化天线5)如果基站周围各方向上都没有明显阻挡,话务需求较小,预期 覆盖范围也较小,可以选用全向天线综上所述,CDMA网络农村地区定向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 高增益单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度的17dBi单极化天线; GSM网络农村地区定向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适配的高增益单极 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度或65度的17dBi单极化天线 全向基站则可以选用11dBi的全向天线4、 郊区基站天线 郊区的情况介于城区和农村之间对于站距较大的基站,可以参照 农村基站天线的选用原则;反之则参照城区基站天线的选用原则5、 交通干线基站天线 如果覆盖目标仅为高速公路或铁路等交通干线,可以考虑使用 8 字 形天线 8 字形天线有如下特点:(1)8字形天线的辐射方位图与 交通干线需覆盖区域的形状匹配较好;(2)8 字形天线实际上是全 向天线的变形,因此无需采用功分器;(3)使用一根天线代替两扇 区天线,成本较低如果覆盖目标为交通干线及其一侧的村镇,则可采用方向角为 210 度的天线。
这种天线的辐射方位特性使得天线波瓣能够同时顾及到 交通干线和村镇,它具有与 8 字形天线类似的特点二、基站天线设置基站天线设置需要重点考虑下倾角、方向角、天线挂高、天线分集 距离和隔离距离等参数1、下倾角设置 合理设置天线下倾角不但可以降低同频干扰的影响,有效控制基站 的覆盖范围和整网的软切换比例(对 CDMA 网络而言),而且可以加 强本基站覆盖区内的信号强度通常天线下倾角的设定有两方面侧 重,即侧重于干扰抑制和侧重于加强覆盖这两方面侧重分别对应 不同的下倾角算法一般而言,对基站分布密集的地区应侧重于考 虑干扰抑制,而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则侧重于考虑加强覆盖1.1 考虑干扰抑制时的下倾角 在基站天线半功率角范围内,天线增益下降缓慢,超过半功率角后, 天线增益(尤其是上波瓣)衰减很快因此从控制干扰的角度考虑, 可认为半功率角的延长线到地面的交点( B 点)为该基站的实际覆 盖边缘在基站周围环境理想情况下,下倾角可按以下公式计算a =actan (H/R) +卩 /2 公式一公式一含义如下图所示下倾角计算示意图 1图中a为天线的下倾角,H为天线有效高度,卩为天线的垂直半功 率角R为该小区最远的覆盖距离,即覆盖长径R,如下图所示。
定向基站天线覆盖长径示意图 在理想情况下R = 2D/3实际上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不可能完全适配 三叶草型蜂窝结构水平半功率角为 60 度左右的天线与之比较接近 而水平半功率角为 90 度的天线则相差较大因此对于使用水平半功 率角为 90 度天线的基站,取 R=D/2在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天线下倾角设定无需考虑垂直半功率角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覆盖区边缘有足够强的信号,可认为天线主 瓣方向延长线到地面的交点( B 点)为该基站的实际覆盖边缘在 基站周围环境理想情况下,下倾角可按以下公式计算a =actan (H/R)公式二公式二含义如下图所示下倾角计算示意图 21.3 倾角设定的实际应用由于基站周围环境十分复杂,天线下倾角设定还必须考虑附近山体、水面和高大玻璃幕墙的反射和阻挡因此具体基站的下倾角可利用上述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环境最终取定综合考虑干扰抑制和加强 覆盖的效果,在不同条件下基站天线典型的下倾角取定可参考下表 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地形 天线有效挂高(米) 站距(米) 水平半功率角(度) 垂直 半功率角(度) 下倾角(公式一) 下倾角(公式二) 建议下倾角(度)密集城区 30 400 65 13 12.9 6.4 12.940 400 65 13 15.0 8.5 15.050 400 65 13 17.1 10.6 17.1一般城区 35 600 65 13 11.5 5.0 11.535 700 65 13 10.8 4.3 10.835 800 65 13 10.3 3.8 10.335 900 65 13 9.8 3.3 9.835 1000 65 13 9.5 3.0 9.5郊区 40 1500 65 13 8.8 2.3 8.840 2000 65 13 8.2 1.7 8.240 2500 65 13 7.9 1.4 7.940 3000 65 13 7.6 1.1 7.6农村 55 4000 90 7 5.1 1.6 4.055 5000 90 7 4.8 1.3 3.555 6000 90 7 4.6 1.1 3.055 7000 90 7 4.4 0.9 2.555 8000 90 7 4.3 0.8 2.055 9000 90 7 4.2 0.7 1.055 10000 90 7 4.1 0.6 1.055 4000 65 13 7.7 1.2 5.055 5000 65 13 7.4 0.9 4.055 6000 65 13 7.3 0.8 3.555 7000 65 13 7.2 0.7 2.064.8° 3468.1° 27.471.8° 24.378.8° 26.385.3° 246 0° 10° 10°7 0° 12° 128 0° 14° 149 0° 15° 15°103.7° 19.8121.4° 19.5133.3° 18149.6° 17.855 10000 65 13 7.0 0.5 0.5 2、电子式倾角天线的设置 同等类型的电子式下倾天线与机械式下倾天线相比,波形畸变较小 易于控制覆盖范围;干扰规避能力较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载 干比;RMS延迟范围较小,抗多径效应能力较强。
下表分别列比了 某种内置6度、9度电子倾角天线和一般类型天线在不同机械倾角 时波形畸变的情况基站天线波形畸变情况对照表65°15dBi 天线不同机械倾角时水平波束宽度和前后比实测数据 序号电下倾角机械倾角总倾角水平波束宽度前后比(dB)1 0° 0° 0°2 0° 2° 23 0° 4° 44 0° 6° 65 0° 8° 8°10 0° 16° 16° 152° 17.6 65°15dBi6电子倾角天线不同机械倾角时水平波束宽度和前后比实测数据 序号电下倾角机械倾角总倾角水平波束宽度前后比(dB)1 6° 10° 16° 64.2° 232 6° 8° 14° 68° 26.13 6° 6° 12° 69° 31.34 6° 4° 10° 69.4° 33.55 6° 2° 8° 66.7° 30.66 6° 0° 6° 64.9° 37.27 6° -6° 0° 65.6° 29.68 6° -4° 2° 64.2° 29.89 6° -2° 4° 61.6° 33.2 65°15dBi9电子倾角天线不同机械倾角时水平波束宽度和前后比 实测数据序号电下倾角机械倾角总倾角水平波束宽度前后比(dB)1 9° -9° 0°2 9° -8° 13 9° -6° 34 9° -4° 55 9° -2° 76 9° 0° 9°7 9° 2° 11°64.9° 36.868.5° 33.762.7° 35.162.2° 34.063.5° 30.464.0° 32.569.6° 31.0电子式下倾天线分为预调电子倾角天线、可调电子倾角天线、遥控式可调电子倾角天线等类型。
预调电子倾角天线与机械式下倾天线 价格相仿,而可调电子倾角天线、遥控式可调电子倾角天线的价格 则远高于机械式下倾天线综合以上考虑,密集城区基站宜选用预调电子式倾角天线在工程 中,采用预调电子倾角和机械调整倾角两者结合的方式使天线达到 需要的下倾角度天线需要的下倾角度二电子预调倾角+机械下倾角度3、 天线方向角的取定 理想状况下,即各基站均匀分布、不考虑地形地物等因素、各基站 均为定向站的情况下,基站各扇区之间的夹角应均为 120 度,如此 可以达到蜂窝网络的最小干扰但实际上由于基站分布极不规则, 同时地形地物错综复杂,各基站的方向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为了减少混乱的方向角带来的网络干扰的不确定性,应尽量保证各 扇区间天线的夹角为 120 度,最低要求不能小于 90 度4、 天线挂高基站天线的有效挂高对覆盖和干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网络 规模、组网方式、话务量密度、基站密度的不同,天线的有效挂高 也随之变化一般而言,在不采用分层网的情况下,同一基站密度 区域内各基站天线有效挂高应该大致相等;基站越密,天线有效挂 高应该越低5、天线的分集距离 分集技术是从独立的多径衰落信道上传输的几个信号中获取信号的 方法,其目的是克服衰落的影响。
分集的形式有两种:“微观分集”和“宏观分集”微观分集指接 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相关瑞利衰落信号,且这些信号所遭受的慢 衰落相同RAKE接收、基站单极化天线使用的空间分集、基站双极 化使用的极化分集都属于微观分集宏观分集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基站或扇区的天线接收经独 立衰落路径的两个或多个慢衰落对数信号从某种意义上讲, CDMA 系统的软切换过程属于宏观分集宏观分集一般存在于CDMA网基站 的扇区服务交叠区内5.1 极化分集和空间分集一般有6 种方法实现分集:空间分集、场分量分集、极化分集、角 度分集、频率分集和时间分集在移动通信网络中一般使用极化分 集和空间分集在CDMA网络中,由于工作频带宽度大于相干频率, 很自然也使用了频率分集1) 极化分集在两个正交极化天线安装在一起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两个波所经过 的路径是一样的,然而反射系数却同换言之,这两个波是不相关 的,这就是极化分集2) 移动台天线的空间分集通常使用间距在0.5久以上的两个接收天线就可以得到两个几乎不 相关的信号对于频率为900MHZ的信号,移动台天线的分集距离为 0.5X0.333= 0.167m3)基站天线的空间分集 基站天线接收到的多路信号的相关性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移动台所处的环境(周围障碍物的半径)。
如果周围障碍物的 半径较小,则要求基站天线的分集距离增大因此在覆盖半径相同 的条件下,建筑物密集的地区使用空间分集天线需要更大的分集距 离☆ 基站天线有效高度根据经验,两个接收信号的相关系数出现 较高的概率曲线大约与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和天线水平分集距离之比 成正比定义n = h / d其中h为基站天线高度,d为天线水平 分集距离,相关系数P与n成正比一般来说,基站接收到的两 个信号的相关系数p在0.7以下,认为可以得到较好的分集效果, 此时n值约为11以下以上结果是对频率为850MHz时的实测统 计,在其它频率有相似结果5.2 基站天线的分集距离 天线的分集距离与“天线之间的距离”概念是不一样的天线的分 集距离指的是两接收天线主瓣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其具体含义如下 图所示由于采用垂直分集需要的距离为达到相同效果时水平分集距离的5-6倍,因此一般采用水平分集的方式基站天线之间的水平分集 距离如前所述,在频率为850MHz时应满足d三h /II在现网上, 天线最小水平分集距离的设定可参照下表基站天线最小水平分集距离参考表基站天线有效高度(米) 800MHzCDMA GSM900 GSM1800计算值(米) 工程建议(米) 计算值(米) 工程建议(米) 计算值(米) 工程建议(米)p =0.6 p =0.7 p =0.8 p =0.6 p =0.7 p =0.8 p =0.6 p =0.7 p =0.830.04.42.81.92.84.02.61.82.62.11.30.92.140.05.93.72.63.75.43.42.43.42.81.81.22.845.06.64.22.94.26.13.92.73.93.22.01.43.250.07.34.73.24.76.74.33.04.33.52.21.53.555.08.05.13.55.17.44.73.24.73.92.51.73.960.08.85.63.85.68.15.23.55.24.22.71.84.26、GSM基站天线的隔离距离GSM基站天线之间的隔离距离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相同频段(GSM900与GSM900,GSM1800与GSM1800 )天线之间的隔离,不同 频段(GSM900与GSM1800 )天线之间的隔离。
根据工程实践,不同 情况下基站天线的隔离距离可参考下表基站天线隔离距离参考表全向天线(10dBi)之间的隔离要求垂直间距 水平间距 备注GSM900天线之间三0.5m 25m天线距塔体2mGSM1800天线之间 20.25m 22.5m天线距塔体2mGSM900与GSM1800天线之间 20.5m 21m天线距塔体2m 定向天线之间的隔离要求同一扇区天线间 垂直间距 水平间距 备注GSM900天线之间20.5m 24m天线正前方无塔体阻挡GSM1800天线之间20.25m 22m天线正前方无塔体阻挡相邻扇区天线(同一平台) 垂直间距 水平间距 备注GSM900天线之间-20.5mGSM1800 天线之间-20.5m由于频段接近,CDMA天线之间的隔离距离可以参考GSM900天线之 间的隔离距离而CDMA天线与其它系统天线的隔离度计算比较复杂, 此处暂不讨论三、天线安装 天线在安装时,为获得最理想的覆盖效果,并减少干扰,应遵循以 下原则:(1 )天线周围的净空要求为50〜100m,即天线底部应高出周围环 境5m (第一菲涅尔区半径)2) 如果天线安装在墙面,天线发射方向尽量与墙面垂直,如有夹 角,要求不小于75度。
如下图所示3) 空间分集天线的间隔距离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接收 天线分集距离的要求,二是天线隔离度的要求空间分集天线的间 隔距离必须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具体的天线分集距离要求和隔离 距离要求参见第四章相关内容当天线间隔距离较大导致安装困难 时,可以适当缩小间距例如在60米平台上安装CDMA空间分集天 线时,查基站天线最小水平分集距离参考表和基站天线隔离距离参 考表,可知同一扇区两天线之间间隔距离应不小于 5.5米由于安 装条件受限,无法达到需要的分集距离,则可以适当缩小天线间隔 距离至4米以上4) 基站天线安装应注意在其覆盖区内是否会产生较大的阴影应 尽量避免天线主瓣被高大建筑物、山体所阻挡利用大楼顶面安装 定向天线时,天线位置应尽量靠近楼边,避免大楼的边沿阻挡波束 当天线必须离开大楼边沿安装,应尽量使天线架设在离开楼面较高 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天线离开楼顶的高度应该保证第一菲涅尔余隙无阻挡,工程设计中 应避免天线主瓣方向到大楼边沿的距离超过 30米具体要求可参考 下表D(m) h(m)800〜900MHz 1800〜1900MHz倾角=0° 倾角=6° 倾角=0° 倾角=6°1 0.6 0.7 0.4 0.510 2 3 1.3 2.320 2.7 4.8 1.8 3.930 3.3 6.4 2.2 5.340 3.8 8 2.5 6.7四、相关专题1、城区高站选用天线的策略 在建网初期,基站站距较大,预期覆盖范围大,设置高站理所应当。
但随着网络建设进入中后期,基站站距不断减小,原有高站带来了 越区覆盖、同频干扰、频率复用率下降等严重问题一般可以采用 以下几种方式控制高站的覆盖范围1.1 话务分层控制话务分层控制是指通过设置相关的无线参数,将无线网络中的话务 流向分为二层或三层,高站作为最高的一层,担当弥补下层盲区和 分流话务的角色话务分层控制的优点是网络结构清晰,覆盖质量 好而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a)高站使用的频率不能复用,必然带 来网络容量的下降;b)为严格控制话务流向,由下层进入高层时不 允许频道切换;c)由于高站覆盖区场强较强,可能出现话务拥塞; d)该方法不适用于CDMA网络1.2 天线降高 这种方法是将天线的架设位置从高处移到低处对于天线架设在楼 顶塔的情况,降高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以抱杆形式安装在楼顶面的 情况,天线降高难以操作同时,如果周围建筑物平均高度较高, 天线降高可能带来覆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 部分基站1.3 使用电子下倾天线 这种方法是将高站原机械下倾天线改为电子式倾角的天线,同时结 合降低发射机功率来控制基站的覆盖范围当下倾角较大时,使用机械式下倾方会带来天线主波瓣的严重变形,导致干扰控制非常困 难。
采用电子下倾能够较好解决波形畸变的问题,对载干比、 RMS 延迟的控制也优于机械式下倾法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控制基站覆 盖范围,且易于操作但在基站密度极高的地区,例如站距达到200〜400 米时,过度的天线下倾仍会带来上副瓣严重干扰其它基站的问 题,所以这种方法一般与天线降高同时使用2、双极化天线与单极化天线的比较 极化分集方式使用双极化天线,空间分集方式使用单极化天线这 两种分集方式各有优劣,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范围1) 双极化天线前向链路有 3dB 功率损失,因为功率分给了两种极 化波2) 从安装空间的角度看,双极化天线无分集距离要求,便于安装3) 移动台倾斜时,使用±45°双极化天线比使用单极化天线的效 果好4) 极化分集依赖于环境,即反射体或散射体的分布因此在农村 地带,双极化天线效果不如单极化天线好4.1 天线高度的调整天线高度直接与基站的覆盖范围有关一般来说,我们用仪器测得的信号覆盖范围受两方向因素影响:一是天线所发直射波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二是到达该地点的信号强度足以为仪器所捕捉900MHz移动通信是近地表面视线通信,天线所发直射波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S)直接与收发信天线的高度有关,具体关系式可简化如下:S=2R(H+h)其中:R-地球半径,约为6370km;H-基站天线的中心点高度;h-或测试仪表的天线高度。
由此可见,基站无线信号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即基站的覆盖范围)是由天 线高度决定的GSM网络在建设初期,站点较少,为了保证覆盖,基站天线一般架设得都较高 随着近几年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基站站点大量增多,在市区已经达到大约 500m 左右为一个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减小基站的覆盖范围,降低天线的高度, 否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网络质量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 话务不均衡基站天线过高,会造成该基站的覆盖范围过大,从而造成 该基站的话务量很大,而与之相邻的基站由于覆盖较小且被该基站覆盖,话务量 较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导致话务不均衡b. 系统内干扰基站天线过高,会造成越站无线干扰(主要包括同频干扰 及邻频干扰),引起掉话、串话和有较大杂音等现象,从而导致整个无线通信网 络的质量下降c. 孤岛效应孤岛效应是基站覆盖性问题,当基站覆盖在大型水面或多山 地区等特殊地形时,由于水面或山峰的反射,使基站在原覆盖范围不变的基础上, 在很远处出现"飞地",而与之有切换关系的相邻基站却因地形的阻挡覆盖不到, 这样就造成"飞地"与相邻基站之间没有切换关系, "飞地"因此成为一个孤岛,当 占用上"飞地"覆盖区的信号时,很容易因没有切换关系而引起掉话。
4.2 天线俯仰角的调整天线俯仰角的调整是网络优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选择合适的俯仰角 可以使天线至本小区边界的射线与天线至受干扰小区边界的射线之间处于天线 垂直方向图中增益衰减变化最大的部分,从而使受干扰小区的同频及邻频干扰减至最小;另外,选择合适的覆盖范围,使基站实际覆盖范围与预期的设计范围相同,同时加强本覆盖区的信号强度在目前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由于基站的站点的增多,使得我们在设计市区基 站的时候,一般要求其覆盖范围大约为500M左右,而根据移动通信天线的特性, 如果不使天线有一定的俯仰角(或俯仰角偏小)的话,则基站的覆盖范围是会远 远大于500M的,如此则会造成基站实际覆盖范围比预期范围偏大,从而导致小 区与小区之间交叉覆盖,相邻切换关系混乱,系统内频率干扰严重;另一方面, 如果天线的俯仰角偏大,则会造成基站实际覆盖范围比预期范围偏小,导致小区 之间的信号盲区或弱区,同时易导致天线方向图形状的变化(如从鸭梨形变为纺 锤形),从而造成严重的系统内干扰因此,合理设臵俯仰角是保证整个移动通 信网络质量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俯仰角的大小可以由以下公式推算:0 =arctg(h/R) + A/2其中:0 --天线的俯仰角h--天线的高度R--小区的覆盖半径A-天线的垂直平面半功率角上式是将天线的主瓣方向对准小区边缘时得出的,在实际的调整工作中,一 般在由此得出的俯仰角角度的基础上再加上1-2 度,使信号更有效地覆盖在本小 区之内。
4.3 天线方位角的调整天线方位角的调整对移动通信的网络质量非常重要一方面,准确的方 位角能保证基站的实际覆盖与所预期的相同,保证整个网络的运行质量;另一方 面,依据话务量或网络存在的具体情况对方位角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更好地优 化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根据理想的蜂窝移动通信模型,一个小区的交界处,这样信号相对互补与 此相对应,在现行的GSM系统(主要指ERICSSON设备)中,定向站一般被分为 三个小区,即:A 小区:方位角度 0 度,天线指向正北;B小区:方位角度120度,天线指向东南;C小区:方位角度240度,天线指向西南在 GSM 建设及规划中,我们一般严格按照上述的规定对天线的方位角进行安 装及调整,这也是天线安装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方位角设臵与之存在偏差,则 易导致基站的实际覆盖与所设计的不相符,导致基站的覆盖范围不合理,从而导 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同频及邻频干扰但在实际的 GSM 网络中,一方面,由于地形的原因,如大楼、高山、水面 等,往往引起信号的折射或反射,从而导致实际覆盖与理想模型存在较大的出入, 造成一些区域信号较强,一些区域信号较弱,这时我们可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 对所地应天线的方位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信号较弱区域的信号强度,达到 网络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实际存在的人口密度不同,导致各天线所对应 小区的话务不均衡,这时我们可通过调整天线的方位角,达到均衡话务量的目的。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赞成对天线的方位角进行调整,因为这样可能会造 成一定程度的系统内干扰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当地紧急会议或大型公众活 动等,导致某些小区话务量特别集中,这时我们可临时对天线的方位角进行调整, 以达到均衡话务,优化网络的目的;另外,针对郊区某些信号盲区或弱区,我们 亦可通过调整天线的方位角达到优化网络的目的,这时我们应辅以场强测试车对 周围信号进行测试,以保证网络的运行质量4.4 天线位置的优化调整由于后期工程、话务分布以及无线传播环境的变化,在优化中我们曾遇到一 些基站很难通过天线方位角或倾角的调整达到改善局部区域覆盖,提高基站利用 率为此就需要进行基站搬迁,换句话说也就是基站重新选点过程下文摘录了我们平时做规划时的一些经验1) 基站初始布局 基站布局主要受场强覆盖、话务密度分布和建站条件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一 般大中城市来说,场强覆盖的制约因素已经很小,主要受话务密度分布和建站条 件两个因素的制约较大基站布局的疏密要对应于话务密度分布情况但是,目前对大中城市市区还作不到按街区预测话务密度,因此,对市区 可按照:(a) 繁华商业区;(b) 宾馆、写字楼、娱乐场所集中区;(c) 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区;(d) 工业区及文教区;等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a)(b)类地区应设最大配置的定向基站,如8/8/8站型,站间距在0.6〜1.6km;(c) 类地区也应设较大配置的定向基站,如6/6/6站型或4/4/4站型,基 站站间距取1.6〜3km;(d) 类地区一般可设小规模定向基站,如2/2/2站型,站间距为3〜5km ; 若基站位于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且站间距在5km以上,可设以全向基站上几类地区内都按用户均匀分布要求设站郊县和主要公路、铁路覆盖一 般可设全向或二小区基站,站间距离 5km-20km 左右结合当地地形和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基站布局:a. 基站布局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可以适度超前;b. 有重要用户的地方应有基站覆盖;c. 市内话务量"热点"地段增设微蜂窝站或增加载频配臵;d. 大型商场宾馆、地铁、地下商场、体育场馆如有必要用微蜂窝或室内分 布解决;e. 在基站容量饱和前,可考虑采用GSM900/1800双频解决方案2) 站址选择与勘察 在完成基站初始布局以后,网络规划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以及相关工程设计 单位一起,根据站点布局图进行站址的选择与勘察市区站址在初选中应作到房 主基本同意用作基站初选完成之后,由网络规划工程师、工程设计单位与建设 单位进行现场查勘,确定站址条件是否满足建站要求,并确定站址方案,最后由 建设单位与房主落实站址。
选址要求如下:--- 交通方便、市电可靠、环境安全及占地面积小 在建网初期设站较少时,选择的站址应保证重要用户和用户密度大的市区有 良好的覆盖 在不影响基站布局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现有电信枢纽楼、邮电局或微波站 作为站址,并利用其机房、电源及铁塔等设施 避免在大功率无线发射台附近设站,如雷达站、电视台等,如要设站应核实 是否存在相互干扰,并采取措施防止相互干扰 避免在高山上设站高山站干扰范围大,影响频率复用在农村高山设站往 往对处于小盆地的乡镇覆盖不好 避免在树林中设站如要设站,应保持天线高于树顶―市区基站中,对于蜂窝区(R=l〜3km)基站宜选高于建筑物平均高度但低于最 高建筑物的楼房作为站址,对于微蜂窝区基站则选低于建筑物平均高度的楼房设 站且四周建筑物屏蔽较好 市区基站应避免天线前方近处有高大楼房而造成障碍或反射后干扰其后方的同频基站 避免选择今后可能有新建筑物影响覆盖区或同频干扰的站址 市区两个网络系统的基站尽量共址或靠近选址 选择机房改造费低、租金少的楼房作为站址如有可能应选择本部门的局、 站机房、办公楼作为站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