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村接生婆的故事

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KB
约2页
文档ID:80910565
农村接生婆的故事_第1页
1/2

自古以来, 中国城乡受落后生育观影响及医疗卫生条件限制, 绝大多数产妇选择在家里生产,请妇女帮助接生,这些妇女逐渐成为 “专业接生婆 ”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农村人家生孩子大都靠村里的接生婆, 在泰顺山区, 直到七八年前, 村里的接生婆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年 76 岁的吴钗, 是泰顺县筱村镇北坑村有名的接生婆,在她 70 岁那年,接生了村里一个男孩后,她木制的卫生箱里存放的接生用具,才成了一种记忆做五年帮手“放松!用力!再用力! ”一名额头布满细密汗珠的中年妇女,一边用手轻压着躺在床上的孕妇,一边柔声地安慰着她孕妇在大声地呻吟、翻滚,声音在寂静的山野里传得很远中年妇女突然神色紧张起来,她看到的不是婴儿的头,而是一只脚 “胎儿移位了,难产! ”中年妇女脑中闪过这一念头中年妇女毫不迟疑地伸出两只手, 轻柔地顶住婴儿的脚, 慢慢地往回缩, 直到婴儿的两只脚平了, 她才松了手 这一过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中年妇女感觉是那样的漫长,此时,她才发觉,自己的两臂有些酸痛,穿在里面的内衣也已经湿了这中年妇女就是吴钗这是她接生时一个场景吴钗出生在泰顺县筱村镇玉溪村,从小就听母亲念叨,是接生婆救了她的命。

为此,每年过年过节,她都要去接生婆家拜年问候,一直到接生婆去世 16 岁的时候,吴钗嫁到了北坑村 “没有想到,婆婆是当时村里有名的接生婆 ”吴钗 23 岁时生下第一个孩子,自然,她的孩子是婆婆接生吴钗现在还记得,当时婆婆接生的用具简单:一条毛巾、一把剪刀、一个洗脸盆毛巾旧而干净,好像几年里都没有换过剪刀是农村家里平常用的裁剪剪刀,黑亮黑亮的 而她也记得自己生第一孩子时的情景, 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让她好几次差点晕过去,但婆婆柔声的安慰,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却是那样的温暖并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让她顺利产下孩子 “从那时开始,我觉得接生婆的重要 ”农村当时都还是用旧法接生,并没有严格的消毒过程随着婆婆年龄增大, 接生的时候,她开始有些吃力了吴钗开始跟婆婆一起去接生第一次与婆婆去接生的那年,吴钗 25 岁那一次,吴钗只是做帮手,看着婆婆熟练地用那黑亮的剪刀在开水里烫过后, “咔嚓 ”一声剪断婴儿脐带, 就利索地用温水洗好婴儿, 并包扎好这样,一直跟在婆婆身边做了 5 年帮手,吴钗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接生第一次接生她眼睛微微地眯起来,咂吧了一下嘴巴,今年 76 岁的吴钗回忆起了让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接生经历。

一天下午,一个汉子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村头钟家的老婆要生了,要吴钗赶快去 “我顾不得多想,急忙背上药箱,跟着他就跑走在山路上,冷风一吹,我浑身猛地一噤,心里忽然害怕起来: 自己一个人从没动过手, 万一出了危险怎么办?顿时, 心里七上八下, 脑壳也变得迷糊,平时婆婆说的经验一句都记不得了 ”吴钗赶到钟家时,产妇已经躺在床上,肚子挺得老高老高的 “我假装镇定,有模有样地检查了胎位,听了胎心音,消毒好,又拿出接生包里的垫布,帮产妇垫好,就等她再次发作了婆婆告诉我,第一胎通常要痛 16 个小时,小孩才会出生,第二胎以后,一般只要七八个小时我就这样轻声安慰着产妇,让她放松 ”时间一点点过去, 产妇的阵痛越来越密, 豆大的汗珠沿着她的脸流到枕头上 产妇痛苦地喊叫,两只手乱抓,垫的被褥都蹬得乱七八糟的了吴钗一边稳住产妇,一边轻压着产妇的肚子,大声地叫着 “用力,用力!快要出来了! ”一会儿,婴儿的头发露出来了, 按照以前的经验, 婴儿的头就应该接着从产门中滑出来,可它始终不肯出现 “农村的床不是现在医院的产床,没有供抓手的地方,产妇无法借助手的力量来用力看着产妇在呻吟、在挣扎,我手足无措,汗也刷刷地流了下来。

”吴钗说,山区村里,一直有一种习俗,当产妇正在分娩时,小孩若迟迟不肯落地,接生婆就要打开箱子, 把所有带盖的家具统统揭开, 并打开所有的门窗和家具的抽屉, 让所有有门的摆设物件全部敞开 “我听婆婆说,以前接生婆还要唱催生歌: ‘大柜小箱开了口,娃子才敢往外走 ’”吴钗说,接生歌早已经不唱了她当时也赶紧叫家里人打开所有的门窗,可婴儿还是迟迟不肯出来我一咬牙,双手从产妇的产门伸进去,轻轻地托住婴儿的头,均匀地用力往外拉,同时大声地叫产妇用力 ”终于,产妇痛苦地大叫了几次,一股羊水涌了出来,婴儿的头也就慢慢地滑了出来 “我又高兴又害怕,小心地用手托住婴儿的头,轻轻往外一带,一个小生命就通过我的手诞生了 ! ”吴钗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哇! 哇 ! ”婴儿大哭着,是个男孩他母亲则满脸大汗, 斜斜地歪着头看着吴钗手里的孩子, 汗水、 泪花和疲乏的微笑一齐涌现在她显得有些苍白的脸上。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