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龙塘小学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办法为落实《提升工程2.0》文件,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年长沙县龙塘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办法关于校本应用考核的要求如下一、指导思想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好提升工程2.0培训工作,学校研究制订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量化考核细则,依据该细则之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必修培训学分,才能取得本年度继续教育合格证书,为确保评价公平公正,特制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与评价制度二、研修方式(一)常规教学1.备课(1)以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为重点,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2)严格执行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过程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3)在备课中,要关注由教师导向转向学生探索;由说教性的讲授转向交互式指导;学习内容要从关注单一学科的教学转向关注基于真实学习任务的跨学科教学;教师的作业形式要从关注个体作业设计转向基于小组的协同作业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施与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要关注小组分组中的“异质性”;对学生的评价要从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的评估转向基于绩效的评估。
4)坚持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每个星期集体备课一次,并做到研技术、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时间5)每一学期,每一备课组须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直播备课,直播可以通过学校直播平台或者UMU、CCTALK直播工具,备课结束后,将备课直播链接生成二维码报送师训处备案6)备课要求同存异从备一节课到备学生学习过程,即学习之前、之中、之后综合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统一,教法、学法等则根据教师自身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各有不同7)每一学期,备课组要从年度研修关键词中选择一个主题,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期末撰写的研究报告报送师训处8)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备课体现差异化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9)教师要准时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上交备课记录2.教案(1)探索由教案的设计向学习方案设计转变;(2)教案设计应包括教学主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应标明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混合环境、智慧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特色等。
3)教案要体现深度学习以及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理念;(4)教学内容要体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设计之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要体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到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转变5)教案要体现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以及教学之前、中、后设计,引用他人或者互联网资源,要标明出处,并且做好内容考证,教案要以学生为中心,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6)鼓励采用UBD、WEBQUEST、MINIQUEST、英特尔未来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模板进行教学设计7)有德育渗透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点,注重对学习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8)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须提交一节跨学科教学设计、一个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一节体现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9)学校鼓励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小组合作学习、混龄学习、项目学习等(10)提前写1—2 节教案,注明备课日期,有课后反思11)有条件的可以实行电子备课,但要按学校的要求做3.公开课(1)根据学校规定,每月每个备课组必须推出一堂信息技术支持的校级公开课,每学年每位教师必须上一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
2)备课组的公开课必须由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备课、磨课,公开课须体现混合学习的理念,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由集体教向集体学、个性化学习转变3)公开课必须提前一周通知师训处,并由师训处公布信息,无课教师均应参加听课4)公开课必须通过学校提供的直播平台(或通过UMU、CCTALK)直播5)公开课的教案、课件、直播的准备公开课的教案必须在开课前交教研组长,公开课的课件以及直播地址、观看人数则于课后交教研组长,并于学期结束后交师训处存档4.听评课(1)教研组开展集体听评课,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基于数据或者实例评课,要从经验评课转向实证评课;(2)教研组要研制外显的、可测量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开展基于课堂实录的课例分析,每个学期每一位老师要基于学科课堂教学标准实录分析一节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依据撰写一份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3)教研组要将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交到师训处备案;每一位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在学期结束后,交师训处存档三、奖惩制度(一)奖励1.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按时参加线上课程学习,认真完成相关研修作业,在研讨活动中做主题发言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本年度的研修作业内容如下(教师依据自己选择的能力点提交)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提交 5 个课时的前测试卷及分析报告报告中需包含图表形式的学生成绩统计, 易错知识点分布等包含:①前测试卷及对应分析报告;②结合学情的教学设 计改进、教学流程优化前后对比内容以 PDF 格式提交,需有图片或网络记录 佐证2) 资源获取与筛选系列课程结合本学科课程标准,提交 2 个课时相关内容的教学资源搜索、下载过程说明, 并对搜索的至少 3 个以上的结果简要点评包含:①教学内容;②教学资源搜 索、下载过程说明;③搜索平台或搜索工具介绍;④搜索结果的科学性、适用 性评价以说明文档或解说视频形式提交(二选一),需有图片或网络记录佐 证文档以 PDF 格式提交视频内容同说明文档,出现教师个人形象,以 MP4 格式(720P)提交,不超过 200M,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钟3) 微课设计与制作系列课程提交 1 个微课视频,并注明制作使用的软件视频解说清晰,音画质量高 以 MP4 格式(720P)提交,不超过 200M,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钟 提交 1 份与微课视频匹配的微课设计方案,包含:①教学主题;②教学目标; ③教学对象;④制作软件;⑤微课教学流程以及实施思路。
以 PDF 格式提交4) *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提供至少包括 2 个能力点的教学实录 1 堂(教学实录可以与其它测评点要求 的实录为同一视频文件,视频必须精简到具体所呈现的某个问题点)说明教学原理包含:①教学具体问题点(环节);②技术运用(含交互式课件的制 作与使用、同屏技术、课堂训练等);③对应的考核能力点;④教学原理视 频解说清晰,技术运用过程展示清楚,音画质量高,视频中出现教师形象以 MP4 格式(720P)提交,不超过 200M,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钟提交作品为原创5)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提供 1 个班至少一个月的前测、课堂练习、作业统计等数据,并说明采集工具 及使用依据包含:①采集数据的内容;②评价目标;③采集数据所使用的技 术工具和运用策略;④采集工具的使用依据以 PDF 格式提交,需有图片或网 络记录佐证6)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提供利用工具软件对学生学习数据数图转换(根据数据制图)的操作过程录屏 视频并配操作讲解和数据分析讲解包含:①学习数据的内容;②学习数据分 析;③数-图转换;④工具软件和操作讲解视频解说清晰,技术运用过程展示 清楚,音画质量高,视频中出现教师形象。
以 MP4 格式(720P)提交,不超过 200M,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钟提交作品为原创7) 家校互通提交解说视频 1 个提供家校互动的网络截图(有 10 位以上家长参与)、链 接与调研情况、常态化交流截图或统计情况,(本人出镜说明)包含:①常 态化家校互动网络截图、链接;②家庭情况调研过程记录;③技术工具( 工具或课程管理平台)和运用策略视频解说清晰,技术运用过程展示清楚, 音画质量高,视频中出现教师形象以 MP4 格式(720P)提交,不超过 200M, 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钟提交作品为原创8) 技术支持的集体备课系列课程提交总结文档 1 份:提交至少 3 个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页面链接,其中至少有一 个作为主备人组织参加集体备课包含:①集体备课的页面链接;②研讨、 资源共享、视频观看的记录;③技术平台及运用策略;④作为主备人的技术运用 反思以 WORD 格式提交,需有图片或网络记录佐证2.能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成绩突出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3.积极撰写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论文,论文获校级一等奖以上者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4.学校对教师读书笔记进行评选,评选结果记入优秀学员档案5.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在校级以上立项的课题组成员记入优秀学员档案6.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区级以上获奖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7.以上记入优秀学员考核档案的教师, 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二)处罚1.严格坚持考勤制度,凡在集中学习、培训工作中无故缺席或因其它事情缺课达总课程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能取得该项学分2.培训作业(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成长故事、个人成长规划、读书笔记、讲座听后感等)超过五分之一不交者,不能取得该项学分3.未能按规定上信息技术应用公开课, 上交相关课件和教案者,不能取得自主研修学分4.以上内容将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四、考勤制度师训处负责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各项学习、培训工作布置、检查和督促,各教研组长及各处室要积极配合1.学校对教师的信息化校本研修实行学时学分制度管理2.严格考勤管理,每次集中培训均采取签到制度,且必须由本人亲自签名, 严禁由他人代签,一经发现,本人和代签者本次培训作缺勤处理。
3.如必须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而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则必须于事后补习相关内容,否则作缺课处理4.培训的相关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师训处,逾期不交者按相关规定处理5.学校师训处组织人员对教师上交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课题等进行评比,并将结果在校园网上公布五、公示制度为规范和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研修管理工作,使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能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本着对教师高度负责的态度,特制订本公示制度1.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讲座、集中学习、培训作业等信息将在校园网上公示2.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讲座、集中学习等教师出勤情况将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示,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师训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3.教师上交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研修作业将于作业上交截止日之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布,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师训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4.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论文、课题等,评比结束后在校园网上公示,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教师可于一周内向师训处反映情况,经核实,确有问题的报校长室最后裁定5.教师所取得的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学分,将在校园网上公示。
以上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考核与评价制度,由学校师训处负责制订,由校长室审定,在此基础上,师训处将制定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指南以及成绩评定细则本制度自确定之日起实施,并在具体操作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