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寺:南京大报恩寺探源胡晓明在中国佛教史上,南京大报恩寺有着特殊的地位该寺是江南地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寺庙之一,这要从其前身长干寺谈起对于长干寺的历史渊源,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建于吴末晋初,有的说是始于西晋,有的则含混地称其是六朝时的寺庙其实,《梁书·诸夷传》中对长干寺的历史渊源有明确记载:“先是,三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阿育王即铁轮王,王阎浮提,一天下,佛灭度后,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此即其一也吴时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孙綝寻毁除之,塔亦同泯吴平后,诸道人复于旧处建立焉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称为长干寺的地方,先有阿育王塔,孙吴时有尼姑在此构建了“小精舍”孙吴权臣孙綝执政时将其毁坏,同时被毁的还有古阿育王塔孙綝执政时间是在吴太平元年至永安元年间,“小精舍”被毁当在此时因此,至迟在太平至永安元年以前“小精舍”即已存在据《高僧传·康僧会传》记载,一直被认为江南佛寺之始的建初寺建造于吴赤乌十年即使从“小精舍”存在时间的下限来说,它与建初寺也算是同一时代的寺庙只不过建初寺是在孙吴政权支持下建立的大型寺庙,而由一般僧尼所建造的“小精舍”,自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故其名号不显。
从历史沿革来说,谁也不能否认它与长干寺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还只是从寺庙出现的时间来说的,如果从更早存在的阿育王塔来说,则长干寺的历史则远在建初寺之前因此,与长干寺一脉相承的大报恩寺的确是南京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寺庙之一曾被误认作大报恩寺前身的建初寺,在江南佛教传播史上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它是佛教传播得到了孙吴统治者认可和支持后建立的首座寺庙当初,康僧会“杖锡东游”至孙吴都城建业,其胡人奇特的形貌和布道设像行为,引起孙吴统治者的警惕,甚至视其为“矫异”,故被孙权召去诘问当康僧会利用佛舍利的神力征服了孙权以后,孙吴统治者反而成为推动佛教在江南传播的重要力量佛教的早期传播也为佛寺的建立创造了可能日本学者木田知生说:“康僧会赤乌年间到达建邺,建造‘建初寺’之前,佛教沿着北方路线业已传播到孙吴领地,佛经的翻译活动也逐渐正规化就是说,即使当时孙吴地区就建有佛寺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或者说当时已有佛寺存在可能更近实情在《江浙早起佛教考——“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中,木田十分肯定地指出,在建初寺之前,孙吴统治区已有佛寺存在,只不过这些佛寺应当都像长干寺的前身“小精舍”一样,在当时名号不显,不见于经传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小精舍”在江南社会的先期存在,奠定了建初寺建立之后“江左佛法遂兴”的真正基础。
世易时移,孙吴时期名号不显的“小精舍”和古阿育王塔,两晋时不仅塔寺逐渐得到恢复,称为长干寺,更由于东晋时在古阿育王塔旧地发现了佛舍利,长干寺的地位日益得到提升南朝梁天监元年,梁武帝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改建后的长干寺“堂殿楼阁,颇极轮焕”,并改称曰阿育王寺隋灭陈后,长干寺遭到破坏直至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长干寺得以恢复重建,宋真宗天禧二年改称天禧寺天禧寺在元末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重建不幸的是,重建的天禧寺在永乐六年又遭僧人焚毁,以致寸木不存永乐十年,朱棣决定以皇家制度重建该寺,并以报恩寺名之这次重建规模更大,历时也最长,直至宣德三年方才建成重建后的报恩寺,规模宏大,塔殿精美绝伦,尤其是其九层琉璃塔,被誉为中古世界之奇观此后的明清两朝四百余年中,南京大报恩寺走过了它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直至湮没在太平天国运动的硝烟中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