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课文研读 一、 整体把握诫,又作“戒”,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文章虽 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一正心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 平天下”成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规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 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并以此告诫,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 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 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诸葛亮年 轻时隐居田园,躬自耕植,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俭朴,为官廉洁俭以养德”是诸葛亮智慧的总结, 更是诸葛亮严以自律的人生写照。
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 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 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必然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 无旁骛,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 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 存高远,勤学成才学习时要心境清净,精力集中,同时学习态度也要端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则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急于求成、浮躁 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所以更应惜时勤学,学习的目 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诸葛亮的教子之心是非常明确的二、 素养提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在当下,物欲纷呈,尘世 喧嚣,有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心向学,是一个大课题从这个角度 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 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还有如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其一,勾画关键词,理解其内在联系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 “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 “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 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 “才” “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一一学具体来说, 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 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 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 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其三,不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层内涵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 但要深入下去则不易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但 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确志向”呢?何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难度了一方面要调动抽象思维, 理解关键词,明确“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 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又如何能明确自己志向呢?另一方面,可联 系生活,举出一些名人的事例,更好地理解语句的含义其四,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义项和用法,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句 中理解,并能熟记相关语句;要善于联想,将来读其他古文碰到同一个词,能很快联想到课文中的相关语 句,并强化理解这是积累文言词汇的有效方式三、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 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 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 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 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 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 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练习说明 思考探究一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 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 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 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 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自己的体会参考答案: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自己的理解从略,能结合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 成理即可)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自己的理解 从略,能结合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成理即可)三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参考答案: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 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 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积累拓展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诵读文言的能力,通过诵读深化理解,体会美感 参考答案: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背诵全文设计意图:背诵文章,增强积累,获得文言语感 参考答案:略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家世居二千石 官职东汉末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 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请他出山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 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 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 利。
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出任军师中郎将后从荆州率军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 夺得益州迁军师将军刘备出征,常镇守成都,稳定后方,保证供给刘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即位,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朝政 巨细,皆决于亮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 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信奉申、韩法术,法令严明,赏罚必 信不论何人犯法,皆严惩不贷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挥泪斩 之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其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 这些措施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诸葛亮对西南少数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今云南、贵州地区)大族叛 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起用为官从此这些地区 的统治得以基本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质财富和兵力诸葛亮坚持与孙吴联盟,并多次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实力相差悬殊, 屡遭挫败。
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 死后而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二、汉魏六朝诫子书与家诫(高长海)“诫”亦作“戒”,警诫、教令之义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已经将其列为文体之一,南朝齐梁间 刘勰《文心雕龙》将其列为一级文体下的二级类目诫体文是古代实用文体之一,有诫某、诫某书、诫某 诏(敕)、家诫、女诫等不同称谓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说:“箴兴于补阙,戒(诫)出于弼匡弼 匡为辅助匡正之义,所以诫体文大都含有叮嘱、规劝、告诫、警诫、命令等内容,其施用对象多为子侄后 辈和下属臣吏古人讲究修身齐家,因而十分看重对子侄后辈的培养和教育诫子书和家诫类文章的主旨,基本上属 于对子弟后辈进行警诫、教诲,所谓“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诫子,或针对子侄辈的 为人处事而作书警醒,如魏刘廙《诫弟伟》;或因子侄辈要离开长辈去独闯社会而加以叮嘱,如南朝宋文 帝刘义隆《诫江夏王义恭书》;或反思自己一生的处事得失,希望子孙鉴戒,所谓“吾今悔无所及,欲以 前车诫尔后乘也”其内容不外乎谨言慎行、修身养性、慎独守志、择友严交等从文章的写作特点与手法上看,诫子书和家诫文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是求“真”,说真话,用真 情。
父辈对子侄加以教诲,用不着摆出假面孔诫子书和家诫类文章应该是古代最不可能掺假的文字,每 一篇都是掏心窝的真话,洋溢着“父欲令子善”的真情二是尚“简”,文字简洁,形式简朴,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所以家诫文和诫子书大都朴实无华,文笔明快三是用“比”,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去就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