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节能基础》第九章

d****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72KB
约4页
文档ID:169815755
《节能基础》第九章_第1页
1/4

第九章 能效管理第一节 用能设备管理一、了解内容(一)用能设备执行制度管理的依据(二)用能设备实行制度管理的必要性二、理解要点(一)用能设备的概念 指所有转化、传输和利用能源,从而实现其自身功能的设备总称二)用能设备的分类1. 按利用能源的种类分:用电、用热、水能、风能、太阳能、沼气发酵、生物质燃气设备等2. 按设备用途分:供配电、电拖动、电解电镀、电加热、供热、火焰加热、蒸煮设备等3. 按设备的使用范围分:通用、专用设备三、掌握重点(一)用能设备通用的管理制度1. 基础管理制度(1)质量控制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体系及约束机制;(2)前期管理制度:设备的规划、方案论证、研究、设计制造到选购安装等前期管理制度化;(3)档案管理制度:设备技术资料的收集、记录、填写、积累、整理、鉴定、归档、统计、提供利用等;(4)操作人员管理制度:应强化岗位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进而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2. 设备状态监控管理制度(1)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用能设备使用规程;用能设备维护规程;规程的贯彻执行;(2)计量监控管理制度:加强统计报表中有关数据检测的计量器具的配备;(3)点检和巡检制度: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指导用能设备状态检修;(4)节能监测制度:用来掌握该用能设备的性能、运行状况、技术指标等。

3. 设备运行管理制度(1)优化运行管理制度:合理调节设备的运行负荷,优化工艺流程;(2)用能设备经济运行评价制度:定期评价用能设备经济运行状态,判定现有设备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3)经济运行管理制度: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改造、遵守规程和提高人员素质等方法,实现用能 设备运行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二)制度的实施步骤1. 狠抓落实;2. 定期检查和评价;3. 及时修改补充;4. 发现问题后及时修改补充,进一步完善三)主要通用用能设备经济运行1. 主要通用用能设备 锅炉、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三相异步电动机、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系统、电力变压器、空气调节系统;2. 经济运行要求:基本要求(对设备、机组、管网、系统的要求,经济运行方式的选择,运行调整,合理配置等方面;) 经济运行管理要求;经济运行监测、检查、测试要求等内容;3. 经济运行指标:经济运行指标计算;经济运行的判别与评价方法(按照相应标准)第二节 节能监测一、了解内容( 一)节能监测的目的(二)节能监测范围二、理解要点(一)节能监测的概念 节能监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规(或行业、地方规定)和标准,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所进行的监督、 检查、测试和评价工作。

二)监测机构的技术要求(1)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满足节能监测的要求;(2)仪器、仪表、量具和设备应与所从事的监测项目相适应;(3)监测人员应具备节能监测所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需经技术、业务培训与考核合格;(4)具有确保监测数据公正、可靠的管理制度三)节能监测的技术条件(1)运行工况:生产正常,运行工况稳定;(2)监测标准:相关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3)监测时间:根据监测项目的技术要求确定;(4)监测周期:定期监测1〜3年,不定期监测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用能特点确定;( 5)监测仪表:准确度、测试误差符合要求四) 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1. 节能监测测试前应进行节能监测检查项目的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节能监测测试;2. 对节能监测测试复杂、测试周期较长、标准或规范规定测试时间间隔长的项目,可列为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3. 保证被监测设备或系统能正常生产运行的项目应列为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4. 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有明确要求的项目应被列为节能监测的检查项目五) 节能监测的测试项目( 1 )具有代表性;(2) 能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实际运行状况和能源利用状况;(3) 便于现场直接测试六) 节能监测评价指标的确定( 1 )应按相关的国家标准确定;(2)监测项目评价指标没有国家标准者,应按行业或地方规定确定。

三、掌握重点(一)节能监测的内容及要求 用能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运行状况;能源转换、输配与利用系统的配置与运行效率;用能工艺和操作技术;用能单位能 源管理技术状况;能源利用的效果;供能质量与用能品种二)节能监测评价结论与报告的编写 1.节能监测结果评价:节能监测结果评价包括节能监测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相应的评价文字说明节能监测结果的分 析与评价应考虑供能质量变化的影响;(2)监测报告① 单项节能监测报告:格式由单项节能监测标准规定;② 综合节能监测报告:格式由行业和地方节能主管部门根据能源科学管理实际需要统一拟定、印制三)主要用能设备的节能监测 燃煤工业锅炉;电站锅炉;热电联产机组;火焰加热炉;工业电热设备;供配电系统;电动机;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 泵类及液体输送系统;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四)重点工序能耗监测1. 监测检查项目(1)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2)仪表配备齐全完好并在检定周期内;(3)运行操作人员应经安全节能培训;(4)应根据生产需求合理调整运行参数,数据记录应准确完整2. 监测测试项目重点工序能耗; 合格产品产量; 合格产品单耗3. 监测测试方法(1)满足节能监测的技术条件的要求;(2)重点工序能耗测试:测试期供给重点工序能源总量(标准煤)与重点工序能源输出(标准煤)的差值作为重点工序 能耗;(3)合格产品产量测试:与重点工序能耗在同一测试期内,计量出合格产品的产量;(4)合格产品单耗计算:重点工序能耗与合格产品产量的比值。

表达式为:ED=E/M4. 监测测试合格指标(1) 合格产品单耗必须符合国家、省制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2) 无标准的,可多次测试取中间值作为限额;(3) 合格产品单耗高于限额的为监测不合格5. 浪费能源量计算方法 若测试的合格产品单耗高于能耗限额,则存在浪费能源现象浪费能源量=EC产品能耗限额-测试期合格产品单耗)X合格产品产量第三节 企业能量平衡一、了解内容(一)能量平衡的类型(二) 能量平衡的依据(三) 企业能量平衡的意义(四) 企业能量平衡表的作用二、 理解要点(一) 企业能量平衡的概念( 1)对象:企业或企业内部独立用能单元;(2)内容:研究输入与输出的全部能量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考察企业在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使用各 个环节与回收利用和外部各能源流的数量关系,定量分析企业用能情况二) 能量平衡模型(1) 企业能量平衡框图 能量平衡体框图是将进行能量平衡时所要考察的范围,即能量平衡体系用框图表示出来,体系应有明确的边界;(2) 能源流向4个环节: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 3)能量平衡方程:输入能量=有效能量+损失能量三) 能量测试计算时的基准 :确定基准温度、燃料发热量、二次能源的能量计算、助燃空气组分等基准。

四)能量平衡的测试要求( 1)测试设备应处于正常运行工况;( 2)对于同类型多台设备可抽样测试;(3) 所测得的数据应取其平均值;(4) 当测试与实际运行条件有差异时,可修正;(5) 测试时应记录测试的日期、地点、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运行参数以及环境状态三、 掌握重点(一)企业能量平衡的内容1.企业能量平衡的指标(1)单位能耗指标① 产品单位产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与期内产出的某种产品的合格品产量的比值;② 单位产值(增加值)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某种实物能源消耗量与期内产出的产值(增加值)的比值;③ 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简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统计报告期内某种产品的综合能耗与某种产品合格产品的产量的比值;④ 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简称单位产值综合能耗):统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内用能单位总产值或工业增加值的 比值 2 )效率指标① 设备热效率:有效能量与供给能量之比;② 企业能量利用率:企业有效利用能量与企业供入能量之比(直接测定法或正平衡法);供入能量和各项损失能量的差 值与供入能量的比值(间接测定法或反平衡法) 3 )余能回收指标① 余能资源量:余能资源量按 GB/T 1028计算,余能包括余热、余压、排放的可燃气体等;② 余能资源率:余能资源量与企业消耗各种能源量总和的比值;③ 余能资源利用率:企业的余能资源量中已利用的程度。

2. 企业能量平衡表(1)主要内容:采用矩阵形式表示,横行为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四个环节;纵行为能源的供入能 量、有效能量和损失能量、回收能量和能源利用率等项;最终使用划分为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采暖(空调)、照 明、运输及其他等六个用能单元;(2)数据及文字说明:基础数据应来源于企业能源统计资料,按要求填写,用相应文字说明3. 企业能量平衡报告(1)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与构成;(2)企业能量平衡表;(3)用能情况分析;(4)余能资源量、余能资源率和余能资源利用情况 ;(5)找出节能潜力、制定节能措施方案二)企业能量平衡方法 统计计算与测试计算相结合,以统计计算为主的综合分析方法;1. 统计方法:以统计期内的计量和记录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计算;2. 测试方法:在统计资料不足,统计数据需要校准及特殊需要时,进行测试;3. 平衡分析:比较分析法、对照标准法、因素分析法、工序分析法、归类分析法等三)能量测试计算 1.测试计算的主要参数(1)供给(输入)能量:外界供给体系的能量;① 体系为企业的供给能量是企业购入能量,不包括购入能量自产的二次能源;② 体系为用电单元的供给电量为用电体系外界供给用电体系的有功电量总和;③ 设备的供给能量包括外界供给用能设备的能量, 进入体系的物料或工质带入的能,除了燃料以外体系内的其他化学 反应热。

2)有效利用能量:指达到工艺要求时,理论上必须消耗的能量在输出能量中,输出的电能、输出的机械能、能量转换 产生的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化学反应吸热属于有效利用能量;(3)损失能量:指在体系供给能量中未被利用的部分在输出能量中,体系排出的废物带出的热量、体系对环境的散热 量、用能设备的蓄热、能量转换中其他形式的能量损失和其他热损失属于损失能量(又称损耗)2. 测试计算方法(1)直接测定法(正平衡法): W耳=—Y xlOO%WGn――用能体系的能源利用效率,%;WY——有效利用能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ee;WG——供给(输入)能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ee23间接测定法(反平衡法):W - W 耳=G— S x100% WGWS 损失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ee四)企业能量平衡的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体系的边界;确定统计期和基 准;人员的组织与培训;配备计量测试仪表;统一测试 计算方法、记录表格;编制工作计划,收集有效资料;2. 搜集核查统计原始数据,分类汇总;3. 现场测试阶段: 测试相关能耗数据;4. 整理计算阶段:计算设备效率、产品能耗或产值能耗等指标,编制能量平衡表;5 总结分析阶段:分析企业能源利用是否合理、有效,找出节能潜力,提出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编写企业能量平衡报告; 制定、完善企业能源管理制度。

第四节 能源审计一、了解内容(一)能源审计的依据二)能源审计的作用二、理解要点(一)能源审计的概念 是指能源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 分析评价;(二)能源审计的形式 根据委托形式可分为:受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受用能单位委托和用能单位自身审计三种形式;(三) 能源审计的类型 根据对能源审计的不同要求,可将能源审计分为三种类型:初步能源审计、全面能源审计、专项能源审计四) 企业对能源审计的配合工作1. 人员配合:主管人员、计量、统计、财务、工艺设备、供应、检验、技术等人员2. 提供资料:单位概况、工艺流程情况、用能概况、管理制度、计量情况、统计情况、监测情况、技改情况等方面的原 始资料及图表等资料三、掌握重点(一)能源审计的内容1. 用能单位的用能概况和能源流程;2. 用能单位能源管理状况审计;3. 能源计量和统计状况审计;4. 主要用能设备效率的计算分析;5. 核算综合能耗指标;(6)能量平衡分析;(7)用能单位能源成本分析;(8)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的分析;(9)提出节能改进建议,对技改项目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10)能源审计报告。

二)能源审计的方法1. 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主要是运用现场调查、数据审核、案例调查以及盘存查帐等手段,必 要时辅以现场测试2 . 能源审计的分析方法(1)四个环节: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2)三个层次:问题在哪里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何解决;(3)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和废弃能;(4)四个原理: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分层嵌入原理、反复迭代原理和穷尽枚举原理三)能源审计程序1、审计策划与准备;(1)沟通信息(方法);(2)签订能源审计委托书;(3)制定审计方案(内容);(4)成立能源审计小组2、实施现场审计(1)召开能源审计动员会;(2)整理、核查资料:真实性和准确性;(3)现场监测与调查(形式)3、召开能源审计总结会4、编制和提交能源审计报告四)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1. 能源审计报告摘要放在正文前面,2000 字以内字数简要说明能源审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各种能耗指标、能源成 本与能源利用效果评价、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节能潜力分析、审计结论及建议2. 能源审计报告正文 正文详细编写,除摘要内容详细说明外还需要增加企业概况(包括企业的主要工艺特点,企业在国内同行业的地位), 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及评价分析、企业用能分析(能源流程、能源实物量平衡表、能源统计和计量情况等)等内容。

第五节 能效对标一、了解内容 (一)能效对标的作用和意义(二)能效对标的依据和现状(三)典型案例二、理解要点 (一)能效对标的概念 将对标管理的理念和做法具体应用到节能领域,从而从而降低企业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实践二)能效对标的分类(1)按对标范围: 全面对标、专项对标; (2)按标杆类型:内部对标、竞争性对标、同行业对标、一般性对标三、掌握重点 (一)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内容1、确定一个目标 在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前,要确定合理的对标周期、对标范围、对标方式、对标目标和能效对标指标改进目标值 2、建立两个数据库(1)能效对标指标数据库;(2)最佳节能实践库3、构建三个体系 (1)能效对标指标体系:能效对标指标体系包括指标的定义、统计口径、计算公式、主要影响因素和改进分析,以及适 用不同企业的对标基准值确定方法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对标需要的能效对标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步骤: 选择确定指标;确定能效对标指标的具体定义、 统计边界和计算公式;分析指标影响因素2)能效对标工作组织管理体系能效对标管理机构:领导机构、协调机构和执行机构; 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公告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和对标保障制度。

3)能效对标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确定该评价体系的结构;确定所选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评价指标的基准值和评分标 准二)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条件(1)最高管理者认可; (2)准确定义和理解名词、术语、方法及理念;(3)建立对标管理流程; (4)企业普通员工积极参与;(5)形成自己独特的能源管理模式; (6)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三)能效对标工作的实施步骤1.现状分析; 2.选定标杆; 3.制定方案; 4.对标实践; 5.对标评价; 6.持续改进。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