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序言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传统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德它包含着亲子、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教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意蕴,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首要的文化精神要建设中国现代的精神文明,不了解中国的孝文化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就不能真正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建立平等民主、互养互教、互爱互助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的文明体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孔子曾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孝的教育在我国绵延几千年,《尚书·康诰》中已有周公重视“孝”“友”记载,他认为人之罪恶莫大“不孝不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指出了道德教育必须以“仁义”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孝经》、《礼记》是对儒家孝道理论的总结,更是对孝道教育理论的总结,是中国古代孝道教化的纲领性著作,统领着中国几千年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人生的,培养目标是完善的人格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道德高尚的第一目标是拥有 “仁”,“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第一概念,是全德之名;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以孝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孝为实践的原则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先为其易,后为其难;先自近始,后乃及远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孝却是入德之门,为道德的起点,为一切道德的动力,达成理想的人格的基础而理想的人格是拥有社会性和协调性,以社会为本位,以树立社会责任心为目的,“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鼓励学生从社会出发,使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国家、天下关系中的地位,达到天下的太平盛世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孝文化教化的作用下,孝文化塑造了人格,孝道观念深入人心,讲究孝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人的最鲜明的国民性总结古人在孝道教育教化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
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孝文化提供的借鉴我国现在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商业经济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长期深入开展,独生子女入学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给我们的德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富裕,生活在无忧无虑环境中的学生出现了新的特点,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国WTO的加入,我们已经站在国际市场的大家庭中,面临着培养国际人的新形势,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又能做些什么呢?市场无国界,科学无国界,但是人是有国界的,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广阔的大地上,培养具有鲜明民族个性和国际素质的人才根据我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情况,我国基础教育应该吸取我国古代教育的成功经验,以传统孝文化和现代的教育理念为德育教育的平台,重新构建我国基础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体系,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新思路,育德智和谐发展而又拥有现代素质的一代新人我国少数几所有远见学校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与研究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初始意义指尊敬祖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延续生命孔子把孝从宗教意义上升为纯粹的伦理学意义,从宗教道德上升为家族道德。
《孝经》又使孝文化全面政治化,成了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宋明清时期孝道在理论上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的新特点 五四时期孝文化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其后新儒学的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传统孝道的弘扬和重建建国后曾经对孝进行了全盘否定,近些年又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受到了新的研究和肯定纵观孝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是在农业经济、家族社会的基础上,适应满足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和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又被封建统治者以“移孝作忠”的机制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走向了服务专制统治的极端因此孝道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对稳定社会和巩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孝文化本身具有二重性,人民性和封建性并存,精华和糟粕共生,弘扬重建和怀疑批判两种对立的态度同有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倡导仁、义、礼、知、信,是中华文化和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它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人文宗教意义,又具有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是中国宗法伦理、血缘伦理、政治伦理的结合点,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教育、法律、生活、风俗、艺术等,更重要的事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国民性。
中华文化虽然是由儒道佛等多种要素组成,但其中心是儒,儒的主要精神是仁,而仁的核心精神却是孝,它贯穿了天、地、人、祖、父、己、子、孙这个纵向链条,又是人际、社会横向联系的出发点儒家讲究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再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这些正是我们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核现在学校如何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孝文化的封建糟粕,发挥孝文化人民性的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摈弃孝文化中顺从奴化的成分,张扬个性自由和平等独立的人格摈弃孝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建立一种充满人情味、开放性和真诚性的新的孝文化摈弃权威主义性格,塑造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厚德载物、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摈弃愚昧保守落后的性格,建设重视权力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新人格我们学校教育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想一想 :你了解多少孝文化?讲一讲:你知道那些与孝有关的故事?第二篇 《论语》节选第一课、《论语.学而》三则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文意:孔子说:“弟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广泛的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文意: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文意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第二课 《论语.为政》五则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文意: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文意: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文意: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文意: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文意: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第三课 《论语.里仁》四则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文意: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文意: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文意: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文意: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第四课《论语.子罕》一则(外一则)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文意: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论语.阳货》一则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文意宰予问道:“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去演习礼仪,礼仪一定会破坏;三年不去演奏音乐,乐曲一定会失传陈谷已经吃尽,新谷又要登场,取火的木头一年一轮回,依我看,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死了才过了一年,你吃稻米饭,穿锦缎衣,心安吗?”宰予说:“安呀!”孔子马上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君子服丧,吃美食不觉得味道好,听到音乐不快乐,居家不以为舒适,所以才不这样做。
现在你说守一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宰予退了出去孔子对其他的同学说:“宰予这个人真没有仁爱之心呀!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养育之恩吗?”第三篇 历史上的二十四孝故事第一课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原文: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第二课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原文: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第三课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原文: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第四课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原文: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第五课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原文: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卒悔改第六课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原文: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第七课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原文: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第八课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原文: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第九课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原文: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则出血木像见兰,又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出弃之第十课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江革背母、行佣、拉车的孝行很快在天下流传开来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原文: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第十一课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原文: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第十二课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郭巨孝母之心感动天地,然而埋儿之举不宜效法原文: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第十三课 稍豁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原文: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第十四课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原文: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一与之第十五课 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原文: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第十六课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终生都这样做,其孝心真诚可以想见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原文: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第十七课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琯,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原文: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长幼咸集,乃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如妇之孝敬足矣第十八课 卧冰求鲤王祥,晋代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果然病愈,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原文: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第十九课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今江西南昌)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而父亲又怕烟熏,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原文: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第二十课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原文: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第二十一课 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今湖北鄂城)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原文: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第二十二课 尝粪忧心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后移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南齐高士,受祖父及父亲的影响,自小喜爱读书,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曰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原文: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第二十三课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受到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赞美原文: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第二十四课 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原文:黄庭坚,号山谷,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体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想一想 :如何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孝文化的糟粕,发挥孝文化的精华,?讲一讲:联系实际如何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