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概论考试要点一、 绪论部分艺术的三个定义:1、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其定义可以置换为 “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 苏珊·格朗说: “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3、 克莱尔·贝尔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与苏珊·格朗异曲同工比较而言, 情感论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一个艺术作品可以没有思想和哲理, 但不能没有情感情感、理念、感性形式,构成艺术电视艺术的概念:电视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 主要是传播的功能 电视艺术, 则是被电视传播的那种艺术形态电视艺术的定义:电视艺术, 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 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电视的功能:电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儿,作为一种物质手段,一般说来, 它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信息传播功能,二是新闻纪实功能,三是艺术表现功能影视视听语言:人类崭新的语言—视觉语言—图像语言—视觉文化—影像文化视觉思维:镜头与画面、蒙太奇、长镜头、听觉语言、叙事视觉文化:文字与印刷文化、视觉文学、新的视觉的精神绣斑蒙太奇的定义: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镜头组接分为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隐喻蒙太奇。
二、电视剧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经历了“直播电视剧”时期、 “电视剧单行本”时期、 “电视连续剧”的产生、多种样式电视剧并存的时期1、“直播电视剧” 时期——电视剧观念的诞生 ( 1958 年—— 1966年)“直播”是指演员表演、电视传播、观众收看同时进行我国第一个直播“电视小戏”为《一口菜饼子》 这类电视剧的主要特征: 遵循戏剧的模式, 以戏剧的美学观为其支撑点这时期电视剧的特征: 一是它的时效性——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动态和党的方针、 政策;而是它的纪实性——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2、“电视单本剧” 时期——电视剧观念的嬗变 ( 1978 年—— 1982年)1978 年 5 月 22 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步电视单本剧——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三家亲》 观众真正接受电视剧这一新兴的艺术样式, 是从电视单本剧开始的 它标志我国真正进入了电视文艺的新时代这类电视剧的主要特征:汲取了电影的方式和电影的美学观念,以电影美学为支撑点这时期电视剧的特征:触及生活,针砭时弊, 及时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揭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3、“电视连续剧” 的产生( 1980 年揭开序幕、 1982 年真正进入)电视剧: 长度在三集以上, 分集播出, 且主要人物和情节具有连贯性的电视剧样式。
1980 年,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宜于将重大的现实生活,杰出人物传记,著名的文学巨著,纳入自身的创作范畴;一般采用叙事结构, 表现人物的命运; 注意悬念的设置; 播出的时间长, 越能巩固观众收视率4、多种样式电视剧并存( 1985 年以后)电视题材:电视现代剧: 《新星》《雪野》,电视历史剧:《杨家将》《上党战役》 ,电视战争剧:《高山下的雪环》 《凯旋在子夜》 ,电视传记剧:《诸葛亮》《少帅传奇》电视爱情剧:《小巷情话》《家风》儿童电视剧:《窗台上的脚印》 《爸爸,我一定来》电视样式: 电视短剧:《黄昏的故事》《水哟,纯洁的水》电视单元剧:《多棱镜》《吉祥胡同甲 5 号》电视系列剧:《包公》《济公》电视小品、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等等电视风格:电视喜剧: 《不该将兄吊起来》电视悲剧:《丹姨》电视悲喜剧:《女友》电视轻喜剧:《夏天的故事》电视歌舞剧:《金房子》戏曲电视剧:《喜脉案》电视政论剧:《新闻启示录》电视纪实剧:《新案》电视报道剧:《朱伯儒的故事》电视荒诞剧:《虎打武松》记者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作家电视剧:《今年在这里》通俗电视剧:大众文化文本通俗电视剧定义 :主要是指以反映大众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为主要内容, 以一定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为主要形式, 以给大众提供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 明白晓畅,浅显易懂,便于接受的大众文化文本。
通俗剧是指以反映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为主的电视剧通俗电视剧与高雅电视剧的区别比较项目创作目的不同反映生活不同表现形式不同通俗电视剧高雅电视剧1.主要给大众提供一种消遣和娱乐,是屏幕上的艺术品,创作目的是通过对自然、使大众在一天的工作之余,疲劳得以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映,使观众更好地消除,紧张得以缓解把握历史、 感受人生, 使人的精神生活、 情感2.不承担过于沉重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世界得以净化和升华, 故而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意蕴更重要的位置3.具有商品属性、消遣性、娱乐性简单地说就是“感悟人生”简单地说就是“消遣光阴”1.因为设法刺激大众的好奇心和世俗为了给观众一种深沉的人生体验和理性感悟,欲望,满足大众的休闲和娱乐需求,创作者则需站得比生活本身更高,只有这样才所以表现的多是男欢女爱、打斗搏杀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生活,表现出在更高的层的内容,也就是说,设法满足大众的次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向,目的是更深刻地揭精神欲求示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规律和方向2.为了辅慰人的情感, 欢愉人的精神,往往有意躲避沉重的社会话题、深邃的哲学思索通俗剧,为了有利于大众接受,通过形式上需追求 “现实感”和“真实感” ,即便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把握和长期艺术创是艺术的虚构和想象, 也需要创作主体迫近生作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定的 “规范活的真实。
为了反映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性”和“程式化” ,诸如人物善恶分明,和独特理解, 从而导致了形式上的独创性和风内容悲欢离合,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格化所以,它追求的是程式而不是风格,以便使大众能够轻车熟路地进入消费活动,达到消遣娱乐的目的通俗电视剧历程:1、起步期( 1980—— 1984 年)1980年,我国第一部通俗剧《敌营十八年》1982年,通俗剧《武松》1984年,通俗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少帅传奇》2、探索期( 1985—— 1990 年)1985年,通俗剧《四世同堂》1986年,具有鲜明通俗剧创作一是的《甄三》1987年,通俗剧佳作《啼笑姻缘》1989年,“商战”内容通俗剧《商界》《大酒店》3 发展期( 1990 ——现在)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 《外来妹》《上海一家人》 《杨家将》1992年,《唐明皇》《双桥故事》《中国商人》《爱你没商量》《皇城根》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 《大雪小雪又一年》 《过把瘾》《小墩子》1994年,《东方商人》《昌晋源票号》1995年,《武则天》《俄罗斯姑娘在哈尔滨》通俗电视剧的特征:1、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和平民意识2、强烈的戏剧性3、情节、人物类型化、模式化4、消费性5、娱乐化6、商业化7、制作标准化、技术化8、形式的通俗和幽默通俗电视剧的类型: 1、伦理剧: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如《渴望》2、言情剧:以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如琼瑶的《情深深雨濛濛》3、喜剧:产生笑的效果的通俗剧,如《编辑部的故事》4、警匪剧:往往以惊险紧张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善恶昭彰的人物命运来结构故事。
如《西部警察》5、怪异剧:以“说神论怪”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其中的情节都带有某种怪异性, 并多以妖魔鬼怪、 龙蛇狐仙为主人公,实际上是一种成年人的通话, 给大众一种愉快、 喜悦和精神上的刺激如: 《西游记》6、武侠剧: 又称“功夫片”、“武侠片”,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或仗义行侠、除暴安良; 或惩恶斩奸、报仇雪恨等等,如《海灯法师》7、戏说剧通俗电视剧的思辨: 1、梦幻与现实:通俗剧制作了一些远离社会现实的幻梦,使大众陶醉其中,在幻觉里获得某种精神的满足2、商品与艺术:创作者可以用其盈利,需要遵循市场法则,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是件特殊的商品,也是艺术品3、娱乐与审美:通俗剧的娱乐性,向大众心灵渗透的不只是愉快本身,更多的是愉快交融在一起的审美情趣4、俗与雅:通俗剧的创作, 既没有必要回避介入社会的世俗状态,也不能沉溺于世俗的梦幻电视剧艺术及艺术本质: 1、电视剧艺术,是一种时空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空交融、 视听结合的完整艺术形式 电视剧作为一种时空交融的综合艺术2 、艺术本质:它是在时间延续中的空间艺术,主要是通过纵向的表现, 承担着叙事的功能; 而作为空间艺术, 主要是通过横向的展示, 承担着表意的功能。
正是这纵横交织的双向结合,构成时空统一、声画结合的“造型语言” 短篇电视剧概况:短篇电视剧(电视单本剧) :主要指三集一下的电视剧它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所构成的,有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脉络,而且多是将戏一次演完的电视剧艺术1、戏剧式短篇电视剧《大年初一》2、电影式短篇电视剧《太阳从这里升起》3、小说式短篇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4、散文式短篇电视剧《遗落在湖畔》5、纪实性短篇小说《我们起誓》6、边缘式短篇电视剧《新闻启示录》7、注重屏幕造型语言的短篇电视剧《希波克拉底誓言》8、讲究意境营造的短篇电视剧《月牙儿》9、运用音乐、舞蹈艺术形式的短篇电视剧《金房子》10、开掘人物心灵历程的短篇电视剧《丹姨》11、1978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短篇电视剧 《三家亲》1、独领风骚( 1958—— 1982 年)特征:强烈的时代精神;努力贴近现实生活;镜头对准普通人规律:结构完整;人物集中;情节紧凑不足:创作者的“教化意识”较为浓烈,有些作品思想价值远远超越艺术形象;有些作品叙事功能较强, 审美层次却淹没在叙述中; 电视语言较为贫乏单一, 主要借助的是人物“对白”手段2、日渐步入辉煌( 1983 —— 1987 年)特征:取材现实生活;风格多种多样;注意屏幕造型。
规律: 讴歌了改革主旋律;塑造时代新人形象;揭示深邃的人生哲理; 开掘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3、缘何走向衰落( 1988 年至今)原因: 电视连续剧的冲击;观众审美热点的转移;限性创作者的转向; 短篇电视剧自身的局4、精品意思加强特征:题材进一步扩大;艺术表现更加纯熟;造型潜能的深入开掘三、专题片(含纪录片)创作观念人的主题: 电视节目的灵魂是人专题节目表现人的主题,关键在于个性化世俗化: 世俗化是时电视的基本特征之一世俗化表现: 1、平民化;2、生活化、日常化;3、恢复伟人、展示名人真实面目世俗化是一种美学追求情感: 专题节目的创作核心是情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核心对创作者来说:最主要的是对情感的发掘,对情感的体验,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情感的表达方式:细节;空镜头画面;特写;慢动作与定格;情节;镜头蒙太奇组接;音乐;解说词注:情感必须以真实为前提, 包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和创作者真实的内心体验而在情感表达中,必须注意铺垫和积累, 否则太突兀,反而会弄真成假风格化: 风格多样性: 风格是创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观照方式 作品风格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风格与个性:创作者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 与他的世界观、 艺术观、 审美情趣、思想、人格密切相关;风格的形成还受创作主体的特殊经历、性格、气质、艺术素养影响。
风格与时代: 创作个性、风格不仅是主体的体现, 还是时代、 社会环境的产物作品风格的形成, 标志着创作者思想、 艺术的成熟, 同时还是时代生活、社会环境通过创作主体的独特体验、 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的凝聚和闪光就形式而言:求真、纪实风格是时代主潮文化意识: 专题节目成为高品位电视文化的代表 知识性构成其文化意识基础,发掘深义文化则揭示文化意识本质, 而节目中文化意识的显示首要的是关注人 文化意识、 文化品味主要受创作主体的制约 电视专题节目, 主要是专题片和纪录片被称作“时代的立体档案” 、“历史的备忘录” 文化的定义: 文化包含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 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行为模式、信仰与价值观念的体现, 具有抽象性、潜在性 只有具备了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的作品才能成为“人民的记忆” 狭义文化:哲学、文学、音乐、美术、宗教等主要与精神有关的东西广义文化:诸如典章制度、生产交换、生产工具、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即那些长期劳动和经验所取得的精神和物质成就 文化意识的基础是知识, 只是构成节目文化意蕴的内涵深义文化:从广义、狭义文化或更广阔的领域中综合概括抽象出来的东西, 是民族、 人类精神的结晶。
文化意识的本质应是深义文化, 是各民族、 全人类的结晶, 是历史传统在我们身上的积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思辨意识:思辨出哲理:思辨性、哲理性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思辨的意义:电视专题节目就是给人以启示、教益思辨的表达:思辨是思想,是抽象的,而电视是活的画面,人们对说教者的反感理所当然怎样生动表达思辨至为重要1 、创作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就如那睿智的老人,虽洞察世事,却亲切、平易、充满热情、不冷漠,不高高在上,仿佛朋友一样2 、必须寓思辨、哲理于形象中,让形象,让画面说话3 、要将哲理与情感结合起来,既有哲理在思索,又有诗情在腾跃;既有哲理的深邃,又有情感的炽热4 、一般来说,哲理应尽量避免直露,应在形象中、事件中自然地流露审美意识: 由真到美:真实是电视专题节目的生命真必须上升到伦理范畴的善,在上升到美, 才达到极境——审美层次 只有到达美, 才使人不在现实中沉沦,而是坚定的超拔出来,达到人格、心灵的净化真、善、美三者递进的、辨证的统一,真是基础,美是归宿美的内涵:美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是艺术的最高理想用思理以美化万物,创造出彩的作品,具有意美、形美、 音美 意美则是一切美术共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
任何作品的美,包含在内容美、形式美,二者交融之中追求内容美:形式美是身体,内容美是灵魂 内容美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题材本身的美丑,二是创作者提炼的主题的美丑重视形式美:形式感是人一种本质力量,对形式美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形式美具体表现为各形式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 诸如对称、对比、和谐、平衡等关系:内容美与形式美必须统一,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美的统一: 完美的作品, 内容即形式, 形式即内容; 形式必须符合内容需要,不同内容有不同形式与之相适应; 内容美主要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形式美主要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当内容美成为形式美, 当形式美成为内容美时,创作者、观众、节目三者便成为一体三、纪实风格: 本体追求:纪实风格成为当今主流,其纪录片为代表创作风格分类: 1、以纪录客观对象原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纪实风格作品2、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有更强造型表意追求和创作者主观情感的作品1990 年大型电视纪实片《望长城》标志着我国电视纪录片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纪实风格才全面确立纪实风格的本质是对真实的寻求纪实风格是时代的呼唤叙事特征:纪实风格的理论是安德·烈巴赞提出的“影像本体论” 主张和美学理想是: 注重表现世界的完整性、 时空的真实性、 叙事结构的真实性。
完整记录过程: 1、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纪实风格要求客观地展示完整的世界 ,就必定要拍结果,但更要拍过程2、过程记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原貌,原汁原味的生活, 并且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给观众以真实感、亲切感如大型电视系列片 《望长城》,分 4 个摄制组, 历时两年, 记录了 700 多个小时的长城素材,拍下了寻长城的全过程3、记录过程是对一段时间和空间的人和物的记录,记录由点变成面、场性记录,包容量大, 信息丰富,“能够还原世界以纯真的原貌”的“透明性”和“多义性” 4、过程记录由于时间的连续性,使人物情绪得以充分酝酿、 暴露,从而可以形象地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5、过程记录要注意向前取材,向未来取材6、记录过程还要注意把偶发因素完整摄录入境纪录真实时空: 1、任何事物都存在和运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2、时空真实的第一个要求是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即必须有具体的时间、 具体的空间、 具体的情景3、还要有现在进行时的时空依据4、纪实风格的时空真实性首先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 是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时空确定性、 具体性和现在进行时纪录真实细节: 1、任何过程,都是生活细节的积累和叠加。
2、一个专题节目,如果只有生活过程的一般展现,那么它只有了筋骨, 只有具备了真实的生活细节,它才有了血肉3、虚构的文艺创作中,整个情节、故事可以编造,但细节却要求真实4、纪实风格的电视专题节目,就更要讲究细节的真实叙事手段:长镜头:长镜头是纪实风格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过程的记录, 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整体性,只有长镜头能够完成长镜头作为叙事语言,其内涵比长镜头拍法技巧要广阔得多它是与蒙太奇相对立的一种创作观念,它是人对世界观察、思维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再现式地描摹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用纪录真实生活来代替表演它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还原同期声:指用电子采录设备在纪录视频信号的同时纪录并在重放时与视频信号保持同步的真实的现场声音是时空真实,生活真实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期声使得电视可以与世界同步,保留现实生活的环境氛围,最重要的,他恢复人的本来面目除了人物声音,动作、环境音响也是同期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期声的运用要注意与电视其他因素和谐统一,强调主次和层次,不能万马齐鸣,否则也将失去意义人物述说: 人物述说吧历史与现实紧密连接起来, 让历史在述说中复活 同时,人物的述说, 把观众从现在引向遥远的过去, 从而扩展了时空。
只有长镜头、 同期声和人物述说, 三位一体, 才能真正讲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复原关于真实: 生活即真:真实分为现实、审美与本质三种类型其中现实真实最真最客观真即生活审美真实: 审美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情感表现 所以审美真实主要是情感真实本质真实: 本质是事物在发生、 发展、 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规律, 它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关系: 现实真实是审美真实和本质真实的源头 现实真实是核心, 它包孕着本质真实, 又给审美真实提供契机 相反, 现实真实是唯一客观的真实 审美真是是人们的情感观照判断,本质真实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结果纪实性”专题节目创作思辨: “纪实性”专题节目: 是指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反应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的电视专题节目特征:注重采用采访拍摄方法, 保持被摄对象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纪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想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来解释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真实与创造:强调对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客观与主观: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纪实再现与表现:强调“再现”生活的真实距离与参与:既然需要“客观”地“再现”生活,创作者则需要与生活本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
中国纪实十年祭:原生态与戏剧性:纪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过程化与蒙太奇: 要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用采访摄像或者摄影的纪录手法把事件纪录下来海兵《藏北人家》 《深山船家》《回家》康建宁《沙与海》孙增田《最后的山神》 《神鹿啊神鹿》 《祖屋》陈晓卿《远在北京的家》 《龙脊》梁碧波《三节草》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 《拯救大兵瑞恩》罗伯特·泽米基斯《阿甘正传》奥立佛·斯通《刺杀肯尼迪》 《尼克松》1945 年,巴赞发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纪实美学以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为理论基础上世纪 20 年代,苏联的维尔托夫被公认为纪实主义美学的奠基人《电影眼睛》,发表《电影眼睛派宣言》 弗拉哈迪 1920—— 1922 年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成为纪实性美学电影的经典作品20 世纪 30 年代,格里尔逊组织了“英国纪录学派” 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 一种审美态度, 一种对现实的观照方式, 其次,纪实是影视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 纪实作为一种美学风格, 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或者是达到客观真实、或者给人真实感、真实性纪实风格影视影视作品分类:纯粹的纪实、准真人真事、 仿纪实、 拟纪实、泛纪实(广义纪实类) 。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与塔尔科夫斯基、 费里尼并称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蒙太奇代表形式主义电影美学、长镜头代表纪实主义美学四、专题片(含纪录片)创作:题材:电视专题片的题材, 就是创作者从客观现实或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组成作品的材料,具体展示在荧屏上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现象题材是作品的最基本构成因素熟悉生活:题材来源于社会生活, 创作者必须熟悉、 深入生活, 对生活进行选择、发掘主题: 指的是一个作品的中心思想 他是编导者对生活、 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题材、创作者、时代思潮共同提炼出主体主题提炼应做到主体的深刻、 新颖、集中主题作为作品灵魂, 必须以屏幕形象、时间、社会形态等具体实体来表现结构: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是指专题片的组织方式和内、外部构造结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结构不仅是事物的骨架, 本身就是内容 结构是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结构与形式是人类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方式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内容:开头(凤头) 、中间(猪肚) 、结尾(豹尾) 过渡和照应也是结构的内容结构的分类:历史沿革:传统式结构和非传统式结构时间、空间: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交错结构叙述方式(视点角度) :主观叙述格局和客观叙述格局时间结构:以时间为轴线, 按事物进程的自然次序组织、 安排材料。
注重事物的发展和流向空间结构: 又称横向式结构, 它依据空间变化来排列、 搭配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容注重事物的多侧面、多层次时空交错结构: 复合结构、散点式结构 打破生活正常时间、 空间的连续性、顺序性,而令时空纵横交错从各类艺术相近关系来区分, 可以归纳为: 散文式、小说式、综合式以及戏剧式电视专题片的结构首先应该正确放映事物的内在规律结构要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结构的精神是秩序与和谐, 结构的气韵是变化和强调 秩序与和谐是专题片结构的最基本和最终的要求结构体现: 解说词、 画面、主持人、同期声采访、 字幕、音乐、音响等电视语言细节:指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时间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分类:细节大致可分成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和环境细节动作细节:指用身体特别是四肢所表现出来的细节神态细节:指人物面部、眼睛表现出来的细节物件细节:指因为物件与人的各种关系而具有特殊意义环境细节:指用某环境所独具的特征来展现交待环境的细节作用:细节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情感、揭示主体、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表现形式: 画面形式、 解说形式、 字幕、人物的叙说与回忆、 画面与解说的结合。
节奏:它是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一种知觉, 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 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所需的条件:力的量、空间或时间的尺度、时间或空间的过程其中,力量是不断连续的,时间是相等的,空间是规则的专题片的节奏: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和谐统一内部节奏:指由情节发展的内部联系或人物内心心情情绪起伏,以及创作者的思绪波澜而产生的节奏内部节奏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基本节奏, 是驱动整个作品发展的力量内部节奏是由事物发展的内在关系或人物情感决定的,必须通过外部节奏表现出来外部节奏: 指画面上一切的运动、 摄像机运动、 画面剪接而产生的节奏 外部节奏还包括各种对话、 音乐音响及解说词节奏外部节奏包括听觉节奏和视觉节奏听觉节奏: 通过听觉形象表现出来的节奏, 如人物对话、解说词, 人物动作和自然环境中产生的音响,写实和渲染气氛的音乐等一切诉诸观众听觉的有规律地轻、 重、强、弱交替出现的声音层次构成专题片的听觉节奏视觉节奏:通过画面形象表现出来的节奏内外节奏的统一, 内部所有节奏协调一致, 从而成功地表达了主题节奏的表现:平稳、流畅、对比、重复、跳跃、凝滞、停顿等形态节奏应该是活泼的节奏就是一个层次问题, 不管内部节奏还是外部节奏,听觉节奏还是视觉节奏, 时间节奏还是空间节奏,都以层次形式展开、排列,或者相似或相对。
节奏所需要的那一个过程就是层次一一展示的过程,也即节奏渐渐形成的过程节奏是层次的规律性,当推动节奏运动的力大时,节奏的波涛就汹涌澎湃; 当力小时, 节奏便只表现为细细的波纹当前纪录片的节奏都是比较缓慢五、解说词:解说词对电视节目而言,听觉语言主要表现为同期声和解说词画面语言的缺陷: 1、视觉画面语言具有多义性,同时也体现为意义的模糊性同一画面,经过不同组接,其含义不同2、专题节目的画面时空被严格限定在现在进行时,对过去时、将来时鞭长莫及3、面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思想和事物发展的本质、 规律等抽象、无形的东西,画面就更加无所适从了4、视觉画面有不可克服的缺陷解说词的作用: 1、补充画面背景 2、介绍知识、信息 3、整合画面 4、表现细节 5、调动想象和联想 6、抒情 7 、升华画面,深入主体 8、揭示哲理 9、衔接与转场解说词形式风格:新闻式、政论式、抒情式、叙述式等新闻式特点:解说词严谨的纪实特点,要有新闻的时效性,丰富的信息量,在语言上,新闻解说词必须有时代感,贴近时代政论式特点:解说词能使观众从中获取知识、价值取向或者道德判断 要求要较强的语言逻辑, 语言要有气势, 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抒情式特点:解说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带有浓烈的文学色彩叙述式特点:解说词语言自由、流畅,内容贴近生活、平时、朴素,亲切、明晰,极为大众化、平民化解说词写作: 1、总体构思、整体构思电视艺术: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艺术视觉语言:画面、图片、图表、字幕等听觉语言:解说词、同期声、音乐音响等2、开头与结尾3、注重细节描写细节(画面语言、听觉语言、视听复合语言)4、叙述角度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全知视点或上帝视点)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多种人称交替出现还有拟人化方式、对话方式、主持人方式解说词的语言特色: 1、时代感与生活化2、简洁、精炼3、文学性(多种比喻手法,对比,排比、反复,反问)4、幽默感六、电视文学:电视文学概念:主要指依据文学的创作规律、文学的审美特征所创作的电视作品类型: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人类的符号传播的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 口头语言——文字——印刷媒介——电子传播电视文学的发展历程: 电视文学史从电视小说开始, 但逐步的发展, 却是电视散文在独领风骚原因: 1、编导对于吧散文搬上屏幕似乎比其他体裁更得心印手2、与 90 年代的“散文热”直接相关。
表现: 1、作者队伍的迅速庞大2、作品数量的剧增电视散文的视觉构成: 1、避实就虚的视觉情景2、视觉形象的非对应性3、寻找抒情载体4、为抒情创造节奏电视散文的想象空间: 1、编导要通过想象,丰富并提升文字散文的内容2、编导的画面设计要为观众提供想象的空间如何让画面为观众提供想象驰骋的空间: 1、讲求湖面的朦胧、含蓄,切记直白浅露2、讲求画面的空灵,切记太实太满3、电视画面还有一种完全的 “空白”,什么都没有,那就是“黑场” ,作为一种场景转换的手段4、电视画面要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有创造的余地,就应该讲究虚和实、 藏和露、显和露、形与神、“画内”与“画外”的交叉融合,在辨证统一中创造出艺术精品电视文学创作中存在的缺憾: 1、在精巧、雅致的形式下所掩盖内容的苍白与单调A:表现在样式上缺乏创新与突破B:题材上的单调与狭窄2、依赖文本而对电视语言艺术表现潜力的开掘不够全国第一个电视文学栏目是江苏电视台的《文学与欣赏》 七、音乐电视( MTV ):历史回顾: 1982 年,美国黑人歌手迈克尔·杰克逊推出《恐怖之夜》开 MTV 序幕(颤栗者)正式拉以“民族化”作为中国 MTV 成熟标志 1993 年 3 月 25 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 MTV 栏目《东西南北中》正式开播,第一期播出的是上海电视台王国平执导的《青春寄语》 。
MTV 音画关系设计:MTV定义:1、 MTV 首先是商品,然后才是艺术2 、 MTV 是音乐的电视化、视觉化,是听觉艺术与视MTV 艺术风格设计:觉艺术的一种综合体音画同步: 指音乐 (歌词) 内容与画面内容基本吻合, 音乐情绪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 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基本同构的一类音画关系特点:高度同步性日常生活” 的同步性、 韵律的同步性、节奏的同步性、 旋律的同步性、 调性的同步性)音画平行:(又称“音画对位” ),是指音乐和画面不是彼此具体地追随和直接地诠释, 而是按照各自的叙述线索平行展开,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个音画关系模式理解为:音乐与画面同时讲述着同一主题的不同“故事”主要功能:是浓缩影片时间, 扩大影视作品的信息含量,为受众提供更大的联想空间音画对立: 当音乐与画面在情绪、 气氛、节奏乃至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扩大到两极对比的程度时, 就构成音画对立的关系模式主要功能: 音乐与画面的巨大反差, 营造最广阔的想象空间,刺激受众对对立事物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1、叙事风格:影视剧叙事蒙太奇应用 MTV,即产生叙事风格(讲故事风格)的 MTV 风格。
MTV 叙述和影视不一样限制因素: 1 、音乐的非叙述性 2、有限的时间长度造成的结果: 1、抽象概括的叙事由于音乐性质与篇幅长度的限制, MTV 智能以象征性更强的画面符号和高度浓缩乃至残缺的情节聚合, 来寓意式地讲述一个“故事”,在叙事风格上往往是隐喻而非模拟的,在情节过程上往往是撷取而非全述式的, 在陈述速度上往往是急促的而非舒缓的2、情节逻辑的残缺只能选取一个事件过程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断片,以拼贴的方式予以连缀,从而造成情节逻辑的断裂, 在情节之间形成许多因果联系的空白, 在一定程度上消弭画面叙事极易造成的对音乐内涵的单义性理解3、叙事时空的快速突变MTV 叙事依托的时间和空间,在变换的速度和跨度上, 不受严密而连续的逻辑制约,因而变换更快更大, MTV 无须顾及时空转换的“过渡”环节,从而呈现出时空变换的快速交错、时空距离的大幅度跨越的特点2、抒情风格: MTV 的画面创作意图, 不在于叙事而是在抒情; MTV 的画面意义, 不是由逻辑性的情节连缀而成, 而是由彼此相对独立的非逻辑情景 (通常表现为意义相对完整的、不依赖前缀或后缀图像作因果揭示的画面) 拼贴构成 这类画面艺术风格的形成, 主要依赖 “心理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3、纪实风格:在画面表现的内容具有一种接近观众日常生活经验中可亲生经历感受的逼真性, 画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对歌手演唱过程情景的客观再现或有限的主观表现 这类画面艺术风格的形成, 主要依赖表现蒙太奇的应用主要特征:( 1)充分调动镜头的内部运动和外部运动 2)画面构图多为歌手及乐队演奏者演唱演奏时局部运动和动态的分解组合 3)大量运用两极镜头,以创造视觉的运动感、间断感和跳跃感( 4)画面组接多以直切的方式组合成画面视觉形象的整体,来表现歌曲主题和音乐的节奏、情绪内容八、电视综艺晚会:电视综艺晚会定义: 电视综艺晚会时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视艺术形态, 占据了大量荧屏时段,由于它能带给观众异乎寻常的审美感受和身心愉悦, 有强烈的感染力假定性、电视化、形式创造:假定性:舞台假定性使电视综艺晚会的背景、情景可以随时变换, 灿烂多彩, 从而也决定了节目的无限丰富,五彩缤纷电视化:充分发挥电视的声画优势,技术手段电视晚会电视化: 打破假定性的封闭状态, 充分发挥各种电视手段, 以开放的形式, 为超越性的精神和情感注入鲜活的厚重的生活内容, 超越性与现实性互相结合, 才能达到真正的震撼人心的境界形式创造:从整体的结构安排到每一个节目的演变史。
主题与基调:主题:是任何形态的节目的中心,是灵魂分类: 1、节日晚会和庆典晚会(春节晚会、国庆晚会等)2、专题晚会(农业、人口、环保等)3、栏目性晚会( 《综艺大观》《曲苑杂坛》)4、艺术门类性晚会(戏曲、小品、音乐、舞蹈晚会等)基调:决定着晚会的风格性 由于基调的多样性, 即使在相同的主题下也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晚会风格三大纪律”和“八个走向” :“三大纪律” :民族化、综合化、戏剧化八大走向” :1、走向庆典 2、走向时代 3、走向生活4 、走向民间 5、走向纵深 6、走向纪实7 、走向世界 8、走向高科技纪实在综艺晚会中的优势和作用: 1、电子摄录手段的先进性从技术上保证了纪实可以在综艺晚会得以实现 最重要的, 综艺晚会现在大都采取直播方式,这是纪实的最好体现2、纪实在综艺晚会的最大优势和作用,是造成文艺与纪实的互补3、文艺以虚构为主,纪实则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文艺与纪实结合, 使文艺的虚构有所附丽, 纪实的深厚则长出轻盈的翅膀 这样一来, 整台晚会才既轻松活泼,又给人以分量4、这种互补既表现在整个晚会的风格、基调上,又体现在具体的节目中 优势在于, 既发挥了纪实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的功能,又以文艺的形式使之升华,上升到审美层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纪实运用的关键: 1、求真是纪实的关键2、纪实节目动人之处在于:在真实中,平常说中见出真情3、叙述真人真事时,必须到位,抓住关键点、动情点4、纪实部分既交待 “好人好事” 、“真性情”,同时也是观众情绪接受、情感酝酿阶段 只有情到深处, 观众心中已蓄满情感之泉、 不能不发之时,文艺部分的升华才会见效,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表现形式: 1、将真人真事编成文艺节目2、现场采访3、纪实加文艺4、图像、资料的插入、介绍仿 纪 实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