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中 物 理 核 心 练 习(十一)——原子物理制作:上海大学物理系-孙瑞敏总体难度系数:★★(适合高二年级)选择题部分1.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 ](A)原子是一个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的球,电子嵌在这个球里面;(B)电子有一系列不连续的轨道;(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D)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2.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半衰期缩短;(B)压强增大半衰期增长;(C)半衰期由该元素质量多少决定;(D)半衰期与该元素质量、压强、温度无关3.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平衡的是 [ ]4.一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一个粒子和一个β粒子后,其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变化是 [ ](A)质子数减少3个,中子数减少1个;(B)质子数减少2个,中子数减少1个;(C)质子数减少1个,中子数减少3个;(D)质子数减少1个,中子数减少2个5.硼10俘获一个粒子后生成氮13,放出X粒子;而氮13是不稳定的,它放出Y粒子而变成碳13,那么,X和Y粒子分别是 [ ](A)质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C)中子和正电子;(D)中子和电子。
6.关于、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C)γ射线一般伴随着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第7题7.如图所示,是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装置示意图A是粒子源,F是铝箔,S为荧光屏,在容器中充入氮气后屏S上出现闪光,该闪光是由于[ ](A)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B)粒子从氮核里打出的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C)粒子从F上打出的某种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D)粒子源中放出的γ射线射到屏上产生的8.原子核内的核子能稳定地结合在一起,是因为有核力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力是核子间的库仑引力;(B)核力是核子间的万有引力;(C)每个核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的作用;(D)核力是一种强力,是在核子之间存在的超短距离的作用力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结构;(B)(钍)经过一系列的和衰变,成为,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C)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角度比较大的偏转;(D)天然放射现象中射线是大量的原子被激发后,从原子中脱出的内层电子。
10.据最新报道,放射性同位素钬可有效治疗肝癌,该同位素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32 (B)67 (C)99 (D)166填空题部分11.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 用粒子轰击氮核从而发现了质子,核反应方程式为+→+;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 用粒子轰击铍核从而发现了中子,核反应方程式为+→+第12题12.如图所示,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放出的射线X1轰击铍()时会产生粒子流X2,用X2轰击石蜡时会打出粒子流X3.则 X1为:_________; X2为:_________; X3为:__________13.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并由吴健雄用放射源进行了实验验证次年,李、杨二人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衰变过程是→++其中,是反中微子,它的电荷为零,静止质量可认为是零在上述衰变方程中,衰变产物的质量数A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核电荷数Z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放射性元素衰变为,需要经过________次衰变和_________次β衰变计算题部分15.已知铀238()的半衰期是4.5×109年。
*(1)假设有一块纯铀238矿石1千克,经过45亿年以后,还剩多少千克铀238? (2)假设发生衰变的铀238都变成了铅206(),则这一衰变经过了几次衰变和几次β衰变? * (3)矿石中会有多少千克铅?*16.(根据2003年高考上海卷改写)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作半径为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电子绕核的运动可以等效为一环形电流,试求电子运动的等效电流已知电子的质量为,电量为,静电力恒量用表示)高中物理核心练习(十一)选择题部分12345678910DDBBCCBDBA填空题部分11、卢瑟福;查德威克 12、;; 13、60;28 14、4;2计算题部分15、(*)0.5kg;8次衰变和6次衰变;(*)0.866kg*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