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书愤教案及反思 书愤教案

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04KB
约9页
文档ID:136108479
书愤教案及反思 书愤教案_第1页
1/9

书愤教案及反思 书愤教案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XX为你带来《书愤》教案及反思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利用典故等表示情感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经过景和情的关系的把握从而提升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2、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关键: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情和景的关系;  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示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 导入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她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期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所以她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能够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通常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尤其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她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她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她一直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她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所以,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朗诵指导:  学生试读,老师指导朗诵  前两联回想过去,抒写她的抗敌理想,“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气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以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感情基调:前四句 昂扬的情绪 ; 后四句 深沉的忧愤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诵是体味诗歌情味的主要一环,不可忽略  五. 合作探究, 鉴赏品味诗歌 :  1.诗歌的首联是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 :此联诗人忆过去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苦,“中原北望气如山”表现欲图收复失地的愿望,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认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有志之士形象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利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么的战斗中去)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中诗人的写作目标是什么?  明确:这是诗的表示方法,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以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她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即使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本诗五六句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即使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一再被贬斥,“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理想陆游不但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和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借典故来说现在,强烈地表现出了“愤”的由来!讲诗人的愤恨之情洋溢其中!  5本诗是一个“愤”贯穿一直?它到底包含哪些感情?“愤”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她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6、综合上面分析,体会此诗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理想,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六、本文利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示诗人的情感的?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关键经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和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现在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讽今,落笔千载以上,意在千载以下  七,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问题:联络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一样?  明确《书愤》和《蜀相》有相同之处,要说不一样,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以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关键是表示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和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和写人友好结合,写景和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和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先回想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终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同之处,但也有部分区分  八,知识积累: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应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含有强烈的战斗性  1、 表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全部,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2、对投降派的果断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初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九,作业:  1.背诵本诗,课外搜集陆诗,加深这方面的认识。

  2.写一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书愤》反思  一、成功的关键所在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情激趣,明确目标;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结果展示,老师总结;拓展提升以练提能”教学四步骤,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导语设计匠心独运,平中见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律,陈慧老师适时地打出“她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她曾有过漂亮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这句精妙的话让学生们猜猜看“她是谁?”,激提议学生学习的爱好  解释题目,提要挈领  解题时陈慧老师紧紧围绕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了解题意后,提要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步骤中来三个问题,集中表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  教学资源的适时引入,提升了资源的价值  有关诗人的介绍,陈慧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陆游生平: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以后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 ,做到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让学生对“文以载道”的观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学生正确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础。

  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在“结果展示,老师总结”这一步骤,陈慧老师将古诗鉴赏思绪整理为:  1、知人论世  2、解题  3、意象意境  4、手法技巧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  二、本节课的些许遗憾  、课外拓展部分应多给学生部分字词的补充,便于疏通文意,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后点一个问题即可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还应多加引导假如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索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好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有些人说,语文是一个素养,一个境界,又有些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些全部是我喜爱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次反思的结束语吧!  书愤教案及反思。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