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岩芯描述和判定方法

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33KB
约11页
文档ID:141533461
岩芯描述和判定方法_第1页
1/11

岩芯描述和判定方法   编制  精选 方法 审核  同意  生效日期  地址:  :  :  邮编:  1 .取芯前的准备工作  钻井取芯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了解钻井取芯的目标  钻井取芯通常有以下多个方面的目标:  获取岩性、岩相特征资料,为分析和判定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获取古生物化石特征资料,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  取得储集层有效厚度及其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资料,搞清其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这“四性”关系,取得保护开发油气层的化验分析资料数据  取得生油气层的生油气指标及其特征资料,搞清其生油气丰度和阶段,确定区域勘探开发前景  取得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岩石裂缝及缝洞资料,为研究油气田类型,确定开发系统和方案提供依据  获取相关油气田开发储量计算资料  检验开发效果,取得开发过程中所必需取得的资料数据  处理钻井现场暂时出现的工程、地责问题  依据塔河油田现在勘探开发工作,钻井的取芯目标关键有以下多个方面:  为处理地层界线划分而进行地质取芯  如在奥陶系多个组段界面周围进行的取芯,这种取芯以取到两个组段的界面为目标  以获取油气层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而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评价井中常常会设计,是在探井已发觉油气显示层,但取芯资料不全为取全油气层各项资料及参数而进行的取芯,要求:一揭开油气层不能超出规范要求的范围,二要取至油水界面之下。

  对钻进过程中新发觉的油气层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探井中和评价井设计外的油气层段常出现,因为含有事前不确定性,其取芯层段的卡取较困难,需要有预前性和果断性,钻前要对井区地质特征有一定的研究  岩芯出筒时要进行的工作  观察和统计岩芯出筒的特征:出筒是否顺利岩芯出筒是否完整岩芯出筒是否有油、气外溢现象有没有油  味  观察和统计岩芯出筒顺利,参加岩芯的丈量和岩芯的编号,确定岩芯的顶、底界  进行岩芯的粗描和含油气水初步观察、试验,确定本回次取芯是否完成了设计和预定取芯任务,参加确定是否继续取芯  岩芯编录 岩芯按出筒次序收放,确保次序排列不乱  正确丈量岩芯长度,计算取芯率,依据岩芯含油气情况确定岩芯的清洗方法,含油气岩芯不得用水冲洗,擦干后立即描述,用无色玻璃纸包装蜡封  岩芯出筒 2 日内要完成对岩芯进行编录、描述  编录前对岩芯进行认真核查, 核实岩芯次序是否正确,然后在在每一岩芯自然段的上方(顶端)用白漆涂4cm×长方形块,在漆块上用黑色绘图墨汁标注岩芯编号,破碎岩芯用白布袋盛装,白布袋上用黑色笔进行编号  采取整块岩芯样后, 应在对应位置用相同长度的木棍替换, 并标注对应的长度及编号. 要进行一次性丈量和分段, 分块编号,分块岩芯长度通常小于 40cm. 若取上残余岩芯的通常推至上一筒,采收率偏低或空筒要分析原因并在岩芯描述中标注。

  取芯数据包含: 回次数、取芯井段、进尺、岩芯长、取芯率、取芯层位、岩性分层深度、视厚、岩芯编号、岩性、含油气情况、破碎及磨损情况等  岩芯编录需注意的几点:  岩芯编号方法:X Y/Z,X 为回次号,Y为目前块号,Z为本回次总块数岩芯编号时,凡长度≥5cm的岩芯自然块,全部必需统一编号  因地质编录或观察岩性敲断的自然块,应立即补写上相同的编号,在分子上加附加标识,如 3 2-1/15  对多个连续的薄岩芯块的编号,可在顶部断面或选稍厚的块上编号,但需在圆柱面上标上首尾连接号,如 6 2/10>、6 3/10>  对破碎、松散、粉状用袋装的岩芯,在袋面上应写上井号、回次号、岩芯编号和岩芯长度,放在箱内该回次该块处  岩芯箱要进行统一编号,并认真填写回次票及分层票  岩芯要妥善保管,严防油污、水浸及错乱  岩芯描述 1.4.1 岩芯描述 要求  岩芯描述前描述人员要再次检验岩芯排放次序的正确性,避免描述错误,查证岩芯编号、长度、选样位  置及岩芯挡板或卡片数据,确保账物相符  岩芯描述采取“大段综合, 分层细描”的标准, 做到观察细致, 定名正确、分层合理、内容简明扼要,关键突出,术语规范, 标准统一, 对于沉积结构、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附有素描图和拍取照片。

  通常岩性,厚度大于 的层,均要单独分层描述,小于 的层,作条带或簿夹层描述,不再分层.  若岩芯收获率不足 100%时,应依据岩性和磨损程度、碎裂关系及底部岩芯特征结合钻时资料进行分析,将各段岩芯依次恢复到对应井段深度位置上  厚度小于 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有地层对比意义的标志或标准层等要单独分层描述,绘图时合适放大  连续取芯,两筒岩芯接连处、磨损面上下,不到 0.1m的岩性,也要单独分层描述  含油气岩芯描述要充足结合出筒显示及整理过程中的观察统计,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正确定级  对于取得地层界面的岩芯,要着重对地层界面特征进行描述,包含界面上下岩性的改变特征(突变、渐变)、二者是整合接触还是不整合接触、有没有侵蚀面及断层、上下岩层产状的改变特征、层面间是否平整、有没有底砾岩等  取样位置应放置取样标签,内容包含取样回次、层位、样品种类、井段、长度、岩性、油气显示、产状、取样时间、取样单位、取样人姓名,标签应放在取样处,随岩芯箱  1.4.2 常见岩类的描述 1.4.2.1 砂质岩类的描述  1)综合定名:颜色+含油气等级+粒度+矿物成份如黄灰色油斑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黄灰色油浸中粒岩屑砂岩。

  2)粒度分级及定名:粒级划分标准采取φ值粒级划分标准  碎屑粒级划分标准 粒级 粒径(mm) φ值 粒级 粒径(mm) φ值 巨砾 >64 6 粗砂  1~0  采取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粒级为基础名称,如细砂含量>50%,则定名为细粒砂岩;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全部>35%,则采取主次联合定名,次要粒级在前,关键粒级在后,如中-细粒砂岩;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全部<50%,但  全部>20%,任何两种粒级含量之和又<70%时,则定为不等粒砂岩;  某填隙物含量 25-50%,应参与定名,如泥质含量 30%,则定为泥质细粒砂岩;特殊矿物也可参与定名,如海绿石细粒砂岩;砾石含量 10-30%定名为砾质砂岩,砾石含量 5-10%定为含砾砂岩;岩屑砂岩中,某一个单一岩屑含量>75%时,该种岩屑参与定名,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  3)颜色描述:采取“复合色”,关键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如黄灰色、灰棕色、灰绿色  4)矿物成份定名:  石英砂岩:石英含量>75%  长石砂岩:长石含量>25%  岩屑砂岩:岩屑含量>25%。

  长石、岩屑含量 10-25%时可参与定名,如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含量均>25%,石英含量<75%,则依长石、岩屑的相对含量进行定名,如长石 35%,岩屑 30%,则定名为岩屑长石砂岩  5)磨圆及分选性的描述  磨圆度分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分选程度分三级:  分选好:某一个粒级含量>75%  分选中等:某一个粒级含量为 50-75%  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全部<50%  6)胶结物、胶结类型描述  胶结物:要描述关键胶结物、次要胶结物,胶结物对岩石孔、渗性的影响  胶结类型:分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  胶结程度:松散、疏松、较疏松、致密  7)沉积结构的描述  描述内容包含层理、层面特征、颗粒排列、粒级纵向改变、岩层倾角等  层理描述:对层理的描述除着重描述其形态、类型、显示原因和清楚程度外,还需要描述组成层理的颜色、成份、厚度;A层理类型: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又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B层理分类:特大型层理(厚度大于 1m)、大型层理(厚度 1-0.1m)、中型层理-0.03m、小型层理-0.01m、微细层理(50%,则可单独形成岩石。

  内碎屑按粒径大小分类 晶粒结构分类 备  注 内碎屑 粒径  晶粒 大小  砾屑 >2 巨晶 >2  砂屑  粗晶 2-  粉屑  中晶 -  微屑  细晶 -  粉晶 -  微晶 -  泥晶 <  结构命名标准:  A 粒屑含量>50%,某种粒屑在粒屑总量中占优势,以此粒屑定名,其它少许粒屑不参与定名;两种含量近似的粒屑在总量中占优势,能够该二者粒屑为主定名,多者在后,少者在前; B粒屑含量为 25-50%,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基质作为关键结构,为岩石基础名; C 粒屑含量为 10-25%,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以基质作为岩石基础名,粒屑以“含”字表示,如砂屑15%,微晶方解石 75%,生物屑 10%,则定名为含砂屑微晶灰岩; D 粒屑含量<10%,粒屑不参与定名,以晶粒等级为关键结构名称其中一个晶级占优势时,以此结构作为总结构名称,如鲕粒 5%、粉晶 10%、微晶 55%,为微晶灰岩;两种含量近似的晶级联合占优势,则同时参与定名,少者在前,多者在后,如泥晶方解石占 35%、微晶方解石占 55%,则定名为泥微晶灰岩;三种晶粒等级含量近似,则总结构为“不等晶”; E岩石中含生物屑时,其命名标准同 B、C。

  5)裂缝和孔隙的描述 对于碳酸盐岩岩芯,应具体描述和统计缝洞发育情况,包含: 裂缝的长度、宽度、产状、裂缝数量及充填情况、充填物及结晶程度;孔洞的类型、大小、数量、发育程度、连通性、充填情况、充填物及结晶程度;缝洞的组合特征及连通性;缝合线的发育程度、分布、缝中含有物等  孔隙:按形成时期分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原生孔隙有粒间孔隙、遮蔽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孔孔隙、鸟眼孔隙;次生孔隙有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晶间孔、溶孔、溶洞、溶沟、溶缝等  6)含油气水特征的描述 具体描述原油、天然气、水在岩石中的产出部位、产出方法、分布特征、和裂缝和孔洞的关系,依据含油面积、荧光显示等级等确定含油气等级  7)碳酸盐岩描述中要注意的多个问题 A在描述碳酸盐岩结构时,要描述其颗粒的种类、所占百分比、矿物组分、形状、大小、分选、磨圆情况、基质的成份、数量百分比无颗粒结构的碳酸盐岩,只描述晶体的大小、形状等; B 在描述碳酸盐岩矿物成份时,不但要描述多种矿物的种类和含量,还要描述矿物的结晶程度,要注意区分亮晶胶结物和基质间的区分,注意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区分;  C要注意观察和描述碳酸盐岩的后生改变,尽可能初步确定可识别的后生改变类别(如重结晶、白云岩化、去白云岩化、去膏化、石膏化、硅化等)、后生改变程度、分布特征及其和孔、洞、缝的关系; D对于碳酸盐岩结构的描述,基础同碎屑岩类; E描述洞缝时,对其种类、数量、宽度、分布井段、长度、孔壁形状、充填情况、充填物性质、洞缝密度、洞缝关系及其分布情况全部必需详加观察和描述,并应素描和照像; F 注意观察、描述影响缝、洞发育的岩石成份、结构、成岩后生改变、岩层层厚及其组合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裂缝、孔洞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原因提供基础资料; G 注意次生矿物的描述,要具体描述次生矿物的成份、结晶形态、自形晶矿物和半自形矿物的含量、次生矿物的纵向含量改变、次生矿物的含油气情况,目估次生矿物的含量。

  H对于碳酸盐岩含油气性的描述,要着重描述含油气产状、原油分布和孔、洞、缝之间的关系  1.4.2.4 火山碎屑岩的描述  1)综合定名:在基础名称之前冠以能反应该岩石本身特点的熔岩成份如流纹质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  火山碎屑物含量在 50%以上者则作为岩石的基础名称;火山碎屑物含量在 25-50%时,以少者在前,多者在后的标准命名;含量在 10-25%时加“含”字  对于发生蚀变的火山碎屑岩,可在基础名称前加“蚀变”两字  2)颜色:基础同碎屑岩类,采取复合色,但在描述火山碎屑岩的颜色时,要注意岩石本色和蚀变色的区分,要采取岩石本色定名  3)物质成份的描述:物质成份分火山碎屑物和火山填隙物两部分  火山碎屑物:砾屑—岩屑、火山弹、浮岩(浮石)及火山渣、塑性岩屑; 火山填隙物:晶屑,玻屑—刚性玻屑、塑性玻屑; 4)结构描述:描述火山碎屑物和火山填隙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结构有: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熔结结构、碎屑熔岩结构、沉积火山碎屑结构、凝灰砂质结构  5)结构描述:常见的结构有:假流纹结构、斑杂结构、火山泥球结构、层理结构、气孔结构、杏仁结构等  6)火山碎屑岩中的孔、洞、缝描述 描述内容基础同碳酸盐岩,不一样的是火山岩中要注意观察和描述节理的发育特征及充填特征、蚀变作用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岩芯描述人员需具有的基础素质  1)热爱石油地质事业,含有献身石油地质事业的思想;  2)含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岩芯描述工作含有正确的认识;  3)含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多种岩类的特征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4)思维活跃,含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和较丰富的想象力; 5)含有较强的语言和形象表示能力,能够用正确的语言和素描表示所观察到的多种地质现象。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