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父子》A、B案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
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六、课堂表演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
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李静)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杨氏父子》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杨氏父子》教学设计之二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读通课文 1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可出示这样的思考提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读出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2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