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问题滞后反应我一直跟家长讲,我说其实呢,很多问题在于家长,我们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非常健全 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娇孩子的,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也是懂事的、可 爱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那么这个例外呢,比如我想讲这个例子,这个我也不细讲了,但 是这个案例就发生在咱们石景山这石景山四个孩子,三个不上学了,然后游手好闲想挣钱, 最后他说法律上18岁之前没有死刑,所以我们可以做个大案,结果这四个孩子果然就把他 们一个同学绑架杀害了,然后要了人家150万,钱没拿到呢就把他同学给杀了,杀了以后四 个孩子虽然没有判死刑,但是他们居然在判刑之后还很高兴,因为确实没死刑,所以当时咱 们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都报了这个报道,就是四少年杀人质勒索150万,躲过死刑相视而那么这四个孩子后来我去做了一个调查,我发现他们都父母双全,就是爸爸妈妈都挺好 的,而且也没有什么离婚的,没有什么闹腾的,也没有什么经济贫困的或者是什么问题,那 么后来就有一个问题了,就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两个父亲都说,这孩子我管理不了他, 让他去上学他不上啊,我说过他、打过他、骂过他,我说了他不说,我拿他没办法还有一 个孩子的父亲说他这个孩子不上学,他不爱上学,我怕他学坏,他不上学我把他送到少林寺 一年,结果他回来还是干了这件案子,所以四个孩子当中有两个父亲都说,这个孩子我不是 不管,是他不听我的,那么我想说的是家庭的健全,不光是家庭教育的健全。
有的时候虽然 我们父母健全,家里情况都不错,可是这孩子还是出了问题为什么?我后面要谈到的我想在最开始先给大家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先要知道这个家庭当中如果这个孩子出问 题,他问题在哪儿?我想讲第一个点就是心理问题滞后反应,当然这几个问题我后边都要逐 一介绍,我在这儿先给大家看一下这个题目第二个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大人造成的, 只不过是他表现的方式比较复杂一点第三,在我们教育当中,心理上的教育比物质上的保 障更重要我们老觉得别亏待孩子了,吃饱喝足穿暖,想要什么能给尽量给,那都叫物质满 足那么心理上更重要第四点主要是给老师听的,当然我认为家长也挺重要的,就是人性 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大家可能会问人性是什么东西,我后边会提到,它实际上是情感, 它是人性当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给孩子感情这方面的教育,你看有很多孩子养大了,跟爹妈 不亲,还欺负爸妈,这就属于你在情感教育上出了问题前两天我看见电视一个老太太他就 把大儿子、二儿子都告上法庭,结果大儿子、二儿子都说他妈怎么怎么不好这里面你看到 问题,这儿子虽然已经很大了,都老了,四五十岁了,妈妈也八十岁了,但是我看这个当中, 我觉得妈妈的责任还是占主要的第五点是性格才决定命运。
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现在全社 会的问题,我们现在全社会都改了这句话了,把它叫做智力是决定命运的,其实我认为这错 了,真正重要的是性格那么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改变孩子要先改变大人心理问题滞后反应——孩子幼小的时候,最在意的是安全、是快乐首先我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人的心理发展它有顺序性,它为什么滞后反应什么叫 滞后?就行为表现滞后刚才我说的那个四少年绑架杀人,他们作案是在17岁,但是之所 以作案是在他辍学之后,就不上学,游手好闲,天天在社会上晃荡,这是他们犯罪的原因 你想,他不上学他没钱来,他又不学知识,他闲在那儿干嘛?可不就生事吗?因此他会琢磨 怎么弄钱,这一弄钱就琢磨怎么弄更多的钱,那就是抢劫杀人了所以你会发现他之所以会 出问题是因为他不上学的问题那不上学是多大岁数呢?初一,小学六年纪之后不上那初 一是多大呢?应该是十二三岁,所以他17岁犯罪跟他十一二岁不上学有关,而十一二岁不 上学的原因是什么呢?爸妈说了我管了管不了,他不听我的道理很简单,是他管晚了也 就是说你十一二岁出问题,他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在6岁之前这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的这 个知识我们不知道这个知识会有什么情况呢?就说孩子还小呢,你管他干嘛,让他长呗, 等大一点了再管,结果大一点管不了,为什么?因为你六岁之前管这孩子,他大不了在地下 给你打滚,你等12岁以后再管,你说个不字,他拔腿就离家出走,动不动他给你扒着窗户 要跳楼,因为他腿硬了,他主意多了,他胆大了,所以管孩子管早不能管晚,当然早和晚还 各有区别,而且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说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它源于早年。
你比如说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是美国的一个案件在2007年的时 候美国曾经发生了一起枪击案,这个枪击案当时讲的是一个大学生突然开枪扫射老师和他身 边同学一共打死30多人美国的大学它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它特别自由,特别宽松,人对 人之间特别友好,它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赵承熙他杀了32人,然后自杀,一共死亡 33个人,当天晚上他们校园点的蜡烛就是33个,也就是后来在悼念活动中献的花束是33 个,他们把死者也作为遇难者来悼念,这在我们中国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就看到这么宽容、 这么理性的一个大学的背景下,没有人招他、没有人惹他,他不跟人说话,他身边的同学主 动的去跟他近距离,想跟他交流,他的老师也想接近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这样开枪扫 射,所以案件发生之后,我们很多国家都报道这个案件,中国主流媒体也报道,人们不能理 解这个枪手为什么这样所以后来美国专门成立一个调查组去调查这个案件,结果是什么呢?发现他同学说,跟 他同宿舍的同学说,说这个人不跟我说话,没笑容,我们到现在两年多、三年没跟他说过几 句话,那么走访他老师,老师说他心理上不太正常,尤其英语老师,说他写那作文全是暴力 性的,都是怎么杀人。
然后走访他的家庭,他爸爸妈妈都在,也是健全的,就是有爸爸、有 妈妈,爸爸妈妈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干了这么一桩血案,而且他也自杀了那么 我们还知道他家庭的一个情况,他们家是韩国的移民,是当时赵承熙在八岁的时候从韩国到 了美国,全家都移民过来的,这是一个事实,但这个问题是什么还不知道然后再往下又调 查警方,警方说在案发之后曾经接过他寄过来一盘录像带,他在两次枪击之间寄了一盘录像 带,那个录像带里拿着枪指指点点,最后说些什么呢?就是你们有房子、你们有车,你们要 什么了,你们为什么?你们有无数次机会避免今天,但是你们没机会了那么警察说这个话看不明白什么意思,好像仇富,有房子有车可是人们不能理解的是 什么?他在枪击的时候他大三,他的家里他的爸爸妈妈开了一个洗衣店,这洗衣店归他们家 所有,然后他们家买了一栋连体别墅大家知道,在美国别墅有两种,一种是一幢单独的, 还有一个是三家、四家一排,但都是上下的那种复式的别墅,就是住连体的也算不错了,一 般算中产阶级了,那也就是说他们家已经不算穷人了,所以他干嘛要仇富,他姐姐在联合国 当秘书,他在大学上三年级,因此这个家庭调查完也不明白,那么最后一定就是说这警方就 说,说他可能对这个社会不满。
就跟我们现在发生在幼儿园、校园门口的凶杀案,大家都会 觉得他对社会不满,其实都不是不满,全是他们的心理问题那么这个赵承熙什么心理问题,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他脸上没有笑容,不跟人家说话, 这个心理问题是什么问题?这就好比说我们在房屋里不开窗、不开门一个道理,永远把门窗 锁严实一个意思,就是说眼睛是窗户、嘴是门,如果嘴不出声,眼睛不看人,这就是属于窗 户拉着窗帘,门插上那么要如果这么一比喻大家就知道,如果我在屋里的话把门弄得这么 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怕外面的坏人,我怕外人进来所以赵承熙这个表现实际上是恐 惧那他那个暴力作文也一样,他写那么多暴力作文,实际上都是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而 要使自己变得强大,往往都是害怕那么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大家知道他为什么恐惧?其实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一分析就知道 了就是他八岁从韩国到美国移民阶段这个孩子心理上出了问题,为什么?因为韩国到美国, 第一,熟悉的同学、朋友没有了,熟悉的街道、住房没有了,熟悉的叔叔阿姨老师没有了, 全变成陌生的了对于像这么半大的一孩子,要把他放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当中,他能高兴吗? 这是第一第二,那么大家知道美国的人种和我们亚洲不一样,我们的人种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是黄皮肤、黑头发,可是美国就不一样了。
这个白人皮肤煞白,眼睛抠着,黑人一脸乌黑, 两只大眼,一张嘴一口白牙,你要把一个半大的孩子放到那个地方去,他会受到惊吓的那 么当孩子受到惊吓以后他会怎么样,他爸妈兴高采烈的,我们全家终于到美国来了,可是这 个孩子会高兴吗?他不会,为什么?因为这儿没有朋友、没有老师、没有过去熟悉的所有东 西我到这个鬼地方来干嘛,而且周围的人那么可怕,说话我们也听不对,所以我认为赵承 熙对于移民初期,他八岁的时候他到美国不快乐,因此他那个时候产生的是不喜欢和害怕、 恐惧,而当他不喜欢的时候他会问他爸妈,我们干嘛要到这儿来?他爸妈回答的话,现在再 看录像带的话就明白了,他爸妈一定说这儿好啊,这个地方有房子、这个地方有车,我们来 这儿就会有房子、有车,以后我们就会富有所以赵承熙从八岁开始就恨这个事儿,你们有房子、你们有车,你们有无数机会可以避 免血射四溅的机会,你们没有了那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父母可能是为了要改 变命运,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他做了一件大的努力,可是这个努力不适合正在成长中的孩 子心理他在幼小的时候,他不在乎有钱没钱,他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是安全、是快乐 所以父母你的努力不对的时候,你忙活半天,最后的结果是很悲惨的。
这里我想说,生命它 是有一个过程,赵承熙他在23岁杀人,实际上他的心理问题是在八岁造成的八岁的痛苦 和八岁的恐惧让他留下了特别深的创伤,以至于他特别想强大,永远想征服别人,因此当他 强大的时候他一定去杀人所以这个例子当时让我总结的话我就讲,如果有经验的话,孩子 幼小的时候不要让他离开亲人,不要让他离开熟悉的环境如果让他离开熟悉的环境,一定 要陪伴他渡过这个适应期,如果你忽略了这点,就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和痛苦,所以我讲心理 问题滞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