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最***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0.75KB
约74页
文档ID:1226435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1/7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本学期共有46名同学,通过上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认识多边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平均数运算律是在前三年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小数四则计算能力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平均数三、教学内容:1、计算器;2、用字母表示数;3、运算律;4、认识多边形;图形的密铺5、小数的意义和性质;6、观察物体;7、小数的加减法;智慧广场8、平均数(回顾整理四、教学目标与要求: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用小数的计算解答问题,培养估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2、能综合应用多边形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难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应用题 情感与态度的培养:1、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间接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3、在统计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步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概念教学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加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代数意识;3、把握好动手实践的“度”,开张有效操作活动4、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5、重视小数口算,估算的日常训练6、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进度周次教学内容备注:教学课时1泰山古树—— 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一) 232用字母表示数(二) 加法交换和结合律22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配律44乘法分配律45认识三角形46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7小数的意义48小数的性质49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名数的改写;求小数的近似数410观察物体 小数的加减法(一2211小数的加、减法(二)412平均数413复习第一、二、三、七单元知识414复习第四、五、六、八单元知识415期末总复习416综合复习4单元教学计划 第 一 单元第一单元、泰山古树—— 计算器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解决现实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这是小学阶段教材集中安排认识计算器的内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都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情境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目计算和探索隐含在事物中的数学规律提供帮助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可以看到,认识计算器并进行计算是基础知识,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规律以及其他教学内容,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单元教学内容:认识计算器基本键的名称及功能,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利用计算器探索隐含在事物中的规律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单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教学规律单元教学措施:1.认识计算器要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2.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3.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4.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5.计算器教学不能影响以后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教学课时数:2课时课时教案课题泰山古树—— 计算器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1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1.看课本2页的第一个红点部分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 什么时候借助于计算器进行计算?(2) 借助于计算器进行计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3) 计算器的各基本按键的名称和功能是什么?三、先学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预习,有学习障碍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小声的讨论四、后教1、认识计算器(1)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别的同学进行补充和纠正2)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2、使用计算器,交流方法A、试试开机关机并介绍按什么健还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互相说一说B、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C、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认识清零键 ——AC键3、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计算吗?怎样才能很快的算出来呢?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师:你能列出算式吗?怎样计算?让学生用口算或笔算。

3449+527+1640=计算中有什么感觉?师:有没有快速、简便的计算方法?生:可以用计算器算4、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列出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10891÷2505、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计算器计算?列举实例6、你会用计算器计算3000-128×6吗?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应该先算乘法(1)演示计算过程(2)介绍科学计算器:自动先乘除后加减7、计数器有什么好处?计算起来快速、简便五、当堂训练:1、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2、男生女生大比拼◆第一组:男 17+83= 62-12= 1000×5=第二组: 女 7865+3497= 835×23= 1305÷45=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 ◆第一组:女 25+75 = 88 -18 = 1000×5 =第二组:男 5678+3657= 987×9= 2128÷56=要求:(1)全体女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2)全体男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3、我的发现:要合理使用计算器教学反思由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计算器有所接触,这一部分学起来并不困难,只是孩子们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一样。

由于同学们对计算器充满好奇,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迫不急待,所以对学习计算器的热情非常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单元教学计划 第 二 单元第二单元《节能减排——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计划教材简析 1.本单元,以“节能减排”为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感受生活中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2.整合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3.教材编排力求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用字母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由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3.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用代数符号鄙视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评价的导向性,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时安排 5课时 课时教案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2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课前小研究(阅读教材第8页)1、节水水龙头节水2分钟,求节水多少毫升,列式为( );节水水龙头节水3分钟,求节水多少毫升,列式为( )节水水龙头节水4分钟,求节水多少毫升,列式为( )  2、我们可以用□表示流水的时间,节水量为( ),用△表示流水的时间,节水量为( ),用a表示流水的时间,节水量为( )。

 二、自主探究: 1、用字母表示数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算式)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的表示出任何时间的节水量吗?(记录学生的想法,之后课件出示)2、小结: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t分钟的节水量表示为10×t三、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第9页第一题,体会字母与数字的相加、相乘的数量关系课件出示订正答案,学生交流互相说一说填写理由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页第二题,体会用字母表示减法关系的题目,订正答案时k可以以此为例向学生渗透代数思想,明白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双层的含义比如:这里的“x-2“既可以表示数量,即弟弟的年龄是(x-2)岁;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即哥哥与弟弟的年龄差是2岁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页第三题,结合实物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涉及字母与数字的相减、相除的数量关系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填写理由  四、达标测评 教材第10页第4题和第5题 集体交流,订正答案让学生多说说填写理由 五、总结拓展: 轻松一刻:数青蛙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数学界的伟人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在数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样让刚刚接触这些知识的小孩子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在什么情况下用字母表示数”呢?从生活中提出有字母的事例、通过唱儿歌,来体会、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做到了“生活性”和“数学性”相结合课时教案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3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 使学生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不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 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教师点名课题  二、自主整理 ,自主梳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三、小组整理: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为班内交流做准备 四、提升交流: 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问题。

 2、教师点拨提升 3、针对性练习 五、达标测试: 课本第16页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总结反思: 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集体交流 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反思我觉得本节课我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课时,我对学生的信息反馈不到位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单元教学计划 第 三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课时安排 加法结合律„„„„„„„„„„  3课时 乘法结合律 „„„„„„„„„„ 2课时 乘法分配律„„„„„„„„„„„2课时 我学会了吗„„„„„„„„„„„2课时 检测讲评„„„„„„„„„„„„4课时课时教案课题加法运算律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4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1、学习加法结合律,学习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 2、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重点难点: 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加法问题; 认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片、题组卡片 教学过程:一、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 二、交流提升  (一)展示交流1、你能够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随机板书学生说的数学信息,提问你们找到的这么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预设:1)一共要购进多少课树苗?【板书】 2)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板书】 3)冬青和柳树一共购进多少课? 4)牡丹和茶花一共购进多少课?等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们自主解决一共要购进多少课树苗? 主要C组学生,了解A、B组合作的情况,并提示可以看书自学。

 2、全班交流 指名各类学生交流想法,了解A、B组合组的情况,并提示可以看书自学 巡视提示有不同的算法主动补充 交流预设: 树苗;   (56+72)+28  56+(72+28) 花苗:    (80+88)+112   80+(88+112) 3、小结归纳 交流的机会给A、B类学生小组代表,结果讲述的比较完整了,教师再进一步引导指出虽运算顺序的改变,但结果不变 之后,指名举例验证,全班各组都成功例证,各类学生指几名交流,从而得出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用a、b、c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并随机板书 4、 提升 应用加法运算律简算和验算学生共同验算加法,同时试用运算律简算,板书交流,指出简算过程简算过程的完整展示指名A类学生板书帮带他类学生5、探索加法交换律: 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34+2○2+34      3470+1210○1210+3470  39+34○34+39    1210+790○790+1210 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引导学生用a、b、c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并随机板书 6、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使计算简便,还可以进行验算。

 三、达标测评( 一)基本题 1、 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102+345=345+102  (             )  M+n=n+M (           ) 238+794+762=(238+762)+794    (            ) 53+198+47+202=(53+47)+(198+202) (         )     2、 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   )=25+(  )          a+73+27=(  )+(73+27)  160+(( ) +a)=(( )+40)+( )  38+(  )=b+(   )3、  3、看谁算的对又快: 382+28+72      403+397             270+560+730           273+356+327    456+284+116       403+627+597+373    二).综合题 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   23+89+口  口+148+58   64+口+36+125 四、总结拓展 各类学生谈收获,并给于鼓励表扬。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课时教案课题加法运算律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5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学习加法结合律,学习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 2、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重点难点: 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加法问题; 认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片、题组卡片一、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二、交流提升 1、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思考:这个规律反过来怎么说? 集体交流: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后两个数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以上两个规律吗? a-b-c=a-(b+c) 小结:运用上面的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出示例题:778-432-168     398-(76+98) (1) 学生尝试解题,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可与组内同学交流。

 (2)集体交流:778-432-168               =778-(432+168)——为什么要先算432+168?                =778-600                =178              398-(76+98)             =398-98-76——你是怎样发现先算398-98的?              =300-76             =224 思考:这样算比按照运算顺序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可能回答:生1-便于口算               生2-提高计算速度 ……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a – b – c = a - ( b + c )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得出:从一个数里减去另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连续一个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计算简便 4、变试练习: 369-142-58     728-(350+228)      625-499      134-87+66 小结:括号前为减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运算符号要改变 3、 类化练习,检测1.想一想,填一填 172-17-83=172-(    +    )       748-(   )-246=(   )-(354+246) 564-209=564-(   )-(   )      825-(    )=(  )-500-7 2.仔细观察,○  里应该填﹤、﹥、﹦,为什么? 73-56+12 ○ 73-(56+12)      704-350-50  ○  704-(350+50) 395-(72+95)○ 395-72-95      144-98-56 ○  144-(98-56) 3.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又快? 282+47+153+18      895-103       398-(76+98)     134-87+66 4. 下面竖式中的字母a、b、c、d各代表什么数字? a b c d ×      9            d c b a a=(  )   b=(  )   c=(  )   d=(  ) 四、课堂总结:   谈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五、作业:教材20-21页8(2)、10题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课时教案课题加法运算律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6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学习加法结合律,学习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 2、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重点难点: 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加法问题; 认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1、 交流提升 1、展示交流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2、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式,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都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过哪些问题呢?(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计算并演算:423+346 学生同位合作,独立计算后,互相说说自己演算的方法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字母算式是什么?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

)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计算并演算:768-589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3) 教师小结: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达标测评                             自主练习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多交流各自的收获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课时教案课题乘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6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老师出示情景2.提问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生共同整理、罗列问题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一)探究乘法结合律1.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班级内可能会出现两种解题方法: (3)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2.全班交流:(1)重点观察比较两个算法及结果,问:你有什么发现?(2)猜想:像这样的三个数连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都相等吗?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小组内讨论、交流3)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7×8×5=7×(8×5)90×50×6=90×(50×6)… … (4)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员进行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观察上面的式子,问:左右两边都有几个因数相乘?左右两边的因数都一样吗?位置呢?有什么不同?结果呢?引导学生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3.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4. 如果用字母a、b、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5.试一试:a×65×87=□×(65×87)24×(□×b)=( □×18)×□(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 猜想: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结合律还有其他的规律吗?2. 激趣课堂(1)老师在黑板上出示星星图片: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星星,不用一个一个数,你能很快知道它们一共有几颗吗? (2)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横看:6×4=24(颗) 竖看:4×6=24(颗)(3)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数相同,因数位置不同,但结果相等4)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板书:6×4=4×63. 全班猜测举例验证:是不是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都相等呢?3×2=2×36×8=8×625×40=40×25... ...4. 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

5. 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6.试一试:25×□= a×25 43×□= b×□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2.总结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3.问题质疑: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能使运算简便吗?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3名学生板演:125×7×8 125×7×8 125×7×8=875×8 =125×8×7 =7×(125×8)=7000 =1000×7 =7×1000=7000 =7000 =7000(2)小组交流,对比感悟: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谁的更简便?(3)全班交流。

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结合乘起来?(4)汇报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得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我们学过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我们来看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先把前两数相加、相乘,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相乘,和或积不变;交换律是两数相加或相乘,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应用乘法交换律 应用乘法结合律先让学生独立连线,通过交流订正,对每道题目进行辨析注意:其中a+b=b+a 、 a+b+c=a+(b+c)是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2.提高练习不用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132×8)×125○132×(8×125)125×(8×40)○125×8×404×150×25○4×25×1503. 你能很快算出每面旗帜上三个数的积吗? 4×25×22 5×39×2 16×8×125 六、 课后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教学反思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逐步得到落实,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主要亮点有:本课自主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并能归纳总结规律我设计这节课时,从信息窗入手,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课时教案课题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7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景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⑶抢答: 136×947=947×□ 358×1002=1002×□(15×4)×10=15×(□×□) (125×8)×5=□×(□×□)二、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想一想:这两个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1、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875×8 =125×8×7 =7×(125×8)=7000 =1000×7 =7×1000=7000 =7000 =7000(2)小组交流,对比感悟: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3)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便计算?(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3、讨论小结:(1)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便计算?(2)班交流后教师总结⑶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便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

四、巩固联系 运用新知1、自主练习第3题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2、自主练习第4题 解决实际问题3、自主练习第5题 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堂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教学反思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课时教案课题乘法运算律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8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一、自主整理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乘法什么运算定律?(请把我们学习的内容整理在练习本上) 二、新授 出示《我学会了吗》题目,自学质疑,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内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 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三、交流提升(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师:同学猜如果在计算中运用乘法分配律,是否会让计算简便呢?生:可能会师:那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提问第二个题目,算式:476×3+524×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师: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476+524)×3 师:你是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算的呢?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简便?(引导学生一一交流,比较确定简便方法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你获得了有关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什么经验?(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四、达标测试 1.填空: ①(31+69)×28=□×28+□×28 ② 546×12+546×8=(□+□)×□③ 25×□+75×□=(□+□)×23 ④(125+50)×8=□×□+□×□ 2.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a+b)×c=a×c+b×c (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⑵(32+25)×2=( ) A.32+25×2 B.32×25×2 C.32×2+25×2 ⑶a×c+b×c=( ) A.(a+b)×c B. a+b×c C. a×b×c3.综合练习: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46+32×54 146×38+38×54 (80+8)×25 32×(200+3)38×39+38 35 × 28 + 70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单元教学计划 第 四 单元第四单元教学计划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角形的意义,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内角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 2、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能够自觉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启发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 六、教学措施1、灵活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 2、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5、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七、课件教具电子白板 八、单元课时安排 信息窗1 3课时 信息窗2 3课时 信息窗3 3课时 图形的密铺 1课时 课时教案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9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炼问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塔吊)是的,这就是建筑工地上用来搬运货物的塔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塔吊上有很多的三角形 师:请你来指一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师:塔吊上有这么多的三角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师:是啊!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哪?我们做个实验吧,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请同学们分别拉一拉,观察这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师:谁想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没有变形,而四边形框架变形了 师总结:用力拉三角形的框架时形状不容易改变,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塔吊的设计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一起来欣赏一下 (新课开始,通过动手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的活动激起了学习兴趣,引发了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三角形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活动三:认识三角形 师:欣赏了这么多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点子图上画一大三角形 师:瞧,黑板上展示了许多同学的作品,你觉得他们画的怎么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 生2:不是,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生3:不是,是三条线段接起来的图形 师: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小组交流总结三角形的定义)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大胆发言,积极思考,我们知道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活动四: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三角形,看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有三个角、三条边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还有三个角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这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师:通过观察对比,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 )条边,( )个顶点和( )个角 (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让学生反复交流,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逐步澄清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师: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顶点、角、边,接下来我学习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作三角形的底活动五:当堂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不错,咱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吧,请看大屏幕一)、我能行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 )、( )个角和( )个顶点二)、判断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 2、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三)、分别画出下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课本35页第3题)活动六:总结回顾 同学们其实三角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远古时代的茅草屋,到如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再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三角形摩天大楼等等都是人们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设计的,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咱们接着研究教学反思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探寻三角形稳定性的数学含义,进而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为什么不易变形”,再回归生活,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为什么要用上三角形和用三角形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易变形”是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一个表现,一种应用。

而不是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不易变形”划等号这样的教学既使得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正确清楚的认识,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课时教案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案序10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一导入 让学生分组利用手中的小棒去摆三角形,并进行记录 二探究新知 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 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1.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3.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三、巩固练习: 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2.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3.完成课本39页第1、5题 4.完成课本40页第7题 教学反思课堂上我尽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整节课的新授。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