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机课程教学标准》word版

xue****a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1KB
约13页
文档ID:157007965
《微机课程教学标准》word版_第1页
1/13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物理教育、光信息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代表微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微处理器快速更新换代,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伴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要求计算机、网络工程、光/电子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技术与应用,还必需掌握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技术与硬件开发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无论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等众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工程实践,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而在本科阶段打下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学习者深入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以8086CPU为典型机作背景组织教学,通过介绍8086微处理器的逻辑结构、工作模式、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微机I/O接口的基本概念、8255、8253、8259、8237等常用接口芯片的应用技术,使学习者较熟练地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编程方法与设计技巧,掌握微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和技术。

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软、硬件的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阅读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资料的能力,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微机硬件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高级语言等有关联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要先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高级语言》等一些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本课程拟采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的、由王忠民等编著的(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系列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由郑学坚等编著的(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为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参考书:1、 吴秀清,周荷琴编著:《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 冯博琴主编,吴宁等编著: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精选《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 (美)Barry B.Brey编著,金惠华等译: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 《INTEL微处理器结构、编程与接口(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4、 沈美明,温冬婵编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80×86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 (英)Peter Abel编著,沈美明等译:国外著名高等院校信息科学与技术优秀教材 《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导论本章简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组成,三总线结构(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以及组成计算机的五大部件(微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介绍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在模型机上运行一个简单程序说明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立微型计算机的整体概念 一、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合存储器、输入和输出接口电路等所组成的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computer System)是指以微型计算机为主,配以相应的外围设备、电源系统和辅助电路以及控制、管理计算机工作的软件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一)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管理、维护计算机以及为了完成用户的某种特定任务而编写的各种程序的总和它是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1、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OS和应用软件其特点是不需要用户干预,为其它程序的开发、调试以及运行等建立良好环境的软件2、 应用软件指为了完成用户的某种特定任务而编写的各种程序集二)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1、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信息的二进制编码;程序与数据的存储;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2、总线与总线结构总线与总线的公用性概念;三总线结构: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以总线为信息传递的主干线,各部件挂接的电路结构。

3、微处理器包含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阵列等电路的集成电路芯片它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由它担当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初步了解微处理器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为第3章深入学习做好准备4、存储器介绍主(内)存储器的地址概念、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存储的信息单位为第6章深入学习做好准备5、I/O接口与输入输出设备初步了解I/O接口概念、I/O接口的必要性和在输入输出中的地位 二、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通过模型机了解指令--程序在系统中的地位;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指令指针IP(或PC)的作用;指令的分阶段执行过程通过本章学习,应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立微型计算机的整体概念第二章 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编码本章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学习者应当能够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二进制数、机器数与真值、编码与编码的转换关系掌握不同进制数的表示与转换,原码、反码、补码、BCD码和ASC码用途、计算与转换初步了解浮点数一、数的表示与运算1、进制数十进制(Decimal)、二进制数(Binary)、十六进制数(Hexadecimal)及任意进制数计数法中的基数与权,各进制间的转换关系。

2、进制数的算术与逻辑运算特别注意二进制数(或十六进制数)的运算,掌握“与”、“或”、“异或”运算的位屏蔽、位置位和位取反特性3、机器数与真值在机器中数的编码(机器数)应包含了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机器数有原码、反码、补码等表示法,尽管一个数的机器数形式可以不同,但其符号和大小是唯一的理解补码运算中的自然丢失、溢出判断、减法运算的加法实现掌握机器数与真值以及各种码之间的转换关系二、信息编码计算机中使用的信息编码有许多,最基本的有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数--BCD码(Binary Coded Decimal)和ASCⅡ字符编码(American Standart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虽然微机内所有的的信息都采用二进制编码,但人们却习惯于使用十进制,于是把十进制的每个基数(0—9)用4位二进制码的组合来表示,这就是BCD码1、BCD码BCD存储时分为压缩和非压缩存储压缩型BCD码用一个字节存放两位十进制数;非压缩型用一个字节存放一位十进制数,而且一位十进制数总是存放在字节的低4位,高4位为0000BCD码与十进制数间可以直接转换,但与其它进制不能直接转换。

BCD码与二进制数一样也可以表示成十六进制形式2、ASCⅡ字符编码采用7位二进制代码来对字符进行编码,7位ASCII码能表示27=128种不同的字符,其中包括数码(0~9),英文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及控制字符等二、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1、定点表示指小数点在数中的位置是固定的通常将数据表示成纯小数或纯整数形式2、浮点表示指小数点在数中的位置是浮动的浮点数的精度由数符、尾数表示,数量级由阶符、阶码表示具有较大的数值表达能力第三章 80×86微处理器微处理器MPU是微型机的核心电路本章重点掌握8086/8088微处理器MPU的内部结构、寄存器结构、引脚功能以及存储器管理;了解具有代表性的Intel主流CPU系列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从应用角度了解80×86系列微处理器内部寄存器结构和使用方法、80×86实方式、保护方式和虚拟86方式的存储器管理方式、从80286~PentiumCPU的内部结构特点一、8086/8088微处理器结构1、8086/8088内部结构8086是一个二级流水线的CPU一级为总线接口单元BIU,它功能是负责完成CPU与存储器或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一级为执行单元EU,它不与处理器外部直接相连,它的功能只是负责执行指令。

2、BIU由指令队列、段寄存器、指针寄存器IP、20位地址加法器等到电路组成由于8086CPU的指针寄存器只有16位,因此采用把1M地址空间进行分段的方法,每段64K,使得使用16位指针寄存器就能访问段内的任一单元于是就有了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概念和变换关系3、EU由16位算术逻辑单元(ALU)、标志寄存器FLAGS、4个可拆分的16位通用寄存器AX、BX、CX、DX和4个16位指针与变址寄存器SP、BP与SI、DI及EU控制电路组成二、总线周期与引脚信号及其功能1、8086/8088CPU在与存储器或I/O端口交换数据时需要启动一个由4个时钟周期组成总线周期在一个总线周期内CPU完成一个基本操作动作按照基本操作动作的信号组合关系和结果的不同,总线周期可分为存储器读、I/O端口读、存储器写、I/O端口写数据总线周期以及复位、暂停等READY信号可以通过插入等待时钟的方法延长总线周期,这使得CPU可以与不同速度的低速部件连接2、8086CPU引脚按功能可分为:系统信号引脚,包括电源、地线、时钟线;地址/数据信号引脚以及控制信号引脚控制信号引脚在最大方式与最小方式时定义不同,因此有最大与最小两种系统连接。

3、最小方式,即单处理器方式,它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微机系统在此方式下,全部控制信号由CPU提供;最大方式,即多处理器方式,CPU发出的控制信号采用编码方式,需用总线控制器8288进行译码产生系统总线控制信号和总线命令信号在多处理器系统中,由于系统资源共享所需的调度要用到总线仲裁器三、8086/8088存储器和I/O组织1、存储空间分段的硬件原因是20位物理地址,可寻址空间为220=1 M个存储单元,所有地址寄存器长度只有16位,16位长地址可寻址范围为216=64K个存储单元2、8086/8088段寄存器长16位,用于存放段首地址的高16位,即把220=1 M空间分成了216=64K个段,逻辑段存在大量重叠有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的不同表示和两者间的对应关系,物理地址的唯一性以及与逻辑地址的一对多关系3、存储器字节编址概念,字节、字、块单元及其地址概念16位存储器组织采用奇偶地址存储模块分别连接16位总线的高8位和低8位,这使得只有字单元与16位总线是对准的,这样的单元只要一个总线周期就可完成访问操作四、从80286到Pentium系列的技术发展1、寄存器扩展到32位存储器管理机从8086的实地址方式(简称实方式)增加到80286的保护虚地址方式(简称保护方式)、到80386及其以后的CPU的虚拟8086方式。

2、从80286~PentiumCPU的内部结构特点第四章 80×86指令系统 本章是本课程中软件部分的基础,很好地掌握好本章内容是后续进一步学习的关键要求重点掌握指令格式和寻址方式、8086指令系统,包括数据传送类、数据操作类、串指令、控制类和处理机控制类指令了解8086新增寻址方式、增强与新增加的指令一、指令的寻址方式1、数据的寻址方式包括立即数寻址方式、寄存器寻址方式、存储器寻址方式和I/O端口寻址方式四种类型存储器寻址方式又分为直接寻址方式(Direct Addressing)和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Register Indirect Addressing)间接寻址又有:基址寻址 (BX、BP)、变址寻址(SI、DI)、相对基址寻址、相对变址寻址、基址变址寻址和相对基址变址寻址2、指令地址寻址方式包括段内直接寻址方式(也称为相对寻址方式,有短、近之分)、段内间接寻址方式、段间直接寻址方式、段间间接寻址方式二、80×86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的指令按功能分类,分为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位操作指令、串操作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和处理器控制指令理解指令的功能,掌握指令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方法。

第五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在第四章的基础上,本章要求掌握汇编语言的语言规范、表达式、伪指令、宏指令、汇编语言程序模块结构、程序结构设计、程序调试方法、系统功能调用,基本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一、汇编语言语句的类型和格式汇编语言源程序中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指令语句和伪指令语句语句规范规定了汇编语言语句构成4个部分的规范要求和性质算术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分析运算符、合成运算符等及其组成的表达式在汇编语言源程序的语句使用,使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编写更加灵活方便二、 伪指令语句宏汇编程序MASM提供了几十种伪指令伪指令无论表示形式或其在语句中所处的位置,都与指令相似但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首先,指令是给CPU的命令,在运行时由CPU执行,每条指令对应CPU的一种特定的操作;而伪指令是给汇编程序的命令,在汇编过程中由汇编程序进行处理,例如定义数据、分配存储区、定义段以及定义过程等其次,汇编以后,每条指令产生一一对应的目标代码;而伪指令则不产生与之相应的目标代码伪指令是设计汇编语言源程序必不可少的,对伪指令的学习涉及到能否编写出好的汇编语言源程序,是编写汇编语言源程序基础 三、宏指令语句宏指令的使用可以大大简化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编写工作,减少代码重复编写、加快设计的进程,使源程序变得简洁、易读,但宏指令不会节省内存空间的使用。

宏指令的使用要经过定义、调用和扩展三个过程四、汇编语言源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1、程序结构包括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子程序等顺序程序也称为直线程序,它的执行自始至终按照语句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分支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作出不同的处理,汇编语言的分支结构是利用指令改变标志位产生条件,再用判定标志位的条件转移指令来实现的,因此正确的分支要选好产生条件的指令和合适的条件转移指令循环程序通过代码重复执行大大提高代码的使用效率还能节省大量的内存空间,计数控制循环和条件控制循环是2种基本的循环控制方法子程序也有宏指令简化源程序编写、减少代码重复编写、加快设计的进程、使源程序变得简洁的优点,还节省内存空间的使用编写子程序需要注意子程序的调用范围、现场保护、参数传递方式、嵌套调用等问题2、系统功能与BIOS调用是微机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一组例行子程序用好这些功能能减少编程对系统硬件的依赖3、程序调试过程分为:源程序编写(如EDIT、高级语言Turbo c、Turbo Pascal集成环境等)、用宏汇编程序MASM汇编源程序、用连接程序LINK生成源程序的可执行目标文件、用调试软件(如Debug、CodeView等)运行目标文件直到程序达到设计目标。

第六章 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能自动、连续的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冯·诺依曼的程序存储思想,把计算机要执行的指令及其数据都事先存储在存储器本章介绍CPU能直接访问的半导体内存储器(又称为主存储器),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了解存储器的分类、主要技术指标、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结构理解随机读写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和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存储器芯片的连接与扩展连接方法 一、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和主要技术指标1、半导体存储器可分为:RAM和ROM;RAM是可读、可写的存储器,CPU可以对RAM的内容随机地读写访问,RAM中的信息断电后即丢失只读ROM的内容只能随机读出而不能写入,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常用来存放不需要改变的信息(如某些系统程序),信息一旦写入就固定不变了根据制造工艺的不同,随机读写存储器RAM主要有双极型和MOS型两类按信息存放方式又可分为静态RAM(Static RAM,简称SRAM)和动态RAM(Dynamic RAM,简称DRAM)目前常见的ROM有:掩膜式RO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简称PROM);可擦除的PROM(Erasable PROM,简称EPROM);电擦除的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简称EEPROM或E2PROM);FLASH存储器等。

2、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容量、存取时间、存储周期、功耗、可靠性、集成度、性价比等二、存储器的工作原理1、分别介绍了半导体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和随机动态存储器DRAM的工作原理其芯片电路由地址译码器、存储矩阵体、输入输出驱动和控制电路组成静态存储器单元以稳态电路为核心存储与更改信息;动态存储器单元以结电容存储信息、动态存储器由于电容的漏电而需要定期补充充电(刷新)2、只读存储器ROM有多种类型,有靠电路结构形成信息存储的、有靠特殊的半导体结构形成信息存储的三、存储器的扩展半导体存储器芯片按一定的规格生产,实际应用时需挑选合适的存储器芯片与系统电路连接连接时要考虑到存储器芯片容量的需求、速度的匹配、电气特性与系统电路的配合当芯片的单元位数不够时需要做位扩展连接,当芯片的单元数(容量)不够时需要做字扩展连接第七章 输入/输出与中断 输入输出是主机与其它设备进行数据交换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理解I/O接口在输入输出中的地位和作用,I/O端口的基本结构和I/O端口的编址理解CPU与外设间的数据传送方式,理解中断技术的基本概念、中断优先级和中断的嵌套概念、8086/8088CPU的软、硬件中断系统,初步认识可编程中断控制器(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8259A芯片的工作原理、级联连接和初始化编程。

一、I/O接口1、介于主机和外设之间的缓冲电路称为I/O接口电路由于外部设备的复杂性,一般外设不能直接接入到主机上,而要通过I/O接口电路与主机连接因而对接口电路就有一定的功能、特性、作用等的要求2、I/O端口用(I/O)地址来识别,一个I/O接口电路通常有若干I/O信息端口,用于不同信息的传判断;不同传送方式对I/O端口电路的要求不同,也就需要不同类型的I/O接口电路二、 输入输出传送方式1、无条件传送方式在CPU需要同外设交换信息时,就随时用IN或OUT指令直接对这些外设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由于在这种方式下CPU对外设进行输入/输出操作时无需考虑外设的状态这种方式只能用于同步设备或随时都能与主机传送数据的设备2、条件传送方式也称为查询传送方式,是指在执行输入指令(IN)或输出指令(OUT)前,要先查询相应设备的当前状态,只有当设备处于准备就绪状态时,CPU才执行输入/输出指令与外设交换信息为此,接口电路中既要有数据端口,还要有状态端口外设不仅传送数据还向主机提供自身的状态3、中断传送方式是指当外设需要与CPU进行信息交换时,由外设向CPU发出中断请求信号,使CPU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转去执行数据的输入/输出操作,数据传送结束后,CPU再继续执行被暂停的程序。

中断传送方式因CPU与外设可以并行工作而有较高的工作效率;CPU对外设请求的快速响应使其具有高的实时性4、DMA传送方式无需CPU在存储器和外设之间、存储器和存储器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送,传输速度基本取决于存储器和外设的速度DMA传送方式需要一个专用接口芯片DMA控制器(DMAC)对传送过程加以控制和管理在进行DMA传送期间,CPU出让总线控制权给交DMAC,由DMAC发出地址及读/写信号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传送结束后DMAC再将总线控制权交还给CPU三、中断技术1、在CPU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紧急或异常的事件或外设要求服务(中断请求),CPU需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转去处理该事件(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并在处理完毕后返回断点处继续执行被暂停的程序,这一工作机制称为中断为实现中断功能而设置的硬件电路和与之相应的软件,称为中断系统 2、中断处理过程一个中断源的中断处理过程应包括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保护断点、中断处理和中断返回中断请求是中断源向CPU发出的请求中断的要求硬件中断以INTR (可屏蔽中断请求)为主(NMI非屏蔽中断请求的响应总是自动转向INT 2)当标志位IF=1,有INTR中断请求时,CPU进入中断响应过程:禁止中断(IF=0)以避免一个中断被CPU多次响应,断点信息进栈保护,发出INTA信号响应中断,从总线读取中断类型码,查中断向量表,转入中断服务程序。

3、中断优先级和中断的嵌套当系统具有多个中断源时,有时会同时出现多个中断请求,CPU只能按一定的次序予以响应和处理,这个响应的次序称为中断优先级优先级可以用软件或硬件方法来管理,包括软件查询法、硬件排队电路法和专用中断控制芯片法四、8086/8088中断系统8086/8088 CPU可以处理256种不同类型的中断,每一种中断都给定一个编号(0~255),称为中断类型号,并把256种不同类型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所谓中断向量)放在中断向量表中CPU根据中断类型号来识别不同的中断源8086/8088的中断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CPU的外部,由外设的请求引起,称为硬件中断(又称外部中断);另一类来自CPU的内部,由执行指令时引起,称为软件中断(又称内部中断) 硬件中断有NMI(非屏蔽中断)和INTR(可屏蔽中断),设备主要使用INTR中断8086/8088中断源的优先级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软件中断(除单步中断外)、非屏蔽中断、可屏蔽中断、单步中断五、可编程中断控制器Intel 8259A 8259A是可编程中断控制器(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芯片,用于管理和控制80x86的外部中断请求,可实现中断优先级判定,提供中断类型号,屏蔽中断输入等功能。

单片8259A可管理8级中断,若采用级联方式,最多可以用9片8259A构成两级中断机构,管理64级中断8259A是可编程器件,它所具有的多种中断优先级管理方式,可以通过主程序在任何时候进行改变或重新组织 第八章 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应用本章教学要求学习者理解三个可编程接口芯片:定时器/计数器芯片8253、并行接口芯片8255A和串行接口芯片8251A的结构与功能、工作方式与控制字格式、初始化编程和简单应用模/数(A/D)与数/模(D/A)转换技术及其接口原理、电路与简单应用 一、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芯片8253 1、8253的结构与功能8253内部有三个16位独立的可编程计数器通道,每个计数通道包括一个16位的计数初值寄存器、一个16位的减1计数器和一个16位的输出锁存寄存器每通道由CLK引脚提供计数脉冲,门控信号GATE控制计数器启动/停,减1计数器对CLK输入的计数脉冲信号进行减1计数,当计数到0时, OUT端输出信号2、8253有6种工作方式在不同的工作方式下,计数过程的启动方式不同,OUT端的输出波形不同,自动重复功能、GATE的控制作用以及更新计数初值对计数过程的影响也不完全相同。

同一芯片中的三个计数器,可以分别编程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 1、8255A具有三个8位并行端口(A口、B口和C口),可以选择作为输入或输出端口C的高4位和低4位要以分开分别作为输入或输出当端口A和端口B作为选通数据端口时,端口C的指定位与端口A和端口B配合使用,用做控制信号或状态信号 2、8255A的端口有三种工作方式:基本输入输出方式、选通输入输出方式和双向方式端口A可工作在任一方式,端口B有前2种方式选择,端口C只有第1方式,但端口C的每条线均可独立编程使用三、串行通信及可编程串行接口芯片8251A 1、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⑴串行通信中数据的传送模式,⑵异步传送与同步传送协议,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2、串行通信接口RS–232C及其标准3、可编程串行接口芯片8251A可用于串行异步通信,也可用于串行同步通信对于异步通信,可设定停止位为1位、1位半或2位对于同步通信,可设为单同步、双同步或外同步等同步字符可由用户自己设定可以设定奇偶校验的方式,也可以不校验校验位的插入、检出及检错都由芯片本身完成异步通信的时钟频率可设为波特率的1倍、16倍或64倍在异步通信时,波特率的可选范围为0~19.2千波特;在同步通信时,波特率的可选范围为0~64千波特。

提供与外部设备特别是调制解调器的联络信号,便于直接和通信线路相连接接收、发送数据分别有各自的缓冲器,可进行全双工通信四、模/数(A/D)与数/模(D/A)转换技术及其接口 1、数/模(D/A)转换技术D/A转换器的作用是将二进制的数字量转换为相应的模拟量D/A转换器的主要部件是有权电阻网络和R–2R梯形电阻网络以DAC0832、DAC1210芯片为例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技术指标和接口应用的软硬件分析2、A/D转换技术与接口它的任务是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计算机或数字系统进行处理A/D转换器的主要类型有:逐位比较(逐位逼近)型、积分型、计数型、并行比较型、电压–频率型(即V/F型)等以ADC0809是逐位逼近型8通道、8位A/D转换芯片和AD574 12位逐次逼近A/D转换芯片为例的内部结构与转换原理、工作方式、技术指标和A/D转换芯片与微处理器的接口与编程分析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安排在高年级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课时计划课堂讲授每周4个学时、实验每周2学时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练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适当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新发展与新技术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程内容对多数学习者较为陌生,课程特别强调讲授与练习、实验的结合,来提高学习效果本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分析,也强调应用和技能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本课程重视平常教学、练习与实验的表现课程每一次(章)课后都会布置作业,要求书面或上机完成,希望学生不限于完成布置的作业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可能的题目类型:⑴选择题;⑵是非题;⑶回答题;⑷计算;⑸分析题;⑹填空题;⑺程序设计题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编程方法及在接口中的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简单接口硬软件,并初步具备应用系统资源的能力;考试设计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考卷中有75%以上的考题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紧密关联本课程总评成绩,教师可根据教学与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适量考虑平时成绩决定;也可以采用由期末考试和平时练习与实验学习成绩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