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案例初识信息技术 ——初一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每个初一的新生,对新科目都充满了好奇和希望,对信息技术更是满怀激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学期开学时,微机室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第一节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教室上的,以我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好机会,为以后的学与教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一、案例背景1、课程背景新课标中提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即: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及其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学离不开计算机,很多人都误认为 “信息技术课”就是“微机课”,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初中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就非常重要,教师要向学生阐明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有学生们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明白“信息技术课”与“微机课”的区别,他们的信息素养就得到了第一步提高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1课是《信息的特征与表示》(主要内容有:1、信息及其特征;2、信息技术悠久的历史;3、信息的表示单位)。
刚开始上班教这门课的时候,我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讲的,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和几张图片,没有信息技术的概念,框架式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到半节课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教师无所事事,学生百无聊赖,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很快失去了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也感觉很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之后,通过学习、查阅资料,我决定增加课本外的内容,为“骨感的框架添上丰富的血肉”,第一堂课安排两个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和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发的悠久历史和信息的表示单位安排在第二节课,在微机室上课时讲,这样学生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2、学生情况以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计算机课,也在微机室上过课,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微机课,可以玩电脑学生们对电脑感兴趣,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女生对电脑绘画和图片感兴趣,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男生对打游戏听音乐感兴趣,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基于以上的因素,我觉得初一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兴趣和教会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正确方法上3、教师情况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地位一直是偏低的,事实上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形象虽然有些许神秘但也不怎么完美。
我教了九年信息技术,一直在摸索各学科都相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引用语文、英语、数学、音乐、美术等各学科的内容,并与学生当前正在学习的其他科目的内容相结合,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我认为,只有在初一新生接触你的第一堂课时,就凭借完美的个人素质、广博的知识面、精深的信息技术能力彻底的征服他们,才能使他们对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更有利于今后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案例事件(一)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导课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入教室,起立问好之后,我并没有做自我介绍,也没有翻开信息技术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二)什么是信息提出了一些问题:1、 大家知道这节是什么课?学生回答:微机课2、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教室前面贴着课程表呢3、那你拿的是什么课本呀?学生回答:信息技术!4、你知道老师姓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也能回答正确,他们是从课程表里看到的5、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明天你还认识我吗?为什么?班上的气氛明显比开始时活跃起来,有同学说老师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教师再来总结:“大家通过看课程表,所了解到的就是信息;明天你还认识老师,是因为今天大家通过观察、倾听,已经了解了老师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比如外貌、声音等,这些特征就是大家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
板书:信息我接着讲道:“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有些信息可以直接感知到,有些信息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才能显示出来你的眼睛可以看到风景,耳朵可以听到音乐,肌肤能够感知冷暖,心灵懂得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医生要用体温计测量你是否发烧严重,要用监视仪器监看病人的心跳,科学家要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这些就用到了特殊的仪器那么,什么是信息呢?请同学们将书翻至第3页: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其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告诉老师,刚才老师提了一系列问题,你们都知道答案,依靠的是什么?” “信息!”学生们整齐地答道板书:1、信息的概念按照以前的老方法来讲课,这部分内容只有两句话和几张图片,很没有意思,所以我用了一系列排比句,用文学的语言把生活中的信息给学生列举出来,让学生既有直观感受,又有文学享受三)信息的重要性通常人们认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板书:2、信息的重要性对于物质跟能量同学们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恐怕就难理解了接下来,为了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信息的重要性,我选择了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并请学生们假设自己是被试,体会其中的感受。
这个实验在保证了物质与能量的同时,显示出缺乏信息将会出现的情况课件展示”感觉剥夺”实验内容: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召集了一批学生,将他们单独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子里,戴上护目镜以减少视觉刺激,戴上棉质的手套,并在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事先安排好的吃喝拉撒之外,学生二十四小时都躺在舒适的床上问题: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尽管报酬丰厚,却几乎没有人能坚持三天以上最初的几个小时好歹还能撑着,之后,就有人开始吹口哨、自言自语、唱歌,拿两只手套互相敲打,去探索这个小房间,变得焦躁不安了数日后,会产生幻觉,第四天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等症状,反应迟钝,对疼痛敏感实验后做简单的事情也会频繁出错,精神不能集中,需要三天才能恢复正常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实验中的被试人员,你能坚持多久,有的同学上课或者上自习时总是忍不住要说话,为什么?因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人们需要获取信息,也需要交流信息关于信息的重要性,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通过增加这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被试,并联系每天的学习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自然就不难理解信息的重要性与物质和能量一样了。
四)信息的特点板书:3、信息的特点用课件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50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花280万美元买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随机抽几个学生来回答用课件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课件显示:“信息具有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教师提出问题:“刚才的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体现了屏幕上信息的哪些特点?”同学们轻松地找出了“价值性”和“时效性”板书:价值性、时效性老师又接着问: “那么你们能举出说明信息的其他特点的例子吗?”同学们踊跃地举手发言有同学举出买彩票的例子,今天知道了昨天的中奖号码也不能买了,买了也没有奖金的,这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有同学举例,借同学的课外书看一看,书不会凭空消失了,这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大家同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接受同样的教育,也是信息的共享性;战争年代,人们搜集的情报有真有假,说明信息具有可伪性;……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板书:共享性、可伪性这部分讲述的是信息的特征,课本上每个特征都有一个例子,但并不是都很有意思,所以我选择其中一个事例即可显示出信息的多种特征,余下的内容就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了。
五)信息技术的内容“忘了给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姓刘,刘鲜明以后你们遇见我可以叫我刘老师,如果忘了我的姓就叫我老师,但千万不要叫我微机老师,我不姓‘微机’哦,我教的也不全是微机看到同学们一双双惊奇的眼睛,我故意卖个关子,“合上你们的书,看看我是教你们什么课的老师?你们应该称我为什么老师?”“刘老师!”“如果你忘了我姓什么,怎么称呼?”“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老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第一单元的概述里看这句话:有效地识别与获取信息是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再看第4页信息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记载、传输、处理信息的能力,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什么是信息技术经过讨论,学生们总结:“识别和获取、记载、传输、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由教师来总结: “对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加工、交流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知识安排是这样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信息及其特征,第二个知识点就是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及其内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增加这部分内容,向学生阐明信息技术的概念,与以往所接触到的”微机”课的内容有所区别板书:4、信息技术的概念好了,请大家翻到我们的教材第4页,看到最后一行——现代信息技术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通常包括:控制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个学科以前叫计算机而现在改为信息技术了吧?”我接着问学生:“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哪个范围更大?”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信息技术但是,请同学们注意了,看第5页上面一句话: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主要学习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讲完了课本上的知识后,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联想公司关于数字生活的一段广告片,他们被片中那些前卫的超酷的数字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播放结束时,我告诉他们:“二十年前,人们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如今在大家看来,这是最平常的事物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也不是科幻片,现在的技术已经都能够实现了,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你们肯定能过上那样美妙便捷的数字生活好,欢迎我们初一*班的同学们走入信息世界!”此时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了掌三、案例分析本节课是一堂在教室上的信息技术“理论课”,但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丝毫不觉枯燥乏味,充满趣味性,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消除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误解特别是开始的问题,出其不意,让学生来了解老师,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在上课前,有部分学生知道不去微机室上课,有些情绪,这么一来,很快打消了学生的抵触情绪,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地方值得参考:1、精心选材:学生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识——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到微机室,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是下载一些资料等,如果不去微机室,那就要在教室里上“理论课”然而,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这套教材,并非零起点,面对的是小学已经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教材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正如前面所说,是“骨感的框架”这就会导致学生不适应,不喜欢,听不懂,没兴趣,甚至不想学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纠正他们的误识、完成信息技术的理论课教学呢?最关键的就是思考如何把枯燥乏味的理论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彩的素材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在准备这堂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后决定以自身为活例子,用文学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事例,选择 “感觉剥夺”实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联想公司“数字生活”广告片这些素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新老师充满好奇,在生活中对“感觉剥夺”实验内容有所体会,(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忍不住要说话,即传输信息,)又能了解战争故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信息无时不有,又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有重要作用”,从而生动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增加内容教材的涵盖面广,内容阐释理论性强,内容只有很简单的几句话,若按句号来划分,六句话而已,还有关于特征的四个事例,如果照本宣科很快讲完,继而无话可说,学生会感到乏味,看看书听着老师讲的上句就知道下句要说什么,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的意义,没有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也没有学生会喜欢上这样的课所以只有对现有教材根据实情大胆取舍,增加趣味性,添加上“丰富的血肉”——教师自身、“感觉剥夺”实验、联想公司“数字生活”广告片……老师才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3、展示魅力根据经验,许多学生都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热爱上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的作为初一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消除之前形成的对课程的误解非常重要,同时,根据自身特点,以自身为例子,以富有亲和力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展示教师的专业功底和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这堂课,凭借精美的课件、优美的语言、有趣的素材,充分展示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强大的学科整合能力、精湛的信息技术表达能力,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