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采薇的意象分析范文

d****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10KB
约9页
文档ID:160976498
采薇的意象分析范文_第1页
1/9

采薇的意象分析范文古典诗词中,《诗经》是至高的经典,而《采薇》是《诗经》 的压卷之作,小学语文节选了《采薇》最著名的十六字,是否可将此 作为古典文学教学的一次回溯之旅?还汉语以感觉的意象文化,还孩 子以完整的汉语本来中国的诗歌,就是在这种文字承载下打通感官限制的伟大创造读《诗经》,就更为这个伟大的源头震撼:最早的诗竟是如此 的精炼而含蓄,坦荡而优美随便举几个耳熟能详的词句,我们就能 轻易唤醒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敏感,很容易沉浸在由汉语千百年熏陶出 来的意会境界:“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怎样凄迷悠远的画面?“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是怎样娇美灵动的容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是怎样生机盎然的清鸣?这种感性的阅读,常使我们很容易地沉浸在 语词营造的王国里,心甘情愿地被感觉所驱使直觉,成了读诗的基 本精神,也应成为教学的基本精神常常,我们不大愿意去穷经典籍 弄明白这些抽取出来的语句真正的面目是什么诗歌,常以表象的诗 意消解了真相的粗粝如果《毛诗》的权威注释告诉你那个“所谓伊 人”隐喻周王朝礼制,“道阻且长”是说逆周礼而治国,那是不是很 扫兴?被阐释,是汉语语词自我无法承受消解的美好与痛苦《采薇》就呈现了这样一种美好与痛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教材节选的这四句,是《诗经》流传于世最著名的诗句之一《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全诗很长,这是第六章的节 选全诗写了一个寒冬,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站在一个时空 交叉点上,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十多 年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望归思乡情景,一幕 幕在眼前重现,少小离家老大回,壮志未酬身先衰的苍凉和悲戚一起 涌上心头《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 的追忆唱叹之作诗中洋溢着浓厚的反战情绪《采薇》的背景是一 场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汉书?匈奴传》记载:“周宣王时,匈奴稔 狁趁周王朝动乱和大旱灾之故,侵略北方边境这可视为《采薇》 时代背景诗的前三章,同时交织着匹夫有责的卫国使命和望月怀乡 的家园之思,这种矛盾同时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笼罩全篇的是战 争的残酷对思乡之情的消弭,直至最后发现,个人无法承受家国的重 量,转而,一种强烈的幻灭感铺天盖地而来,“我曾经豪情万丈,归 来却空空的行囊”是这首诗极其真实的描绘节选的这几句诗虽只有短短的16个字,在诗的美学上取得了传 世的成就,为历代诗人称道。

首先,这两句诗音律之和谐,在《诗经》 中极为少见中国虽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的说法,但事实上, 散文也是有韵的诗韵也自有高下汉字特有一种音与义彼此勾连的 暗示譬如“婉约”和“豪放”这两种后人冠名的词风流派,单就两 个词来说,不单在意义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其读音本身也暗示了这种 差别上声词多见于类似的温婉语调,其意义也都接近温婉,因此, “杨柳” “雨雪”虽只代表自然界事物,其字在发音上也渐乎呈现一 种雅致的温柔,“婉约”即如此而入声词读来则多有一定力度,如“暴躁”“迅速”等,语音短促干脆,感觉急切,“豪放”即如此 阴平的词则有一种余韵悠远的味道,适合表达离别之意依依”“霏 霏”不单语音轻柔婉转,所带给人的感受也同样带着淡淡的忧伤,暗 示别离后归乡渺渺无期的伤感我们无法想象代表此类情怀的是一种“嘎嘎” “蹦蹦”的声音这十六字舌面音居多,有一种含蓄的一唱 三叹的效果,不像齿音般尖锐,不像唇音般爆破同时,“依依” “霏 霏”的双声叠韵极好地将一种不舍的感觉表达出来虽打破了诗一般 所具有上下两句仄平的常规,却意外地读起来有一种绵绵不觉的悠长 汉字中的谐声字是极为丰富的,它是六书中最常见的一类一般的诗 用双声谐音均考虑以声音动听为主,而绝佳者往往音意兼得,这虽是 高境界,但古往今来,不乏诗作。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中的“萧萧”“滚滚”;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中的“嘈嘈”“切切”就兼而有之《采薇》这十六字的绝妙不 但音律相谐,同时音意相谐,实不可多得这十六字上下两句对仗之工整也堪称佳绝这个著名的句子, 实际上是将一个时空定格成了一幅画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空交叉点 来完成这位老兵对前尘往事的追索时间上“今一一昔”,景物上“杨 柳一一雨雪”,“依依”的早春之美对应“霏霏”的冬雪之伤,这一 切眼前景,被人生的“往一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一种强烈的时空 张力同一个“我”,却有“今昔”之分,回首来时路,萧萧班马鸣, 当初的年轻报负只换得如今的惆怅寂寥;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 与“雨雪霏霏”之别,当初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今是“雪上空 留马行处”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时光 流转,四季更迭,世事难测,时过境迁,一个人在家国动荡的年代,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孤独的踟蹰,理想的湮灭,现实的错失,幻灭感非 常动人这十六个字赋予的想象空间已经堪称空前绝后时空张力与 其相似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中的“前一一后” “古人一一来 者”也在悠悠的“天地”之中,只换得自身的旷世孤独两者所不同 的是,陈子昂更有一种自觉独往来的苍然,而这位久戍之兵却是被时 代和家乡所遗弃的茫然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也赋予了这十六字独特的情绪力量, 念想着美好的过去,面对着泥泞的现在但是,这种反衬效果使得我 们在诗中读到了超越叙事的美好,将两相极致的时空端点置于一身, 有着空前的魅力在《诗经》中叶极为少见这四行诗对后世的影响具备很多里程碑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 莫过于开启了“折柳相送”的送别文化,还让托物比兴这一种诗经中 常见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诗歌的一种典范学生对这四行诗的起初印象代表了它留给世人的直觉表象:“杨 柳依依”是春意盎然的诗情,“雨雪霏霏”是银装素裹的画意直 觉”常不精确却有其必然的合理性,甚至,他可能最接近于诗的本来 面目诗的境界应该是靠直觉表象的读一首诗,必先映入脑海的是 一幅画面,或者听到的是一种声音,你不可能会去抽象或具象它,不 可能会去想“杨柳是落叶乔木”或者“雪落在路上还是树上”的问题 我们最先映入的常是一个完整的意境,这种意境常不是三言两语能一 下子说得清,但必感受得到同时,常将自己经历的某一情境融入画 面,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好诗莫不如是,它常能如王国维所 说的那样以不“隔”的状态直接进入感觉。

这就是意象所产生的初始 影响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具体地阐述了“意象”与诗的境界之 间的关联,他认为:“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 的意象,就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做一个独立自足 的意象看,还有荒芜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好诗《诗论》 P43,朱光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xx年6月版)这里所阐释的意象虽 指向一个整体,但显然,“独立自足”成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情景交 融的诗歌直觉效果产生源于“景”,“景”若是单独偶然的存在而无 法勾起读者的想象,便无法产生“情”反之,某一诗中的“景”若 被口耳相诵之后,成为一个固定的“情”的代言人,同时也广为引用 以产生“移景入情”的效果,“景”便成了 “意象”意象,简单地 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 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采 薇》十六字溶情趣隐寓于意象,达到象征妙境读之,欣然神往它 开创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俯仰皆拾的“杨柳”胜景由于“柳”、“留”谐音,再加上“柳”的生命力极旺盛,河边所栽甚众,随插随活,也常是故乡家园的象征,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历代诗人, 都折着春秋的这一根柳枝,陌上送别,泪眼迷蒙柳”几可算得上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著名的意象了诸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这些散见于不同年代的诗作,有部分几乎直接就是《采薇》十 六字的脱胎满篇都是藉由杨柳依依抒发送别的忧伤这道风景直到 近代的李叔同借曲填词,《送别》之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 山”遂家喻户晓,似呼应了两千多年前《采薇》的起源,它们成了绵 延近三千年的两个括号,括起了无数离人的情思柳”也因此催生了无数的典故,“灞陵柳”、“隋堤柳”、“沈园柳”、“寒食柳”等皆因文人佳话而得以命名唐朝长安的灞 陵更是成为当时著名的送别驿站而这种种仍然有着《采薇》的影子, 无论时过境迁多少年,那根柳仍然是“杨柳依依”的欲说还休中国古诗多意象,“月”意乡思,“蝉”意高洁,“梧桐”意 寂寞,“竹”意风骨,“菊”意隐逸,“长亭”意送别,“鸿雁”意 羁旅……凡此,都是历代诗人沉淀而成的情怀,人们借物抒情,托物 言志,借自然万物诉说着种种情怀的表白。

但似乎没有哪一个意象可 与“杨柳”相比,它的恒久,皆因离别终究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场仪 式唯愿寄托在这根柳枝上的情谊,年年初春年年新绿吧!为此,“杨 柳”的忧伤中总有希冀,折断后总会重生,它并不绝望大概,这也 是《采薇》十六字被公认为《诗经》压卷之作的缘由吧拓展阅读:《采薇》原文与翻译采薇作者或出处:《诗经》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獴狁 之故不遑启用,獴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 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不遑 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 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联,联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 鱼服岂不日戒,獴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 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或注释: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 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獴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 跟獴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 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 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核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 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 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 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 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 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 哀痛谁体会!《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 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 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 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一般小学的话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 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 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 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 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 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 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 诗句之一《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 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