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美学古琴艺术在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其载体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显著的传统美 学的文化特征宏观地看,古琴艺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衍生成意境美、神韵 美、人格美和形式美古代,当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劳动产品不断增多时,人们将以往对大自然 的神秘崇拜,升华为精神世界的理性崇拜,这样出现了“比、兴”手法,用景 或物,象征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古琴的构建亦是如此《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 中说“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也 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上下,象天地之气相呼吸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池 者水也,水者平也沼者伏也,上平则下伏,前广而广狭,象尊卑有差也上 圆象天,下方法地龙池长八寸,以通八风;风沼长四寸,以合四气其弦有 五,以按五音,象五行也上述可见,古琴的琴体各部位象征着天、地、气、 八风、五行、四气等,体现着自然美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几经诠释与重构,渐次形成为玄学在“道 法自然”的哲学启迪下,人们将“比、兴”手法的自然美又升华到“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是在貌似返 回大自然的表象中,追求一种神往的自然美,它和“比、兴”手法融化为一体, 构成意境美、神韵美与人格美。
《大还阁琴谱》附录10《弹琴杂说》(杨表正) 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古之间,或登山巅,或 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所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 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上述是弹琴前的审美追求在琴曲中还可以看到,约有一半以上的题材来自大自然的景色、动物、 植物等,它是继“山水诗”大步踏进文坛后,受“道法自然”影响的又一产物, 它还在“道”上又涂上了一层“仁、义”之类的伦理色彩在琴曲《高山》、 《流水》、《石上流泉》、《潇湘水云》等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乐曲中,人们 一方面寄情于山水,使之陶冶性情,感受到身心舒畅;另一方面更认为山可使 草木长长、鸟兽繁衍,水能滋润万物,它们无私无求地给人们创造财富;而舒缓湍急地流淌、奔腾澎湃地冲过山壑和深浅不可测的自然属性,却是“仁、义、 智”的美好象征在琴曲《幽兰》、《梅花三弄》、《秋鸿》、《平沙落雁》 等琴曲中,兰的秀质清芬,梅的冰肌玉骨,雁的鹏程远志,都反映了人们追求 冰清玉洁,超然脱谷、胸怀大志的人伦品格总之,琴曲题材呈现出鲜明的意 境美和人格美历代琴书对弹琴的要求都有精辟的论述,从中可以感到强烈的审美规范。
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 静又须两手相附,若双鸾对舞,两凤同翔来往之势附弦取声不须声外摇指, 正声和畅方为善矣唐薛易简《琴诀》);“所谓希音,至静久极,通乎 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出鬼没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 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未按弦时,当光肃其气,澄其 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疏如寥廓,空若太古,优游弦 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 气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宣,调古声淡,渐人渊源而心志悠 然不已者,此希声久引伸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 远沸,石涧流寒,而日不知晡,夕不觉蛊者,此希声之寓境也明徐上瀛《溪山琴况》);“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参韵曲 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落月 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久深矣又若贤人烈士,失 意伤时,结恨沉忧,写于声韵,始激切以畅鬼神,终练德而合雅颂,使千载之 后,同声见知,此乃琴道深矣南宋刘籍《琴议》)等,此类论述在百余 部琴书中不乏其见,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弹琴时刻意追求的意境美和神韵美。
一张好古琴,可悦己,可传世,可弹出上古遗音故,作为当代古琴大师王鹏先生之 唯一入室弟子张汉麟先生创立的品牌一正麟殿,立志为琴界做有意义之事,斫世人皆可 享之传世好古琴!礼乐求天,正麟殿愿一己之力,联合全国优质实体琴馆,专注发扬及传 播中国古琴文化事业,让更多的追求生活品质之人弄弦鸣玉,让更多独具智识品位的琴友 拥有传世好琴还琴之雅,崇其之古,以当代古琴大师斫琴工艺为背景及血统,正舫时多 年潜心研制良琴,造福海内外琴人友人!愿国泰民安,祈文化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