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初探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50KB
约9页
文档ID:156466935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初探_第1页
1/9

紫迹嫣然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初探 ——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分析对象摘要:纪录片作为一个传播政治理念的形象化载体,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塑造与传播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真实的感召力,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纪录片作为最具国际化、最具文化品格和最具传播力的文化产品,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事实上纪录片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对于国家形象塑造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国以后拍摄的数量众多的题材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角度篇采用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全面地记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现状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地内容分析,试图探究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深刻而现实的意义关键词:纪录片;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片引言2011年3月30日,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暨《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报告》指出,纪录片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价值观传播的最佳媒介形态。

纪录片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成为学术研讨会的热门话题在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国家形象既是各国政府所追逐的战略目标,也是其谋求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一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上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对该国的国际影响产生无形而强大的冲击力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国家形象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该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另一部分是15分钟长度的短纪录片,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自立项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参与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纪录片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了当代中国,塑造和传播十分良好的国家形象一、国家形象塑造与“扭曲论”国家形象指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它包括经济形象、安全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国民形象五个方面。

国家形象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与该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于“和平发展”,但是西方学者和媒体却将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妖魔化”这是因为国家形象涉及塑造与传播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传播中信息构成方式的改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的最终结果从根本上说,某国国家形象的信息取决于其国家系统本身的真实状况,但对于遥隔重洋的大部分他国公众而言,获取这些信息主要仰赖于国际传播,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由于国际舆论、国际话语权长期以来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遭遇了重重困难,“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甚嚣尘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西方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文献研究,研究对象囊括了美国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的《泰晤士报》、《经济学家》,法国的《费加罗报》,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等研究发现,这些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除无倾向性的客观报道外,负面报道远高于正面报道,尤其是对我国政府和领导人的负面报道居多另外,西方主流媒体还对我国的军事力量、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了诸多负面报道,以配合宣传“中国威胁论”。

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给予不准确的报道,才造成了今天中国国家形象的失败为了回击“中国威胁论”,重新构建起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公关活动,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国家形象在重大事件上得到了最优化的传播,国家形象逐步好转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更进一步,推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并且在欧美等国的主流媒体上进行了传播二、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对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研究表现在,以大众传媒的方式塑造真实、完整的国家形象对于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在的国家形象可能更富有生命的感觉,国家实际上也是一个生命体,这个时候国家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的来理解,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以外,它还有它深层的文化,还有它的人文精神,还有它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的一种节目的水平,以及他适应这个新的社会,适应这个新的世界的能力,加在一起叫国家形象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很自然就能和纪录片结合在一起,因为纪录片本身更关注的是人和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个国家的生存方式,包括他的思维,包括他的文化传统,很多的方面在这个基础上,纪录片和国家形象就联系得更加紧密国家中央电视台刚成立的纪录片频道,纪实频道,这是一种进步,对国家立体的了解,以生命的方式去了解一个国家纪录片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有上层的,精英的,也可以有普通老百姓的;它比较沉稳的关注生命体的各个方面,包括上层的基因,也包括下层的声音,它可以由多方面的声音来体现一个国家的状态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纪录片在这些年来,在这方面的生命的感觉越来越强,就是说以前我们看到纪录片只是一种政治的,讲国家的强大,为政府说话,为政策说话的东西很多,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好多,当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它的题材是更加丰富了,人文的纪录片在正规的主流的台里还是有,而且更多的是在地方,在一些个体的纪录片人在以他们的个性,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拍纪录片,这就是一个很有利的部分。

而且我们国家也注意到纪录片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比方会出现《森林之歌》这样的片子来关注人与自然等等,纪录片的题材更加多元了,而且纪录片还有一个状况就是纪录片人的思维变了,心胸比较宽广了,包容性强了因此,什么样的纪录片都有它的地位,有一些表演性的,有一些真实的,有一些历史题材的,各种各样的手法,大家不再声讨,也不再争论,而是让他们发展,或者有一些个体的以前用一个很不好听的名词叫个体户,现在受到了尊重,他们个体户的片子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就是因为他们非常个性化的记录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纪录片更加是多元的,包容性强了,更加立体了,更加具有深入的文化精神和深度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人的关怀,对下层,对一些普通百姓的关怀,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加起来纪录片对国家的塑造是更加富有人性的,人情的味道三、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本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分为人物篇和角度篇人物篇时长60秒,参与拍摄的人员大多是各领域的精英人士该广告以每小时15次的频率在广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整整4周,除了纽约时报广场全天播放20小时外,华盛顿特区画廊广场也全天候循环播放,两地播放总计达到近2万次角度篇时长17分钟,主要供我国驻外使领馆及重要外宣活动使用,该宣传片以纪录片的形式,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现状。

一)结合电视广告要素,对宣传片(人物篇)进行内容分析蓝凡在《电视艺术通论》中认为,电视广告艺术最具本质的特性是强刺激和高导入,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和最经济的空间内,通过画面造型、声音造型,制造出最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广告效应人物篇时长60秒,其中共有14个组别、25个画面,用群体形象展示了50多位在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中国名人,以黑头发、黄眼睛、微笑的“中国脸”、“中国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60秒、25组画面,也就是说,平均每组画面只有约2.4秒时间,除黄永和、袁隆平、王建宙等人是单人占据一个画面外,其它画面都同时有几个人物出现,2.4秒的时间基本上意味着只能扫一遍名人们的脸,连看他们名字的时间都没有时间之短,完全体现了电视广告的强刺激性那么短短2.4秒的画面中,有哪些元素能支撑和刺激受众的视觉神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呢?通过对影像的详细研究可以发现,每组画面的背景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它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每个背景都交代了该组人物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比如:袁隆平背后沉甸甸的稻谷,表明了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马艳丽、何镜堂等设计师的背景是他们的设计图,表明他们在美学与艺术设计方面取得的成功。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不仅可以丰富画面语言、增强画面冲击力,同时也省去看字幕的时间同时,人物篇的色彩运用非常大胆,前后景的色彩对比和前后画面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直接刺激观众眼球、吸引观众注意,尤其是其中女士所着的色彩艳丽的各种服饰第21个画面中,中国名模演绎的中国服饰,其背景有油画般明亮的色彩,对比强烈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光影的大反差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树立了鲜明的自身特征光影和色彩与画面形象、声音共同构成电视的基本语言要素,其中大胆的色彩运用和独特的光影设计,都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外在表现二)结合电视纪录片要素,对宣传片(角度篇)进行内容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时长为17分钟,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人物篇那样,以电视广告的形式出现在国际各大主流媒体之上角度篇主要供我国驻外使领馆及重要外宣活动使用,以纪录片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中国的和谐社会角度篇主要分为八个篇章,每个篇章围绕选定主题进行阐释,融合了拍摄片段和历史影像资料、解说词和同期声,视听语言极其丰富角度篇制作风格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的纪录片比较相似,这符合了西方受众的纪录片观看习惯,有利于国家形象对目标受众的针对性传播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角度篇画面感很强动态十足,快速的剪辑手法与加速特效的使用让人眼花缭乱角度篇的画面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城市里穿梭的车流、快速运行的生产流水线、加速行进中的地铁…画面中物体的运行速度快,同时单个画面的停留时间也很短,一般只有3、4秒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动态感2.角度篇的解说词与画面内容高度契合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内容的匹配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纪录片的质量,很多纪录片由于在前期拍摄时没有取舍好镜头画面,导致后期剪辑时出现胡乱填充画面的现象,影响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角度篇的画面素材非常丰富,其中既包括前期素材的采集,也有历史资料的补充如提到中国民主发展进程时,不仅插入了孙中山先生、毛主席的影像片段,还插入了历史图片,画面内容充实、真实可信3.角度篇的观点全面,不刻意回避国内问题角度篇中每个章节关于主题的阐释都融入了两个层面的采访:一是精英人士的看法,二是普通民众的观点这在精英与平民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更难得的是,宣传片中并没有刻意地回避我国当下农民工子女教育、贫富差距拉大方面的问题,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客观地以影像来表达,从中传达出我国的诚意通过电视纪录片的方式来记录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变迁,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现状,让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从“四大发明”的刻板印象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传达给世界,达到了很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效果。

四、全球视野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篇)选择播出地点在纽约时报广场,传播途径为国际化传播,从更精确的意义上说,《角度篇》所传播的中国形象应该属于国际形象的范畴,这就要求国家形象的设计必须跳出狭义民族主义的视角,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作品开篇用一组建筑、高楼、老人、地球、长城镜头,以2003年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看到自己的国家细节为中国形象定位,让一个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形象呼之欲出站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中国,其国家形象既包括国家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社会幸福指数,又包括国家对于整个人类所承担的责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50年前自给自足的天朝上国,更不是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完全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国家,而是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博弈,并享有重要话语权的现代化国家在此背景下,中国必然负有相应的国际义务,而纪录片对于这些方面的展现,必然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产生新的认知比如,军事问题,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让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深蓝,中国海军在反击索马里海盗国际行动中的作为,为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正面的形象,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显示出中国作为联合国一个重要成员国家的存在。

从这一角度看纪录片中所出现的军事演习镜头,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军事作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存在再如环境问题,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为代价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已经日渐枯竭、而地球的变暖、极地温度的升高带来的是物种的消失,为了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用可持续的再生能源取代现有的高消耗能源,作品对上海世博会展馆、对山水中国的展示为这一问题奉献上东方智慧,古代中国思想家孟子的“不可竭泽而渔”警句包含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正外化为现代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准则对人权概念的重构,刘康认为,人权不仅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首先是一个生存权的问题,把资源的人均消费权作为“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出那些先发国家的原罪,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造福于中国民众、也造福于全人类,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这应当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最高价值原则,也是中国向全世界昭示的最真实的形象”(刘康:《全球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纪录片《角度篇》展示外国人在东方都市上海的生活,展示出改革开放的中国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而中国普通百姓消费方式的变化,则显示出经济的发展为国民带来的实际利益。

藏富于民维持着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使更多的人走向富有,这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用事实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贡献五、对宣传片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的解读(一)影像背后的中国形象中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国家形象宣传片,并在海外购买黄金广告时段进行播出,最终是想通过国家形象宣传片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形象那么这些影像的逻辑组接背后到底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呢?通过以上对人物篇和角度篇的详细内容分析,简单总结如下:第一, 经济高速发展,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 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融合了东方与西方之美第三, 开放的、勇敢的、活跃的国家形象第四,注重公平、民主与法治的国家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以“说理”代替“说教”,以准确的国家形象定位为指导,通过画面造型与声音造型,塑造了一个“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个国家形象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妖魔中国”的论调针锋相对,是对它们的有力还击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既来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同时也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相吻合二)“以人为本”理念的贯穿始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人物篇》和《角度篇》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并且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

国家形象离不开“人”自身的形象,人的形象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国民作为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与壮大,坚持“以人为本”是充分尊重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人物篇集中选取了各个领域中有突出成就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精英阶层,代表着中国的非凡成就与国家相比,个体肯定是弱势群体,以个人成就代表国家形象,表明该国尊重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但如果仅仅只记录名人面孔,完全脱离以亿计算的普通民众的生活,那是不能达到传播效果最优化的,只有普通人的生活才最能展现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在角度篇中,镜头大多是伸向平民阶层:穿梭在地铁站的上班族、闲适地活动在公园中的老人们、学校念书的孩子们、那些接孩子的家长从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如教育、社保、医疗等开始讲起,描述和谐社会中的个体形象,以民众的满足感、对国家的信心来衬托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形势和社会制度的健全完善角度篇弥补了人物篇的不足,完整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这也是现代的纪录片展现最富有生命力的国家形象,赋予我们中国深层的人文精神,不再一味的高谈阔论我国的地大物博和我国政治的情形,将我们多元化的生活元素、人文底蕴融入纪录片,以此来鲜活的塑造和传播我国国家形象。

六、总结用纪录片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有着天然的优势,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国家形象所要求的客观公正性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纪录片在表达中对于真相的发掘使国家形象展示拒绝肤浅,向深刻看齐一个真实的国家形象建构不仅要展示这个国家政治、经济、人的生活这些看得见的外部形象,还要透过这些外部现象揭示出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纪录片《中国形象》为中国形象赋予深度,以更具真实的内容进行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而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参考文献[1]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4]蓝凡.电视艺术通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5]刘继南,何辉.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赵鑫,林茜.中国国家形象影像作品的编创策略及其对影视编辑的启示—以北京申奥片,上海申博片和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为例[J].中国编辑,2011,(02).[7]刘笑盈.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拍摄说起—我国进入国际思想市场的时机与挑战[J].新闻与写作,2010,(10).[8]杜惠清.国家形象“巧传播”[J].国际公关,2010,(05).[9]白旭,许晓菁,孙奕.中国国家形象片报道的幕后故事[J].对外传播,2011,(04).[10]聂欣如. 纪录片和神话的建构——从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到伊文思的《愚公移山》[J]. 新闻大学,2010,(4). [11] 张国涛.时间的重量:《中华医药》的文化身份与品牌内涵[J]. 中国电视,2010,(6).[12] 周健森. 《我爱北京天安门》创作背后[J]. 传承,2010,(31).[13] 陈志武. 资本市场催化创新创业——从纪录片《华尔街》看中国金融[J]. 理论视野,2010,(11).[14] 罗明. 为了远行的回望[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1).[15] 朱虹.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 有线电视技术,2010,(12).[16] 杨芳菲. 当环保变成时髦,艺术机构能够做什么?[J]. 艺术与投资,2010,(12).[17] 高越,. 飞机的新杀手——山脉波[J]. 交通与运输,2010,(6).[18] 刘宏,赵春华,. 2010年中国电视年度盘点[J]. 新闻与写作,2010,(12).[19]王娜. 搬演再现和纪录片真实性[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2).[20]谢勤亮. 倾听“过去的声音”——影像口述史的中国实践与发展路向[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21]王庆福. 国际视角与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J]. 电视研究,2010,(11).[22]高峰,赵建国,. 文化外交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J]. 电视研究,2009,(1).[23]高平. 试论电视纪录片跨国合作走向双赢[J]. 新西部,2010,(9).[24]金莉萍,唐宁. 国产纪录片的美学缺失——以“玉昆仑”奖国际纪录片参评作品为例[J]. 传媒观察,2010,(10).[25]唐建新. 200万分钟与30亿教育拨款[J]. 语文建设,2010,(Z1).[26]孙红云,刘雅芳.力与美的统一:北京奥运纪录片美学分析[J].电影评介,2010,(12).。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