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A卷 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2、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 )A.课程评价B.课程实施C.课程组织D.课程设计3、教师运用实物与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4、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某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A.阶级性B.生产性C.目的性D.相对独立性5、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多次重复背诵学习内容,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阅读理解策略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7、校本课程属于( )A、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B、必修课程C、选修课程D、隐性课程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 )这也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旧有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统一性、综合性和强制性C、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9、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也属于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10、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1、体现家国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为法定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构成的是( )A.题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D.教学目标12、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这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1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14、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现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略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15、白老师在班会上声情并茂地描述了钱学森历尽艰辛回到祖国 、 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班会活动类型属于( )A 叙事型B 讨论型C 表演型D 体验型16、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内部结构,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这种方法属于( )。
A.参观法B.实验法C.演示法D.实习法1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18、虽然小明的期末测验成绩不高 , 但与期中相比有所提高 , 老师仍颁给他 “ 学习进步奖 ” 这种评价属于( )A 相对性评价B 绝对性评价C 个体内差异评价D 终结性评价19、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20、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 )A.显性观察 B.参与性观察C.隐性观察 D.非参与性观察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检索文献需遵循的基本要求2、简述我国当前教育的方针的基本内容3、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下面是有关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情景1: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了一个多小时,当张欣一推开家门时,着急的妈妈便过去说了她几句,话里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只是嘱咐女儿不要回来太晚了。
但是,张欣顿时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她叫道:“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你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情景2:初二学生王芳丰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在她眼里,丽丽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她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可是有一天,当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便匆匆找到了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一个骗子,再也不信任她了情景3:初三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发下来,岳勇取得了他上初三以来最好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兴奋不已,真想大声欢呼但当他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都考的不好时,他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2)如何知道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2、在某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围绕“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好老师?”这一问题,大家展开热议有的说:“好老师是热爱学生的老师”;有的说:“好老师应该为人师表”;还有的说:“教学好才是好老师”……这时,培训教师跟大家分享了一位作家的故事:“小时候,我非常胆小害羞,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也从不叫我回答问题,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每一片 叶子都有一个灵魂》的作文,上课时,老师轻轻的走道我的面前,问我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作文。
她的文化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亲切,让我无法拒绝我用颤抖的声音读完了作文,她感谢了我下课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她建议我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来也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我都做到了这个故事引起了大家对于“好老师”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1.结合材料,试分析“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2.试述小学教师如何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阅读并作答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入环节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A2、D3、C4、D5、【答案】A专家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
此题采取多次重复背诵学习内容的方式便于学生记诵6、B7、A8、C9、【解析】C课程表本身是一种“隐蔽的课程”,它向学生传递着一些社会所需要的观念10、[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贝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根据成绩较差同学的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故正确答案为D11、A12、【解析】D体会时间的珍贵,并懂的珍惜时间属于情感性目标13、D14、D15、A16、B17、【解析】D 题目是叙事研究的定义18、C19、D20、【解析】C隐蔽观察是指被调査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被观察和记录研究者透过单向玻璃进行隐蔽性观察时,被观察者就沒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被观察和记录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案如下:(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3)勤于积累;(4)善于思索2、答案如下: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中长期规划》)。
《中长期规划》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3、答案如下:(1)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2)访谈法访谈法就是研究性的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3)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适用于评价那些在教学中不易被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等)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作等)4)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评定教学工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问卷、测试题、量表等对被评价者在正常状态下进行测试,以获得评价的资料,并做出判断5)测验法测验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行为样本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测验法最常用于评价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评价收集间接资料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在: ①爆发性和冲动性情景一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对好朋友“大声呵斥”,都是情绪外化的表现,体现出了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 ②外露性和内隐性一方面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同时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内隐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绩满意很想大声欢呼是情绪外露性的表现,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若无其事”体现了情绪的内隐性除此之后,中学的情绪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2)采用正确恰当的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情绪调节: ①敏锐觉察情绪;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2、答案如下:(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认为教师做到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就是好老师,除此之外,一名好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应该坚持教育公正,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材料中,正因为教师能主动关注不积极的学生,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应尊重和赞赏学生材料中,教师并没有粗鲁的要求学生分享作文,而是轻言细语地征询学生的同意,使学生感觉到不应拒绝的力量,正因如此,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作文,也正因如此,老师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发展此外,新课改强调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坚持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重结论的同时更过程”“关注人”做到这些才是我们认为的“好老师”2)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需要教师能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儿童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能力的差异儿童在智力水平上存在差异,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低,有的发展水平高;儿童在智力类型上存在差异,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存在不同;儿童在能力表现早晚存在差异,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儿童智力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男性智力分布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各自优势领域也不一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接受并在各自能力基础之上给予积极正向引导,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认知方式差异儿童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存在差异独立的儿童更偏向独立的对事物做出判断,依存型儿童更容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故教师对依存型的孩子应给予更多指导,而给予独立型的孩子适当的指导,更多独立思考时间和机会;沉思型学生更注重解决问题的精度而非速度,冲动型更注重解决问题的速度而非精度,在辐合型还是发散型思维习惯来说也有差异,教师应予以认识并从不同方面去肯定并引导学生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问题(一):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给予,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给予的快乐问题(二):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给予、羡慕、兜一圈、富裕、不由自主、饶有兴趣”等词语的意思②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知道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的快乐从何而来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保罗、小男孩的心灵,陶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2.教学重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问题(三):导入: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他自己也非常想吃,没有给小妹妹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