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学情补偿题 新人教版一、积累运用: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词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_____ ___,_____ ___2.《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________(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___ _____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三苏”江城子”是________,________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___ ___,_____ __?4.《武陵春》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姓名),号________词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 ___。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________朝爱国词人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苏辛”下阕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__ ______二、阅读理解: (一) 渔家傲 范仲淹 1、课文默写: 2.本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同时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表现为:①________ ②_________③ 4.下阕抒情其情爱国思乡,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 5、本词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6.本段节选自《 》,作者是 2分)7.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8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0.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12.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三)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3.解释划横线的字 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_ 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 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 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1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 ___ ___ ②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 _____16.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___ __________ 17.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