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而篇论论 语语论语之学而篇孔子其人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之学而篇孔子其人孔子其人 孔子在孔子在30岁前后,开始收徒讲学,岁前后,开始收徒讲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相传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50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但时间做过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但时间不长,终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不长,终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论语之学而篇孔子其人孔子其人 此后,他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此后,他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历经坎坷,长达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历经坎坷,长达14年之久,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建立社会秩序、年之久,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建立社会秩序、尊重爱护人的主张,但是都没有被采用。
尊重爱护人的主张,但是都没有被采用63岁,孔子又返回鲁国,整理遗产,聚岁,孔子又返回鲁国,整理遗产,聚徒授业开始专心于教育和整理、传授古代文徒授业开始专心于教育和整理、传授古代文化的工作据说经他整理的典籍有化的工作据说经他整理的典籍有诗诗书书等,他还将鲁国史官所记等,他还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春秋加以删修,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之学而篇孔子其人孔子其人 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这里,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论语之学而篇孔子其人孔子其人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春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呈现出百家争鸣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
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立于一尊的地位自汉代推行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政策以后,政策以后,历代都尊奉孔子为历代都尊奉孔子为“圣人圣人”,他所创立的,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论语之学而篇论语论语其书其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时代中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但是孔子但是孔子“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只有一部记录了孔整、系统的学术专著只有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论语论语之学而篇论语论语其书其书 篇章:此书公篇章:此书公20篇,篇,492章,总约章,总约一万余字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一万余字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命名:对于何以书名命名:对于何以书名论语论语,诸,诸家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论论”是是“编纂编纂”,“语语”是是“语言语言”论论语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编编纂纂”起来的意思起来的意思论语之学而篇论语论语其书其书 论语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与人的各个方面,友人誉之为与人的各个方面,友人誉之为“东方的圣东方的圣经经”,并不为过并不为过内容一:内容一:论语论语的核心内容是的核心内容是“仁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仁”的根本的根本含义则是含义则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论语之学而篇论语论语其书其书 “忠恕忠恕”是由是由“仁仁”派生出来的,派生出来的,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中国人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中国人形成了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的宽广情怀论语之学而篇论语论语其书其书 “仁仁”推广到政治就是推广到政治就是“仁政仁政”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子曰: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论语中,讲到中,讲到“仁仁”109次,讲到次,讲到“礼礼”75次孔子认为有了次孔子认为有了“仁仁”的本质的本质还要通过还要通过“礼礼”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守论语之学而篇论语论语其书其书 论语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中记载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言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经常问到孝、仁、政、君子等问题,孔子学生经常问到孝、仁、政、君子等问题,孔子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强调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能做到孔子强调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之学而篇论语论语其书其书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臣有论语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平安。
平安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都只用半部论语论语就够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爱民财可以安民本,爱民财可以安民民为邦本,本固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论语论语足矣!足矣!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1 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亦君子乎?”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2 有子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之学而篇孝、悌孝、悌 孝:孝顺父母孝:孝顺父母 悌:敬爱兄长悌:敬爱兄长论语之学而篇鲜鲜 鲜:少鲜:少 鲜为人知鲜为人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诗经大雅大雅。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始,但很少有人善终靡:无、没有(和靡:无、没有(和“不不”构成双重否定)构成双重否定)克:能够克:能够 刚开始做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刚开始做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多用以告诫人们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要善始善终为人要善始善终论语之学而篇“未有之也未有之也”古代语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古代语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否定句中,宾语若是代词,这个否定句中,宾语若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构成了宾语前置的倒装句构成了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3 子曰:子曰:“巧言令色,鲜巧言令色,鲜矣仁!矣仁!”论语之学而篇巧言令色巧言令色 成语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贬义词贬义词】令:美好的令:美好的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4 曾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吾日三省吾身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之学而篇传传 传:动词作名词,老师的传授传:动词作名词,老师的传授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5 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以时论语之学而篇 道:治理道:治理 使民以时:按照时节(在合适的时节)使民以时:按照时节(在合适的时节)役使百姓役使百姓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6 子曰:子曰:“弟子,入则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之学而篇亲仁亲仁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环境的好坏对人有很大的影响物以类环境的好坏对人有很大的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我们结交朋友,也要聚,人以群分因此我们结交朋友,也要慎重选择慎重选择引申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申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论语之学而篇引申二:引申二:孔子家语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臭,亦与之化矣芝兰之室:芝、兰,两种香草用来比喻良芝兰之室:芝、兰,两种香草用来比喻良好的环境也作好的环境也作“芷兰之室芷兰之室”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7 子夏曰:子夏曰:“贤贤易色;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8 子曰:子曰:“君子不重,则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之学而篇过,则勿惮改过,则勿惮改引申一:成语引申一:成语-闻过则喜:形容虚心,对自闻过则喜: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己要求严格引申二:引申二:“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出自这句话出自左传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左左传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当即表示:“我知错了,一定要改我知错了,一定要改士季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莫大焉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论语之学而篇思考:如何对待指出自己错误的人?思考:如何对待指出自己错误的人?引申一:引申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王曰:“善乃下令:乃下令:“群臣吏民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论语之学而篇 引申二:一字师引申二:一字师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早”字,便字,便写了一首写了一首早梅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他对这两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早,不如把,不如把数枝数枝改为改为一枝一枝更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己的“一字师一字师”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9 曾子曰:曾子曰:“慎终,追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民德归厚矣论语之学而篇终终 终:人死终:人死临终、养老送终临终、养老送终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子贡曰:“夫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之与?”论语之学而篇夫子夫子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论语之学而篇至于:至于: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到古:到 今:表示令提一事的连词今:表示令提一事的连词抑:抑:或者,表示选择或者,表示选择现代汉语有现代汉语有“抑或抑或”一词,表一词,表示选择关系如:不知诸位是赞示选择关系如:不知诸位是赞成,抑或反对成,抑或反对论语之学而篇夫子之求之也夫子之求之也 第一个第一个“之之”是位于主谓之是位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第二个“之之”是代词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11 子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道,可谓孝矣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12 有子曰:有子曰:“礼之用,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之学而篇先先先:故去的,去世的先:故去的,去世的先祖、祖先、先父、先贤、先祖、祖先、先父、先贤、先考、先妣先考、先妣成语:如丧考妣成语: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着急样的伤心着急贬义词贬义词】论语之学而篇斯斯斯:代词,这斯:代词,这 范仲淹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礼节:礼节: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古:(用)规矩制度加以节制动词:(用)规矩制度加以节制动词今:礼貌形式名词今:礼貌形式名词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13 有子曰:有子曰:“信近于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14 子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之学而篇学而篇第一学而篇第一1.15 子贡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而无骄,何如?”子曰:子曰:“可也;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子贡曰:“诗诗云:云:如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子曰: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赐也,始可与言诗诗已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之学而篇安贫乐道:安贫乐道: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善于联系,善于思考学习要举一反三,善于联系,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