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瑜专题练如意陶文瑜1936 年冬小学教员许先生放了课往家去傍晚,天渐渐黑了,只是周围还能看得见风的声音也听得见,风起来时,黄叶在空中翻转许先生抬起头看时,一片叶子贴在窗上了,仿佛是开 在玻璃上的窗花倒是蛮好看的,许先生这样想的时候,就忍不住回头再看了一眼回来啦,许先生许先生家巷口有个烘山芋摊子,摊主见到许先生时,不很留心地招呼一声许先生就点 一点头,算是意思到了许先生到巷口时,刚好看见自己屋子的窗子合拢来,许先生似乎听见了“吱咯”的响声许太太读过教会学堂,是很端庄的样子许太太姓林,和许先生是同乡,只不过出来好 些年,现在他们的身上,已经辨别不出家乡的痕迹了今天楼下来坐了好几趟,是催房租呢许太太盛来一碗饭许先生想起,米又涨了青菜咸了许先生说是吗?……有时候我想,不如回家去算了,有什么呀,你还是去学堂教课,至少我们不 用交房钱了我是不回去的许先生立起身来,见着床上的被子还没叠被子是拿到窗沿晒的,才收进来不久许先生再抬高眼光,就碰到了从前的自己脖子上挂着的围巾和长衫翩翩然在轻1风里,清瘦的脸庞,双眼炯炯有神采门窗都关得好好的却依旧有冷风“嘶嘶”地来来回回,许先生拢拢被窝,身体靠着些 许太太,许太太就将背着的身体翻过来。
你跟我受屈了许先生抚一抚她的头发许太太不让他再说了校长说可能要我任督导,做了督导,自是会涨些薪水的会的,会好起来的夜深下去了,这时候敷在床前的一团月光,像是温顺的老猫上课铃一落定,许先生就已经安分地立在讲桌前了许先生是很本分的老师,同学也乐 意听他授课校长推门进来许先生,你来一下资本家开了好几个厂,还办了这个学校资本家的外甥斯斯文文的,资本家就让他来做校长了资本家赚了钱再要办厂,是和美国人联合办的资本家说,我有一所学堂,请美国朋友参观指教美国人说,你的学堂教不教英文?资本家说,教的,当然教的美国人说, 饭来搁得,饭来搁得但学堂里是不教英文的校长就急迫迫地来找许先生了2许太太说,你回来啦,我买了烘山芋,还热着呢许先生嗅出一股香味来今天去教唱诗班弹琴,买了烘山芋,还找一点钱许太太把钱拿给许先生许先生想了想说,你留着吧这时候房东推进门来说,少奶奶,吃什么,这样香喷喷?烘山芋,还热着呢,你吃吧许太太说怎么好意思?不好意思的房东出了门去,许先生和许太太还是原来的样子,坐立在那不如凑一凑,把这个月房租先付了吧许先生说了撩起长衫,掏掏里面的口袋许太太 下意识地看了看仍旧放在桌上的零钱到晚上二人睡下了。
许先生听着冷风拍着窗子的声音,就从被窝里钻出来怎么啦?许太太也是睡不着许先生说那个人真可怜这么冷的天,立在风里谁?卖烘山芋的他只有一只手,怎么会这样的呢?嗯许先生顿了顿说,你英文好的?是呀,今日在教堂里,我还帮忙翻译呢许先生就提起学堂里要招英文教员的事你倒可以去试一试的3我听你的临放学时,校长把许先生找去了,所以许太太先回家等许先生回来,许太太说,今日 关饷许先生说,是的二人立在桌前,笑着对方,一边将手伸进口袋里去铜板就先后落到桌上,发出“当啷 啷”的声音许太太将两摊钱缓然地并在一道再多看几眼多好呀,我们有钱啦我们去看电影听戏,我要听戏开心的日子许先生忍不住哼了两句刚才戏里的唱词深夜了,巷口的烘山芋摊子还在,许太太停住 脚挑了几个他们轻手轻脚地开门校长说我当督导的事已经报到董事会了你当了督导,就是我的上级了对呀,我是要来听你的课的不如我现在讲给你听呀许太太调皮地一笑许太太坐在被窝里,她的手上还有半个烘山芋呢最后,许太太想起了校长要请她做家教的事4. ... .校长是想把女儿送到美国去呢许先生放了课回家去时,觉得天已不是太冷了,但风还是在吹着烘山芋的摊主说,回 来啦,许先生许先生就想起买两只烘山芋吧。
摊主在称山芋时,一阵风吹过来,摊主空落落的袖管一飘一飘,许先生心里不由一动 你也够苦的了谁呀,谁苦?我还苦?许先生你真会说笑话选自《收获》2020 年 2 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青菜咸了”这句话虽语气平淡,但情感激烈,体现出许先生内心对太太的不满B.许先生看照片中从前自己的样子,说明现在的许先生困于生活,不复当年的风采C.许先生在学堂教书,薪水不高,而能安守本分,说明他是一个规矩老实的知识分子D.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许太太还想看电影,想听戏,可见她也追求生活情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中将“床前的一团月光”比作“温顺的老猫”,形象地写出了冬夜月光的柔和,给 人以温馨感B.“铜板就先后落到桌上,发出‘当啷啷’的声音”,以生动的细节体现出许先生夫妇 的激动喜悦之情C.小说的表达较为克制,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极为简短,语言富有张力,给读者以无限的 回味空间D.小说以许先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通过其日常生活的片段,写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 生活的真实状况58.本文多次提到“风”,请简析“风”在文中的作用4 分)▲9.小说标题或概括小说内容,或体现作品主题,或包含作者情感,往往意蕴丰富,本小说标 题“如意”正是如此,请作简要分析。
6 分)▲答6.A(“体现出许先生内心对太太的不满”错,其实是许先生转移话题)7.D(“以许先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错,小说主要采用的是全知视角)8.体现了冬天这一季节背景,渲染了清冷凄凉的环境:展现出许先生和摊主不同的生活状 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每点 2 分)9.摊主的生活很艰难,但并不以为苦,是普通劳动者的如意;许先生自认为比摊主生活得 更如意,表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如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先生夫 妇的生活其实并不如意,这是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表现作者对知识分子处境的思考与叹 息俞曲园陶文瑜“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 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话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寂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 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扬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
“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了“花落春仍在”二十多 年后的事情了6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有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 应变能力,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 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予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 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 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 包括了陆润、章太炎和吴昌硕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国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 “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 字里行间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绪,但这时 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半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7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1.解释下列词语景致:义正辞严:大逆不道:2.指出下面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答:3.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节试分别说明此句 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答:4.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答:5.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不超过10 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超过 40 字) 答:(1)(2)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作为这篇散文的线索,“花落春仍在”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很好的照应作用,使全文 脉络十分清晰B.俞樾在试卷上写下了“花落春仍在”这一诗句,喻指大清王朝元气大伤,但仍气数未尽, 故得曾国藩赏识C.“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表现出有才能的读书人自视 甚高、目中无人的情绪D.俞樾对科举试题的改革,目的是为国选才,可是,连这样改良主义的行为,清朝统治集 团也难以认同E.将李鸿章与俞曲园作比较,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为官之道,弘扬俞曲园的治学精神【答案】1.景致:指风景和景物,景致新奇。
义正言辞:理由正当,言辞严肃逆:叛逆;道:指封 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82.比喻与用典山雨欲来”出自唐五代许浑的诗《咸阳城西楼晚眺》,是用典把朝代更 替和发展喻为水“流”,把当时社会矛盾的蕴育和即将爆发的情景喻为“山雨欲来”,是比 喻所用比喻贴切生动,所用典故贴切自然3.“花落”指罢官居乡“永不叙用”;“春仍在”指著书立说培育人才4.第一次,曾国藩点俞樾为部试第一,原因是俞樾试卷上所写“花落春仍在”弘扬了主旋律 第二次,曾国藩开脱俞樾所谓“割裂经义”之罪,原因是同情落难才子5.“生命的春天”比喻生命中最能展示自我价值的时期人生的春天”比喻最能体现人生 价值的地方学术方面,为著书讲学、成就斐然而自豪;为人方面,为襟怀坦荡、无愧天地 而自负6.A D【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景致:指风景和景物,景致新奇义正言辞:理由正当,言辞严肃 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 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 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它使文章立论有根据使文意 委婉表达。
比喻是吧甲事物比作已实物,使句子表达的更生动3.本题考查文章句子的理解能力花落春仍在,就是花虽然落了,但还是春天,这是愿意, 根据文章意思,理解这句话即可4.本题考查第文章人物的概括能力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原文交代的很清 楚,可以用原文回答曾国藩点俞樾为部试第一试卷上写的“花落春仍在” 第二次, 曾国藩开脱俞樾所谓“割裂经义”之罪,原因是同情落难才子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注意要求不超过 10 个字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 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时期人生的春天不是 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自己的价值有所实现的地方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B 推论缺乏依据原文:“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当时的 “所思所想” C 脱离原文语境原文称表现出“气概”和“精神”,无贬义 D 李鸿章“聘请”俞樾,二人相知,本文不存在对李鸿章为官之道的批评,对比旨在说明人生 各有不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