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废弃地修复植被的再建作者:张鸿龄 孙丽娜 孙铁珩 陈丽芳 单位:沈阳大学 辽宁省 地质矿产研究院垃圾是城市的必然产物在众多的垃圾处理方法中,卫生填埋法 较为简便、经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填埋场进入城区的范围,直 接影响城市的美观,尤其是垃圾填埋后腐烂分解产生的填埋气(如甲 中国的土地中只有14%是适耕地,而人均耕地只有0.106hm2,远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的0.236hm2(Lin&Ho, 2003)近十年,随着经济的发 展,矿山大规模开采、固体废弃物填埋等占用了大量土地,使得中国 的适耕地越来越少,特别是矿山开采活动不但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 而且在矿山开采和开采之后的长时间内还会通过粉尘、潜在的酸性废 水排放、地表径流、滑坡、塌陷等过程再次污染及破坏土地,并使周 边环境不断恶化(Wong, 2003;白中科等,2006)矿区水土一旦遭受 污染破坏,其治理难度大、费用高、环境恢复时间长,甚至还会带来 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采矿业可持续发展中 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矿山废弃地是一类特殊的退化生态系统,由于人为的巨大干扰, 超出了原有生态系统的修复容限根据其形成原因及组成,矿山废弃 地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中修复难度较大的包括精矿筛选后剩余岩石碎 块和低品味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剥离物压占的陡坡排岩场/排土 场、尾矿砂形成的尾矿库以及矸石堆积的矸石山(胡振琪等,2003;Li, 2006)。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矿山复垦工作以来,国内外开展了大 量的修复研究与实践工作,针对不同种类废弃地的不同退化机制和性 质,采取的修复及重建措施也不相同(Marrs & Bradshaw , 1982;Lietal., 2000;胡振琪等,2003;白中科等,2006)本文在总 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基质改良和植 被重建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1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内涵当生态系统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原有 的平衡被打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 循环后,该生态系统则成为一类退化生态系统或受损生态系统对于 那些破坏强度大,系统自然功能基本丧失的退化生态系统来说,需要 在人为干预或辅助下使其结构和功能逐渐恢复完善而达到一种新的 平衡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这种人工干预就称之为生态修复 (ec-ologicalremediation)、生态恢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或生态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etion)最早的生态恢复工作始于 1935年,在Leppold指导下,在美国Madison 一块废弃地及威斯康 星河沙滩海岸附近的另一块废弃地上开展了恢复工作,经过多年努力 后成功创造了今天的威斯康星大学种植园景观和生态中心,这使得人 们认识到,把过度放牧、侵蚀等致损因素造成的废弃地恢复到草原、 森林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是可能的(米文宝和谢应忠,2006)。
进入 20世纪70年代后,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1973 年3 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召开了题为"受害生态系统的 恢复"国际会议,第一次专门讨论了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重 要的生态学问题(Jordane tal., 1987)1980年在Cairns主编的《受 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中将生态恢复定义为:恢复被损害生态 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与该 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然而这一概 念过分强调了恢复(restoration),而对重建(reconstruetion) —个 新的生态系统未给予足够重视(米文宝和谢应忠,2006)实际上,要想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未受干扰前的状 态是不可能的 Bradshaw(2000) 在回顾美国"生态恢复 "(eeologiealreelamation)的历史时指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要强 调生物多样性、永久性、自我持续性和植被演替性对于退化生态系 统的恢复应该是在人为干预或辅助下通过修复、改建、重建、复垦和 再植等各种措施促使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最终达到另 一个生态平衡状态。
1995 年,美国生态恢复学会提出,恢复是一个 概括性 的 术语, 包含了 改建 (rehabilitation) 、重 建 (reconstruetion)、改造(reelamation)、再植(reve-getation)等含 义生态重建(recons true tion)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场合下恢复原有的 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恢复生态系统必要的结构和功能,并使 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和平衡(李永庚和蒋高明,2004)因此,生态系统 的恢复不仅仅是简单地恢复几种植物或将裸地覆盖,它还至少应包括 以下三方面:1)土壤养分积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对养分的滞 留与损失、土壤的化学过程、有机物质的合成与降解等 (Schaaf, 2001);2)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包括生物种类与功能是否达到开矿前或 邻近自然景观的水平;3)植被演替方向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 (Bell, 2001)因此,生态恢复与重建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是 随着人们对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现代生态 恢复与重建不仅包括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的恢复与 提高,而且包括人们依据生态学原理,使退化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 和信息流发生改变,形成更为优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米文宝和谢应忠,2006)。
随着研究及认识的不断深入,生态恢复、 生态重建的内涵将不断得到扩展和完善,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将更深广 2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退化特征矿山废弃地是一类特殊的退化生态系统,在矿山开采时,矿山废 弃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主要的生态问题表现为:表土层破坏, 土壤基质物理结构不良、水分缺乏,持水保肥能力差,导致缺乏植物 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极端贫瘠,氮、磷、钾及有机质等营养 物质不足或是养分不平衡;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如重金属等有 毒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影响植物各种代谢途径;极端pH值或盐碱化等 生境条件,影响植物的定居;生物数量和生物种类的减少或丧失,给 矿区废弃地恢复带来了更加不利的影响(Leisman,1957;Cornwell& Jackson, 1968;Li,2006)针对矿山废弃地以上退化特征及其极端 的立地条件,开展生态修复与重建的首要问题是进行矿区废弃地的基 质改良3矿山废弃地基质改良技术3.1表土覆盖技术地表物质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的好坏,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地表性质一般认为,回填表土是一种常用且最为有效 的措施表土是当地物种的重要种子库,它为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种 源。
同时也保证了根区土壤的高质量,包括良好的土壤结构,较高的 养分与水分含量等,还包含有较多的微生物与微小动物群落(Bell, 2001)卞正富和张国良(1999)以开滦矿区为实验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条带式覆土或全面覆土对矸石酸性的控制好于穴植覆 土Barth(1998)认为,覆土越厚越好,这样可以避免根系穿透薄薄 的表土层而扎进有毒的矿土中但是,覆土越厚,工作量越大,费用 越高,而且在超过覆土厚度一定范围后,修复效果增长反而不显著 Holmes和Richardson(1999)研究表明,覆盖10cm厚的表土能使植物 的盖度从20%上升到75%,覆盖30cm 土层,植物盖度上升到90%,但 这两种深度的表土对提高植物密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在播种 18个月后,浅表土 (10cm)上的植物密度要高于深表土 (30cm)Redente 等(1997)在一个煤矿地比较了 4个厚度(15、30、45、60cm)的表土后, 发现覆盖15cm即可以取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因此,表土的覆盖可以 选择10〜15cm厚度,而且应该依据种植的植物类型进行调整回填 表土所产生的改土和修复效果比较显著,但回填表土也存在较大的局 限性,主要因为此项工程涉及到表土的采集、存放、二次倒土等大量 工程,所需费用很高、管理不便,而且我国大部分矿区在山区,土源 较少,多年采矿后取土也越来越困难,不少矿区已无土可取,一些矿 山企业甚至花费巨资进行异地熟土覆盖(彭建等,2005)。
这种做法既 解决不了矿山长期使用土源问题,又破坏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因此, 回填表土和异地熟土覆盖的基质改良方法只能在条件允许的矿区适 用,在土源短缺的矿区,应该选择其他行之有效的基质改良措施o#p# 分页标题#e#3.2物理、化学基质改良技术在废弃地恢复中通过克服一些物理因子的不足,如挖松紧实的土 壤、进行矿地深耕、整理土壤表面等措施来改善矿区土壤环境也常在 复垦实践中应用(Smith&Bradshaw, 1979)研究表明,矿地恢复后 的作物产量与翻耕深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夏汉平和蔡锡安,2002) 如果废弃地pH值过高或过低时,可以向其中添加化学物质进行中和 在碱性较大的矿区,可以投加FeS04、硫磺、石膏和硫酸等;在酸度 较大的矿区,施用石灰可以有效地提高pH值胡宏伟等(1999)在 Pb/Zn尾矿废弃地上铺盖厚约20cm垃圾与20kg•m—2石灰石, 不但提高了尾矿pH值、降低了电导率,而且较有效地防止了下层尾 矿的酸化,植物生长也较好Ye等(1999)观测到,施用160kg•hm —2石灰能使基质的pH值从2.4上升至7左右但是,这一改良措 施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效。
因为所添加的石灰量是根据土壤的有效酸 度计算的,并未考虑潜在酸度和未风化的硫铁矿的进一步氧化 (Schaaf,2001;夏汉平和蔡锡安,2002) o由于大部分矿山废弃地土 壤物质中缺乏有机质、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这就需要在矿 山废弃地修复中不断添加肥料(Marrs&Bradshaw, 1982)研究表明, 矿地恢复初期,施肥能显著提高植被的覆盖度,特别是在无表土覆盖 的矿地Ye等(2001)观测到,每公顷施用80t以上的石灰配合施用 100t有机肥,不仅显著降低土壤酸度、电导率和Pb、Zn的有效性, 而且有效促进植物萌发,并使生物产量达最大值然而,化肥的效果 只是短期的,停止施肥后,植被覆盖度、物种数和生物量都会显著下 降可见,采用物理或化学措施进行矿地基质改良需要长期的人力、 物力投入,较难管理,效果持续时间短3.3生物改良技术 在矿地的基质修复中也常用到一些生物改良措施,如向矿地引入 一些生物和微生物(蚯蚓、藻类等)(Buttetal., 1993)有研究发现, 蚯蚓对土壤的机械翻动起到疏松、拌和土壤的效应,改善了土壤结构、 通气性和透水性,使土壤迅速熟化;同时其排出的粪便,不但含有丰 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而且具有很好的团粒结构,保水保肥能力 强,能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发育(Curry, 1998)。
复垦时种植一些生命 力强、根系发达的绿肥植物如紫花苜蓿、草木樨、三叶草等也可以起 到熟化、改良土壤的作用(邹晓锦等,2008)绿肥植物根系发达,主 根深长2〜3m,根部具有根瘤菌,根系腐烂后对土壤有胶结和团聚作 用,改善了矿地基质的结构和肥力如今,接种菌剂技术也应用在矿 山废弃地的基质改良中,由于菌根真菌的活动增加了活性微生物菌群 改善了根际周围的微生态环境,可以明显提高复垦造林的成活率有 研究表明,应用菌根技术的试验区内植被品种的发芽、成活和生长效 果都明显好于对照处理(边仕民,2004)Noyd等(1996)把菌根真菌 根内球囊酶(Glomusintradices)和近明球囊霉(G.claroi-deum)接种 到牧草上,成功地恢复了矿渣地的植被,达到了修复和复垦的目的 虽然生物措施对改善矿山废弃地土壤环境有效,但这种效果较缓慢, 特别是在极端贫瘠、恶劣的矿区3. 4城市固体废弃物人工基质改良技术风干污泥中氮(以N元素计)、磷(以P205计)、钾(以K2O计)的 平均含量为4.71%、 4. 1%、 1. 5%,远远高于牛羊粪,单纯从养分含量 来看污泥相当于一种养分含量颇高的有机肥料 (陈萍丽和赵秀兰, 2006)。
研究表明,在草地上施用污泥后土壤中的许多营养元素的含 量均有显著提高,牧草产量大大增加,覆盖在草地上的污泥还可有效 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粉煤灰是热电厂采用燃煤生产电力过程中 排放的一种粘土类火山灰质材料,主要由Si02、Al203、Fe203、CaO 和未燃尽炭组成,一般pH高达12,与石灰一样可以起到钝化污泥中 重金属及杀死病原菌的作用,而且粉煤灰中含有大量Ca、Si、B等微 量营养元素(杨剑虹等,1997;Mitsunoetal. , 2001)将粉煤灰用作 土壤改良剂可有效改变土壤质地、增加土壤持水能力、提高土壤 pH 值和增加土壤肥力(Carl-son&Adriano, 1993;彭建等,2005)研究 发现,将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基质用于矿山废弃地修复时,随着污泥施 用量的增加,废弃地中有机质含量会累积和提高,理化性质也发生明 显的变化,通常为正相关变化,水土流失量也减少(Lietal, 2000)广西省苹果铝土矿以选矿泥浆尾矿滤饼为主,添加适量粉煤灰,通过 大豆培肥后用做采空区复垦工程中的修复基质,经过1年的培肥熟化 期即可种植农作物,其产量可达到或超过当地农作物的水平,有效地 解决了该矿区复垦土源不足的难题(罗秀光和马少健,2000)。
因此, 从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利用不同废弃物相互间互补的理化性 质,将其合理配比,综合利用,使之成为适宜于植物生长的新型种植 基质——————"新土源"将这种"新土源"用于矿山废弃地复垦, 能迅速有效地提高矿山废弃地有机质、养分含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和覆盖度,有利于迅速有效地恢复矿区植被,提高矿山废弃地土壤中 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它还避开了食物链,不 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具有良好的环境、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 综合效益4矿山废弃地修复中植被的再建4.1植被自然演替模式 采矿活动过程中,矿区原有的植物群落被严重或完全破坏,据统 计,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06万hm2,破坏草地面 积为263万hm2(彭建等,2005)虽然在废弃矿地自然演替过程中, 某些耐性物种会逐渐侵入而实现植物定居,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 (Dobsonetal., 1 997;Bradshaw , 2 0 0 0 ) 如图1所示,排土场从裸地 恢复到原来的植被至少需要20〜30年,特别是进入羊草杂类草阶段 非常困难(孙铁珩和姜凤岐,1996)而对于一些立地条件极为恶劣的 采矿废弃地,如铁矿排岩场、铁矿尾矿库等,如果不进行人工种植, 其自然恢复过程会更长,甚至需要上百年时间(An thony,1997;Brad-shaw, 2000)。
因此,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是在正确评价废弃地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 建,进而使生态系统实现自行恢复并达到良性循环4.2植物种类的选择由于矿山废弃地立地条件极为恶劣,用于矿地恢复的植物通常应 该选择抗逆性强(对干旱、潮湿、瘠薄、盐碱、酸害、毒害、病虫害 等立地因子具有较强的忍耐能力)、茎冠和根系发育好、生长迅速、 成活率高、改土效果好和生态功能明显的种类禾草与豆科植物往往 是首选物种,因为这两类植物大多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耐贫瘠能力,生 长迅速,而且后者能固氮(Berdusco&0‘Brien, 1999;陈志彪等, 2002)在禾本科植物中,狗牙根(Cynodondactylon)是被用得最早、 最频和最广泛的物种之一不过,Holmes和Richardson(1999)发现, 狗牙根在人工模拟的采矿地应用效果不佳黑麦草通常是一种多年生 的适应性强的草类,生长迅速,对重金属Cu、Zn、Pb、Cd、和Ni有 较强的吸收能力,其根系发达,有利于克服废弃地的干旱胁迫,因此 在早期矿山废弃地植物修复中被广泛应用(Dijkshoormetal. , 1979) 束文圣等(2000)研究发现,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等重金属 耐性植物在轻度改良的Pb/Zn尾矿上能够成功定居。
近几年发现,香 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和百喜草(Paspalumnotatum)对酸、贫 瘠和重金属都有很强的抗性,适合用于矿山废弃地植被再建(夏汉平 和蔡锡安,2002)其中,香根草根系发达,还可以有效控制和防止 土壤侵蚀和滑坡,对土壤盐度、Na、Al、Mn和重金属(As、Cd、Cr、Ni、Pb、Zn、Hg、Se 和 Cu)都具有极强的耐受能力(Yangetal., 2003) 代宏文和周连碧(2002)在铜陵 Cu 矿粗砂尾矿库边坡种植香根草等植 物,植株长势好,覆盖度高,种植4 个月后的植被总覆盖度达到95% 以上由于香根草适应性强,生长快,能有效改善种植地的微域生态 环境,从而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加速了采石场和其他矿山植被的恢 复(方长久和张国发,2003)但由于香根草属暖季型草,不适合北方 较寒冷地区生长(可抗最低温度为一15.9°C),目前在北方地区矿山废 弃地修复中还没有应用实例 在豆科植物方面, Holmes 和 Richardson(1999)认为,首先应撒播非侵入性的、生长迅速的1年生 乡土豆科植物目前,一些草本豆科植物如三叶草(Trifolium)、胡 枝 子 (Lespedeza) 、 沙 打 旺 (Astragalusadsurgens) 和 草 木 樨 (Melilo tussuaveolens)等在全球很多矿地被广泛采用,大多取得良 好的恢复效果。
一些木本豆科植物如金合欢 (Acacia) 、胡枝子 (Lespedezathunbergi) 等 也 被 广 泛 应 用 另 外 , 沙 棘 (Hippophaerhamnoides)虽不是豆科植物,但由于其有固氮能力,而 且根系庞大,能固土护坡,涵养水源,已被中国政府列入改善生态环 境的首选植物和先锋树种一般矿地恢复过程中采用将豆科与非豆科 植物进行间种,这样非豆科植物被促进生长的效果十分明显因为植 物通过共生固氮所获得的氮素是有机氮,与无机氮相比具有有效期长 易积累、又可通过微生物矿化转化成无机氮缓慢释放、易被植物吸收 等优点因此对于养分缺乏,特别是缺氮的矿地,豆科植物的种植尤 为重要(Dobsonetal, 1997;杨修和高林,2001 )禾草与豆科的草本 植物往往只是矿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种根据植物群落 学原理,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因此,在矿区生态重建 中,使用混合种,特别是将乔、灌、草、藤多层配置结合起来进行恢 复的效果要比单一种或少数几个种的效果好(张翠玲等,1999;夏汉平 和蔡锡安,2002)p#分页标题#e#4.3植物的修复作用 一般认为,植物修复主要是指对矿区土壤基质中重金属和某些有 机化合物的净化作用,包括植物吸收(phytoextraction)、植物挥发 (phytovolatiliza-tion)、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和植物固定 (phytostabilization) 四 方 面 (Chu & Bradshaw , 1996;Hutchinsonetal., 2001)。
对于不同的矿山废弃地,根据其土 壤基质污染程度、重金属种类,所选择的修复植物种类和修复机理是 不同的(黄铭洪等,2001)研究发现,在 Pb/Zn 尾矿上定居的雀稗 (Paspalumthunbergii)、双穗雀 稗(P.distichum)、黄花稔 (Siderhombifolia)和银合欢(Leucaenaglauca)对 Pb 的吸收表现出 不同模式:雀稗所吸收的Pb大部分被滞留在根部,使之较少影响地上 部茎叶的光合作用及生长,从而使植物对重金属Pb更具耐性;双穗雀 稗和黄花稔所吸收的Pb较多地被转移到便于收获移走的地上部分, 因而具有较大的修复潜力;木本植物银合欢所吸收的Pb80%以上是积 累在根、茎的皮和木质部分及枝条部分,只有15%左右分布在叶片中 (张志权和黄铭洪,2001)束文胜和张志权(2001)研究发现,鸭跖草 (Commelinacommunis)是Cu的超富集植物,可用于Cu污染矿区土壤的植物修复与重建杨肖娥等(2002)在浙江Pb/Zn矿区发现一种新的 具有耐 Zn 特性的 Pb 富集植物——————东南景天(SedumalfrediiHance)薛生国等(2003)对湘潭Mn矿污染区的植物 和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acinosa) 对Mn具有明显的超富集特性,叶片内Mn含量高达19299mg•kg —1。
香根草不但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对Cd的吸收能力也很强,在 Cd 浓度仅为 0.33mg•kg—1 的土壤上,能吸收 218gCd•hm —2,因此,可用于修复Cd污染严重的矿区(Truong, 1999;Chenetal.,2000) 另外,研究还发现,有一类植物虽然对重金属没有富集作用, 但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以在重金属含量很高的土壤和水体中生长, 其地上部分能保持较低并相对恒定的重金属浓度节节草、狗牙根、 营草、白茅等能在As、Sb、Zn、Cd等复合污染的土层中生长良好, 可作为长江流域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宋书巧和周永章,2001) 研究发现,有近200种植物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尾矿库上自然 定居,对不同重金属表现出一定的耐受能力总之,在矿山废弃地修复中植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植被的生长 可加快废弃地碎岩及尾矿砂的风化进程,修复矿区受污染土壤,有效 遏制水土流失,使矿区植被的立地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利于其他植被 的自然定居,同时还能有效阻滞矿区飞扬的矿尘,改善局域生态小环 境,使生态功能遭到破坏的矿山废弃地能够最终实现自我修复,并逐 渐达到一种新的生态平衡5结语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生态修复研究中的一项难题,也是制 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障碍因素。
对于矿山废弃地的修复多 数是在矿山开采结束,废弃地闲置多年且生态环境问题极为严重后才 开始这样不但加大了修复难度,而且所需费用也成倍增长,恢复时 间加长,修复效果也较边开采边修复的效果差,而且在矿山废弃地开 采及废置的较长时间段内,尾矿尘、采矿废水、废渣对周边环境已经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污染范围和破坏程度均发生了扩展因此,对于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应该从源头开始,在制定矿产开采计划的同时 就应该对矿山环境可能遭受到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修 复方案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这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中,还应该特别加强 以下研究:(1)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或重建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程,不但需 要在矿山开采之前就考虑好矿山开采后的修复方向,即修复目的的明 确性,并在开采时对表土、植物种子库进行收集和保存,以便在开采 后合理利用同时还应该在矿山开采时对一些破坏强度不大的地区进 行保护,制定边开采边恢复的计划,这样就会减小矿山开采后修复的 难度,同时降低矿山开采后对周边地区造成的污染、破坏程度和影响 范围而且,在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过程中除了对植物的研究外,还 应该开展矿区动物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于无脊椎动物在矿区生态 恢复中的作用以及恢复后期对于大型动物的潜在影响目前还未见报 道2) 基质改良技术是矿山废弃地修复的首要任务,虽然开展了大 量研究工作,从覆土、物理改良、化学添加剂到目前的固体废弃物资 源化利用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项成熟的基质改良技术,能 非常有效地改善矿区废弃地土壤状况因此,研究切实可行的矿区基 质改良技术仍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3) 由于不同的废弃地其地域特征、气候特征、人文环境及恢复 需求均不相同,在废弃地恢复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 植被种植模式的设置,特别是在矿山废弃地修复的中后期阶段,要适 时根据修复效果及植被的生长状况进行重建方案的修整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