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测)(满分45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第三,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
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节)1.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D.与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B.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意,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比较分析,B项,原因分析错误不能从客观结果反推主观意愿,不符合文意所以选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宣扬的“舍生而取义”人格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 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加:更/夸大;B直:只,不过/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尽/超过,胜过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5.对下列加线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把③代词,他;④结构助词,的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B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夫晋,何厌之有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C项都是宾语前置;A项:判断句;B项:定语后置;D项:定语后置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8.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核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答案】【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放,流放,放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3分)A.今日不知其亡也 吾其还也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C.武王伐纣,有诸 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B【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3分)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④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
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3分)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答案】(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2)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体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
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齐宣王同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盂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仟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嚣,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