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例谈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 实验、 猜想 、验证 、推理与交流〞而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参与和参与的多少那么,片段四]多媒体出示一学生在操场活动的场景师:仔细看一看,操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生: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拍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师:他们分别有多少人呢?〔边数边点击出示:拍球的有10人,踢毽子有4人,跳绳的男生15人,女生10人〕师:那么跑步的有多少人呢?听听他们怎么说的?〔点击分别是分别三个学生说了三句话〕①. 跑马的比拍球和踢毽子的总数多6人②. 跑步的比跳绳的少3人③. 我们先来了28人,走了10人,又来了2人师:跑步的究竟有多少人呢?你能根据这些话,求出来吗?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生:我根据第一个跑步小朋友的话算的,列式是:4+10+6=20〔人〕师:先算的是什么?这里的总数是什么意思?生:这里总数就是踢毽子与拍球的人数和,与跳绳的人数无关我只要先把踢毽子和拍球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6就是跑步的人数。
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列式:28-10+2=20〔人〕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还可以这样列式:28+2-10=20〔人〕……师:真不简单!能根据这几句话,选用一些条件,都能算出了跑步的人数小朋友真会观察,真会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封闭、单纯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实施开发性、多元性的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以上两个片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整合,创设了两个不同情境,却解决几个不同问题第一个购物场景,不仅稳固前面知识,而且解决了购物时,一般要先算出“所买物品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显得独巨匠心而对于“比总数多〞“比总数少〞“上下车〞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者集中放在一个较大的运动场景之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轻松的解决了问题,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四.抓糖果——让学生把实际问题“演〞出来师:〔出示一块糖和一盒糖〕这是什么?猜这个盒里有多少块糖?生:有30块生:有50块老师出示糖果盒反面“50块〞字样并抓糖果,让学生说老师的动作生:老师从50块糖里先抓出13块,又放进去20块师:现在盒里有多少块糖会列出算式吗?生:50-13+20=57〔块〕师:你们能仿照老师刚刚的动作,在小组内做一下。
把抓的过程说出来 ,并列出算式〔每个小组桌上有一些糖让学生小组合作,抓糖果说出过程,列算式气氛热烈〕生:我是先从30块糖里抓出8块,再抓出9块,还剩13块列式是:30-8-9=13〔块〕生:我是先抓11块糖,放进了装有50块糖的盒子里,再抓走9块,现在盒里是52块列式是:11+50-9=52〔块〕……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开展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而“抓糖果〞是学生经常经历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中呈现出来,却“演〞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通过充分的说“演〞的过程、说算式,感受了两步加减实际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显得和谐,而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数学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活动过程因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