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uacute;)、篁(huaacute;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