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集3班级: 姓名: 1.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是化学变化 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 C、是氧化还原反应 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B、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D、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相同质量的CO2,用NaHCO3比Na2CO3的质量要多 3、现有25ml 2 mol/L 的Na2CO3溶液和75 ml 1 mol/L的稀盐酸,①将Na2CO3溶液缓缓滴加到盐酸中 ②将稀盐酸缓缓滴加到Na2CO3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情况是( )A.均为0.84 L B. 均为0.56L C. ① 〉② D.①〈 ②4、NaHCO3受热容易分解为Na2CO3,现加热5.00 g 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使NaHCO3完全分解,混合物的质量减少0.31 g,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是( )A.3.38 g B.4.58 g C.4.16 g D.4.41 g5、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D.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6、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A.氯化钙溶液 B.石灰水 C.饱和碳酸钠溶液 D.氢氧化钡溶液7、在含有7.4g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 气体后,得到8g白色沉淀,则通入CO2 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A. 一定是2.24L B. 一定小于2.24L C.一定大于2.24L D. 可能小于2.24L,也可能大于2.24L8将Na2O2 与NaHCO3 的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后排放出气体,容器内残留固体可能为( )A、NaHCO3 与NaOH B、NaHCO3 与Na2CO3 C、Na2CO3 或Na2CO3 与NaOH 的混合物 D、Na2O2 与NaOH9、250 mL 2.4 mol / L的Na2SO3溶液恰好把0.2 mol的X2O72-还原,则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1、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2、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3、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4、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5、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6、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7、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8、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9、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10、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11、NO2气体通入过量小苏打溶液中,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 )A.氧气 B.一氧化氮 C.二氧化氮和氧气 D.一氧化氮和氧气12、将充有20mlN2和NO2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残留气体10ml,则原混合气体中N2和NO2的体积比是 ( ) A.1 :1 B.1 :2 C.1 :3 D.2 :313、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NO和bmolO2,反应后容器内N原子数与O原子数之比为( )A、a/b B、a/2b C、a/(a+2b) D、b/a14、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 、HCl、CO,把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少,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缩小但还有剩余气体,以下对混合气体组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一定有N2 和HCl ,没有CO B. 一定有N2 、、HCl 和CO C. 一定有 N2 ,HCl 和CO至少有一种 D. 一定无N2 , HCl 和CO至少有一种15、下列反应中,氨既表现还原性,又表现碱性的是 ( )A.2NH3+3CuO3Cu+N2+3H2O B.4NH3+5O24NO+6H2OC.8NH3+3Cl2===N2+6NH4Cl D.NH3·H2ONH+OH-16、下列物质能通过化合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 ①FeCl2 ②H2SO4 ③NH4NO3 ④HCl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③④ D.全部17、将装有30mLO2、NO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为16mL,则原混合气体中O2和NO的体积比是 或 10、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11、 错因分析及解析:12、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13、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14、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15、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16、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17、答案: 错因分析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