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训练参考答案第一章统计概述一. 填空题1 •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2. 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工作3. 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4. 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信息职能5. 统计设计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采集 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统计数据分析6•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同质性7. 总体单位名称总体单位8.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标志值9. 可变的数量标志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10.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11. 统计指标体系12. 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范畴具体数值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二. 单项选择题1. B 2. B3. B4. C 5. C 6. B 7. D 8. D 9. C10. C 11. D12. C13. C14. B 15. C三.多项选择题1. A E 2.ABCDE3. ACD4. ABDE5. BCEF6. ACDE 7.DE8. BDF9. BC10. ACE四.判断题1.错 2.对3.对4•错5.错 6.错7.对 8.对9.对10.对五.论述题1. 答:对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从指标所反映现象的数量性能方面, 可以将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 平,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从指标的计算形式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 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从指标的作用和功能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分 为描述性指标、评价性指标和预警性指标三种。
2. 答:指标和标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所有统计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未必都可量, 其中品质标志就不可量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其承担者是统计总体;而标志是说明 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其承担者是总体单位③指标具有综合性,反映总体的综合特 征;而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能指标和标志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指标的数值以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为基础,是由 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经过综合汇总而得到的,没有单位的标志表现,就没有总体的指标数 值②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转换关系由于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指标可能变成标志, 标志也可能变成指标,这由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变化来决定3. 答:数学是抽象的纯数字研究,其中的数字只是数学符号,没有实际经济意义,数字 之间可以人为的建立计算关系而统计研究的是经济现象表现的具体的、有实际经济内容 的数量,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即是现象在质的规定下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数据之间的 计算关系必定来源于经济现象之间的符合经济规律的数量关系,而不是人为杜撰出来的 每个数据都有一定的经济含义,能说明经济现象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4. 答: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本质和规律,而现象总体是由大 量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别单位组成的整体,个别单位由于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其 品质属性和数量特征会有很大的差异。
只有对现象总体进行大量观察,研究全部或足够多 的个别单位,才能使个别单位之间因偶然性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差异相互抵消,呈现出由主 要的、起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总体综合特征和规律性统计研究的许多方法都是 通过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研究,来掌握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其发展 变化的规律的因此,大量观察法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5. 答:统计作为国家管理系统启动、运行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兼 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信息职能统计的基本职能统计资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信息,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 要信息源,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统计信息提 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了国家、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国民经 济各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的总体情况咨询职能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它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掌握 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专题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定宏观经济决策和宏观管理 提供咨询建议,为各种经济管理部门指导工作、决定政策、把握市场脉搏、制定长远规划 提供重要的依据监督职能是信息职能的拓展,是根据统计信息来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各方面的运 行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和监督,适当提出预警,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统计 信息分析原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的向前 发展,保证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六•应用能力训练答:例如,以“研究本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为目的,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统计总体:本校所有学生总体单位:本校每一位学生数量标志:年龄身高体重月消费额禽蛋类消费比重年学费家庭成员人数开设 课程数某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周听课课时数品质标志:姓名性别专业国籍民族所在院校业余爱好籍贯身份不变标志:所在院校身份可变标志:以上标志除了 “院校、身份”外,都是可变标志标志值:(年龄)19岁 (身高)1.76米 (年学费)4800元 (家庭成员)3人 变量:年龄身高月消费额家庭成员人数变量值:19岁1.76米320元3人连续型变量:身高体重月消费额年学费某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离散型变量:年龄家庭成员人数开设课程数一周实际听课时数 数量指标:学生总人数年学费总额开设课程总数质量指标:平均身高平均月消费额禽蛋类消费比重性别比例 指标体系:关于生活情况的体系:平均身高 平均体重 月平均消费额 禽蛋类消费比重 日均体育活动时间 日均睡眠时间关于学习情况的体系:开设课程数一周平均听课时数业余平均学习时间月均 学习用消费额 某课程平均成绩第二章统计数据采集一、填空题1 •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搜集资料2. 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3. 统计报表专门调查4. 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5. 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6. 标志7. 直接观察询问调查报告实验调查8. 调查表单一表一览表9. 调查时间调查期限10. 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国家统计报表11. 基层表综合表12. 一次13 .随机14.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15. 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二、单项选择题:1. B 2. D 3. A4. A5. D6. A 7. A8. B 9. D 10. E11. B12. A13. D14. D 15.E 16. B17. C 18. A三、多项选择题:1. BDE2. ABDE3.BDE4. ACD5. BCE 6.BDE 7.BC 8. BCF9. ABCD10. ABE11.BC 12.ABE 13. CE四、判断题:1•错2•错3.对4.错 5.错 6.对7.对 8.对9.错10.错11.错12.错五、应用能力训练:1. 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都是全面调查,两者有何区别?如果采用定期普查,能否代 替全面统计报表?答: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的区别在于:①组织方式不同,全面统计报表采用统计报表 制度,普查采用专门调查方式。
②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全面统计报表采用报告法,普查 采用直接观察法较多,也有的普查采用报告法或询问法③调查目的不同,全面统计报表 主要为了搜集调查对象最基本的综合资料,普查是为了搜集调查对象的详细而全面的资 料④登记资料的连续性不同,全面统计报表采用经常性调查,普查采用一次性调查⑤ 资料来源不同,全面统计报表资料来源于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普查资料有的 来源于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有的来源于对调查单位的直接登记⑥组织系统 不同,全面统计报表一般直接使用各级统计组织系统和人员搜集资料,普查往往需要专门 组织调查系统,抽调专门的人员搜集资料鉴于以上区别可知,定期普查并不能代替全面统计报表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一、 填空题:1. 调查资料条理系统综合数量特征2. 及时完整准确3. 选择分组标志各组界限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4. 简单分组复合分组5. 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体系6. 品质分配数列数量分配数列7. (1)工业总产值(2)组距 连续(3)次数 频率(4)开口 75 325(5)四 (6)下限上限2258. 全距9. 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10. 条形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11. 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主词宾词13. 由小到大由大到小14. 基线粗线双线15. —。
16. 组中值17. 条形图18. 正态19. 连续20. U形曲线二、 单项选择题:1. A 2. C 3. A 4. B 5. C 6. C 7. B 8. C 9. C10. C 11. A 12. C 13. B 14. C 15. C 16. C三、多项选择题:1. ACD2. CDE 3. BE 4. BD5. ACDE6. BCD7. BD8. ABCE9. ACD 10.ACDF11.AD四、判断题:1.对2.错 3.错4•错5.错6.错7.对8.对9•错10.错 11.错12.错13.对五、应用能力训练:1 •解: 职工按工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按月工资 分组(元)职工人数(人)比重(%)累计次数(人)累计频率(%)向上累计向下累计向上累计向下累计500以下1614.551611014.55100.00500—6005045.45669460.0085.45600—7002320.91894480.9140.00700—8001412.731032193.6419.09800以上76.361107100.006.36合 计110100.00————————2.解:(1)除了下面两个分组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组结果。
工人按年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一)按年龄分组(岁)工人数(人)比重(%)25以下615.0025—351640.0035—451025.0045—55512.555以上37.5合 计40100.00工人按年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二)按年龄分组(岁)工人数(人)比重(%)20以下25.0020—352050.0035—501332.5050以上512.50合 计40100.00(2)比较这两个分配数列,第二个更能反映工人年龄分布的集中和分散特点3.解:(1)编制组距数列:① 对数据进行排序,排序结果见下表:职工按工资排序表640男820男820女970男970女1130男1220男700男820男820女970男970女1130男1220女700男820男820女970男980男1130男1280男700男820男820女970男1050男1130男1280女700男820男820女970男1050男1130男1310男700女820男890男970男1050男1130男1310男700女820男890女970男1050男1130男1310男700女820男960男970男1050男1130女1310男700女820男960女970男1050男1130女1310女760男820男960女970男1050男1130女1310女760男820男960女970男1050男1130女1500男820男820男970男970男1050男1130女1500男820男820男970男970男1050男1130女1500女820男820男970男970男1050女1130女1600男820男820女970男970女1130男1220男820男820女970男970女1130男1220男820男820女970男970女1130男1220男820男820女970男970女1130男1220男② 计算全距:全距=1600-640=960 (岁)③ 确定组数和组距:组数=1+3.322lgN=1+1.322Xlg122=3.76 (组)根据数据分布特点的观察,的多数职工的工资分布比较均匀,适宜编制等距 数列,所以,决定编制等距数列,组数为4组。
则组距=960三4=240 (元)但由于1200元以上的工资分布差异比较大,观察工资分布的特点,在800 元至1000元之间分布的职工更集中,所以采用200元的组距为宜④ 确定组限:根据第三不的分析,确定各组的组限分别为:600—800元、800 —1000 元、1000 元一1200 元、1200 元以上⑤ 将各职工按其工资大小分配入各组中,并汇总形成如下的变量数列:工人按工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按工资分组工人数比重由小到大累计频数由小到大累计频率(元)(人)(%)(人)(%)600—800119.02119.02800—10006452.467561.481000—12002923.7710485.251200以上1814.75122100.00合 计122100.00————(2)计算各组的频率、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见上表4.解:(1)编制按经济类型、轻重工业分组的简单分组表: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分布资料按经济类型分组工业增加值(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159集体工业62股份制工业87股份合作制工业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54其他类型工业16合 计390工业企业按轻重工业分组的分布资料按轻重工业分组工业增加值(亿元)重工业168轻工业222合 计390(2)编制复合分组表: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和轻重工业分组的分布资料按经济类型分组 工业增加值(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159重工业94轻工业65集体工业62重工业12轻工业50股份制工业87重工业46轻工业41股份合作制工业12重工业3轻工业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54重工业11轻工业43其他类型工业16重工业2轻工业14合 计390比重(%)40.7759.1240.8815.9019.3580.6522.3152.8747.133.0825.0075.0013.8420.3779.634.1012.5087.505•解:工人按工资和性别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按工资(元)和性别分组工人数(人)比重(%)600—800119.02男763.64女436.36800—10006452.46男4570.31女1929.691000—12002923.77男2172.41女827.591200以上1814.75男1372.22女527.78合 计122100.006.解:(1)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资料条形图(2)工业增加值按轻重工业分组圆形图43%口重工业57% —V口轻工业工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圆形图4%41%16%口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口集体工业口股份制工业口股份合作制工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苴他类型工业1:解 OOOOOOOO876543217.人数(人)职工工资分组资料直方图64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工资(元)002人数(人)OOOOOOOO87654321职工工资分组资料折线图002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工资(元)男性职工工资分布曲线图o o o O8 7 6 5 人数(人)工资(元)8•解:工人的年龄资料茎叶图茎叶频数6401700 0 0 0 0 0 0 08760 0282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30890 02960 0 0 0497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2798011050 0 0 0 0 0 0 0 0 0 011113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181220 0 0 0 0 061280 021310 0 0 0 0 061500 0 0316001第四章 总量分析和相对分析一、 填空题:1. 时间总水平工作总量2.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3. 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4. 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实物指标价值指标5. 水平法累计法水平法累计法6. 等于或小于(W) 等于或大于(三)7. 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正指标逆指标正指标逆指标9. 动态计划完成程度结构比例强度比较10. 动态相对数二、 单项选择题:1. C 2. B3. D 4. D5. D6. D 7. D & C 9. D10. D11. C 12.C13.B 14. D15. B16. C17. A 18. B 19. D20.B二、多项选择题:1. ACDE2.AC3. ABCDE4. BD5.ABCDE 6. CE 7. BE& ADE9.ACE 10. ACE11. ABC12. AC13.BCE 14. AD 15. ABF16. ABCD17. ABDE18.BCDEF 19.ABCDE三、判断题:1.错 2.错3.对 4.错 5.错6.错 7.对 8.对9.对10.对四、应用能力训练:1. 解:根据资料可以计算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
如:结构相对数=甲地区国有企业出口总值三甲地区出口总值=4310.56三4815.36=89.52%比例相对数=甲地区集体企业出口总值三甲地区国有企业出口总值=60.58三4310.56=1.41%比较相对数=甲地区出口总值三乙地区出口总值=4815.36三1658.49=2.9 (倍) 动态相对数=甲地区2001年出口总值三甲地区2000年出口总值=4815.36三4801.27=100.29%2. 解:甲地区人均粮食产量=260万吨三1200万人=216.67公斤/人甲地区人均棉花产量=3万吨三1200万人=2.5公斤/人乙地区人均粮食产量=210万吨三1400万人=150公斤/人乙地区人均棉花产量=16万吨三1400万人=11.43公斤/人甲地区人均粮食产量是乙地区的倍数=216.672150=1.44 (倍)乙地区人均棉花产量是甲地区的倍数=11.4322.5=4.57 (倍)以上计算可以看出,2003年乙地区人均粮食产量150公斤/人,甲地区人均粮食产量 216.67公斤/人,是乙地区的1.44倍;同时,甲地区人均棉花产量2.5公斤/人,乙地区 人均棉花产量11.43公斤/人,是甲地区的4.57倍。
甲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高于乙地区, 而乙地区的棉花生产能力比甲地区要好得多3 •解: 某企业所属三个分厂2004年上半年的利润额资料全年利润(万 元)第一季度利润 (万元)第二季度第二季 度为第 一季度 的%计划实际计划 完成%利润 (万元)比重(%)利润 (万元)比重(%)甲(1)(2)(3)(4)(5)(6)(7)(8)A厂43001082123430.52135832.84110.05125.51B厂60001418172442.631637.839.6095115.50C厂36609151085.7126.85114027.56105124.59合计1396034154043.71100.004135.8100.00102.23121.11(1) 第(1)、(2)、(3)、(5)栏都是总量指标(时期指标),第(4)、(6)栏都是结 构相对数,第(7)是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第(8)栏是动态相对数2) 如果未完成计划的B厂能完成计划,则该企业的利润将增加86.2万元,则该企 业将超额完成计划4.41%3) 若A、B两个分厂都能达到A厂的计划完成程度,则该企业将增加259.462万元 利润,超额完成计划的程度是& 69%4•解:单位企业产品各种消耗数据分析与国内先进 水平比较(%)与部颁标准 比较 (%)本年实 际与厂定 额比较(%)与历史最好 水平比较(%)工时消耗工时/件70.00127.27143.59155.56140.00钢材消耗千克/件9.05102.26106.47113.13101.12成本元/件180.00113.92116.13120.00112.50比较结果表明,本厂的各种消耗水平还是比较高。
工时消耗比部颁标准高40%,比国 内先进水平高55.56%,比本厂历史最好水平高43.59%,甚至比定额还高27.27%,这表明 本厂需要在工人的工时利用率上做更深入细致的调查,制定适当的规定,避免消极怠工现 象本厂的钢材消耗量比部颁标准高1.12%,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3.13%,比本厂历史最好 水平高6.47%,比定额高2.26%,这表明本厂工人的操作技术急需提高,设备运行的技术 含量急需改善,企业需要对工人加强操作技术的培训,提高工人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的意 识,同时对设备进行改进或更换,使设备在运行中避免无谓的材料浪费总的来说,本厂的成本比部颁标准高了 12.5%,比国内先进水平高了20%,比本厂历史最好水平高了 16.13%, 比定额高了 13.92%,本厂急需总结历史经验,进行横向对比,查找成本较高的原因,强化 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以尽快降低产品成本5. 解:2003年该产品产量计划数=1050台2003年该产品产量实际数=1060台2003年该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相对程度=100.95%6. 解:计划完成程度为105%,提前两个季度完成五年计划7. 解:该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完成程度为116%,提前两个季度完成五年计划。
8•解: 工业总产值数据资料年 份200220032003年为2002年的%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工业总产值70167100.0091895100.00130.97其中:国有工业2620137.343122033.97119.16集体工业2647237.733362336.59127.01该市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到2003年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全市工业总产 值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 30.97%,其中,国有工业增长19.16%,集体企业增长27.01%; 从总体构成看,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37.34%下降到2003年的33.97%, 下降了 3.37个百分点,而集体工业的总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37.73%下降到2003年的 36.59%,下降了 1.1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比国有工业小,这说明除国有和集体工业之外 的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了 2002年,国有工业总产值是集体工业的98.987%,到200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92.85%以上数据说明,集体工业的发展程度要好第五章总体分布分析一、填空题:1. 数量差异集中2. 平均数平均数平均数3.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4.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数5 •各单位变量值变量值权数6. 中位数7. 众数8. 标志变异指标离散9. 离散集中10. 小大二、单项选择题:l.B 2.B 3.C 4.B5.A 6. C 7. A 8. B 9. B13. D 14. D 15. D 16. E 17. B21. D10. B 11. C 12. C18. C 19. C 20. C三、多项选择题:1. AB 2. ABCF3. AB 4. ABCD 5. CD 6. DE 7. DE 8. ABC9. BC 10. BC 11. BDEF 12. CDE 13. AD 14. ABCD四、判断题:1. 对 2.错 3.对 4.对 5.错 6.对 7.错 8.错 9.对10. 对 11.对 12.错 13.对 14.错 15.对 16.错 17.错18.错五、应用能力训练:1•解:人均销售量=130.73 (百件)中位数=128百件 众数=128百件2.解: 职工按工资分组的资料工资额 (元)组中值x人数工资额 (元) x・fx・(f/》f)绝对数(人)f比重(%)f/》f600以下550605.463300030.00600—70065012010.917800070.91700—80075031028.18232500211.36800—90085030027.27255000231.82900—100095018016.36171000155.451000—11001050908.189450085.911100以上1150403.644600041.82合计——1100100.00910000827.27工人的平均工资为827.27元。
3.解:第四季度平均单位成本为20.15元/个,第四季度的总产量为5000个,十月份的产量为750个,^一月份的产量为2000个,十二月份的产量为2250个4. 解:商品价格的算术平均数=142.26元/件,价格众数=136.52元/件,价格中位数=139.3元/件因为:众数=136.52元/件V中位数=139.3元/件V算术平均数=142.26元/件 所以:商品价格分布呈右偏状态5. 解:(1)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36次(2) 若将上述资料中的“商品流转额”改变为“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计算流 动资金周转次数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结果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38次3) 由于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商品流转额三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当缺少流动资 金平均占用额时,采用调和平均数计算;当缺少商品流转额时,采用算术平均数计算6. 解:各道工序的平均成品率=85.82%,整个加工过程的总成品率=96.99%7•解:单利情况下的平均年利率=9.9%,复利情况下的平均年利率=9.89%8. 解:出口甲国的该产品的平均价格=2.29元/吨出口乙两的该产品的平均价格=2.40元/吨两个价格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出口两国的出口量结构不同。
在出口甲国的产品中, 低价格的1#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60.41%,促使总平均价格下降;而出口乙国的产品中, 高价格的3#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60.12%,促使总平均价格上升从而导致了出口乙两的 该产品的平均价格高于出口甲国的该产品的平均价格9. 解:日交通事故的极差=4次,标准差=1.23次 标准差系数=52.08%10. 解:平均重量=100.3克 重量极差=4克 重量标准差=0.87克 标准差系数=0.87%不合格品率=10%不合格品率的标准差=30%11. 解:1#流水生产线平均产量=24公斤/分,标准差=0.76公斤/分,标准差系数=3.17%2#流水生产线平均产量=23.41公斤/分,标准差=0.745公斤/分,标准差系数=3.18%好的流水线应该是单位时间产量高,而生产过程更稳定,即标志变异指标小从 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流水线的单位时间产量24公斤大于2#流水线的23.41公斤, 而1#流水线的标准差系数3.17%也比2#流水线的3.18%小所以,在其他情况相同的前提 下,应运行1#流水线12. 解:甲企业单位成本=1.16元,乙企业单位成本=1.095元虽然两个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都有1.0元、1.1元、1.2元三种,但甲企业的总 平均单位成本1.16元高于乙企业的总平均单位成本1.095元。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两个 企业不同成本产品的产量结构不同,甲企业高成本的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70%,而乙企业 低成本的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是比重最大的,对总平均单位成本的影响最大第六节抽样推断一、填空题:1. 全及总体母体总体N2. 样本单位3. 样本总体样本4. 样本容量 n n三30 nW305. 总体总体平均数总体成数总体方差(标准差)6. 样(1 P)7•样本总体 样本平均数样本成数样本方差(标准差)8. 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重复抽样9. 简单随机分类等距整群多阶段简单随机10. 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咼准确11. g12. 0.5 0.2513. 抽样极限误差可允许误差 A14. 抽样平均误差 概率度t t=A 一 g15. 68.27% 2 1.96 316. 点估计区间估计点估计区间突击17. 样本指标抽样误差可能范围18. 正反4 919. 提高降低20. 反 3 1/4 1/9 9 倍二、单项选择题:1. B 2.A 3.C 4. AD 5.A 6.C 7.C 8.D 9. B10. B 11. D 12. C 13. C 14. C 15. —4.9%WPW14.9%二、 多项选择题:1. 抽样调查的特点有:B.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C.由部分推断总体D.可以事先 计算并控制抽样误差2. ABCDF 3. AD 4. ACDE 5. BC 6. AD 7. ADE 8. CDEF9. ABCE 10. ABCDE 11. ABD 12. BDE 13. ADE三、 判断题:1. 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9.对 10.对 11.错 12.对 13.对 14.对 15.错16. 对 17.错 18.对四、 应用能力训练:1•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0.03=3%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0.0298=2.98%2. (1)抽样平均误差=0.087克(2) 以99.73%的把握程度推断这批茶叶的平均重量在150.039克到150.561克之间, 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3. 应采用不重复抽样。
平均耐用时数的抽样平均误差=5.17小时;不合格率的抽样平 均误差=1.697%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推断平均耐用时数的估计区间在1045.16小时 到1065.84小时之间,不合格率估计区间在6.4%以下4. 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推断总公司最近一年的存货总量在 1550.19亿元到 1809.81 亿元5. 在99.73%的概率保证程度下推断该鱼塘草鱼平均每条重量在1.796千克到2.204 千克之间,草鱼所占比重在72.58%到91.42%之间6. 需抽取223个电子元件做样本7. 需抽取107包茶叶做样本8. 需要抽取254条鱼做样本9•不能认为这批成品的废品率不超过5%10. (1)小麦亩产量的抽样平均误差=4.3474公斤(2) 概率为0.9545条件下所有小麦平均亩产量的可能范围在446.31公斤到 463.69公斤之间3) 概率为0.95条件下所有小麦总产量的可能范围在669720公斤到695280公 斤之间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填空题:1•相关关系2•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3.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4•单相关复相关单相关5•相关表6•简单相关表分组相关表7. 相关系数 r r三0.8 0.5WrV0.88. 0 1 -19. 0.5显著10. 正负11. 最小平方法12. —1WrW113.n工巧-工x工y$n工x2 -(工x)2、:n工y2 -(工y)2X 2 y2 xy14. y = a + bx a b 回归系数c,V y 2 一 a V v — b V xy15•估计标准误差估计标准差Sy r =\: ―16. y -3 S w y w y +3 Sc y c y17. 小低大高y -2 S w y w y +2 Sc y c y二、单项选择题:1. B 2. C3. D 4. A 5. B6. A 7. A 8. C 9. C10. B11. A 12. C13. A14. B15. B 16.线性相关程度越弱17. B 18. C 三、多项选择题:4. BC 5. AD 6. AD7. ACD 8. ACD1. BDE 2. ABCDE 3. BCE9. AD10. AD11. AB12. ABE13. AC 14. BC 15. AB 16. AE17. ACD18. AC19. B20.DE21. ABE四、判断题:1•错2.错3.对4•错5.错 6.错 7.对 8.错9•错10.对11.对12.错13.错五、应用能力训练:1.人均收入与耐用消费品销售额相关图万 额 售 销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收入和耐用消费品销售额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
2. (1)产量和单位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9091,相关密切程度为高度相关2) yc=77.36-1.82x,a=77.36表示回归直线的截距,是产量最低时的单位成本理 论值,"=—1.82是回归系数,表示产量每增加1000元,单位成本平均下降1.82元3) 66.44 元(4) 估计标准误差=1.16元(5) 以95%的概率保证预测产量为4600件时单位成本在66.72元到71.26元之间3. (1) y =—17.91+0.095时C(2) Sy=0.76 万人(3) 在95.45%的概率保证下,估计教育经费为500万元的在校生人数在28.32万人 到31.36万人之间4) xc=193.253+10.165y,Sx=7.8382万元,在95.45%的概率保证下估计在校生为 24万人时的教育经费在421.54万元到452.89万元之间第八章动态分析一、填空题:1. 不同时间时间先后时间序列2. 现象发展的时间顺序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3. 时期数列时点数列4. (1) 860 867(2) 10 万吨 8.56 万吨 1.17%(3) 1998 年 101.74% 15 万吨(4) 867万吨 1.17万吨(5) 水平 X = nR5. 平均发展水平,动态平均数6. 工a7.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8. 环比发展速度水平法累计法水平法9. 水平分析指标速度分析指标10. 287.5%三250%11. 51 - 60% -112. 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13. 季节变动循环波动二、单项选择题:1.C 2.B 3.D 4.C 5.C 6.C 7.C 8.C 9.C 10. C11.环比发展速度12. C13. B14. 14次方15. B16. B17. D18. B19. B三、多项选择题:1. CE2. ABCDE: 3. ABCDE 4.ABCDE 5. ACDE 6.AEF7. BCDE8. ABF9. ABDF10. DE11. AC12. BDE 13.ACDF 14..ACD15. ABC四、判断题:1•错2.错3.错 4.错 5.错 6.错7.对8.对9.对10.错11.对12.错13.错14.错15.错16.错五、应用能力训练:1.某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动态分析计算表年 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合计国内生产总值(亿元)59.3357.2573.9282100154526.5增长量逐期——-2.0816.678.081854——(亿元)累计——-2.0514.6222.7040.7094.70——发展速度环比——96.49129.12110.93121.95154.00——(%)定基10096.49124.59138.21168.55259.57——增长速度环比——-3.5129.1210.9321.9554.00——(%)定基0-3.4624.6538.2868. 63159.70——增长1%的绝对值(亿元)——0.590.570.740.821.00——平均发展水平=87.75亿元,平均增长量=18. 93亿元,平均发展速度=121.02%, 平均增长速度=21.02%2. 该工厂10月上旬平均在职职工人数=256人。
3. 上半年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有额=308万元下半年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有额=323万元全年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有额=313.5万元4. 该仓库全年焦炭平均库存量=157.29吨5. 平均每月销售计划的完成程度为100.86%6. 该企业2004年下半年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为84.36%7. (1)第二季度该公司平均每月销售额为197.3万元2) 第二季度平均售货人数为234人3) 4月份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为0.88万元/人,5月份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为0.75 万元/人,6各月份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为0.9万元/人4) 第二季度平均每月每个售货员销售额为0.8432万元/人5) 第二季度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为2.53万元/人8. 199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21.02%,平均增长速度为21.02% 预测2005年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6.37亿元9. 平均下降速度为8. 07%10. 水泥产量的趋势直线:y =463.4+113.03》S =14.15万吨,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y度预测2005年的水泥产量在1226.31万吨到1282.91万吨之间11..'1.61212.某产品各季收购量季节变动分析表单位:万吨年份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合计平均200113581844.011.0002002146101848.012.0002003168122258.014.50020041915172576.019.000合计62344783226.056.500平均15.5&511.7520.7556.514.125季节比率%109.7360.1883.19146.90400.0100.0002005年预测26.3414.4419.9635.2696.024.000第五节指数分析技能训练一、填空题:1 •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相对数2•个体指数总指数3. 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综合指数4. 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指数化指标同度量因素5•同度量权数6. 基质量指标报告数量指标6. 算术平均数指数调和平均数指数7 •指数体系38. 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9. 可变构成指数报告期固定构成指数基结构影响指数10. 因素分析11. 连乘积12. 120% 125%二、单项选择题:1. C 2. C 3. B4. C5. B6. A 7. B 8. B 9. B10. B11. D 12. D 13. C14.A 15.A16. D17. B 18. B19. A20. C 21. D 22. B23. B 24. A25.B 26. B 27.C三、多项选择题:1. ACD 2. ABC 3.:BE4. ABCE5.ACD6. ACE 7. ABE8. CD9. AD 10. BDE 11.ACDE12. DE13. CDE14. CDE 15.CE四、判断题:1.对 2.错 3.错4.对 5.对6.对7.对 8.错9.对10.错 11.错 12.错13.对14.对15.对 16.对17.错五、应用能力训练:1 •收购价格总指数=168.17% 收购量总指数=102.2%2. 单位成本总指数=99.8% 产量总指数=108.74%3. 产量指数=155.41% 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加的总成本=20500元4. 出口总值指数=出口量指数X出口价格指数112.58%=113.26%X99.40%出口总值增减额=由于出口量变动引起的增减额+由于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增减额 114.3万美元=120.5万美元+ (—6.2)万美元该出口加工企业五种主要产品的出口总额2001年比1999年增长了 12.58%,增加了 114.3万美元。
这个变动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共同变动引起的:其一,由于出口量增长了 13.26%,使出口总额增加了120.5万美元;其二,由于出口价格下降了0.6%,使出口总额 减少了 6.2万美元5. (1)平均价格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X固定构成指数86.45%=97.22%X88.92%总平均价格增减值=销售量结构变动影响的增减值+各规格价格水平变动影响的增减额 — 19.8 元二一4.06 元+ (—15.74)元该产品总平均价格报告期比基期降低了 13.55%,每盒售价减少19.8元这个变动是 由以下两个因素共同变动引起的:其一,由于各种规格的销售量结构变化,低价格规格的 销售量比重上升,使总平均价格降低了 2.78%,从而使每盒售价减少4.06元;其二,由于 各种规格的价格水平的变化,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