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般均衡理论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早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一般均 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 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在内容上显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深刻得多 关键词:一般均衡;价值规律;自由竟争Abstract:The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is not the patent of western economics.Before walras,Marx had expoun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pareto optimum,the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stability of general equilibrium minutely,and put forward systematical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thereby. Althouth Marxia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has not obtained a strict form,it is deeper than the western general equilibrium in content. Key words:General equilibrium;Law of value;Free copetition在中外经济学界,一提起一般均衡理论,人们就会立即想到瓦尔拉斯体系和 阿罗—德布鲁模型。
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似乎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实际情况当然不 是如此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 问题,对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都作了比较 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 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的提出不仅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早,而且在 思想上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深刻得多 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 在经济学中,均衡的严格意义是指经济主体行为的相互一致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某种商 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就说明卖者的销售行为和买者的购买行为相互一致,市场实现 局部均衡如果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相等,就说明所有卖者的销售行为和所有卖者 的购买行为相互一致,市场就达到一般均衡(1)马克思十分重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认为 它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他明确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 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 是不言而喻的。
2)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总劳动量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量在不同产 品生产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必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基本经 济问题,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社会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显然, 如果社会总劳动量按不同产品的社会需要量进行了正确的分配,那么,各种产品的社会供 应量和社会需要量就都相等,人们对所有产品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就是严格一致的因 此,社会总劳动量按正确的比例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一般均衡状态 以上所述是一般均衡最一般的含义,它对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一般均 衡将采取某种特殊的形式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 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 ”(3)这是因为,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的形式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商 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劳 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劳 动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4)另一方面,由于 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了社会总劳动, 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这种社会 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 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 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 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 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 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5)私人劳动的这二重社会性质,前者反映为产品必须对别人 有用,后者反映为产品必须具有共同的社会实体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这种矛 盾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生产纯属个人的私事,生产者可以自由支配生产,产品也归私 人所有;作为社会劳动,他的生产不能离开社会来进行,他的产品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如果商品生产者能顺利地把商品 卖出去,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实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 矛盾就得到解决反之,如果商品卖不出去,那就说明,尽管他的商品是为社会生产的, 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私人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实现为社会劳动,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使得支配资源配置的依社会需要量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的 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取得了价值规律的形式 价值规律实际上表明 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实现为社会劳动的数量界限因为价值规 律首先是关于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而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实现,实际上涉及两个层 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问题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看作人 类劳动的凝结,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用它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量来计量,后者可用劳动 的持续时间来计量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 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 这就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个层次是某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问 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马克思提出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首先指出了提 出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必要性他写道:“说商品有使用价值,无非就是说能 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当我们只是说到单个商品时,我们可以假定,存在着对这种特定商品 的需要,——它的量已经包含在它的价格中,——而用不着进一步考察这个有待满足的需 要的量。
但是,只要一方面有了整个生产部门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有了社会需要,这个量 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了因此,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这个社会需要的规模,即社会需要的 量7)这个“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 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 ”(8)如果把一个部门生产的商品总量当作一个商 品来看,它的价值就由该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而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 动”,是指将社会所支配的总劳动量,按照对每种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按比例地分配给 不同的生产部门每个生产部门依此分配的劳动量,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是社会必要 劳动量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 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 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 时间是才必要的在这里界限是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社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只能 把它的总劳动时间中这样多的劳动时间用在这样一种产品上 ”(9)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 的社会劳动数量,同要由这种产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大,那么这种商 品生产上耗费的社会劳动量就有一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实际实现 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这个商品量必然要低于它的市场价 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卖不出去。
与此同时,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同 要由这种商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小,这些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实现的社 会劳动量,就比它们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大得多,这些商品必然要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 出售,它们的一部分社会需要甚至不能得到满足只有当生产所有商品的社会劳动量都是 按社会需要量所决定的正确比例进行分配时,这些商品生产上耗费的社会劳动量才能得到 社会的承认,这些商品才能全部按市场价值出售此时,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 等,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当一般均衡实现时,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 以致于不可能在不减少其他商品产出的情况下增加某种商品的产出因此,一般均衡状态 是帕累托最优的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马克思在 论述一般均衡的含义时,实际上提出了价值体系和均衡价格体系的概念根据马克思的观 点,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交 换过程中,通过与之相交换的另一个商品才能相对地表现出来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 换中,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与之相交换的货币来表现的因此,价格是商品内在价值的 外在表现形式商品的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就其表现形式来看,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价 格。
当各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恰好相等时,各种商品就按各自的市场价值出售, 这样的一组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体系因为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各种商 品按与各自的市场价值出售,实际上就是按与各自的市场价值相一致的市场价格出售因 为这样的一组市场价格保证了所有市场同时出清,所以,这组市场价格实际上就是均衡价 格体系 那么,这样的一组均衡价格在理论上是否存在呢?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价格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均衡价格是和价值相一致时的市场价格,各种商 品的均衡价格是和各自的市场价值严格一致的因此,均衡价格体系的存在性问题,实际 上就是价值体系的存在性问题而商品按价值出售意味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正 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供求一致,它们就不再发生作用,正因为如此,商品就按照自己 的市场价值出售 ”(10)“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或出售时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 自然规律11)因此,价值体系的存在性问题,又可归结为各种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相等 的可能性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条件是在商品生产上分配的社会劳 动量和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对某一种商品来说,“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 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 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
”(12)对所有商品来说, “如果这种分工(指社 会分工——引者)是按比例进行的,那末,不同类产品就按它们的价值(后来发展为按它 们的生产价格)出售,这种价格是由一般规律决定的这些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变形事实上 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 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 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是因为条件仍然是使用价值但是, 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 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殊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 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 ”(13)因此,均衡价格体系 的存在性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结为社会总劳动按不同社会需要的比例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 进行分配的可能性问题那么,社会是否可能作到按由各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所决定的正 确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量呢? 在马克思看来,至少从理论上看,对这个问 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如果经济社会根本不能作到依社会需要按比例分配社 会劳动时间,那就等于说经济社会天生就是不稳定的,总是处于供需失衡状态,资源配置 永远不可能达到最优状态,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这一提法本身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实 际上,马克思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价值规律自发的、事后的调节作用,各种商 品的市场价格有逐步接近其均衡价格的趋势他指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 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 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 ”(14)可见,在马克 思看来,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保持均衡,从而各种商 品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相一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经常趋势”;第二,这种保持均衡的“经 常趋势”是通过各种商品的供求失衡,通过各种商品市场价格对均衡价格的不断偏离而实现 的商品的市场价格以价值或均衡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而且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 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15) 马克思不仅肯定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而且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瓦尔拉斯定理的重要思想在 马克思看来,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因为社会产品的全部实现,意味着社会产品的 各个部分已经全部转移到需要它们的各个购买者手中如果社会产品可以全部实现,那么 社会产品就可在价值形态上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全部资本价值,同时在实物形态上补偿生 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全部物质资料,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就可全部 得到解决所以,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社会产品的实现问 题而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产品总供求的均衡问题只要社会产品的总供给 和总需求是均衡的,那么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就不成问题,社会总劳动就能全部得到社会 的承认只要社会总劳动是根据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要按比例地进行分配的,那么,各种 商品就都能实现供求均衡,社会产品的总供求就可以实现均衡,社会总劳动消耗就都能得 到社会的承认,社会资本再生产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如果社会总劳动不是根据社会对 各种商品的需要按比例地进行分配的,就会导致一部分商品就会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商品 求过于供,社会产品的总供求就不能达到均衡,此时,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 补偿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社会资本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可见,各种商品同时实 现供求均衡,是社会总产品实现总供求均衡的充要条件。
因此,如果一个社会生产 n 种商 品,社会产品实现了总供求均衡,同时 n-1 种商品实现了供求均衡,那么第 n 种商品也必 然实现供求均衡 三、一般均衡的稳定性 如果一般 均衡是存在的,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果经济体系最初不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它能否 实现一般均衡?或者说,如果经济体系偏离了一般均衡状态, 它能否恢复到均衡状态?马 克思在评价布阿吉尔贝尔的劳动价值论时,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布阿吉尔贝尔是 经济学说史上最先提出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经济学家,从而也是最先认识到一 般均衡重要性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社会生产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使国民 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就必须使这些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各种商品按由劳动耗费 决定的“真正价值”进行交换,是实现这种比例关系的前提;自由竟争是实现各种商品按“真 正价值”相交换的社会过程马克思对布阿吉尔贝尔的这种见解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他写 道:“布阿吉尔贝尔就他在这方面(指劳动价值论——引者)来说,虽然不是有意识地,但 是事实上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 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把自由竟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 过程。
16)这说明,在马克思看来,通过自由竟争的社会过程,价值规律可使社会总劳动 按正确比例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论述了自 由竟争实现一般均衡的机制——自由竟争调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的 实际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期,社会所能支配的劳动总量都是个既定 的量,因此,按社会需要量正确地分配给各个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量之间,客观上存在一 定的比例关系,由此决定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值之间,也存在相应的比例关系所以,各 种商品的市场价值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都具有相对的意义这样,如果 某些商品生产上分配的社会劳动量过多,则另外一些商品生产上所分配的社会劳动量就必 然过少其结果,前一类商品供过于求,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将把商品的市场价格抬高到市 场价值以下,后一类商品求过于供,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把市场价格压低到市场价值以 上结果,前后一类商品市场价格的下降将导致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退出市场,使 这类商品的生产和供给减少另一方面,这类商品市场价格的降低又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增加总的结果是,这类商品的供给将比原来减少,需求将比原来增加,市场价值也 将比初始水平略高。
对后一类商品来说,市场价格的上升导致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 进入市场,使这类商品的生产和供给量增加另一方面,这类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又会导 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总的结果是,这类商品的供给将比原来增加,需求将比原来减 少,市场价值也将比初始水平略低这一过程将一直进行到所有市场同时出清,所有商品 的市场价格都达到市场价值的水平为止因此,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经济体系确实 有达到一般均衡的客观趋势 上述自由竞争实现一般均衡的过程,是在市 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趋向其市场价值来实现的在 马克思看来,这个机制只适合于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当资本主义发展到 一定阶段,这一机制会发生部分的变异他指出,“如果商品都按它们的价值出售,那就象 已经说过的那样,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 的利润率但是资本会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 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 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 价格17)这段话包含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下,不同生产部门 的等量资本由于有机构成不同,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其利润率也必然不同;第二,各 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将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较高的 部门;第三,部门之间的竞争和由此引起的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将使社会总劳动 在各生产部门进行重新分配;第四,这个过程将导致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使价值转 化为生产价格。
因此,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自由竟争实现一般均衡的过程,是通过 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使市场价格趋向于生产价格而不是市场价值来实现的 不过,由于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同时价值的变动调节着生产价格的变 动,所以,生产价格对市场价值的偏离以及生产价格对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不是对价值 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尽管马克思承认,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经济体系有达到一般均衡的趋 势,但他又认为,经济体系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是一个充满摩擦的过程他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 ”(18)在发达的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 每个人都用自己偶然拥有的生产资料并为自己的特殊的交换需要而各自进行生产谁也不 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的会有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 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或者是否能卖出去生产者只有通过产品 的跌价和涨价才亲眼看到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么因此,商品的供求失调 是一种经常性的状态,一般均衡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的。
在达到一般均衡之前,一些 商品供给过多,而另一些商品则供给过少在前一种场合,一部分社会劳动被浪费掉了, 在后一种场合,又有一部分社会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这两种场合,商品交换都只能在“错 误的”的价格上进行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资本主义经济不仅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 而且会导致总量性的失衡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贫富两极分化,贫富 两极分化使广大群众的消费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从而导致总的有效需求不足,引发普遍生 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 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状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 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9)经济危机的存在及其导致的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表明了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尽管市场经济是一种可行的经济制度,但它又是一 种有缺陷的经济制度 四、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与西方一般均衡理论的比较 前面的论述表明,马克思对与一般均衡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 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与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在含盖的内容上 是基本相同的,都涉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之间的关系等 问题,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理论基础不同西方一般 均衡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或不同商品相对价格的确定问题这种相对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供求关系,而且取 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取决于相关商品的供求关系这种均衡价格论只是停留在价格 的现象形态上,它不涉及价格的内容——价值及价值的实体和本质等问题,因而是一种没 有价值论作基础的价格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对 这个理论来说,价值的实体和本质是价值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马克思把价值视为商品 经济所特有的一个范畴,并从分析价值的现象形态——交换价值出发,指出价值是进入交 换的所有商品包含的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劳动 ——一般人类劳动这样,马 克思就把价值的实体归结为一般人类劳动,认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是个现象, 其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与劳动的交换这样,通过对商品价值的分析,马克思揭示 了被商品交换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深刻得多 第二,分析方法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是由瓦尔拉斯最初提出的,后来经过帕累托、希 克斯、诺伊曼、阿罗、德布鲁和麦肯齐等人的改进和发展,终于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 论体系。
这个理论从它产生至今,始终注重运用数学方法,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 性、稳定性及效率性等问题进行严格的证明马克思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他在分 析一些理论问题,例如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时候,也运用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但 是,由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定性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性,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和过渡性,因此,他主要是对与一般均衡有关的 问题进行文字说明和理论论证,而没有像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用高深的数学方法对一 般均衡进行严格的证明因此,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 “严 密”的形式,尽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对一般均衡稳定性的看法不同由于理论研究的目的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和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对 一般均衡稳定性的看法也就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论的目的是要证明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而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目的则是要证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因此,尽管西方一般均衡理 论也认识到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不一致和非市场出清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这个理论把一般 均衡的稳定性绝对化,所以,它总是试图在理论上寻找避免非市场出清条件下出现交易的 可能性。
为此,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两条可能的 “出路”:一是设想存在一种机制使得 人们根本不可能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二是设想价格的调整过程是如此迅速以致于人 们来不及进行“错误的”交易前一设想就是瓦尔拉斯和埃奇渥斯的 “重订契约特权”,后一种设想就是马歇尔的 “瞬时调整过程 ”然而,无论是 “重订契约特权 ”还是 “瞬时调整过 程”,都不是现实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前者,人们不知道那位全能的“价格制定人”是 谁,也不知道谁可以赋予交易者以“特权”对于后者,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成本不为零决 定了价格调整的速度不会很大,更不用说接近无限了如果交易者没有 “特权”的保护,而 价格调整的速度又不会很快,那么在非均衡出现之后和调整到均衡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就 一定会出现市场非结清条件下的“错误”交易因此,西方学者所谓的一般均衡,只不过是 一种与现实经济生活无关的假想状态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则认为,一般均衡的稳定性 只是相对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均衡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的,现实的状态往往 是一般非均衡,市场价格和均衡价格往往是不一致的但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的不一致, 或者说,市场价格围绕均衡价格的上下波动,不是说明价值规律失效,而正是价值规律发 挥调节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具有一种不断逼 近其均衡价格的经常性趋势因此,一般均衡是可以达到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可行的经济 制度但是,一般非均衡向一般均衡的调整是一个充满摩擦的动态过程因此,市场经济 又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更现实, 也更能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 最后,对市场经济命运的看法不同新古典 一般均衡理论的价格调节机制假设交易费用为零,认为一般均衡的实现是无摩擦的,市场 经济是完全有效的,对经济运行进行社会调节是不必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而且应 该一直存在下去这显然是一种把市场经济理想化的做法在这种做法的背后,隐藏着这 样一种信念,即不能承认市场经济有缺陷,如果承认它有缺陷,就等于承认要抛弃市场经 济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则认为,一般均衡作为一种趋势是存在的,但通过价格机制的 自动调节实现一般均衡的过程是有摩擦、有成本的因此,市场经济是可行的,但它又是 有缺陷的,即存在“市场失灵”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造成 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经济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表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的局限性在马克思看来,市场经济的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计划经济才能得到消除。
“只有在生产受到社会实际的预定的控制的地方,社会才会在用来生产某种物品的社会劳动 时间的数量,和要由这种物品来满足的社会需要的规模之间,建立起联系 ”(20)马克思关 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可行的和有缺陷的经济制度的看法,已被大量经验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但有三个问题马克思似乎不曾考虑过:第一,如果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制度, 那么它的缺陷可否通过某种改良的方式,如政府的宏观调控,至少部分地加以克服?对这 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可以得到大量事实的支持第二,如果代替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是可行 的,那么它是否就没有任何缺陷?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考虑的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计划经 济模式(21),而是现实存在的计划经济,那么回答似乎应该是否定的第三,如果没有一 种现实存在的经济制度是“理想”的,那么经济制度的优劣就只是相对的因此,进一步的 问题似乎应该是,判断和选择经济制度的标准是什么?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对这个问 题的回答应该是明确的,即经济制度只能根据其对生产力的作用来判断就此而论,大量 的经验事实明显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市场经济虽然有缺点,但它是一种比计划经济更有效 的经济制度 注 释(1)这个定义没有考虑自由物品的情况。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第368 页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年,第 368 页4)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55 页5)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 社,北京,1975 年,第 90 页6)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52 页7)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206 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 1975 年,第 716 页9)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716~717 页10)马克思,《资本 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211 页11)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209 页12)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北京,1975 年,第 215 页13)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716页14)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94 页。
(1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215 页1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年,第 43~44 页17) 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 218~219页 (18)马 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年,第 369 页19)马克 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年,第 548 页20)马克思,《资本 论》第 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 209页马克思认为,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 济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而这又以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所容纳的生产力都得到充分发挥为前提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 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 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1971 年,第 3 页21)马克思所说的计划经济只是一种理论 上的设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对一种并不存在的经济制度进行判断似乎不是一种明 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