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章 雷电的特性及危害ﻩ221.1 雷电的形成ﻩ2212 雷电的种类 221.21直击雷ﻩ221.22感应雷击 231.2.3球雷ﻩ2412.4 雷电侵入波ﻩ241.3 雷电的威力及危害ﻩ241.4 雷电入侵途径ﻩ241.4.1 对各种雷击的解决方案 251.4.2 接地 2615 雷击电子设备的途径及其原理 271.6雷电日和雷电小时ﻩ27第2章 变电站的防雷设备ﻩ292.1 避雷针ﻩ292.2 避雷器 292.21 避雷器的种类ﻩ3022.2 各避雷器的特点ﻩ302.3 变电所建筑物的防雷ﻩ32第3章 变电站的防雷区及系统设计原则 3331 第一级防护区的处理措施ﻩ333.2 第二级防护区的处理措施ﻩ343.2.1 进出所管线的处理ﻩ343.2.2 二次电缆及端子箱 3532.3 所用电系统的保护ﻩ3533第三级防护区的主要任务ﻩ353.3.1多重屏蔽ﻩ363.32地电位均压 3633浮点电位牵制 3634 变电所综合防雷措施ﻩ373.4.1 避雷针对直击雷的防护 37第4章 变电站防雷保护的分类 3841雷电过电压的保护ﻩ3842 变电站雷击电流的防护ﻩ384.3 变电站对最大冲击电压和残压的防护ﻩ394。
4 变电站微波机房的接地保护 394.5 变电站配电箱的保护 404.6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配置原则ﻩ404.61 并联间隙的特性ﻩ404.6.2 中性点间隙与继电保护ﻩ414.7 单相接地时的工频电压 4248 变电所配电变压器的保护 4241 正反变换过电压 424.8.2 变压器不同接线对正反变换过电压的影响 434.8.3 避雷器安装的具体要求 444.8.4 防雷接地装置的形式及其电阻的算法ﻩ44第五章 西110KV变电所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4651城西110kV变电所及环境气象条件ﻩ465.2 城西110kV变电所的直击雷防护方案及计算ﻩ465.2.1直击雷防护方案ﻩ4652 避雷针的计算及其安装ﻩ4752.3 短路计算ﻩ5054 接地电阻的计算 595.3城西110kV变电所感应雷的防护 645.3.1变电所进线段保护ﻩ715.32变电所内变压器的防雷接地保护 7453城西110kV变电所馈线段防雷保护 7554 城西110kV变电所避雷器的选择ﻩ7554.1进线段母线上避雷器的选择ﻩ765.4.2变压器架设避雷器的选择 76参考文献ﻩ77设计心得 78致谢 79第1章 雷电的特性及危害1。
1 雷电的形成雷电放电是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放电现象,在某种大气和大地条件下,潮湿的热气流进入大气层冷凝而形成雷云,大气层中的雷云底部大多数带负电,它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这样,雷云和大地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电场,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当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时,就会发生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形成雷电按其发展方向可分为下行雷和上行雷.下行雷是在雷云产生并向大地发展的,上行雷是接地物体顶部激发起,并向雷云方向发起的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电压可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更可高达数十万安培.千百年来,雷电所造成的破坏可谓不计其数落雷后在雷击中心1.5—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雷电灾害如同暴雨、飓风一样都属于气象(自然)灾害,它与水、旱、刑事犯罪、交通事故统称为影响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六大灾害2 雷电的种类12.1直击雷雷云对地面或地面上凸出物的直接放电,称为直击雷,也叫雷击.直击雷放电过程的展开图见图1.1.图11雷云放电图雷云放电过程的展开图可以这样解释:当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开始出现先驱放电,放电电流比较小,一经到达地面,就开始主放电,主放电由地面开始沿着先驱放电的通道直到云端,放电电流迅速增大。
主放电时间很短,电流迅速衰减,以后是余光放电,电流变小由于雷云中同时存在着多个电荷积聚中心,当第一个电荷集聚中心放电后,其电位迅速下降第二个电荷集聚中心向第一个电荷集聚中心位置移动,并沿着上一次的放电通道开始先驱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紧接着再来第三次、第四次放电我们平时看到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就是这个原因.当直击雷直接击于电气设备及线路时,雷电流通过设备或线路泄入大地,在设备或线路上产生过电压,称为直击雷过电压2.2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是地面物体附近发生雷击时,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而引起的雷击现象.例如,雷击于线路附近地面时,架空线路上就会因静电感应而产生很同的过电压,称为静电感应过电压2图1.2感应雷过电压在雷云放电过程中,迅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周围空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由于电磁感应,在附近导体上产生很高的过电压,称为电磁感应过电压 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引起的过电压,我们称为感应雷击3球雷 球雷是一种发红色或白色亮光的球体,直径多在20cm左右,最大直径可达数米,以每秒数米的速度,在空气中飘行或沿地面滚动.这种雷存在时间为3—5s左右时间虽短,但能通过门、窗、烟囱进入室内这种雷有时会无声消失,有时碰到人或牲畜或其它物体会剧烈爆炸,造成雷击伤害.1.2。
4 雷电侵入波 当雷击架空线路和或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路或管道向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雷电侵入波,称为雷电侵入波. 雷电侵入波的电压幅值愈高,对人身或设备造成的危害就愈大1.3 雷电的威力及危害雷电电流平均约为20000A甚至更大,雷电电压大约是1030 v, 一次雷电的时间大约为千分之一秒, 平均一次雷电发出的功率达2Х1013 W(200亿千瓦). 雷电放电过程中,可能呈现出静电效应、电磁效应、热效应及机械效应,对建筑物或电气设备造成危害;雷电流泄入大地时,在地面产生很高的冲击电流,对人体形成危险的冲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人直接遭受雷击,必死无疑1.4 雷电入侵途径 雷电直接击在变电所设备上,这种情况几率比较小,因为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安装独立的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 雷电可能沿着电源线入侵,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到变电所,如避雷器动作,则是避雷器残压叠加两倍后,通过所用变的电磁感应耦合到低压网络,使微机保护、综合自动化的电源模块损坏的此时,低压电网过电压的幅值主要与避雷器的残压,避雷器与变压器距离和避雷器接地引下线的长度有关 雷电可能沿着通讯线入侵,雷电引起的过电压在通信线路与设备之间有一定电位差直接作用于串行通信口,根本原因是在10KV低压电源侧缺少必要的防雷保护措施,特别是缺少相应电压等级的避雷器保护,使低压网络中的雷电过电压得不到有效的限制。
同时,雷电对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又沒有与其他电源分离,或采取特别的防止雷电干扰的措施而使雷害事故发生.1.4.1 对各种雷击的解决方案 直击雷: 对于直击雷主要是采用避雷针、避雷器、避雷线和避雷网作为接闪器,然后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地把雷电流引入大地 感应雷: (1)等电位连接:均衡电位使变电所内的各个部位都形成一个相等的电位,即等电位若变电所内的结构钢筋与各种金属设置都能连接成统一的导电体,变电所内当然就不会产生不同的电位,这样就可保证变电所内不会产生因电位不均衡所产生的反击和危及人身安全的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对防雷电电磁脉冲干扰微电子设备也有很大的好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最具有实现等电位的条件,因为其内部结构钢筋的大部分都是自然而然地焊接或绑扎在一起的为满足防雷装置的要求,应有目的地把接闪器与梁、板、柱基础可靠地焊接、绑扎或搭接在一起,同时再把各种金属设备和金属管线以及局部等电位预留金属装置与之焊接卡接在一起,这就使整个建筑物成为良好的等电位体 (2)建筑屏蔽:对于变电所内部的重要设备、设施,如大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机,RTU、载波机等,应对建筑物采取屏蔽措施,用金属网箔壳、管等把保护对象包围起来,将闪电形成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阻隔起来,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3)线缆屏蔽:电源线、信号线要进行屏蔽,并采取适当的布线方式防止电磁脉冲干扰,在全线电气连通的情况下,把线路两端的金属屏蔽线缆进行良好的接地.针对架空电力线由站内终端引下后应更换为屏蔽电缆;室外通信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要接地;对于既有铠带又有屏蔽层的电缆,在室内应将铠带与屏蔽层同时接地,而在另一端也要同时接地.电缆进入室内前水平埋地10m以上,埋地深度应大于0。
6m;非屏蔽电缆应穿镀锌铁管并水平埋地10m以上,铁管两端应接地雷电侵入波:(1)在变电所的低压侧安装相应电压等级的泄流型避雷器进行保护对110kV低压网络要根据所带负荷情况,在各主要用电设备或每一分支线路加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进行保护.(2)把向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供电的电源与其它办公和生活电源分开,单独采取专用的变压器供电,或采用隔离变压器进行隔离对向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供电的低压电源线路要采用电缆供电,最好采用屏蔽电缆,防止在变电所近区雷电活动时,在低压电源网络上产生感应雷过电压危及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安全. (3)对变电所的中性线,要在变压器处接地并在低压网络各分支处重复接地,防止在雷电活动时,中性线带高电压,或雷害故障时中性线断线,相电压升高到线电压,烧坏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模块. (4)对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加装浪涌保护器,雷电浪涌保护器利用电感、电容和避雷器组成浪涌吸收单元,能吸收和滤掉高频雷电脉冲,限制雷电过电压,能有效地保护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使其免受雷电过电压的破坏。
1.4.2 接地 良好的接地是防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地电阻值越小,过电压值越低因此,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接地电阻 (1)安全接地:使用交流电的设备通过黄绿色安全地线接地,这里包含所有用电设备的机壳,金属框架及传输的金属管道等. (2)雷电接地:设施的雷电保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避雷针通过引下线与接地系统相连组成该接地系统通常与用做电源参考地及黄绿色安全地线的接地是共用的 (3)电磁兼容接地:出于电磁兼容设计而要求的接地,包括: 屏蔽接地: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屏蔽,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须接地 滤波器接地: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当滤波器不接地时,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起不到旁路的作用雷电对自动化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人们对低压电源网络的防雷不重视.在变电所低压网络缺少必要的防雷保护措施,存在有较多的漏洞和缺陷,使低压电网的雷电过电压得不到有效限制,对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电源造成了严重干扰和破坏,从而影响了微机监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
15 雷击电子设备的途径及其原理雷击过电压损坏设备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雷电直击,另一种受感应雷影响所致.据统计电子设备受雷电直击而损坏的机率很小,而绝大多数损坏为感应雷造成,雷电行波通过传输信息的电路线传至电子设备使其某些电子元件受损还有一种情况值得重视的是电子设备附近的大地或其他设备的接地体,因受直击雷引起的电位升高,会使电子设备造成反击,使之对地绝缘击穿.根据传统经验电子设备的地线与电源设备的地线分开设置是减少这种雷电侵入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凡联结有输人或输出线路的电子设备应考虑以上三条侵入途径不论那种途径侵入的雷击过电压加在电子设备上冲击引起两种过电压,一种是:使平衡电路某点出现超过允许的对地过电压,称为纵向过电压,地电位上升引起的反击也属于从地系统侵入的纵向过电压;另一种是平衡电路线间或不平衡电路线对地出现的过电压称为横向过电压使用对称传输线的设备,横向过电压是因线路两线间存在不同的纵向过电压;或因纵向防护元件放电性能的分散性(如动作时间有快慢的差别)是造成横向过电压的原因,如果在平衡线路上的两个纵向防护元件,其中一路故障或失效这就造成了横向过电压的极限情况.对不平衡电路如对连接同轴电缆的电子设备其纵向过电压即横向过电压。
雷电冲击过电压可导致绝缘击穿,也可产生过电流进行纵向雷击试验的目的,在于检验设备在纵向过电压下元器件对地的绝缘横向雷击试验则是检验两线间出现冲击过电压时设备耐受冲击的能力 电子元件受雷击损坏的情况,概括起来不外下列三种:(1)受过电压损坏的,如电容器、变压器及电子元件的反向耐压.(2)受过电压冲击能量损坏的,如二极管PN结正向损坏,冲击危险程度在于流过元器件的过电流大小和持续时间,即能量大小.(3)易受冲击功率损坏的,对元件的危害决定于冲击电压峰值和由此而产生的过电流6雷电日和雷电小时为了表征不同地区雷击活动的频繁程度,通常采用年平均雷电日作为计量单位我国亦是如此雷电日是指该地区一年四季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以上雷声就算一个雷电日由于不同年份的雷电日数变化较大,所以要采用多年平均值—年平均雷电日要做好防雷保护工作,还要注意观察当地雷电活动季节的开始和终了日期,我国南部雷电季节从2月开始.长江流域一般在3月,华北、东北在月,西北较迟到5月01月以后,除江南以外,雷电活动就几乎停止了雷电日和雷电小时的统计,并没有区分雷云之间的放电和雷云对地的放电实际上云间放电远多于云地放电.雷电日数越多,云间放电的比重越大云间放电与云地放电之比,在温带约为1。
5-30,在热带约为3-6对防雷保护设计研究更有实际意义的,还是雷云对地放电的年平均次数可惜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比较充分可靠的统汁资料,观测手段也还未能准确区分出对地雷击.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和强烈程度,由地面落雷密度来表示. 是指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实际上,值与年平均雷电日数有关.一般,较大的地区,其值也较大关于地面落雷密度与雷电日数的关系,我国《标准》推荐采用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1980年提出的以下关系式: (1.1)式中:为每年每平方公里地面落雷数:为雷电日数;由此可以推得: (1.2) 根据式(12),对=40的地区,按我国《标准》取值=0第2章 变电站的防雷设备21 避雷针 为免遭直击雷破坏,变电所一般设有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有些峡谷地带变电所则采用避雷线保护其结构均分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防雷原理相同。
为了防止反击,要求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空中距离不小于5m,地中距离不小于3m构架避雷针一般用于110kV及以上,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后与主地网连接 微波塔也是一种独立避雷针对于所内设有微波塔的,规程规定微波塔必须与通信室地网连接通讯室和主控室地网一体,雷电流通过主控室地网泄放按前面分析,如果高压配电室、主控室、通讯室内保护、监控、计量表、RTU等接于相距较远的地网,且之间又有电的联系时,所内电子设备遭受的反击机率更大 避雷针的年雷击次数,可按经验公式N= 0015 ·n·k(l+5h)(b+5h)计算其中n为年雷暴日数,K为校正系数金属结构取2l、b、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按该式在年雷暴日为40的地区,35kV室外终端变电所,母线构架5.5m高,受雷击概率为每年0000454次,而加1根30m高避雷针后,则每年将受0027次雷击如果一个变电所有4根针,每边相距50m,雷击概率则为0048次/年. 避雷针大大增加雷击概率,使得依附于一次设备的目前正在大量更新的保护、监控、综自及通讯等微电子设备感受雷害的机率大大增加,损坏方式也多种多样,使电力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2 避雷器 避雷器的作用是限制过电压以保护电气设备.为了防护感应雷和输电线路的雷电侵入波的危害,变电所采用了避雷器。
以前装设的避雷器大多为装路端的管型避雷器和装在母线、设备处的阀型避雷器,目前均由性能更好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所取代1 避雷器的种类 从组合结构分;现在市场上的避雷器有几下几种: 1) 间隙类;开放式间隙、密闭式间隙 2) 放电管类:开放式放电管密封式放电管 3) 压敏电阻类:单片、多片 4) 抑制二极管类 5) 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组合类:简单组合、复杂组合 6) 碳化硅类 按照其保护性质有可以分为:开路式避雷器、短路式避雷器或开关型、限压型; 按照工作状态(安装形式)又可分为:并联避雷器和串联式避雷器2.2 各避雷器的特点 1、开放式间隙避雷器: 间隙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弧放电技术,当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击穿空气电弧在电极上进行爬电 优点:放电能力强,通流量大(可以达到100KA)漏电流小 热稳定性好 缺点:残压高,反映时间慢,存在续流 工艺特点:由于金属电极在放电时承受较大电流,所以容易造成金属的升华,使放电腔内形成金属镀膜影响避雷器的启动和正常使用放电电极的生产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外一些避雷器生产企业,,电极的主要成分是钨金属的合金 工程应用:该种结构的避雷器主要应用在电源系统做B级避雷器使用.但由于避雷器自身的原因容易引起火灾,避雷器动作后(飞出)脱离配电盘等事故。
根据型号的不同适合与各种配电制式 2、密闭式间隙避雷器: 现在国内市场有一种多层石墨间隙避雷器,这种避雷器主要利用的是多层间隙连续放电,每层放电间隙相互绝缘,这种叠层技术不仅解决了续流问题而且是逐层放电,无形中增大了产品自身的通流能力. 优点:放电电流大 测试最大50KA(实际测量值)漏电流小 无续流 无电弧外泻 热稳定性好 缺点:残压高,反映时间慢 工艺特点:石墨为主要材料,产品内采用全铜包被解决了避雷器在放电时的散热问题,不存在后续电流问题,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电弧的产生,且残压与开放式间隙避雷器比较要低很多 工程应用:该种避雷器应用在各种B、C类场合,与开放式间隙比较不用考虑电弧问题根据型号的不同该种产品适合与各种配电制式 3、简单组合避雷器: 组合式避雷器典型结构是N-PE结构形式,这种避雷器与单一结构的避雷器相比,综合了两种不同产品的优点,而减少了单一器件的缺点 优点:通流量大 反应时间快 缺点:残压相对较高 工程应用:仅在N—PE制式使用的避雷器,适合电压波动率较大地区使用 4、复杂型组合式避雷器 :这种避雷器充分发挥各种元器件的优点,再结构上一般使用数量较多的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这种结构的避雷器一般具有较高的通流能力,且残压较低。
行业内也称这种结构的避雷器为一体化避雷器 优点:通流量大 反映时间快 残压低 无续流 热稳定性好 缺点:无声音报警 无计数器 工艺特点:一体化避雷器的电路结构紧凑,充分发挥了氧化锌电阻反映时间快的特点,有结合了气体放电管具有较高通流能力的优点在电路上避雷器使用了较多的氧化锌电阻来提高整体避雷器的通流能力,用气体放电管作为备用放电通道基于这种完善的电路结构使避雷器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5、碳化硅避雷器(阀式避雷器): 碳化硅避雷器主要应用于高压电力防雷,目前仍是电力系统使用率较高的电力防雷产品.由于雷电侵入波主要对35kV以下系统危害较大,变电所着重对35kV和10kV线路入侵波进行防护对35kV架空进线,一般是采用进线段1~2km的架空避雷线配其两端的管型避雷器进行防护对10kV线路,则每条进线均采用一组阀型或氧化锌避雷器进行防护对3~10kV配电变压器,一般只规定了高压侧采用阀型避雷器的保护,对多雷区外送的Y/Y0连接的变压器的只规定了装设以防变波及低压侧雷电入侵波击穿变压器高压侧绝缘的避雷器6、氧化锌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过电压保护器.由于其核心元件采用氧化锌电阻片,与传统碳化硅避雷器相比,改善了避雷器的伏安特性,提高了过电压通流能力,从而带来避雷器具特征的根本变化。
避雷器是电力系统中主要的防雷保护装置之一,只有正确地选择避雷器,方能发挥其应有的防雷保护作用优点:无间隙 通流容量大 体积小 重量轻 结构简单 运行维护方便 使用寿命长 2.3 变电所建筑物的防雷室外变电所的建筑物一般有高压室、主控室、通讯室以及部分附属住宅楼办公楼等按建筑物防雷等级划分,变电所生产性建筑物一般被划分为第三类工业建筑由于设计时一般将此类建筑物置于变电所避雷针保护范围,因此除通讯室按相关标准进行过防雷处理外,其它部分因不设屋面避雷针和避雷带,故均压带以及利用建筑物钢筋作分流线和组成法拉第笼屏蔽网等措施均未采用对于防雷电波入侵,引入建筑物内的缆线等一般均通过与接地网连成一体的电缆沟支架和电缆竖井支架引入,且部分电缆作了两端屏蔽接地处理 因变电所建筑物未考虑直击雷泄流通路,其地网处理一般是与所内主接地网相连虽然许多规程中分出了防雷地、交流地、直流地、保护地、数据地,但是执行起来很不易,一是条件苛刻,场地狭小; 二是所用设备规模不大,没有必要分得太清,于是造成了事实上的联合地网现代研究认为,这种联合地网经济有效,并且可以解决各地网在内外过电压时产生的电位差,造成对耐受水平低的电子设备的反击。
不过联合地网必须通过合理布置接地线和等电位处理技术及装置本身的电磁兼容防护来解决设备的安全问题第3章 变电站的防雷区及系统设计原则变电所传统防雷措施对高压电气设备的防护是有效的,但对电子设备的防护并不恰当,为了适应智能化变电所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原定防雷措施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防范采取措施的原则是分区防护、三级过压保护、多重屏蔽、均衡电位、浮点电位牵制.根据1992年国际建筑物防雷会议上IEC/TC81中提出的防雷保护区的新概念,对变电的的防雷化分为三个区进行分级防护,根据设备的敏感性和重要性进行加强屏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雷击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感应过电压,侵入波过电压、地电位反击,雷电二次效应等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重点是感应雷. 对变电所电子设备的防雷应分区分级防护,引雷、分流、散流、屏蔽、均压、隔离、限幅、嵌位、滤波相结合,充分利用当代先进技术,根据电子设备工作特点选用低压避雷器,如高频避雷器、数据避雷器、放电管、硅瞬变二极管、瞬态过电压保护器、组合式避雷器等,将整个系统的雷电防护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考虑,全方位保护,将雷害事故和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变电所的防雷设计总的原则应做到选型设备先进,保护系统灵敏、安全、可靠,设备维护方便。
针对雷电侵害的3种形式,进行变电所的防雷设计,其中防直击雷和雷电波侵入是主要任务. 3.1 第一级防护区的处理措施第一级防护区为全所范围内的高压设备部分和高压线路的进线段保护范围主要措施为独立避雷针、构架避雷针、架空避雷线、高压避雷器、设备引下线、主接地网和微波塔及其接地其主要任务为引雷、泄流、限幅、均压,完成基本的防雷功能由于避雷针的采用增加了雷击概率,感应雷对电子设备的危害机率增加为了减轻雷击感应幅射,有些工程采用了带屏蔽作用的引下线,有的采用多条引下线分流,这些措施均可起到一定作用另外有些变电所以前选用了导体消雷器、半导体消雷器、少长针消雷器等多种类型的无源消雷器其评价褒贬不一,不过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消雷器的保护范围至少与同等高度避雷针一样对于消雷器的运行,只要其接地满足防雷规范要求,空间和地中安全距离以及保护范围满足规程要求,就应当继续使用作好观察记录如能够消雷或部分消雷,都将会对电子设备有益一级防过电压区防护措施:(1)对主接地网的接地电阻、接地网之间的连通、设备的接地引下线进行大电流测试;(2)逐级分别泄流,微波塔加装独立接地体,独立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小于5Ω,如果微波塔或独立避雷针与主接地相接,微波塔与主接地网的连接点距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地网的连接点的距离大于15m,以使其在遭雷击时主要通过自身的接地极泄放雷 电流,尽量少地波及到其它设备;(3)均匀地网系统电压,各个设备区之间建立良好的等电位接地,各设备区之间连接良好,主控室的低压控制部分加装均压带,使各点的接地为等电位。
防护位置: 据 IEC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中的雷电保护区域的划分原则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应在不同保护区的交界处 , 对于此网络即第一级防护应设在交流母线处在两根母线上各加装一个同型号的B 级三相电源避雷器安装位置: 交流母线 (机柜内) 3.2 第二级防护区的处理措施第二级防护区包括进出变电所管线、二次电缆、端子箱、所用电系统及微波天馈线其主要任务是防感应雷过电压和侵入波过电压的传递,以及危险电位内引外送二级防过电压区防护措施:(1)加强屏蔽,将进入变电站的电缆线全部使用屏蔽电缆,并将屏蔽层可靠接地;(2)对低压电源限制,对低压供电电源加装金属氧化锌避雷器或加装电源电压瞬变抑制器,限制电源电压的抬高,加装隔离变压器;(3)将微波馈线的屏蔽与微波塔实现两点以上相接安装位置: 空气开关 (机柜内) 2.1 进出所管线的处理进出所管线包括水管、煤气管、热力管、电源线、纵联保护导引线、信息传输线等进所金属管类均应直埋进所,并与地网分几处连接,且宜在进所前经绝缘管道隔离后引入所用电源一般不外送,如内引应经隔离变压器引入,引入前穿管直埋15m进所仍采用纵联导引线保护的,导引线应按部颁反措经隔离变压器后引入,进所部分穿管直埋。
进出所的信息传输线缆应穿管直埋入所并经保安单元或相应的数据避雷器后引入机房有金属线的光缆穿管直埋入所先经接地汇接排后才能引入机房接地的波导管本身具有良好的防雷作用,不需加避雷器,按规程沿路接地即可,对同轴电缆天馈线应加装相应高频避雷器,避雷器的地线就近与机房的接地汇接排相连.3.2.2 二次电缆及端子箱直接与电子设备屏柜和装置相连的控制信号电缆、电流、电压回路电缆都应该采用屏蔽电缆,且屏蔽层金属保护层及备用芯均应两端接地.端子箱及断路器机构箱、汇控柜等不管内部是否安装电子设备均应避开避雷器或构架避雷针的主要散流线接地3.2.3 所用电系统的保护电子设备雷害事故大多与电源相关一方面是防护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从所用电入侵的雷电波能量足够大,经几级高压泄放仍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根据国标(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对微电子设备的供配电系统应采取三级过电压保护三级分别为所用变低压出口,所用电配电柜各分路出口,各设备UPS电源出口. 低压配电系统避雷器一般以MOV(金属氧化物可变电阻)为主MOV失效率较高,虽说经改进后的MOV通流容量越做越大,且有一些产品采用熔断器和温度断开装置予以保护,但仍有损坏,有必要采取三级冗余以增强可靠性。
3.3第三级防护区的主要任务 第三级防护区包括变电所主控室、远动通信机房及全部电子设备其主要任务是多重屏蔽、电源过压嵌位、信号限幅滤波、地电位均压、浮点电位牵制1多重屏蔽 微电子设备工作电压低击穿功率小,靠单一屏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采取多重屏蔽.利用建筑物钢筋网组成的法拉第笼,以及设备屏柜金属外壳、装置金属外壳等逐级屏蔽早期的变电所建筑留下了许多防雷的先天不足,新建的变电所必须按国标(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及邮电部(YD2011-93)《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电力部(DL548-94)《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等要求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天面防雷网及结构钢筋、基础钢筋焊接成一体的网,以及设备特殊要求的金属幕墙组成第一级屏蔽设备屏柜、装置本体订货时必须注明电磁兼容防护等级,使用环境3.2地电位均压室内采用联合地网,设环形地母线、接地汇集线地母线与地网采用多条引下线对称引下连接对于数字地、模拟地等功能地与保护地确实需要分开的,可采用地极防雷器连接.对于电子设备之间电的联系跨度较大的部分,跨越几个防护区的部分,常因地电位不均衡造成工作出错或损害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曾发文制定反措,在变电所主控室电缆层敷设不小于100mm2的铜地网延伸至220kV耦合电容结合滤波器处连接。
这一措施实施以来效果令人满意不仅仅是高频保护,目前就地布置的电子设备与分控室或主控室之间的通信如果采用电的联系,同样会遭遇此问题现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地电位均衡措施3.3.3浮点电位牵制建筑物内金属门窗、玻璃幕墙、吊顶龙骨、灯具等均可能随雷电二次效应危害电子设备,应予就近多点接地以防不测 变电所二次回路直流蓄电池长期为浮点运行为防雷害,应采用直流避雷器和在绝缘监察装置内加装气体放电管3.4 变电所综合防雷措施3.4.1 避雷针对直击雷的防护 为免遭直击雷破坏, 变电所一般设有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 有些峡谷地带变电所则采用避雷线保护 其结构均分为接闪器、 引下线和接地体, 防雷原理相同防护直击雷的主要措施是装设避雷针.避雷针位置要根据变电所的建筑布局、设备分布状况确定.1、单支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r)r=1.5,其中h为避雷针高单支避雷针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当/2时, =(-)p;当 2时, =(15—2)p其中为避雷针在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p 为高度影响系数〈30m时,p=1; 30m</120m时,p=5.5/.以下各式中p 值均为高度影响系数.2、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外侧保护范围按单支避雷针的计算方法确定,两针间的保护范围应按: =-D/(7p)计算,其中为两针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高度,D 为两支避雷针间距两针间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一侧最小宽度=15(-),两针间距与针高之比D/不宜大于53、三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三角形外侧保护范围分别按两支等高避雷针的计算方法确定,如在三角形内最大高度水平面上,各相邻避雷针间保护范围的外侧最小宽度0时,则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全部得到保护4、四支以上等高避雷针所形成的四边形或多边形,可先将其分成2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分别按三支等高避雷针的方法计算.第4章 变电站防雷保护的分类41雷电过电压的保护IEC61312—2指出:“信息设备的主要干扰电磁源是雷电流和电磁场及沿着入户的公共设施流过局部雷电流 和都具有相同的波形根据IEC61312—1的第二章,可以认为雷电流是由首次雷击电流(10/350 )和后续雷击电流(0.25/100)所组成”我们研究的雷电电磁脉冲的属于高频(10KHZ-几百KHZ)的范围,所以工频(50HZ)下的参数及定律已经不适用了由于许多雷击过电压导致的物理现象的物理量都是电流I的函数,例如:,,,我们为了研究雷击过电压需要研究电流的参数,只有随时间瞬态变化的电流(即一定波形的斜三角冲击电流),才具有破坏力。
因此,过电压保护必须考虑到如何抑制(或分流)10/350波形的雷电流在IEC标准中说明,用8/20 试验的过电压保护器其通流能量仅为以10/350 波形试验的过电压保护器的1/20.其后应有第二级、第三级、乃至第四级的精细保护各级之间的能量配合、解耦措施是必须的4.2 变电站雷击电流的防护 根据IEC1024—1:1993的表3规定,雷击电流的电荷在实践中应采用(10/350)的波形作为雷击电流的测试脉冲,在该标准中还规定了雷击电流的三个等级和防护效果: 第一级:200KA,10/350按此防护,防护效果可达98% 第二级:150KA,10/350按此防护,防护效果可达95%第三级:100KA,10/350按此防护,防护效果可达90%雷击电流和幅值概率IEC标准公布如下: 虽然只有1%的雷电会达到200KA的雷电流幅值,但变电站及其通信系统等对不间断工作的要求相当高,应按第一级考虑由于变电外部防雷设施的引下线与建筑物自身的总和电感的分流和电磁场自身辐射衰减,IEC规定有50%的雷电能量会由外部防雷装置引入大地,剩余的100KA将会对周围导体形成干扰、感应电压这些雷击感应电流将会根据电网的类型按照电源传输线的线数平均分布。
例如: 单相电源每相50KA,TN—C—S和TT网每相25KA,TN-C每相33KA…43 变电站对最大冲击电压和残压的防护 IEC规定使用波型为12/50的冲击电压作来雷击过电压的测试脉冲,由于我国的电源行业的开关电源及逆变电源主振晶体管的绝缘耐压行业标准为550Vdc,一般厂家考虑到中国电网正向10%的波动,那么对于被保护的设备的输入电压的保护,要求过电压保护的末级残压要求在600v左右而进口的电源一般可以达到900-1000vIEC因此结论为只有分级保护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根据被保护设备的不同的安装位置和耐压程度,一般采用三级保护一般,采用B类加C类保护的两级保护配置, 残压可降为900Vdc,采用B加C加D的三级保护残压可降到600伏4 变电站微波机房的接地保护经过现场的勘察,微波机房有三个设备机柜,低压配电柜和整流器位于另外一个房间,相距15米以上,地线分别引至不同的接地点.建议:1、在微波机房设一个地基准点,有基准点引一35地线到公共地; 2、将三个机柜用16地线连接起来,然后分别引一地线到基准点形成等电位联结;3、低压配电柜和整流器的等电位联结同微波机房这样进行等电位联结,以达到消除建筑物和建筑物内所有设备之间危险的电位差并减小内部磁场强度。
由于基站地板下的等电位连接带与建筑物主钢筋多重连接从而建立了一个三维的、法拉第金属笼的连接网络在此网络中通过提供多条并联通路,因其具有不同的谐振频率,由大量的具有频率相关性阻抗的各条通路组合起来,就可以获得一个在所考虑频谱范围内具有低阻抗的系统5 变电站配电箱的保护在低压配电输入端,我们采用防雷器MC 50系列和再加一条专用接地电缆直接连接到均压等电位基准点达到分流的目的,同时由于并联电感小于其中最小的一个电感,也进一步减小了感应过电压.这样可将125KA,10/350的雷电流大部分泄入大地,并将剩余的能量衰减为8/20的浪涌冲击电流经过保护,系统残压仅能达到800V,设备能承受该电压的冲击从整流器到设备有大约15米的距离,这段距离所感应的电压超过设备承受电压,因此需在设备输入端加一个防雷器V20—C系列产品,确保系统残压在800V以下4.6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配置原则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配置原则是:在有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系统的中性点不允许失地,且必须保证其有效(,为零序电抗,为正序电抗).对不接地的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因绝缘水平的要求,通常接有相应的避雷器及保护间隙,所以,中性点保护间隙的配置应从继电保护和过电压保护两方面考虑。
4.6.1 并联间隙的特性 装并联间隙的初衷是防止避雷器在内部过电压下动作时因承受不住过电压而爆炸,损坏主变压器及附近设备,因而要求间隙的配合特性是:在雷电过电压作用时,避雷器动作,间隙不动作;在内部过电压作用时,避雷器不动作,间隙动作两者的分工是清晰的间隙要满足动作值和不动作值两个条件,这对220 kV变压器中性点来说易办到,而对110 kV变压器中性点则较难.以往只按电力试验单位提供的间隙尺寸装配,并不要求再做试验而试验室提供的数据是分别在施加工频电压和雷电波的情况下测试到的,与实际运行工况相差很大在多雷区,变电所近区线路单相接地时,大气与内部过电压往往同时出现,叠加后传递到并有间隙的中性点,此时的过电压既不是纯工频的过电压,也不是标准雷电波,在试验室得出的两项独立的数据很难代表所遇到的真实情况另外,空气间隙受气象条件、电极形状及本身放电电压的离散性的影响,可靠性较差6.2 中性点间隙与继电保护 110 kV及以上电网是有效接地系统,今日的电网结构通常由220 kV变电所以辐射状向110 kV变电所供电110 kV接地系统的中性点设置在220 kV变电所的220 kV/110 kV降压变压器上,是零序电抗的主通道,是系统有效性(X0)的主导成分,是不允许失地的。
不管站内有几台主变压器,至少应有1台变压器的110 kV中性点必须接地运行,并且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第4.1.1条指出:“应避免110 kV及220 kV有效接地系统中偶然形成局部不接地系统,并产生较高的工频过电压但这并不能保证110 kV系统会永远不失地,当下述情况出现时,仍需有中性点保护间隙:1、有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的220 kV降压变电所(一般为并列运行),按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当110 kV中性点接地运行的主变压器发生内部故障跳闸后,剩下一台中性点不接地的变压器继续运行,会形成失地系统,此时应立即合上另一台没有接地运行的110 kV中性点接地刀闸,使系统恢复接地,这就是现场运行规程和调度规程中防止失地的具体措施.而在110 kV中性点接地刀闸合上之前(一般认为是几分钟)又相继发生单相接地时(机会极少),靠另一台变压器供电的不接地的主变压器110 kV中性点保护间隙击穿,仍等效于接地系统故障线路的主保护仍然会瞬时动作跳闸,电源端的零序电压和间隙保护的零序电流仍有后备作用文献[1]2.3.9.2条规定:“中性点装设放电间隙时,应按2.38条的规定装设零序电流保护,并增设反应零序电压和间隙放电电流的零序电流电压保护。
当电力网单相接地且失去接地中性点时,零序电流电压保护约经过05 s时限动作于断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保证了原配置的继电保护按有效接地系统的正常程序动作2、通过110 kV变压器低压侧与主网相连的地方电源,因某种原因110 kV侧与主网解列后会形成局部的失地系统,此时的变压器已成为电源端的升压变压器,必须合上中性点接地刀闸,程序同上.其间110 kV中性点再发生单相接地时,就要靠变压器中性点保护间隙击穿,才能使独立的110kV系统中性点不失地当主保护或开关拒动时,主变压器近后备作出反应文献[2]4.214.2条规定:“对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主网终端变电所,如果变压器的中性点不直接接地,且负荷侧接有地区电源,则变压器还应装设零序电压和间隙零序电流解列装置,三倍零序电压定值一般整定为10~15 V(额定电压为300 V),间隙零序电流一次定值为40~100 A,保护动作后带0.3~0.5 s延时,跳地区电源联络线路的断路器靠保护间隙最大限度地维持有效接地系统运行7 单相接地时的工频电压 单相接地发生在终端变电所110 kV母线上时,110 kV变压器感受到的零序电压最高 ,等值零序电抗也最大。
有效接地系统以X0/X1小于3为界,并不是说一定等于3,不同地区电网及每个变电所有着不同的X0/X1值,且差异很大,变压器中性点处的过电压水平自然也不一样.115 (为系统的额定电压,本计算取=126 kV)和X0/X1=3取极值,使估算裕度过高,有时会将过电压值推向避雷器所能承受的电压的边缘,严格的电压管理和先进的电压调整手段都不会使电压达到126 kV可以看出110 kV变压器中性点的X0/X1值在0.6135~2.0682之间,稳态和暂态过电压在17.07~37.00 kV及25.61~5679 kV之间,远低于变压器中性点绝缘的工频耐受电压.48 变电所配电变压器的保护 雷击损坏配变过去单纯认为是雷电波进入高压绕组引起,实际上这种认识带有程度的片面性.理论分析和实际试验表明:配变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配电系统遭受雷害时的“正反变换”的过电压引起,而反变换过电压损坏事故尤甚现就正反变换过电压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讨论配变的防雷保护 4.81 正反变换过电压 正变换过电压当低压侧线路遭受雷击时,雷击电流侵入低压绕组经中性点接地装置入地,接地电流在接地电阻上产生压降这个压降使得低压侧中性点电位急剧升高.它叠加在低压绕组出现过电压,危及低压绕组.同时,这个电压通过高低压绕组的电磁感应按变比升高至高压侧,与高压绕组的相电压叠加,致使高压绕组出现危险的过电压。
这种由于低压绕组遭受雷击过电压,通过电磁感应变换到高压侧,引起高压绕组过电压的现象叫“正变换”过电压 反变换过电压当高压侧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通过高压侧避雷器放电入地,接地电流在接地电阻上产生压降这个压降作用在低压侧中性点上,而低压侧出线此时相当于经电阻接地,因此,电压绝大部分加在低压绕组上了又经电磁感应,这个压降以变比升高至高压侧,并叠加于高压绕组的相电压上,致使高压绕组出现过电压而导致击穿事故这种由于高压侧遭受雷击,作用于低压侧,通过电磁感应又变换到高压侧,引起高压绕组过电压的现象叫“反变换过电压”8.2 变压器不同接线对正反变换过电压的影响 接线: 当低压侧线路落雷时,雷电流进入低压侧的两个“半绕组”中,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每个铁心柱上的磁通正好互相抵消,因而也就不会在高压绕组中产生正变换过电压在高压侧线路落雷时,实际上由于变压器结构和漏磁等原因引起磁路不对称,因而磁通不可能完全抵消,正反变换过电压仍然存在,但是较小,可认为有较好的防雷作用 接线:这种接法的变压器是我国的一种标准接线它有很多优点:①正常时能保持各相电压不变,同时能提供380/220V两种不同的电压以满足用户要求;②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可避免另两相电压的升高;③可避免高压窜入低压侧的危险.因此,配电网中几乎所有配变均采用此种接法. 接线配变的防雷保护,高压侧装设避雷器以防止雷击过电压。
在配变高压侧装设避雷器,能有效防止高压侧线路落雷时雷电波袭入而损坏配变,工程中常在配变高压侧装设FS-10阀型避雷器 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后避雷器接地线应与变压器外壳以及低压侧中性点连接后共同接地,以充分发挥避雷器限压作用和防止逆闪络.低压侧装设避雷器以限制正变换过电压 4.8.3 避雷器安装的具体要求 避雷器应安装在高压熔断器与变压器之间 避雷器防雷接地引下线采用“三位一体"的接地方法即避雷器接地引下线、配电变压器金属外壳与低压侧中性点这三点连在一起,然后共同与接地装置相连接 在多雷区、在变压器低压侧出线出处应安装一组低压避雷器 4.8.4 防雷接地装置的形式及其电阻的算法⑴ 接地装置的形式接地装置一般可分为人工接地体装置和自然接地体装置人工接地体装置有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以及既有水平又有垂直的复合接地装置,水平接地一般是作为变电所和输电线路防雷接地的主要方式;垂直接地一般作为集中接地方式,如避雷针、避雷线的集中接地;在变电所和输电线路线路防雷接地中有时还采用复合接地装置对钢筋混泥土杆、铁塔基础、发电厂、变电所的构架基础等等我们称之为自然接地装置⑵ 接地体的选择人工接地体的规格,水平铺设的接地体可用圆钢、扁钢,垂直接地体可用钢管、角钢,接地体和接地引线的截面应不小于下表所列规格。
此外还应该从实际施工的角度来选择如人工接地体常采用直径50mm、长度250m的钢管因为从埋设方便来考虑,比直径50mm更小的钢管由于机械强度较小,容易发生弯曲,不适宜采用机械方法打入土中.直径大于50mm,从实验结果来看性能改善的有限,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并不合算.表4—1 钢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种类规格及单位地上地下屋内屋外圆钢直径(mm)6810扁钢截面(mm)厚度(mm)484484484角钢厚度(mm)2.534⑶ 变电所的防雷接地变电所内需要有良好的接地装置以满足工作、安全和防雷保护的接地要求.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安全和工作接地要求敷设一个统一的接地网,然后再在避雷针和避雷器下面增加接地体以满足防雷接地的要求人工接地网的外缘应闭合,外缘各角应做成圆弧形,圆弧半径不宜小于均压带间距的一半.接地网内应铺设水平均压带接地网的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6m,有条件的埋设在1m以下北方冻土区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接地网可以采用长孔网或者方孔网,但方孔网的均压,特别是在冲击电流作用下的均压效果要好的多接地网的均压带可采用等间距或不等间距的布置. (a)长孔 (b)方孔图4—2 接地网示意图接地网构成网孔形的目的,主要在于均压。
接地网中两水平接地带之间的距离,一般可取为3~10m,然后校核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后给予以调整第五章 城西110kV变电所防雷接地系统设计5.1城西110kV变电所及环境气象条件城西110kV变电所长70.5m宽620m建筑物高7m城西110kV变电所电压等级为110/35/10kV,通过4回110kV线路与系统相连,通过6回35kV线路向临近的接触网供电进线选择LGJ-185/30型钢芯铝绞线,避雷线采用GJ-35型镀锌钢绞线变电所所在地环境条件:①环境温度: —42℃~+35℃.②最热月平均温度35℃③相对湿度:月平均≤90%,日平均≤95%④海拔高度:﹤1000m.⑤地震烈度:不超过8度⑥风速:≤25m/s.⑦年平均雷暴日:40天⑧当地的电阻率为变电站规模:变电站性质:110kV变电站.变电站土建面积:62.0×705m2(包括站区围墙).变压器:两台三绕组变压器连接组别 YN,yn0,d11 出线规模:110kV出线4回,向北架空出线;35kV出线6回,向东架空出线;10kV出线通过电缆沟均由本所南侧出线5.2 城西110kV变电所的直击雷防护方案及计算5.21直击雷防护方案变电所对于直击雷的保护一般采取装设避雷针和采用沿变电所进线段一定距离内架设避雷线的方法解决,其作用是将雷电吸引到避雷针(线)本身上来并安全地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保护了设备。
为免遭受雷击,所有被保护设备均应处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当雷击避雷针时,避雷针对地面的电位可能很高,如它们与被保护电气设备之间的绝缘距离不够,就有可能在避雷针遭受雷击后,使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之间发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反击.此时避雷针仍能将雷电波的高电位加至被保护的电气设备上,造成事故不发生反击事故的避雷针与电气设备之间的距离称为避雷针与电气设备之间防雷最小距离由以上原则,再考虑到城西变电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