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一、宏观分析: 总体上看,诗歌鉴赏题这种考查形式主要要求考生从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诗歌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考查了用字分析、思想把握、技巧分析、内容分析、意象理解、诗眼分析、名句赏析和赏析评价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有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所以,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同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到2007年的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考题,其主要的考查方向将集中于以下几点: 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针对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如"诗眼"的赏析和词语的外向锤炼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二、诗歌考察主要有:内容、手法、感情、语言、意境、诗眼、炼字、诗论(暗引) 题型、作者、 体裁、 内容 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两类诗歌特别是后一类诗歌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硬性区分为哪一类题材,即可因写景妙句归为前类,也可因抒情深长化为后一类,因此将这两类诗笼统地称之为写景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 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带着情感修饰词 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寄兴花鸟虫鱼,抒发时空意识,感悟人生哲理,身在江湖,心存朝堂,忧念黎民,不一而足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当前中国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选择这类诗歌的比例越来越多 即事感怀类可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以描述别后思念,可以礼赞母爱的伟大,可以慨叹弱者的命运,可以感伤骨肉的离散,可以寄托游子的愁思,可以感怀佳节的亲情,可以评价诗歌绘画的妙趣,还可以因国乱民伤一掬同情之泪,因报国无门而愤懑不平,因年华流逝而感叹生命短暂,一事无成,也可因年老孤独满怀愁绪等等爱国情、爱民情、恋情、离情、乡情、宦情、友情、亲情、感伤之情不一而足,均可即事而作,借景抒发。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 "比较阅读"方兴未艾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高考命题的与时俱进,可见一斑具体分为:(1)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 (2)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3)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而06重庆则是对思想感情的单一比较,07年浙江卷第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二、复习策略与答题规范 (一)知识储备与积累 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分类(内容上可分为抒情诗、言志诗、明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喻诗、闲适诗等)、句法特点(语序、对仗等)、用典、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
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诗歌鉴赏的术语 (二)解题方法总结 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不外乎三方面:作者借助"什么",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情感"这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象"、"情"、"法"三个字,在这个三字秘诀里:"象"即"意象",也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物";"情"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法"即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而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抓住四大方面,做到一审意象,二品语言,三找表现手法,四品思想感情试具体分析如下: 1.审意象 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简单地说,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化了外界客观事物,作者用这些客观事物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例如张籍《秋思》一诗:"洛阳城时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就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秋风"为思乡营造了氛围,"家书"则是寄托乡思的直接"工具"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意象分为三个方面: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中的现象 (1)人物形象鉴赏 需要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2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杜甫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王维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韦应物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王昌龄 (2)景象鉴赏 需要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表现手法),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物象鉴赏 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或者支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主以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物象以及物象所包含的旨趣、物象所体现的情调、物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澡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折柳"的会义,关键就要理解"柳"这一意象在课文中学过的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句子,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负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微》),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 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而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是很容易引申为"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可以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但是,把握诗歌意象要避免思维定势,如《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化"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后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如果对这 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失误。
2、品语言品语言是要品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如唐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这间的真挚情宜对诗中"秋"字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进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 在品味诗歌语言时,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住住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标"(杜甫《登高》) 悲壮慷慨:这种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表情细如抽丝如:"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特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特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闰意献张水部》)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幽默讽刺:多指诗中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出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3.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简单地说,表现手法就是作者把寄托自己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这也是高考出题者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点宋祁的《玉春楼》这首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巧妙拟人,境界全出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现手法和技巧,因而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和技巧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要考查内容一般而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三类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进而产生的情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设今(用典)、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等各种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正面一侧面"、"实写一虚写"、"动景一静景"、"近景一远景"等不同角度。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 写常见的描写手法还有衬托、虚实结合、抑扬相生等 修辞手法、像比喻、用典、对比、借代、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调零 4、品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说白了,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无非是作者写作的意象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罢了,当然抒发的情感也各有千秋因此,我们要求考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知人论世"有的诗人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有的则是游子思归、念家思亲之意,有的是友宜长存、知音相知之思,不一而足高考命题人若问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让人不难想起思乡之情晏几道的《鹧鸪天》一词,"杜鹃啼鸣"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而对这幅夜景,必须勾起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三)解题要领 1.知人论世,知世论诗 知人论世,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它是意和象的复合体,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就是意境,意境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具因素组成的只有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才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颈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六种意象构成了一幅内肉丰富、生动形象的商旅图,仅两句十字,倾注了作者对商旅的同情心。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如明月就与思乡、思系学生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想象,完全可以领略诗的意境,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席广的艺术内容 3.体味诗眼,解读诗歌诗眼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体现诗作主旨的精彩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大万里 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诗的诗眼 4.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许多古代诗歌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5.巧用术语,做出解答 有了以上四步作为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沉静地顺利回答命题者设计的各种问题了。
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四)抓好答题规范训练,根据设题角度有针对性答题(抓标题、作者、附注) 模式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南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青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了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详见下文) [答题步骤]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步骤三: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模式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上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步骤三: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模式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做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1氛垢:尘埃 第三闻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 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模式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决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步骤一: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步骤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模式六: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状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2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