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體內液體的恆定焦點 1 動物的排泄作用一、排泄作用: 1.排泄作用→將細胞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藉以維持體內的滲透壓、電解質與酸鹼的平衡 →維持身體內部環境的恆定2.代謝廢物→在細胞內會干擾細胞的正常運作 H2O(代謝水)→大部分水可被身體再利用 3單細胞動物、構造簡單的多細胞動物: (1)藉擴散作用排除代謝廢物,(2)藉伸縮泡排除多餘水分.4構造較複雜的多細胞動物:藉特化的排泄器官來排除代謝廢物 代謝廢物來源排泄器官氨胺基酸經肝細胞的脫氨作用腎尿素氨的衍生物腎、皮膚尿酸核酸的代謝物腎膽色素血紅素在肝臟的代謝產物肝二氧化碳葡萄糖等有機物的代謝產物肺水飲食攝取及養分的代謝產物腎、皮膚、肺無機鹽類飲食攝取腎、汗腺試題範例1動物的排泄系統中,何者與維持體內體液的恆定無關?(A)滲透壓的調整 (B)代謝物的排出 (C)體液成分濃度的控制 (D)肛門排除的糞便【答案】(D)【詳解】糞便的排除屬於排遺而非排泄,故與體液的恆定無直接相關焦點 2 含氮廢物:(蛋白質和核酸的代謝廢物) 環境中水分獲得的難易→決定動物排泄含氮廢物種類的重要因素 毒性及溶解度:氨>尿素>尿酸 1。
氨NH3:(毒性高,具水溶性,需大量水稀釋其毒性) (1)硬骨魚類、水生無脊椎動物將NH3擴散至周圍的水中 (2)陸生動物:將NH3轉變為尿素或尿酸→由尿液排除 2.尿素CO(NH2)2:(毒性低,極易溶於水) (1)陸生兩棲類和哺乳類的主要含氮廢物(2)1CO2+2NH31尿素CO(NH2)2形成尿液排出體外(3)部分尿素在腎小管細胞內分解→釋出NH3→NH3和H+結合成為NH4+→尿素和NH4+均隨尿液排出體外 3.尿酸:(毒性很低,溶解度很低) (1)昆蟲、鳥類、爬蟲類的主要含氮廢物 (2)在飽和狀態會沉澱→形成固體晶體排出體外(可減少體液的流失) (3)人類和脊椎動物的尿液→也含有少量尿酸含氮廢物毒性排泄時所需水量形成時消耗能量動物種類氨最大最多最少水生無脊椎動物多數硬骨魚類兩生類的幼體(蝌蚪)尿素較小較少較多兩生類的成體、哺乳類尿酸最小最少最多陸生節肢動物爬蟲類、鳥類試題範例1.下列有關於含氮廢物的敘述,何者正確?(A)是核酸和胺基酸分解後的代謝廢物 (B)許多陸生動物以氨的形式排除 (C)尿素由一分子CO2和二分子NH3所組成 (D)哺乳動物的主要含氮廢物為尿素 (E)其排除主要由肝臟完成【答案】(A)(C)(D)【詳解】(B)水生動物以氨的形式排除 (E)由腎臟排除焦點 3 動物的排泄作用 1。
淡水原生動物:(變形蟲、眼蟲、草履蟲→伸縮泡,間歇性收縮的液泡)草履蟲具二個伸縮泡排除多餘水分和代謝廢物 (1)調節細胞質內的滲透壓 (2)避免吸收過多水分脹破蟲體 (3)伸縮泡周圍具粒線體→提供伸縮泡所需能量 2.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水螅、水母、珊瑚)(1) 體表 將代謝廢物排向水中(2)伸縮泡排除多餘水分3扁形動物:(渦蟲→原腎管)(1)排泄構造:j焰細胞:呈球狀,位於排泄小管的末端,具有一簇纖毛 k排泄小管:分佈身體兩側的一系列相互交錯的管道 l原腎管:鹽類調節和排泄的構造,由細長的排泄管構成 m排泄孔:通至體表→將廢物排出體外(2)排泄作用:j纖毛擺動、吸取周圍組織間隙的體液→促使水和溶質進入排泄小管內→含氮廢物由腸道和體表滲出、由排泄孔排出體外 k原腎管→排出非常稀薄的液體→維持體內水分平衡 l體表排出大部分代謝廢物 4.環節動物:(蚯蚓→腎管排除多餘水分和含氮廢物) (1)腎管一端為漏斗形的腎口,腎口周圍具有纖毛→纖毛振動將體液排入腎口 (2)腎口後端連著彎曲的小管→管外環繞著微血管網 (3)小管末端膨大為排泄管 (4)體液經腎口進入小管和排泄管 j部分物質被再吸收→送入微血管 k無用的廢物形成尿液→由腎孔排出體外 5。
節肢動物:(蜈蚣、昆蟲、蜘蛛→馬氏小管) (1)排泄構造:馬氏小管(消化道往體腔伸出的管狀突起,呈細長的盲管)j一端封閉(盲管)→伸入血腔內與血淋巴密切接觸, k另一端連於中腸(胃)與後腸(腸與直腸)之間→收集體液排入後腸 (2)排泄作用: j血淋巴中的鹽類及含氮廢物分泌到馬氏小管的管腔中k馬氏小管外壁具肌肉層含氮廢物由血液擴散進入馬氏小管→形成尿酸結晶→運送至腸道內 l水分、離子、有機分子肛門排出顆粒狀糞和尿酸→保留水分而適應陸地乾燥生活試題範例 1.下列有關於馬氏小管的敘述,何者錯誤?(A)唯有昆蟲具有此排泄構造 (B)為一盲管,一端封閉 (C)可藉外壁的肌肉層之蠕動,運送尿酸結晶至腸道 (D)可再吸收水分、離子及有利用價值的有機分子【答案】(A)蜈蚣、昆蟲、蜘蛛,均具有馬氏小管2下列有關於無脊椎動物排泄廢物的敘述,何者錯誤?(A)水螅藉主動運輸排出廢物 (B)伸縮泡是水生單細胞動物的排水構造 (C)扁形動物的渦蟲藉擴散作用排除廢物 (D)原腎管是由排泄小管與焰細胞構成 (E)昆蟲靠馬氏小管排泄廢物【答案】(A)(C)【詳解】(A)藉擴散作用 (C)藉原腎管排泄廢物焦點 4 腎臟與腎元一、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1.腎臟:過濾血液,清除代謝廢物,調節體內環境2.輸尿管:輸送尿液離開腎臟3。
膀胱:由平滑肌構成,具收縮性,內中空→暫儲尿液4.尿道:將尿液導出體外二、腎臟:(俗稱『腰子』,脊椎動物主要的滲透壓調節和排泄的器官)1.腎臟的位置: (1)二個腎臟分別位於脊椎骨的兩側、腹腔後壁的凹陷處(2)包圍腎臟的結締組織→將腎臟固定在腹腔背方(3)左腎位置高於右腎1~2cm 2.腎臟的外形:(形似蠶豆) (1)外圍→由脂肪組織和纖維膜所包圍 (2)內緣→腎門(中央凹窩處)→血管、淋巴管、神經、輸尿管等進出的門戶3腎臟的功能: (1)排除尿素、尿酸等代泄廢物 (2)維持體內鈉、鉀、水分、酸鹼度、血壓、體液的恆定4.腎臟的縱切:外側(皮質,顏色較淺)內側(髓質,顏色較深)j細長管狀→血管、腎小管(近曲小管、遠曲小管)k膨大杯狀→鮑氏囊l成團球狀→腎小球j錐狀→腎錐體k輻射細管→集尿管l亨耳氏套、血管三、腎臟的構造:1.腎皮質:由100萬~130萬個腎元組成 (1)腎元:腎臟的構造和機能單位,位於腎臟的皮質,需藉顯微鏡觀察(2)腎元的構造:j腎小球(絲球體)1.腎小球:位於鮑氏囊內的微血管團(由入球小動脈分支形成)2腎動脈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出球小動脈微血管網 (較粗) (較細) (分佈腎小管周圍)(1)入球小動脈:於鮑氏囊的頂端凹陷處進入腎小球(2)出球小動脈:離開鮑氏囊後再分支成微血管網(圍繞腎小管) →再匯集進入腎靜脈∵入球小動脈直徑>出球小動脈直徑∴腎小球的血壓高於一般的微血管網 →產生濾過作用(除血球和蛋白質以外的物質均能進入鮑氏囊)k鮑氏囊腎小管的起始端呈盲端的膨大部分,屬於封閉性的中空囊狀構造→向內凹陷成二層細胞的杯狀囊(連接腎小管)1.鮑氏囊內側→緊貼於腎小球的外圍2。
鮑氏囊外側→與腎小管相連3.鮑氏囊腔→內外二層細胞之間的的狹窄空隙,濾液流入腎小管l腎小管1每條腎小管全長55mm,前端與鮑氏囊相連,遠端與集尿管相連 (較細) (較粗)鮑氏囊近曲小管 遠曲小管集尿管(不屬於腎元) 腎盂 (下降支) (上升支)亨耳氏套(深入髓質,管徑變細呈U字形) (1)近曲小管:緊接著鮑氏囊的腎小管前段 (2)亨耳氏套:進入髓質的腎小管,外形呈U字形 (3)遠曲小管:緊接著集尿管的腎小管後段2.腎小管管壁由單層立方皮膜細胞組成,細胞含大量粒線體3.腎小管管壁細胞表面有許多微絨毛伸向管腔4.腎小管外圍纏繞著微血管網(由出球小動脈分支形成) (3)腎元=腎小體(腎球=腎小球+鮑氏囊)+腎小管(總長度約80公里) j皮質腎元:位於腎皮質 k近髓質腎元:腎小管深入腎髓質處→數個腎元遠曲小管連結在一條集尿管(4)微血管網: j腎小球(絲球體):位於鮑氏囊內的微血管團→過濾物質k第二微血管網:圍繞在腎小管外的微血管網→交換物質2.腎髓質:由15~20個腎錐體組成(腎錐體的錐尖朝向腎門) (1)腎乳頭:腎錐體的尖端稱為腎乳頭(乳頭體) (2)腎乳頭外圍包圍著呈漏斗狀的腎盂 (3)集尿管(集合管):與多條遠曲小管相接→匯集尿液由腎乳頭進入腎盂→尿液由腎盂匯集流經輸尿管→尿液儲存於膀胱 3。
腎盂:位於腎髓質與輸尿管之間、靠近腎門處的空腔四、膀胱: 1由平滑肌構成,具收縮性,內中空→暫儲尿液 (1)儲存150ml尿液時→大腦產生尿意 (2)儲存300ml尿液時→尿意有逼迫感,令人難忍不舒適 2.膀胱外的括約肌屬於隨意肌 (1)啟動排尿反射→可一次排空膀胱內的尿液(2)大腦意識可部分控制排尿反射 (3)嬰兒的大腦皮質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有效控制排尿的隨意肌→容易尿床 3哺乳動物的尿液含費洛蒙 →膀胱內的尿液分多次排出→以建立其活動領域(勢力圈)五、腎臟的病變:1.泌尿系統結石:(與人的體質、飲食習慣有關) (1)高鹽、高脂、高糖、低纖維、高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加速結石的形成 (2)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適時並足量補充水分→預防泌尿系統結石2.腎臟的病變: (1)腎臟病變、意外事故造成失血過多→腎臟功能衰退→尿素積存體內而傷害全身細胞 (2)腎臟病患者仍可靠一個功能正常的腎臟存活 若二個腎臟均衰竭→須依賴洗腎或換腎來維持生命 3.洗腎:(血液透析) (1)洗腎儀器(腎臟透析儀、人工腎臟):內含透析液(成分與血漿相似) →輔助腎臟病患者恢復對體內血漿的正常溶質平衡 (2)洗腎過程:病患血液持續導入人工腎臟內 →血液與透析液以人工半透膜隔開 →代謝廢物擴散至透析液中 →引導無代謝廢物的血液流回病患體內試題範例1.一般對微血管的定義為介於小動脈及小靜脈間的小血管,但人體內有兩處微血管的構造與上述定義不同:(1)第一處是位於肝臟,介於 和 之間。
2)第二處是位於腎臟,介於 和 之間. 【89大學聯招】【答案】(1)肝門靜脈,肝靜脈2)入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2.下列有關人類泌尿系統的敘述,何者正確? (A)一對腎臟位於腹腔背方 (B)腎臟橫切面的外緣為皮質,內層為髓質 (C)血液經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經出球小靜脈離開腎小球 (D)尿液經集尿管會集於腎盂 (E)泌尿系統與生殖系統各有一個對外的開口 【85大學聯招】【答案】(A)(B)(D)【詳解】(C)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出球小動脈E)在男性,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是共同的開口;在女性,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各有一個對外的開口下列有關於人體腎臟的敘述,何者錯誤?(A)俗稱腰子,位於腰椎的兩側 (B)通常右腎的位置比左腎高 (C)腎盂可匯集尿液流進輸尿管 (D)皮質位於外層,主要由腎錐體組成 (E)髓質位於內側,主要構造為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答案】(B)(D)(E)【詳解】(B)左腎位置較右腎高,因腹腔右上方有肝臟之故 (D)皮質由腎小體與腎小管所組成 (E)髓質由腎錐體組成4.下列有關於腎小管的敘述,何者錯誤?(A)近曲小管位於皮質,連結於鮑氏囊 (B)腎小管變細呈U字形,且深入髓質中,稱為亨耳氏套 (C)遠曲小管的管徑較粗 (D)整個腎小管的構造,一端開口於集尿管,另一端開口於鮑氏囊【答案】(D)鮑氏囊為封閉性構造,並無開口焦點 5 尿液的形成一、尿液的形成:腎小球(血漿)鮑氏囊(濾液)→腎小管(濾液)集尿管(尿液)尿液的形成過程(1)濾過作用(過濾作用)(2)再吸收作用(選擇性再吸收)(3)分泌作用發生位置腎小球→鮑氏囊腎小管→微血管微血管→腎小管腎管管腔→腎小管管壁細胞→微血管網腎小管管壁細胞→腎小管管腔內鮑氏囊壁和腎小球會合處腎小管內近曲小管與遠曲小管的管壁細胞作用原理壓力差異主動運輸主動運輸是否耗能Í耗能耗能作用物質小分子物質:水分、葡萄糖、胺基酸、尿素、鹽類(血球和蛋白質除外)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甘油、大部分的水、鈉鉀離子、重碳酸根色素、藥物、無機鹽、氫離子、銨離子、含氮廢物1.流經腎臟的血液量很大,佔心輸出量的1/5(1200ml/min) (1)科學家利用多醣類『菊糖』測定腎小球過濾的速度→125ml/min (2)每次心搏約有1/5血液輸送至腎臟 →每分鐘有1200ml血液流經腎臟 →總計每天有180公升血液過濾至鮑氏囊2。
腎元將血液中的成分過濾和再吸收→形成尿液 3.再吸收作用+分泌作用→流經腎小管內的濾液成分會不斷改變 (1)近曲小管再吸收的量最多→佔再吸收總量的70% j水分的再吸收: 腎小管內的濾液腎小管內的溶質濃度降低 水分隨著溶質被再吸收 k葡萄糖、胺基酸的再吸收: 腎小管內的濾液藉主動運輸進入腎小管細胞 進入微血管網(2)集尿管也可再吸收部分水分和鈉離子 4.分泌作用:微血管網內的物質(K+、H+、色素、藥物)↓遠曲小管和集尿管的主動運輸 排入遠曲小管和集尿管的管腔中二、尿液:(陸棲動物的主要排泄物) 1腎小管的濾液進入集尿管即成為尿液2.每天流經腎臟的血液總計180公升僅形成15~2公升尿液3尿量多寡:(血漿中無機鹽濃度→影響腎臟形成尿液的多寡) (1)大量喝水之後→血液的無機鹽濃度降低→腎臟降低對水分的再吸收→排出大量而稀釋的尿液 (2)大量出汗或失血→血液的滲透壓增加 →腎臟增加對水分的再吸收→排出少量而濃縮的尿液 (3)白天尿量多,夜間尿量少4.尿液的顏色、尿量、組成:均因人而異 (1)尿液的顏色:淡褐色透明液體(服用維生素C→尿液呈黃色) (2)尿液的pH=5.0~7.0(素食者的尿液酸鹼值偏高) 5.正常尿液不會出現血球、蛋白質、葡萄糖 (1)腎臟或泌尿器官發炎→尿液中出現白血球或蛋白質 (2)胰島素分泌不足→尿液中出現葡萄糖或蛋白質(糖尿病、蛋白尿) 6.尿液分析→了解生理狀況,監視代謝是否異常 (1)化學分析→分析尿液的pH值及代謝物 (2)顯微檢查→檢查尿液中是否含有血球三、尿液的組成=95%水分+2.5%含氮廢物(尿素和尿酸)+1.5%無機鹽類 1。
人體尿液的主要溶質:(以尿素和氯化鈉最多)有機物30~40g/天無機物20~25g/天尿素14~35尿酸0.2~0.8肌酸0.15~0.5氯化鈉15~20鉀離子15碳酸鹽0.5~20銨鹽 05~0.7 2血漿與尿液的比較:(g/l)蛋白質葡萄糖胺基酸尿素鈉離子氯化物血漿701.00.30.33.04.0鮑氏囊濾液0.21.0030.3304.0正常尿液00020.06.06.03.腎臟各部濾液的成分比較:成分(g/l)腎小球中的血漿腎小管中的濾液集尿管中的尿液蛋白質700.20葡萄糖1.0100胺基酸030氯離子3.53.560硫酸鹽1.01.010磷酸鹽0.0300鈉離子3.03.03.0鉀離子0.150151.5尿素02520肌酸0.150150.7尿酸000300030.3試題範例1.下列何者可經人類腎小管的管壁細胞再吸收?(A)蛋白質 (B)脂肪 (C)甘油 (D)鹽類 (E)水 【86大學聯招】【答案】(C)(D)(E)【詳解】腎小管的管壁細胞可再吸收:葡萄糖、胺基酸、水分、鹽類、甘油等小分子養分下列何者是與再吸收作用關係密切的腎臟構造?(A)腎小球 (B)鮑氏囊 (C)腎小管 (D)集尿管 (E)微血管【答案】(C)(E)【詳解】再吸收作用乃腎小管濾液中的可利用養分重返微血管的血液中,故與腎小管和微血管關係密切3.在人體正常機能中的腎元濾液與尿液成分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A)二者均含血漿蛋白 (B)二者均含尿素和尿酸 (C)二者均含葡萄糖 (D)二者均含水分 (E)二者均含礦物質【答案】(B)(D)(E)【詳解】(A)腎元濾液與尿液二者均無血漿蛋白 (C)在正常情況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4.下圖中甲~戊所指為腎元及其附近的五個部位,回答下列問題:【86推薦甄試】(1)大部分的水、離子及脂肪酸、葡萄糖、胺基酸在那一部位中被重新吸收再送回血液?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2)從上圖各部位抽取液體,那一部位不應含有蛋白質及葡萄 糖?(A)甲 (B)乙 (C)丙 (D)丁 (E)戊【答案】(1)D。
2)E詳解】(甲)入球小動脈;(乙)出球小動脈;(丙)鮑氏囊;(丁)腎小管;(戊)集尿管1)再吸收作用發生於腎小管;(2)尿液的形成須經過濾過作用和再吸收作用,至集尿管成為尿液,故尿液中不含蛋白質和葡萄糖.5如圖是一個腎元的構造示意圖,假設科學家用三支微細玻璃管,分別從被麻醉的白鼠腎元甲、乙、丙三處,抽取其內容物分析,則下列有關腎元中化學成分濃度的比較,何者正確?(A)尿素的濃度:甲〉丙 (B)胺基酸的濃度:乙>丙 (C)葡萄糖的濃度:甲<丙 (D)脂肪酸的濃度:乙〈丙 【84推薦甄試】【答案】(B)【詳解】(甲)入球小動脈;(乙)鮑氏囊;(丙)集尿管.(A)尿素濃度:丙〉乙〉甲;(C)葡萄糖濃度:甲>丙;(D)脂肪酸濃度:乙>丙6在正常情況下,哪些物質在腎小管中的濾液找不到? (A)胺基酸、葡萄糖 (B)抗體與白血球 (C)血小板與蛋白質 (D)礦物質 (E)紅血球與白血球【答案】(B)(C)(E):濾液中缺少血球與蛋白質焦點 6 體液的恆定一、體液:1體液:身體內的水分及其所溶解的物質 (1)細胞內液:佔體液的2/3,存在細胞內的體液(被原生質膜所包圍) (2)細胞外液:佔體液的1/3,存在細胞外的體液→構成細胞生活的環境 ex.血漿、組織液、淋巴、腦脊髓液、眼房液、胸腔液、腹腔液、消化液2。
體液中的主要溶質→帶有電荷的電解質(含Na+、K+、Cl-、無機鹽)體液\離子陽離子陰離子細胞內液鉀離子磷酸根、蛋白質細胞外液鈉離子氯離子、重碳酸根離子3.腎臟控制體液的水分和無機鹽含量→調整滲透壓、維持體液恆定4.海鳥、海龜:頭部的鹽腺和淚腺→排除大量高鹽溶液二、魚類的體液恆定: (一)海水魚類: 1軟骨魚類(鯊魚):(1)體內無機鹽濃度<海水鹽度腎臟直腸腺肛門排除少量鹽類鹽類排泄器官排出NaCl (2)體內積聚大量尿素→體液和血液的溶質濃度>海水的溶質濃度 →水藉滲透作用進入鯊魚體內 (3)鯊魚體內形成『氧化三甲胺』→保護體內蛋白質免受尿素的傷害 2.海生硬骨魚類:(攝食和飲用海水→獲得水分和無機鹽)體表鰓腎臟藉滲透作用排出水分可排泄鹽分可排出少量尿液(高張性) (二)淡水魚類:(攝食和飲用淡水→獲得水分和無機鹽)體表鰓腎臟藉滲透作用獲得水分可獲得鹽分可排出多量尿液(低張性) (三)迴游性魚類:(ex.鮭魚:廣鹽性→能在不同鹽分濃度的水中生活)在海水中飲用海水鰓排出過量鹽分在淡水中停止飲水鰓由淡水中攝取鹽分三、哺乳動物和鳥類的體液恆定: 亨耳氏套發達→濃縮尿液而排出濃尿 ex.沙漠跳鼠:亨耳氏套較長→排出濃尿四、人體內的水分平衡:(神經、內分泌、電解質含量→共同協調)人體攝取水分減少,排汗增加,環境乾燥↓體內無機鹽濃度升高↓血液滲透壓變大體內呈脫水現象↓下視丘的滲透壓受器下視丘合成ADH(抗利尿激素)↓腦垂腺後葉分泌ADH至血液中↓遠曲小管和集尿管水分的通透性增加、水分的再吸收增加↓排出含水量較少的濃尿↓滲透壓降低 ↓對下視丘產生負迴饋作用↓減少ADH分泌體內水分過多、血液滲透壓降低↓抑制下視丘合成ADH(抗利尿激素)↓腎小管降低對水分的通透度↓腎小管降低對水分的再吸收↓排出含水較多的稀尿1.人體水分的排除方式:排尿、蒸發、流汗、呼吸、排遺尿液皮膚蒸散排汗呼吸糞便及其他1500ml900ml500ml500ml100ml2.大量流汗、食物太鹹→水分減少→刺激下視丘的口渴中樞→引起口渴感覺和飲水行為 3。
人體浸泡水中(水超過胸部以上)→水壓影響下肢靜脈→增加靜脈回心血流量→刺激心房分泌『利鈉尿激素ANP』、抑制腦垂腺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促使排尿量增加 4.酒精、體溫降低→抑制腦垂腺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促使排尿量增加(輕微脫水)→飲酒後常會感到口乾舌躁 5.腎臟對水分及無機鹽類的再吸收→受到神經與激素的控制 6.尿崩症:j人體無法產生足量ADH,k腎臟缺乏ADH受體 ﻩ→尿崩症患者尿量很多→必須喝大量水以補充流失的水分五、人體內的電解質的恆定:大量流汗後,腎臟功能的調節 1體液中的無機鹽→以Na+最重要(佔陽離子的90%) (1)Na+→維持滲透壓的主要物質 (2)Na+失調→直接影響滲透壓變化→影響水分含量、體液容積、主動運輸 jNa+含量太多:細胞外液的容積增加→易引發高血壓kNa+含量太少:血液體積降低→心輸出量下降、血壓下降人體的血漿人體的骨骼肌細胞陽離子Na+>Ca2+〉K+〉Mg2+K+>Mg2+>Na+〉Ca2+陰離子Cl—>HCO3->蛋白質>有機酸>HPO42—>SO42—HPO42—〉蛋白質>HCO3-2.人體流失過多Na+→血壓下降 →腎元內的『近小球細胞』分泌腎素(一種酵素蛋白) →促使血液中的『血管張力素』活化 →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酉同』(礦物性皮質素) →促使遠曲小管和集尿管增加對Na+和水的通透性 →體液中的水分增加、血壓回升 →對近小球細胞產生負迴饋控制(減少腎素分泌) ※近小球細胞=入球小動脈和遠曲小管二者管壁的接觸區 ※分泌腎素的細胞→位於入球小動脈管壁3.Na+平衡的調控:(1)直接調控:腎小管對Na+的再吸收與排泄(2)間接調控:內分泌激素 j腎臟(腎素)、腎上腺皮質(礦物性皮質素) →增加腎小管對Na+的再吸收 k心房(ANP心房排鈉素、心房利鈉尿激素) →抑制腎素和礦物性皮質素的產生 →加速腎小管排出Na+→降低體液中的Na+ →降低體液容積、降低血壓4。
電解質失調→導致生理失調、甚至死亡六、人體內的酸鹼恆定: 1.人體的體液呈弱鹼性:pH=735~7.45 (1)過高或過低的酸鹼度→皆可能抑制酵素活性 j血液pH值過高→促進突觸間的神經衝動→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造成痙攣甚至死亡k血液pH值過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傳導功能→造成個體昏迷或死亡(2)偏酸或偏鹼的食物或飲料→可能影響體液的酸鹼度 2人體代謝過程產生的酸性物質: (1)氣態酸性物質(CO2)→由肺臟作適時適量的排出 (2)非氣態酸性物質(H+)→由腎臟排除多餘的H+3人體內的酸鹼恆定:(依賴H+濃度的控制)(1)血液的酸鹼緩衝1.細胞代謝產生酸性物質產生H+減少H+(避免pH下降)2.酸鹼緩衝物質:血漿蛋白、血紅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2)肺臟的呼吸作用H++HCO3-DH2CO3DH2O+CO2↑(3)腎臟的調節作用1.腎臟細胞代謝產生NH4+jNH4+可與Na+交換kNH4+與Cl-結合形成銨鹽→隨尿液排出體外2.腎小管分泌H+,再吸收Na+和HCO3- j分泌作用:使體液中的H+移入腎小管的管腔中 (i)部分H+和NH3結合成NH4+→隨尿液排除 (ii)部分H+和Na2HPO4結合成為NaH2PO4 →NaH2PO4隨尿液排除 k再吸收作用:腎小管細胞再吸收HCO3— →增加體液中的HCO3-濃度(維持體液的緩衝能力)試題範例1.下列有關於人體體內滲透壓變化的敘述,何者錯誤? (A)滲透壓接受器位於大腦 (B)當人體水分攝入減少或排出增加時,此時體內呈脫水現象,血液的滲透壓變大 (C)滲透壓接受器可偵測水分的多寡 (D)當血液的滲透壓變小時,會導致抗利尿激素釋出量增加 (E)ADH可使更多的水分在集尿管被回收【答案】(A)(D)【詳解】(A)滲透壓接受器位於下視丘 (D)當血液的滲透壓變大時,才導致抗利尿激素釋出量大增2.下列有關於抗利尿激素的敘述,何者正確?(A)由腦垂腺後葉合成分泌 (B)由下視丘儲存 (C)隨著血液運送至腎臟作用 (D)可增加遠曲小管和集尿管對水分的通透性,因而促進水分的再吸收 (E)尿崩症的病患缺乏足量的ADH【答案】(C)(D)(E)【詳解】(A)由下視丘分泌 (B)ADH儲存在腦垂腺後葉3。
下列有關於腎素的敘述,何者錯誤?(A)在人體流失過多鈉離子時,血壓會下降,並有腎素的分泌 (B)腎素的成分是蛋白質,由腎元內的近小球細胞所分泌(C)腎素可刺激腎上腺皮質細胞分泌醛固酮 (D)入球小動脈管壁細胞含有分泌腎素的細胞【答案】(C)腎素可使血液中的血管張力素活化,並由血管張力素刺激腎上腺皮質細胞分泌醛固酮4有關於血液的緩衝系統,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人體體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 (B)當酸在解離後產生氫離子, 則H+可被HCO3-中和 (C)當H+濃度過低時,H2O可解離為H+與OH-,以補充H+ (D)紅血球可藉H2CO3及HbCO2的形成與分解而維持酸鹼平衡【答案】(C)當H+濃度過低時,則H2CO3可解離成H+及HCO3-.5.下列有關於腎臟調節酸鹼平衡的敘述,何者正確?(A)遠曲小管可吸收濾液中90%的HCO3-,在遇過量H+時,與之結合 (B)血液中過多的H+,可在遠曲小管處進入濾液中 (C)血液的酸性愈高時,濾液中出現的H+愈多 (D)NH4+可與濾液中的Na+交換,保留Na+,而NH4+與Cl-結合,形成銨鹽,隨尿液排出體外 (E)腎小管及其周圍的微血管間,可維持酸鹼的平衡【答案】(B)(C)(D)(E)【詳解】(A)濾液中的HCO3—,有90%在近曲小管被吸收焦點 7 體溫與恆定性的維持一、體溫的調節: 1.體溫=生物體內的平均溫度(核心溫度) ∵酵素只在適當溫度範圍內才發揮作用∴保持體溫恆定才能使生理活動正常進行 2.動物的體溫調節: (1)變溫動物:j體溫會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改變(ex.魚類、兩生類、爬蟲類) k在嚴寒季節的代謝降至最低→停止活動(冬眠)(2)定溫動物: j體溫不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改變(ex.鳥類、哺乳類) k在嚴寒季節的代謝升高→維持體溫恆定3.體溫調節中樞:下視丘→藉由總產熱量和總散熱量的平衡來維持體溫恆定(1)體溫調節器官:皮膚(2)體溫調節方式:經由皮膚的輻射、傳導、對流、汗液蒸散皮膚血管排汗食量食慾目的天熱時小動脈擴張增加減少增加散熱,減少產熱天冷時小動脈收縮減少增加減少散熱,增加產熱4。
體溫調節的適應方式: (1)行為的適應:爬蟲類尋找最適合自己溫度的處所 j清晨及溫度較低時→在太陽烤熱的岩石上取暖或曬太陽k正午及溫度偏高時→躲在洞穴及較涼爽的場所 (2)構造的適應: j鯨豚、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可在寒冷水域中絕緣而保持體溫k獸毛、羽毛:冬季時較長較濃密,夏季時較短稀疏(3)生理的適應: j氣溫或體溫較低時:周邊血管收縮、毛髮豎立、身體蜷縮、顫抖→升高體溫k氣溫或體溫較高時: 周邊血管擴張、增加排汗→降低體溫 4汗腺: (1)人體皮膚具有數百萬個汗腺:j由細管組成→末端捲曲成團,並與微血管緊密相接 k開口於體表→以手掌和腳掌分佈最多l藉蒸散汗液來調節體溫,並分擔腎臟的排泄功能 (2)狗的汗腺不發達→藉急速喘氣和蒸散唾液來散熱 (3)大象不具汗腺→藉煽動耳朵和泡水來散熱 5流汗:(汗液=98%水分+1~2%無機鹽+少量尿素、尿酸) (1)無感性流汗:天氣寒冷、空氣乾燥→皮膚只分泌少量汗液(分泌率〈蒸發率)(2)有感性流汗:天氣炎熱、運動過後 →前額、頸部、背部流出大量汗液(3)流汗過量→體內喪失大量水分鹽分→造成體內生理不平衡→導致身體不適或暈眩 (4)精神興奮、情緒緊張不安→手掌和腳底冒冷汗二、恆定性的維持:(使細胞不受外界變化的影響→持續進行各項生理功能) 1。
腎:排除過多的廢物、過多的水分、鹽類 2肺:排除CO2及部分水蒸氣 3.肝臟及消化道:養分及血糖的平衡 4皮膚:汗腺→排汗、部分鹽類,調節體溫 5.循環系統:水分、養分、氣體、廢物之運輸試題範例1.若生物體之新陳代謝正常,則其體內進行生化反應之微環境因子,如溫度及離子濃度等,必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這種微環境之穩定狀態稱為什麼?(A)生態平衡性 (B)環境容忍性 (C)生化特異性 (D)生理恆定性【91指定考科】【答案】(D)【詳解】(D)恆定性的維持:使細胞不受外界變化的影響→持續進行各項生理功能2.下列何種器官或組織與人體體溫的調節無關?(A)心臟與血管 (B)腎臟與肝臟 (C)下視丘與交感神經 (D)皮膚與皮下脂肪(E)延腦與副交感神經 【88大學聯招】 【答案】(B)(E)【詳解】(A)體溫升高時,心搏和血液循環均加快;(C)下視丘有調節體溫的中樞,交感神經可促進排汗而降低體溫;(D)皮膚具有汗腺而可調節體溫,皮下脂肪可防止體溫散失焦點 8 探討活動¾¾腎臟的觀察1.將浸製的腎臟標本在水龍頭下輕輕沖洗一、二分鐘,以除去浸液(福馬林)。
2.連於腎門的輸管有輸尿管、腎動脈及腎靜脈3.腎臟縱切:外側皮質顏色較深,內側髓質顏色較淺.4.腎臟的皮質有細管(腎小管和血管)及小球(鮑氏囊、腎小球)髓質有小管(血管、集尿管、亨耳氏套).6.先用低倍鏡觀察,在皮質可看到小球狀構造是腎小球7.換高倍鏡觀察,緊挨在小球的周圍是一圈囊狀的構造,稱鮑氏囊皮質中含有許多盤曲的管狀構造為腎小管腎元由腎小球、鮑氏囊、腎小管及其上的微血管網組成.9腎臟的濾過作用是在皮質的腎元之芟小球及鮑氏囊部位10.腎臟內形成的尿液,最後經由腎盂而進入輸尿管.試題範例1.圖為腎臟構造請問形成尿液之濾過作用在何處發生?(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87大學聯招】【答案】(A)【詳解】(甲)皮質;(乙)髓質;(丙)腎靜脈;(丁)腎盂;(戊)腎動脈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2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