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风***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6页
文档ID:205210764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_第1页
1/6

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一、文学文化常识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其父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后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同时,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深陷囹圄期间,司马迁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自己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2、《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本纪记述的是帝王的事迹,如《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如《孔子世家》;列传主要是写文臣武将及杰出人物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书是关于历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脉络和补充《史记》和后来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合称“前四史”二、主要内容主旨(一)人物形象:课文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渑池会表现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将相和表现了他的顾全大局的高尚思想境界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知错能改、坦率真诚),这在前两个事件中已给读者以暗示。

选文涉及到的成语:怒发冲冠、卒相与欢、刎颈之交、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二)古今异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嫔妃)(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给……看)(3)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不答应) (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5)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守)(盟约) (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进献)(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内亲外戚) (8)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 (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10)明年复攻赵(第二年)(三)一词多义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弹奏)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使: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者,使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亏) 则幸得脱矣(侥幸)因: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通过)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负)决负约不偿城(违背)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于:以勇气闻于诸侯(介此,在)君幸于王(介词,被)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归璧于赵(介词,到)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助词,的)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词,这) 鄙见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词,我) (四)通假字(1)肉袒伏斧质(同“锧”,铁砧)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 (3)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廷) (4)召有司案图 (同“按”,审查,查看) (5)、设九宾于廷(同“傧”)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1)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前面那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如: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献上)b、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c、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穿)(怀里揣着) (2)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如:a、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b、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如: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4)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 补充:东方既白(显出白色)(《前赤壁赋》)(5)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补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劝学》) 补充:(6)名词+补语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驻军)(7)“所”+名词,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zēng,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这里活用为动词,释为“网起”《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或限制动词,作状语 (1)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如:a、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b、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2)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a、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

向西) b、间至赵矣从小路)补充:(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如: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过秦论》)(4)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译为“用……”如:舟行适临汝(用船)(《石钟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如:余分当引决(按照情分,按照道理)(《<指南录>后序》(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当……”、“每……”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劝学》)3、使动用法: 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并不实行动作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一动作或行为如:a、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b、臣请完璧归赵使……保持完整) c、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d、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4、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a、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六)重点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即用谓语来判断主语是什么的句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来充当谓语加以判断,文言中的判断句却一般不是判断句“是”,而是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对主语作出判断,所以也叫名词谓语句应该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中一般只作指示代词用,很少用作判断词1、用语气助词“者”和“也”帮助判断……者 ,……也”式者”表提顿,引出谓语;“也”煞尾,帮助判断…… ,……也”式只用“也”煞尾,帮助判断……者 ,……”式只用“者”表提顿,引出谓语……者也”式谓语后“者”“也”连用帮助判断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为宝也(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用动词“为”表示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3、用副词“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表判断如:a、且相如素贱人补充:b、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4、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被动句:被动句是指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多由介词“被”来表示被动的意义,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则基本不用“被”字,通常的表示方式有: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2、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补充:3、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4、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完全靠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古人称之为“施受同辞” 如:余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倒装句: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几种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a、何以知之b、君何以知燕王补充:(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3)用助词“之”、“是”、或“惟……是”等帮助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4)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如:任以为己任(《<论语>十则》)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6)代词“自”作宾语,往往前置如: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2、定语后置(1)“中心词+定语+者”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补充:(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3)“中心词+之+定语”式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4)“中心词+数词定语”式如: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3、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如:a、以勇气闻于诸侯b、故燕王欲结于君c、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设九宾礼于廷补充:(2)“以”宾短语也有时候后置如:皆不可拘以时月《采草药》)补充:4、主谓倒装: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贤哉,回也《<论语>十则》 ★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比较多,表现在省略方面多,省略面广从省略的方式上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从省略的面说,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等如:(1)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2)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3)秦王大喜,传(之)以(之)示(于)美人及左右(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5)大王见臣(于)列观(6)(秦王)卒(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三、主要手法1、塑造人物的手法作者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来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真切感人,栩栩如生。

从尖锐、激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人物的行动、言语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刻画人物详略得当,运用反衬手法2、如第一自然段突出廉颇功绩地位不凡,为后文廉颇的居功自傲,鄙夷蔺相如打下伏笔如第一自然段介绍蔺相如出身低贱,为其大智大勇、扶危爱国作反衬如渑池会的开头和结尾,对廉颇有一些描写,体现其忠心及具有政治头脑,为下文的勇于认错做了铺垫。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