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故宫的文化视角 明清两代491年间,共有24位皇帝再此执政 故宫是至高无上皇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是一个政治符号,体现统治者的权贵与财富, 象征封建王朝的强大1.2:匾额楹联见文化 三大殿,最初的名字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体现了奉天承运的主旨,嘉定改为皇极殿中极店建极店,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现在看到的名称sh9i顺治皇帝该的太和中和保和,希望以和为准则袁世凯将三大殿改名为承运殿体元殿建极殿,取整天建极,传至万世之意1.3故宫藏品反映国家命脉,目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西清古鉴,西清砚谱是公众收藏的书画铜器古砚的目录 乾隆皇帝建立了皇室典藏的知识体系,通过内服收藏的全面整理与编目,从知识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加以解读,起到了只是传承上的作用, 清宫旧藏具有品级上品类上数量上的优势,论时代,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论类别囊括了各地区的精华,建筑文化内涵涉及建筑园林历史地理文献文物考古美术宗教民族礼俗等,是浓缩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体现民族智慧和发明力,反映着国家的命脉民族精神1.4故宫文化的三个特点:大传统,宫廷与民间文化互动,中外各民族文化交融1.5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文化意义故宫博物院成立90数年,故宫等同于封建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现在这些建筑收藏被赋予了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血脉的新内涵1.6故宫文化的整体性,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从空间来看,宫廷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内的紫禁城,尚有相关联的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其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反映了502023的文明史,紫禁城建成局限性六百年,但集建筑大成,是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 知识点:故宫文化的整体性: 1、空间角度,完整的故宫涉及与紫禁城有密切关系的皇家建筑物 2、时间角度,紫禁城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1.7结识故宫文化的整体性 乾清宫正殿高悬的正大光明匾,是顺治书写,匾的背后藏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 在清宫收藏中三希堂有标志性的意义:王献之的中秋帖,快雪时晴帖、伯远帖三件晋人名作 御花园正中钦安殿是故宫中轴线上的,供奉真武帝也就是玄武大帝,明成组朱棣建2.1.1木结构建筑中国古建筑重要是木结构建筑:用木材作为建筑的重要承重构建;古建筑都是由木头制的立柱与衡量组合成的建筑骨架。
中国古建筑从外观上来看,重要是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台基、屋身、屋顶屋身又木柱,砖砌的墙,安装的门窗等古建筑的楼房但是是多层屋身的叠加而已2.1.2官式建筑官式建筑标准:官方管理、官方标准、官方组织 记载官式建筑规则的书籍:战国时期齐国《周礼·考工记》;宋崇宁2年112023《营造法式》(图文并茂);清雍正20231743年《工程做法则例2.1.3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明朝,手工业者户籍匠户,无偿工作叫轮班清朝康熙开始现钱雇觅,逐渐形成承包商明朝十几个工种,清传下 的工种“八大作”:石,装修,大木,瓦,土,裱糊,油,搭材作 古建筑设计:请康熙时期“样式雷建筑图档”收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故宫北海圆明园清东陵清西陵中又很多他们的作品 知识点: 形成:匠户、雇觅、承包商 分类:明轮班匠、清八大作 文化家族:样式雷建筑图档2.1.4面积与方位凡是四柱之间的面积就称为1间,剧中开门的一间称为明间,以下称为次间,梢间尽间太和殿最前面朝向院落开敞的,叫廊 面积计量两种尺度:宽深,房屋入口所在的一面叫宽,垂直的面叫深间之宽叫面阔,间之深叫进深太和殿5间进深统称通进深,11间面阔统称通面阔 度量用清代的 营造尺 1尺为32厘米 古建筑的方位,前后两面为前檐后檐,相应前檐构建叫前檐柱前檐墙,左右两侧为山面,山柱山墙3方位:前(后)檐柱,前(后)檐墙,山面,山柱,山墙 知识点: 1面积称谓:间,廊。
2长度:宽,深,面阔,进深,营造尺3方位:前(后)檐柱,前(后)檐墙,山面,山柱,山墙2.1.5地基解决 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了地基建造方法和材料,故宫符合这些 故宫古建筑地基解决顺序及构成:1、挖深坑约3米 2、打地钉 3、搭排木 4、夯土(两层一层是纯净的黄土,二层是打坏的砖)或砌砖(夯了15层,砌砖20层) 5、建筑台基作用:保障建筑物稳定2.1.6故宫古建筑的台基台基的特殊性大量的高台性,都是须弥座的形式,内部砌砖外包汉白玉须弥是喜马拉雅山的音译缩写 三台的特点1三大殿共同使用一个台基(太和中和保和殿),台基平面是“土”字形,高三层,每组栏杆的望柱下都一个吐水的螭首,大雨天千龙吐水三台的前后侧面共12条登台的台阶叫踏跺,前后踏跺的中央各有一块充满雕刻的大石头叫御露石城砖砌筑,边沿石头加固,台基的面上雕刻柱础,以安放立柱其他地方铺方砖,重要的铺金砖(也是一种陶土砖)2中央高,四周低3台基四周有栏杆4台基呈土字型 知识点:1、特色:高台建筑 2、分类须弥座、方台式 3、分类:柱础、金砖 2.1.7大木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所有特性,都是由于大木结构产生的 官式古建筑大木结构属于抬梁式构架,前后檐两根立柱柱头上抬着一根大梁,房屋进深越大,梁的层数越多柱和梁组合起来,就成为一缝梁架。
立柱柱头间用额枋连接每层梁的前后两端各搭一根檩,用檩把各缝梁架联络起来 盖多间房屋,就并联多缝的梁架 最后在檩上 盯上椽子望板,铺上泥灰再铺上瓦 知识点:大木结构1特色:抬梁式2构成:柱,梁,檩,额枋等3作用:官式古建筑的框架结构2.1.8斗拱2.1.9屋顶2.1.10油漆和彩画2.1.11外檐装修2.1.12内檐装修:安装在梁和额之间的是顶棚,用木质方格网作骨架,称为木顶格,底面用特制的纸裱糊有一种在每个方格的上边逐个安装天花板,称为井口天花,需要彩画在裱糊的顶棚上画成井口天花式样,称为海墁天花重要建筑顶棚中央部位安装藻井內檐装修安装在柱梁之间的,要先做槛框,假如是用于防潮的,安装在墙壁外边的叫护墙板 柱梁间安装的用来进行室内空间分隔的部分叫隔断它种类很多,最常用的叫隔扇,有碧纱橱,太师壁屏门 用来表达空间划分的有各种罩,几腿罩,花罩 ,落地罩,栏杆罩,炕罩,博古架,书架,屏风 将高大空间分为上下两层阁楼样式的装修叫仙楼 内檐装修1构成:槛框,木顶格,护墙板,隔断2类型:井口天花,藻井,碧纱橱,罩,仙楼3特点:多种工艺美术技艺集成2023-03-21 21:01:32· 2.2.1世界瑰宝 中国“故宫”指前朝的宫殿现特指北京明清故宫,以前的都被摧毁了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完整保存下来,它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唯一标本。
1925年建故宫博物院今天故宫占地106公顷,超过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是中国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最大的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收藏1862690套馆藏文物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知识点:1故宫的桂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2故宫的价值 中国古代宫城的唯一实例,中国传统文明的见证2.2.2北京都城与故宫诞生 :1、明代故宫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 2、明代北京新都建设了36年 3、明代北京城墙形成四重,外城之建了南面、内城(京城)、皇城(明六城门,清4个)、宫城 4、都城建设的核心目的:拱卫宫城 5、北京故宫是北京城市构图的核心 永乐7年决定在昌平建长陵,即明十三陵的第一陵 142023北京宫殿竣工,奠定了北京城市和宫殿的格局因大火停工弄个,正统时期重建, 嘉靖32年建北京外城 知识点: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关系清北京四重城墙:如上中都城建设的文化传统:中轴线2.2.3紫禁城的功能分区与防御系统 明中后期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按使用功能分3大区:外朝区,内廷区,衙署和内官的服务区 防御系统涉及紫禁城墙,城门,角楼 1紫禁城四大功能分区:防御系统,外朝,内廷,衙署和内官服务区域2防御系统的组成:紫禁城墙,城门,角楼,护城河和宿卫值房3建筑特色:重檐庑殿顶五间门楼,角楼。
城墙南北长961米,东西753米,墙高10米南面的午门,在凹字形的墩台上,开5门洞,另三门叫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都开3门洞城墙四角各一个角楼护城河宽52米,宿卫值房在城墙和护城河之间2.2.4紫禁城的外朝 紫禁城外朝在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有太和,中和,保和殿 1建筑作用 皇帝接见大臣,举行大朝会,解决政务2外朝构成 中央午门与三大殿院落,左翼东侧文华殿院落(是明初皇太子解决平常政务的宫殿,嘉靖为儒学讲学),右翼西侧武英殿(李自成在此宣布帝号,康熙时成为皇家出版社)组成了凸字形状三大殿是外朝核心,三大殿正门是太和门南面有太和广场,正中内金水河河南边东侧的协和门通向文华殿,西侧熙和门通武英殿 :紫禁城外朝在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有( ) A:太和殿 B:文华殿 C:中和殿 D:武英殿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AC2023-03-21 21:35:29 2.2.5紫禁城的内廷 内廷区域在外朝建筑之北,总体成一个倒着的“凹”字形,和外朝契合在一起养心殿是清代雍正以后真正的政治中心,皇帝在这里居住,解决政务 内廷分5个板块,中央板块、内东路、外东路、内西路、外西路 中央板块核心是后三宫:乾清宫、交奉殿、坤宁宫 北面是御花园 前方是乾清门广场,中央板块正门乾清门 西六宫之南有养心殿,在内廷乾清宫西侧,雍正后是政治权利中心,皇帝在此解决政务。
在附近中枢权力机关建军机处养心殿西建中正殿,藏传佛教活动中心 宁寿宫清皇太后居住 大戏楼、畅音阁、阅是楼三大戏楼 1建筑作用 皇帝举行平常听政的场合,家庭居住2内廷构成 后三宫,御花园,内东路,外东路,内西路,外西路· 2.2.6· 衙署和内官服务区域 涉及衙署,库府,内阁大堂,内阁大库,内銮驾库,内务府公署,造办处,果房,冰窖,尚衣监,直房,库房,酒醋作坊 1功能:内阁,侍卫,内务府,太监的办工,库房,作坊2外朝构成:紫禁城功能分区表现了高超的建筑规划水平· 2.3.1:午门----典礼之门 午门的样式来源于汉代宫门前的双阙 1功能与作用 命将出征,凯旋献俘,颁诏宣旨,颁朔2建筑特色 午门正楼,燕翅楼掖门,凹字形朝房,门钉汉唐遗风3文化价值 封建等级制的象征· 2.3.2角楼:紫禁城最俏丽的“卫士” 角楼建筑精致体现在1三重屋檐2组合式屋顶3方向不同的山花4重檐歇山脊的抱厦 1功能与作用 紫禁城防御体系之一2建筑特色 抱厦,歇山屋顶,十字呈山,黄瓦,青绿彩画,白台基 3文化价值 紫禁城最典配色模式· 2.3.3:太和殿:天下之中 太和殿屋顶四角有10个小兽 1功能与作用 新皇登基,大婚,颁诏,殿试2建筑的特色 重檐庑殿,行什,溜金斗拱,金龙玉玺,彩绘样式3文化价值 多次重建,历史见证者4重大史实 四次大灾 五次重建· 2.3.4: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1功能和作用 故宫中,乾清宫功能处体现在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皇帝寝宫,解决政务,接见官员外藩使节2建筑特色 重檐庑殿顶,高台甬路,铜鎏金小殿,“正大光明”匾,毗卢帽3文化价值 “家国重构”的中国封建国家思想4历史事件 秘密立储· 2.3.5:坤宁宫:最满族的建筑物 清坤宁宫用作祭祀,皇帝大婚 1功能与作用 皇后居住地,萨满教祭祀场合,皇帝大婚洞房2建筑特色 直棱支窗,低矮窗户,口袋房,弯字炕,窗户纸糊在外3文化价值 满族风格的建筑样例。
· 2.3.6养心殿:重帘听政与三希堂 养心殿是一座“工”字殿 1功能与作用 清雍正以后的政治中心2建筑特色 “工”字建筑群,内部“装修”,隔成许多小间,特别遮挡解决的抱厦3文化价值 三希堂法帖4重要史实 两次垂帘听政所在地2.3.7储秀宫:1,功能与作用:清后妃居住地2,建筑特色:万字锦、五福捧寿、柴檀木雕大屏风3,文化价值:同治出生地,祝贺慈禧五十寿辰2.3.8:奉先殿:纾解思亲之苦 1功能作用 内宫用于祭祀祖先的家庙2建筑特色 工字殿格局,前后两殿以廊相连3文化价值 现存不多“浑金旋子彩画”庙举办国家重大祭祀活动 2.3.9文渊阁:皇帝的图书馆 文渊阁建筑特殊性指仿江南民间建筑1功能作用 皇帝图书馆2文化价值:首部《四库全书》藏书楼2.3.10:宁寿宫花园:乾隆风格 “迷楼”是“符望阁” 1功能作用 乾隆为养老建的花园2建筑特色 紧凑精致的乾隆风格,华美的内檐装修3文化价值 室内装饰,艺术的顶峰、四大花园: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2、3、11雨花阁:皇帝修行密宗之路 雨花阁是模仿西藏桑耶寺的格局而进行的发明 1建筑特色:汉地技术模仿藏佛寺,外三内四的楼阁结构,屋脊上铜制行龙,独特的佛教文物2文化价值 宫中最完整的藏传佛教佛堂2.3.12探秘迷楼符望阁 簪铜鎏金工艺已失传200数年。
经典藏品 双面绣,掐丝珐琅,铜鎏金乌木镶嵌,百宝嵌,螺钿,象牙书法,双面钟,红漆雕,漆纱,沉香嵌玉,藻井3.1故宫藏宝 1、文物:有文化内涵的,过去时代留存的,有形的 2、故宫文物:180万件多 3、按研究分类,分为材料和功能两类 4、文物价值分级:一级、二级、三级都是国家珍贵文物 5、故宫中,珍贵文物有94%,占全国珍贵文物42%3.2藏品从何来 知识点:1、清室善后委员会,清宫文物在180万件文物中,有150万件左右 2、藏品来源:清宫遗存、建国后收购、征集、捐赠、拨交3.3.1:钟鸣鼎食显皇 知识点:1、青铜器世代相守,代表皇权一脉相乘 2、乾隆编辑西清三鉴《西清古鉴》、《西清续鉴》、《西清鉴古》,记录青铜器3.3.2:怡情悦性艺术品 1、四体书法:楷体(欧体、颜体、柳体、赵体) 2、宋代的两个山水画派:李成、郭熙一派;董源、巨然一派 3、文物功能:欣赏品鉴、观摩、临写、编目书籍; 人文情怀;关爱百姓 赵体是指哪位书法家 A:李成 B:赵孟頫 C:郭熙 D:王羲之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B 3.3.3纪实写真如照片重大历史事件,皇帝会安排宫廷画家画下来重大事件的记录《南巡图》《大阅图》,战图3.3.4慎终怀远留念想。
清皇会把先帝平常一些用品留下作缅怀,叫留遗念 文物功能:追宗怀远,纪念先人3.3.5:书籍密档内涵丰1、皇家家谱:玉牒 2、皇史宬:皇家保存文档的场合 3、古籍在故宫文物180万件中,占有将近三分之一左右 4、文物是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录,编写实录、圣训、玉牒3.3.6 古代征集藏品的方式:地方官员上贡,藩属国上贡、处罚抄没等方式3.4珍藏库房希延寿 1、书籍、真丝衣物的保藏条件:恒温恒湿(温度20度上下,湿度50%上下) 2、皇帝物品存放方法:大殿陈设、陈设档专人维护 3、现代文物保管:按照材质分贮3.5:古今收藏意不同1、乾隆皇帝理解皇家收藏:(1)民食足而后教化兴(2)教化兴而后国治安(3)国治安而后祖宗之器常守而弗坠2、当年皇家收藏的目的是保持封建宗法制度正中性3、张伯驹卖宅买《平复帖》 知识点: 皇家收藏理念是保存封建宗法制度的正宗性现代:经济条件,人文情怀,情感表达· 4.1国画分类 、书画同源,绘画与文字的历史有五千数年了2、书画的载体3、人物画最先成为独立的绘画4、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帛画(主题大多表现墓主人升天)5、魏晋南北朝绘画的作用:宣传社会道德、艺术欣赏以绢为载体的卷轴画已成熟6、唐代:画科成熟完善7、宋代:形成绘画技法8、元明:形成装裱样式 知识点:种类:(1)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走兽(2)按技法分:工笔、白描、兼工代写、写意、大写意(3)按装潢的形式分:手卷、立轴、册页、帖烙、扇面、横披· 4.2怎么欣赏· 知识点:1、绘画四要素:构思、构图、造型、笔墨(这四个方面体现画家的艺术能力) 2、(北宋郭熙的山水画)《窠石平远图》构思:初春时节季节的微妙变化 构图采用平远平视的视角· 4.3清宫藏画知多少· 西汉武帝时期书画宣教作用,东汉开始个人爱好。
知识点:1、汉武帝时期:绘画作为宣教之用 2、乾隆时期:宫廷收藏书画量达成最高峰 3、清亡时:紫禁城藏书画六万余件· 4.4稀世珍品,命运多舛1925年10月成立故宫博物院 :故宫数万件珍藏中,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大约1万多件抗战胜利后:5760件南迁文物到了台湾、解放初期,370件书画回到故宫 知识点: 1命运多舛:溥仪盗宝,建福宫大火,日本侵华文物南迁2故宫藏书画达15万余件3遗存收集:政府调拨,社会捐赠,资金购买· 4.5张大千还宝,总理加班知识点:1、张大千归还书画: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董源《潇湘图》 元代方从义《武夷放棹图》4.6苦瓜鼠图卷 知识点: 1、画家与年代:明代朱瞻基(1398-1435)2、绘画欣赏:看图说话;知识性解读;深层解读 表现内容、《苦瓜鼠图卷》明代朱瞻基为庆贺“三十”得子而作4.7重屏会棋图:1.五代南唐李璟朝时期 2.棋阵——天象图(北斗七星) 3.依次排位——主座:李璟 南唐王位继承制:兄终弟及 周边多起争夺王位 防止南唐朝廷内部争夺王位喋血事件 4.形象方式 关系好 兄终弟及 5.道具给人遐想 时间 启动中国古代单幅画面说故事 6.线描:战笔描 7.得名:《偶眠》诗意图知识点:1、画家与年代:五代南唐周文矩所画 2、艺术手法:单幅画说故事的绘画形式,线描使用战掣描3、表现内容南唐王位继承制兄终弟袭制 4.8清明上河图知识点:1、画家:北宋的张择瑞 2、表现内容:开封城清明节繁华景象;北宋后期社会弊端4.9千里江山图北宋最长的山水画,是青绿山水画,18岁完毕 表现的是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的诗意 北宋两种审美观: 一是文人的萧条淡泊、平淡天真;二是社会平民的悲天悯人 ,徽宗指导此画是要表现皇家恢宏气势,此前没有这种 知识点:1、画家与年代:北宋王希孟(在徽宗的指导下完毕) 2、、艺术手法:青绿山水 3、表现内容:宋徽宗鄱阳湖看庐山4.10富春山居图淡墨 古代长把两个极端融合一起, 《富春山居图》知识点:1,画家:元代黄公望。
2、淡墨描绘,体现苍润 3、表现内容:富春江一带的自然风光,中国古代的所有的文人精神(对大自然的挚爱,感悟山川烟云)· 5.1中国的“青铜时代 ”知识点:1,中国青铜时代:夏、商、周 2,特性:礼器时代,青铜器象征政治权力5.2 国之重器:1,“重”多在政治精神层面上2,九鼎放在城中心的宗庙,外人不可近 最早是炊具,成为礼器据说从泰帝开始,第二个传说黄帝铸三鼎祭祀天地人,传说三夏铸九鼎 知识点:1、青铜器以鼎为尊2、九鼎的迁徙代表政权更替5.3 楚王问鼎 知识点:1、九鼎的三层含义:九鼎的铸造拟定势力范围,九鼎的迁徙代表政权更替,九鼎的拥有代表统治者天命所归 楚庄王问鼎之轻重,周定王派王孙满接待回答:周室虽弱,天命未改,鼎之轻重,不可问5.4 周礼乐制度,列鼎(用鼎)制度是核心九鼎在秦始皇时便消失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知识点: 1列鼎制度体现用者社会地位2九鼎消失代表中国青铜时代结束5.5“藏鼎”不易: 大盂鼎的收藏历史:宋金鉴——县官(灵异事件)——宋金鉴——左宗棠——潘祖荫——潘达于——国家5.65.6权贵爱青铜 孟尝下冯谖提出狡兔三窟,“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凝聚力 汉武帝改元 教化 宋徽宗收藏的青铜器最多3万多件, 知识点:1皇室的青铜器收藏:1、因素青铜器被视作正统的象征,2、趣事,汉武帝改元、狡兔三窟、西清四鉴 3、局限:赝品较多5.7故宫收藏的青铜器:1、故宫青铜器:15000件;有铭文的有1600件; 知识点:1、故宫青铜器特点:历史序列完整;器类非常丰富;珍品多 2、来源:清宫留存、征集、相关人士捐献、国家调拨、出土文物 3、藏品之最:莲鹤方壶(最大)春秋时期的礼器、君子之弄鬲(最小)· 5.8那些大腕青铜器· 初期青铜器,一范一器 最有名的莲鹤方壶,出土时两对,包含春秋中期后青铜器装饰的重要内容和风格 知识点:珍品青铜器:莲鹤方壶、三羊尊、邲其三卤、倗生· 5.9青铜器的前世今生 商代初期青铜器:斝、爵(朴素) 2、西周:长篇铭文 3、重要的史料价值:武王伐商、诸侯分封、土地互换、法律判词 4、铸造方法:分铸法、焊接法、失蜡法 5、战国时期:青铜器趋于精致,礼器含义弱化,讲究精致、奇巧 知识点:青铜器各时代的特点: 商代初期:朴素 西周:长篇铭文。
装饰简约 春秋:新工艺应用 战国:精致,礼器含义弱化 宋代以后:仿古礼器 5.10青铜器的意义 文字产生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文明的三要素:都市、文字、青铜器(商代发明了灿烂的文明 知识点:1、青铜器的意义:1、承载文字,象征文明2、礼器为多,象征权利 5.11青铜器的分类(功能分):1,祭器(礼器)、生器(生活用器,生前用器)、明器(微型、制作粗糙、光素) 2,士大夫以上:祭器、生器、明器兼用:士阶层:只能用鬼器(明器和生器) 明器粗糙 5.12后无来者的青铜器 青铜器本民族:保护作用;外民族:恐吓作用 知识点:、青铜器艺术:璀璨绚烂、富有感染力、深奥 6.1陶瓷器的由来与分类 1、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发明了瓷器,是世界上最早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 2、夏:原始青瓷开始烧造 商、周、秦、西汉:原料加工和窑炉技术改善 东汉:完毕从原始瓷向真正瓷器的过渡,瓷器发明 3、烧成温度、机械强度、透光度(陶器<瓷器) 吸水率(陶器>瓷器) 4、陶器种类:红陶、灰陶、白陶、彩陶、彩绘陶、釉陶 瓷器种类:颜色釉瓷、彩绘瓷 知识点:1、陶瓷的独特性:土于火的艺术,中国传统五行思想 2、陶瓷的历史演变与分类:由陶到瓷的演变、陶与瓷的比较2前,我国开始使用陶器6.2中国古陶瓷之美:造型、釉质、装饰 ,搪瓷造型唐-圆润饱满。
宋-秀丽典雅元-雄浑朴拙 明永乐宣德-端庄稳重明成化-隽秀典雅 明嘉靖万历-复杂多变清康熙-刚劲挺拔 清雍正-文雅精细清乾隆-严谨规整 中国传统陶瓷讲究装饰:装饰手法多样,装饰纹样丰富,图案布局新奇别致颜色铀瓷402023装饰技法:刻、划、印、剔、镂、雕、彩绘 6.3故宫博物院瓷器藏品 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 知识点1、故宫古陶瓷收藏:36万件陶瓷文物;数千件实物资料;逾万片清代瓷片标本;6万多片古陶器残片标本 2、、故宫古陶瓷文物特色:年代跨越大,品种全 3、故宫古陶瓷文物运用:举办展览、陈列馆藏 6.4.1陈万里中国古陶瓷考古之父 1、陈万里先生(研究领域):摄影、古陶瓷(运用 考古学研究 (地位):中国古陶瓷考古之父、开拓者 2、著作:《瓷器与浙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由传统书斋考古走向运用实地调查进行科学研究的里程碑 3、捐赠139件套文物,其中136件陶瓷器 4、奉献:创建古陶瓷研究新方法;建立样本数据库 知识点:1、生平及地位:中国古陶瓷考古之父,开拓者 2、对古陶瓷研究的奉献,创建古陶瓷研究新方法,建立样本数据库 3、对故宫的捐赠,139件6.4.2孙瀛洲中国古陶瓷鉴定奠基人 孙瀛洲(1893——1966):1,是古陶瓷鉴定奠基人,捐献文物3000余件(陶瓷占2023多件),发表瓷器论文8篇。
2,三心:虚心、恒心、信心; 三多:多看、多比、多问 3,创出了鉴定诀窍口诀 6.4.3耿宝昌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 1、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是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 2、他入行的师傅是孙瀛洲先生,开了振华堂 3、他是成立中国水下考古队重要发起人之一,是成立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检测研究实验室的重要提倡者之一 知识点:1、生平及地位,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 2、对陶瓷研究的奉献:将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古陶瓷研究领域 3、成才见解:良师立志扎实诚实虚心6.5郭葆昌:制瓷名家,著名古董收藏家和鉴赏家 2、乾隆皇帝热衷定窑白釉孩儿枕 3、孙瀛洲的至爱——斗彩三秋杯 6.6办陶瓷展不容易 1、陶瓷展:展示内容做了较大充实改善 完整呈现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清代宣统三年的陶瓷发展历史 2、陈列展览内容大纲涉及: 举办展览的背景;院藏与展览有关的陶瓷器概况;与展览主题有关的历史背景介绍;举办展览的意义;展览的主题思想;展览场地和展出时间;展览图录拟选用文物;展览拟展出文物目录及陈列布局 3、展览:应体现策展人思想;内容进一步浅出,横向联系强,重点突出;形式设计与展览的主题和紫禁城的大环境相协调 新陶瓷馆位于协和门以东的文华殿区,由文华门、文华殿东西配殿组成的独立院落,主体工字形建筑 知识点:1、故宫成功举办的陈列展览 2、细述2023年陶瓷馆改陈:馆址 特色 3、陈列展览的经验分享:内容大纲。
策划思想,形式设计6.7故宫职业人生的心态修炼 :1、耿宝昌古陶瓷鉴定需要三勤:腿勤、嘴勤、手勤,见真才干识假 2、观摩实物的途径:库房工作;主持或参与陈列展览、外出参观学习 知识点:1、职业的偶尔与必然 2、学问需要潜心研究 3、担当追求完美才干成全自我7,1清宫藏书缘起1、宫廷藏书目的:(最初)清太宗,修纂国史和翻译儒家经典 (后面)修纂、翻译、收录、校本 2、顺治开始修《明史》 3、乾隆为了编《四库全书》,所以开始了史上最大的征集 知识点::1.目的:修纂;翻译;收录;校本 2.顺治开始修《明史》 3.征书方式:劝征,高价收购,借抄:7,2清宫藏书从何来1、故宫官网公布的藏品有20多个大类,100多个小类,有186万多件:古籍文献占三分之一 2、清宫藏书来源:地方政府的藏书;书院藏书;佛寺道观的藏书;私人藏书(重要来源) 3、清代私人藏书的优越条件:藏书家众多;藏书家遍布各地;有很多的藏书大家和世家 4、征集图书的方式:自上而下的向全国各地的征集;自下而上地呈交 5、古代藏书规律:按照王朝的寿命周而复始的轮回7.3清宫藏书的功用:1、善本:从古籍里“择优录取”的好版本 衡量标准: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2、藏书重要用途:秘藏(传承)、《实录》记先帝鸿谟骏业、《圣训》分类记载先王之德、功、言;《玉蝶》叙帝系而记其历数 3、重要用途:特藏(鉴赏)如《天禄琳琅》 专藏(宣示)如《四库全书》 综合(随设)如政务、书房 4、古籍:192023以前问世,古代装帧形制的正规书籍7.4尽善尽美的善本特藏:武英殿刻本(按刊刻地点命名) 五色套印本 戴天瑞的指画,康熙字典,大雅斋的瓷器,大藏经7.5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大而全 2、朱棣时期第一能人——姚广孝 3、编书目的:消除靖难之变的坏影响;提倡文教、振兴学术;收拢人心、巩固政治基础 征书是文治第一步 22877卷,装成11095册7.6康熙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历时28年 存世25部2、发起者:陈梦雷 补充者:蒋廷锡 规模大,比大英百科全书大三四倍7.7、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2、修纂最直接因素:搜集民间藏书成效不大 3、目的:文化统治;审查民间藏书 4、《四库全书》内容:(经部)——经书,儒家经典;(史部)——史书,即正史;(子部)——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集部)——即诗歌汇编 4、作用:保护整理; 2023编纂2023誊录25万多册1600多万页4000余人校阅200多人,历时2023 7.8乾隆时期是藏书1、乾隆时期是藏书高峰:藏书品种多、典藏地点多、分布范围广 2、四书七阁——清宫藏书地 (多选题) 清宫藏书的地点涉及:( ) A:大内藏书 B:皇家园囿 C:行宫藏书 D:民间藏书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ABC7.9故宫藏书馆的前世今生1、寿安宫建于明代,三进院落(太后辈居所) 2、 1925年图书馆成立,故宫图书馆的成立,标志封建时期的藏书楼,正式过度到公有制时代的图书馆 3、藏书楼特点:私有性、封闭性;图书馆特点:公有性、开放性 4、故宫三馆建制: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 5、7.10故宫典藏千千劫书厄: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导致大量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
2,书厄表象:水、火、冰、虫、盗、战乱(天灾人祸)3,藏书楼的特点:毁书、遗书被迫分至两地4,文源阁——全毁,文渊阁——1933台北,文溯阁——甘肃图书馆,文津阁——国家图书馆 .嘉庆二年乾清宫《天禄琳琅》400多册烧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劫富济贫 ,火烧圆明园7.11古往今来护书忙 :1、曝书:把藏书拿出来翻晒 2、直阁事:重要负责藏书阁的典守、整理、晾晒等工作 3、延缓性保护:防潮、防虫、防火、防尘、防光、防盗 4、原生性保护: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 再生性保护:把古籍原件制成替代品,用替代品,不用原件 7.12世代典守永相传老师朱赛虹老师是哪年开始在故宫工作的( ) A:19778.1颠沛流离的皇家档案1、20世纪初中国古代文化三大发现:明清档案、殷墟甲骨、敦煌藏经 2、李国荣——从业三十年的明清档案人 3、明清档案劫难:1860年英法联军;192023八国联军;192023八千麻袋事件 4、国宝分存两岸:(文物)北京180多万件,台北故宫5万多件;(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000多万件,台北故宫60多万件 8.2明清皇家档案库的皇史宬:没有木头、没有钉子、没有一根柱子、墙厚6米 :明清皇家档案库皇史宬:1,建于明朝嘉靖,档案反映内容:明清政府官文书;皇家生活档案, 建筑特点:石室金匮:内部特点:防火、防盗、防潮 2.中国档案馆:东方瑰宝明洪武道小朝廷时代,1000多万件文物 3.《大明混一图》 8.3雍正朱批:“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刚毅),知识点:快捷保密,亲笔墨迹,皇帝的勤与懒 1,奏折(康熙2023开始出现),汉文朱批(皇帝)奏折46万件,满文朱批奏折14万件。
2,雍正朝奏折特点:制度化(中高级官员普遍使用);直接、快速、保密;臣工亲笔撰写,代笔需要特批奏折在康熙时期被广泛推广)8.4正大光明匾背后的秘密1、立太子:最初嫡长制;(雍正)秘密立储; 2、秘密立储意义:稳定政局、平稳过渡皇位 8.5:皇家生活的真实记录:1,清宫档案的两大部分: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宫);皇家生活档案(皇家族谱《玉牒》、皇宫花费《奏销挡》御膳房《膳谱》、《膳单》、太医院《带医档》等等)8.6:破解清宫三大悬案1.上谕档册:反映朝廷意志 2.朱谕:清皇帝手写谕旨,反映皇帝心情状态 3.孝庄皇太后下嫁小叔子多尔衮 顺治没有出家五台山 雍正死于丹药中毒8.7科举考试::1.金榜题名:殿试之后公布的榜文;分大金榜和小金榜 2.科举制度:始于隋朝62023,末光绪192023 132023; 选用人的基本制度;中国是世界上考试制度最早、最完备的国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北宋防作弊:糊名,誊录(墨卷到朱卷) 4.关节作弊8.81、金瓶掣签:乾隆时期的西藏统治方式 2、历代对西藏的政策:(唐)和亲;(元)宣政院 3、清代外交档案11万件,涉及53个国家8.91、明清档案的作用:国家资治的佐证;学术研究的金矿;文化建设的名片;皇家遗存的凭据;影视创作的源泉;国际交流的窗口8.10、护宝人:敬畏、感激、刻苦9.1满清与藏传佛教的缘分:1、满蒙文化近源,满蒙联姻加强战略联盟 2、藏传佛教最初通过满蒙联姻进入宫9.2逐步成为皇家信仰1、藏传佛教进入宫廷:满蒙近缘;帝王心路历程 2、多伦会盟:化解旧怨,实行盟旗制度;立大活佛康熙皇帝个人心路历程对藏传佛教成为皇家信仰起了重大作用9.3皇帝信仰趣事、从人性角度看待皇帝的信仰(不仅仅是作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9.4乾隆信仰的多面性在雍和宫培养僧人(500位) 3、培养僧人:参与北京的藏传佛教活动;回到各地当住持 知识点:政治目的:运用藏传佛教控制内外蒙古,保持边疆稳定建立寺庙培养僧人 ;驻京喇嘛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掌握藏传佛教,信仰及文化需要编著《满文大藏经》 9.5藏传佛教藏品1、藏品来源:蒙古和西藏贵族僧侣给皇帝送礼物;宫廷造办处制作 2、铜造像: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 3、藏品种类:唐卡、铜造像、法器、佛经、佛堂 4、藏品数量:故宫有2万多件藏传佛教藏品9.6传世藏品1、四臂观音:地位很高(大慈大悲、祈祷长寿) 长寿之神,满族人面像,宫廷艺术水平总体体现,唯一代康熙款的 2、旃檀佛:释迦摩尼像;传说根据河中倒影画像,衣纹呈波浪形;现存为复制品 3、大威德金刚:最凶猛尊神之一,文殊菩萨忿怒化身;牛头、九面、34臂,16足;在清宫受特别崇敬9.7清藏传佛教现代启示录(单选题) 视频的主讲人提到的特别的寺庙在哪个省? A:新疆 B:内蒙 C:甘肃 D:河北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C10.1建个中西医结合的文物医院:1、王冶秋: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60年代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 2、文物修复厂(建国初期)——文保科技部(八十年代)——故宫文物医院(2023年) 3、2023年,文物医院概念的提出 4、2023年12月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5、文物医院的理念:中西医结合;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做文物保护修复 6、奉献:建档案、病害标准、科学监测、保护修复研究10.2最先进的文物体检设备】::1、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分析文物元素成分 2、特点:不需要制样 3、傅里叶红外显微光谱仪:文物材料的分子结构分析(颜色越红,含量越高) 4、等离子质谱仪:对材料的微量元素进行测试 激光剥蚀:对内在衡量元素进行测试 5、开放式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原位无损成分分析方法 6、激光拉曼光谱仪: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分析 7、大样品室X射线荧光能谱仪:获得陶瓷元素成分信息 8、多关节臂显微镜:全方位多角度变换 9、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特定材料内部结构检测10.3给唐卡做美容:文物修复前的科学分析检测; 前期分析检测文物数据采集; 修复前绘制; 佛母唐卡背衬图例; 制定修复方案; 2、病害:虫蛀、装帧断裂、褪色、缝线断裂 3、修复:科学检测——病害拟定——专家会诊——确认修复工艺古瑟复有声,:1、”古瑟”复有声:相同材料、相同工艺、不同的专业修复工作室配合、缺失部分图案的采集 2、修复工艺:遵循原先的制作工艺 修复材料:科学检测,采用相同材料情景再现再续前缘::1、干预原则:不改变原件材质的情况下尽量恢复它的原貌福寿绵长:1、缂丝文物:敦本殿22023文物 2、伤况:断裂、褪色、老化 3、修复:除尘、加固、回贴10,4妙手回春各显神通:故宫博物院申请了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修复(首项非遗)、古书画临摹复制、青铜器修复及复制公益、古钟表修复技艺(传承最久)、官式古建筑修复小故事一壶开水鉴真伪::(单选题) 建国以后,谁把原先故宫的师傅们再次请回故宫博物院,继续工作带徒弟? A:王冶秋 B:赵振茂 C:郭沫若 D:唐兰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A赵振茂:鉴别青铜器真伪,文物保护师都具有独特技艺文物克隆也重要;1、纸寿千年,绢寿八百 2、克隆因素:每一件文物都要降解 3、方法: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4、意义: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10.5国际交流:1、2023年香港国际会议 2、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油画的保护修复 3、希腊激光分析研究所:学习激光设备解决保护石质文物,共同建立了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 4、同步光源——全世界一流的科技平台 5、瑞士:钟表保护 6、国际文物修护学会JJB我们的未来:1、文物医院面积的扩建(3) 2、文物医生队伍的扩建,远程诊断11.1、清代科技仪器:(天文类)天球仪、观测望眼镜 (计算类)手摇计算机、四位数学、计算尺、几何原本 (地理学)测量仪、象限仪 (钟表火炮类) (医学类)人体解剖模型、胚胎模型11.2西学东渐1、十五世纪末,地理大发现 2、利马窦(西僧):传播天主教,与士大夫接触(徐光启,王徽) 3、徐光启:农学家,与利马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将欧几里得几何学带到中国;同时他也翻译了《泰西水法》 4、王徽翻译了《远西奇器图说》 5、初期中国科学家作品:《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11.3、利马窦: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11.4汤若望:德国人: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
2、汉历(农历)、太阳历、傣历、羌历、藏历是我国现阶段在广泛使用的几部自有历法 3、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测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单选题) 明末清初,面对八旗军的驱赶,汤若望为什么要固守历局? A:不愿放弃他的职位 B:新历法未修完 C:保护书籍 D:想得到清廷的赏识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C11.5南怀仁1、康熙历法之争,两个阶段,前赢后败,激发康熙对西学的热情 2、午门观日影 3、重理历法案 4、治理万泉河 5、运石建东陵 6、铸炮平三藩:(多选题) 康熙帝时期,著名的历法之争案是指什么之争?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B:杨光先与南怀仁 C:东方历法与西方历法 D:落后与先进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ABCD11.6中国式”科学院:1,康熙时,从事科研机构名为蒙养斋算学馆——培养人才、办成很多科技事业(地理大测绘)、《皇舆全览图》等11.7失宠的西洋科学:乾隆爱好转移;农业社会对西方科技需求小:(多选题) 乾隆帝时期,清廷科学技术走向衰落的因素是什么? A:乾隆帝爱好转移 B:中国农业社会的实际需求少 C:没有科技人才 D:西洋仪器少 答案解析: 对的答案: AB11.8晚清医学救国:1、晚清时期,通过学医试图拯救中国 2、科技出现新局面11.9西方文明落地东方:1、西学东渐(地理大发现) 2、西方文明传播载体:西洋仪器、天主教教义 3、西方文明传播条件:历史环境、传播载体、落地土壤11.10连续一生的好奇心:南怀仁的浑天仪 汤若望的地平式日晷、故宫收藏文物:180多万件12.1战祸当前国宝咋办1933年1月31日,故宫文物准备外迁时,受到()为首的抗议。
B:周肇祥故宫文物保管的对策:成立联合警卫处、好的保存库存放精品、那志良:《石鼓的簸迁》12.2给国宝找各家1、 国宝在上海的困境:存租界不妥;黄浦江畔潮湿;堆栈环境复杂 2、南京建故宫博物院的分院(朝天宫) 3、建设困难:资金贫乏;清理所占机构12.3何处可安栖时间:1933-1939 路线:南迁西迁 重要地点;峨眉 乐山,朝天宫 华严洞12.41、典守精神(工匠精神):文物的保存、历史文化的传承 2、马衡《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之保管》12.5典守代表1、 典守代表:那志良、梁廷炜、庄尚严 2代表事件:千里寻夫、浪漫情怀那志良:他的妻子南下寻夫 梁匡忠的孩子名字反映文物南迁、东归北返线路 庄上严12.6出国前准备1、1935年故宫预展地点:上海 2、出国时间:1934-1935 3、出国展出遭反对12.7宝物赴英伦:1大维德是英国瓷器收藏家 2、中国文物国际展览,地点: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3、意义:支持抗日战争,达成国际宣传12.8赴苏遇战火1、苏德战争前后,文物赴苏 2、地点:莫斯科东方文化博物馆、列宁格勒冬宫 3、意义:宣传抗战 促进交流12.9如遇空袭,请来宾退出:1、故宫文物展出顺序:上海、伦敦、苏联、重庆 2、重庆展览1943年,当时日军密集轰炸 3、目的:感谢各界支持,宣布国宝回归 4、意义:“激发抗战激情,传达胜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