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男科学讲稿[第一章.ppt

xin****82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62MB
约35页
文档ID:15566620
男科学讲稿[第一章.ppt_第1页
1/35

男 科 学,男科学教研室 颜世义,男科学概述,男科学(Andrology)源于希腊文andros 1951年德国妇产科教授Harald Siebker 首次引用 1969年,经过德国学者Carl Schirrend 努力,在德国科学杂志上开始正式使用“男科学”名词 定义:是研究男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一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医学与生殖生物学的分支科学 包括:基础医学的生殖解剖、生理、生化、胚胎、遗传、微生物、免疫、病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内分泌、泌尿外科、皮肤性病以及实验兽医学等 研究的领域:生殖医学中男性生育、不育、节育、性功能以及男性生殖器官疾病、性功能障碍和性传播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男科学简史,男科学雏形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发展为一门现代医学专科,与医学领域中其他新学科的形成一样,具备了下列条件: 第一,有鲜明的学科特点男性和女性不仅在生殖器官和内分泌系统有显著区别,而且在心理和社会学方面逈异与妇科相对应,男科学是专门研究男性的学问,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二,在科学发展和医疗实践上有需要伴随着人类文明和健康意识的深化,提高男性生殖器官疾病的防治水平和发展男性生育调节的要求日趋增强。

为此,男性生殖的基础理论,男性节育的新技术,男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均不断得到发展 第三,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基础男科学简史,“男科学”的历史:约40年 但有关男性的研究已经有2000多年 ,但一直停留在“唯精学说” “唯卵学说”的争论中 1677年荷兰学者卢文霍克(Leeuwenhock)首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人类精子,成为认识男性生殖细胞的开始 1755年斯派兰詹尼(Spallanzani)用犬进行人工受精研究,证实了“精卵结合学说”,男科学简史,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男性生殖生理的研究日趋深入 1910年,瑞哥德(Regaud)提出了精子生成周期的概念 1920年,史密斯(Smith)发现脑垂体分泌的性激素可以调节、控制睾丸的生理功能 30年代,格瑞普(Greep)首先提出睾丸受两种促性腺激素调控学说,即脑垂体产生的促滤泡激素(FSH)促使睾丸产生精子,促黄体激素(LH)促使睾丸产生雄激素 70年代后,进一步证实了FsH发挥生理效应的靶细胞是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I),LH的靶细胞是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从而逐步确立了下丘脑一垂体一睾丸性腺轴系的理论,为男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男科学简史,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成立了生育节育学会 然后又逐渐开展小范围的国际间合作 1969年,由西斑牙巴塞罗那的Puigvert和Pomerol医师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Mancini医师共同创立了国际男科学协会(CIDA) 1976年在西斑牙巴塞罗那召开首届国际男科学大会 1981年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召开第二届大会,同时正式成立国际男科学学会(ISA),有43个国家的成员及15个国家的男科学学会加入该组织 1985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第三届大会(我国有代表参加) 以后每4年召开一次第一章 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内生殖器生殖腺(睾丸)、输送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和附属腺体(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第一节 睾 丸,睾丸左右各一,位于阴囊内,呈卵圆形,长4-5cm,宽约3cm,厚约2.5cm,容积约30ml 主要功能:精子;雄性激素 睾丸鞘膜脏层白膜睾丸实质 睾丸小叶(100200) 精曲小管或称生精小管(24) 直细精管在近睾丸纵隔处,精曲小管移行而成,较短 睾丸网直细精管进入睾丸纵隔内,汇合而成 输出小管睾丸网汇集而成(815条) 间质精曲小管之间构成睾丸间质。

内有间质细胞第一节 睾 丸,第一节 睾 丸,一、生精小管生精小管管壁由生精上皮组成,生精上皮由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组成上皮外为基膜和固有膜第一节 睾 丸,1、基膜 富含糖蛋白和粘多糖的无定形凝缩物,内含微丝,韧性较强 功能:对生精上皮起支持、保护和定位作用,是构成血睾屏障的一部分 2、固有膜(界膜、管周组织) 23层扁平多角细胞构成,能节律性收缩,故也称类肌细胞和管周收缩细胞 功能:推动生精小管液和精子向流向睾网管,构成血睾屏障的一部分第一节 睾 丸,3、生精细胞 5个发育阶段的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第一节 睾 丸,4、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 形态 : 功能: (1)构成血睾屏障的主要结构; (2)能合成一种特异性糖蛋白(雄激素结合蛋白、特异性载体蛋白; (3)分泌肽类物质抑制素(Inhibin)对卵泡刺激素的分泌起抑制作用; (4)分泌高钾稀薄液体,参与形成睾网液,利于精子输送; (5)与精子排放有关; (6)吞噬、清除退化衰老生精细胞及精子排放时遗留的参与胞质; (7)吸收与转送营养物质,对生精细胞起保育作用; (8)通过与生精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完成二者之间的物质与信息交换; (9)胚胎早期分泌抗副中肾管激素,以抑制副中肾管继续发育。

第一节 睾 丸,二、直精小管和睾网管 三、睾丸间质 睾丸间质: 占睾丸体积的34%其细胞成分除一般的结缔组织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外,还有一种间质细胞,又称leydig细胞,成群或单独存在,占睾丸体积的12(图 1-11) 间质细胞的功能:合成和分泌雄性激素,包括:睾酮、脱氢异雄酮、雄烯二酮和双氢睾酮 此外,尚能分泌前列腺素、催产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内啡呔等第一节 睾 丸,四、血睾屏障 是指曲精小管腔与间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之间一系列组织结构的通称 包括: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皮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类肌细胞、曲精小管基膜以及支持细胞及其紧密连接 作用:阻止免疫活性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而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如激素、营养和代谢物质等可自由通过,孕酮、睾酮通透力弱,双氢睾酮很难通过临床上某些疾病可破坏之),第一节 睾 丸,六、内外环境对睾丸的影响 生精过程可因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受干扰 如:温度、超声波、微波、电离辐射、磁场、药物、全身性疾病、内分泌等生物理化因素临床应用),第一节 睾 丸,七、睾丸的功能调节 下丘脑垂体睾丸生殖性腺轴,第二节 附睾 epididymis,一、附睾的形态结构 分头、体、尾三段 (一)输出小管10-15条,末段与附睾管相连。

输出小管的上皮:由有纤毛的高柱状细胞及无纤毛的低柱状细胞组成高矮不等,腔面不规则管周有平滑肌细胞 (二)附睾管 (46m)管腔面整齐,管壁上皮由高柱状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又称静绒毛;基底细胞小,贴近基膜,管壁外围有薄层的平滑肌,第二节 附 睾,二、附睾的功能 1附睾液的重吸收(睾网液在到达附睾体部之前99%被吸收) 2附睾液的分泌(体部开始) 主细胞:合成与分泌功能 甘油磷酸胆碱(GPC)、附睾特异蛋白(向前运动蛋白)、唾液酸、类固醇、肉毒硷等 3、运转和浓缩 锌(转运),睾酮、肉毒硷(浓缩),第二节 附 睾,4、精子的成熟 向前运动能力、固着于透明带的能力,去能状态(结合型唾液酸与质膜和顶体膜结合) 5、精子的运送 6、精子的储存 7、处理衰老死亡的精子 8、血附睾屏障,第三节 排精管道及精索,一、输精管ductus deferens 40cm,分睾丸部、精索部、盆段壁由粘膜、肌层(外纵、中环、内纵)、外膜三层构成 结扎部位在精索部,输精管壶腹末端变细与精囊腺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穿前列腺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长约1cm,肌层丰厚,受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

二、射精管 ejaculatory duct,,3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3个膨大:前列腺部、尿道壶腹和舟状窝2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四、精索spermatic cord,自腹股沟管腹环至睾丸上端 内容: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外包3层被膜,内外为: 精索内筋膜在腹股沟管腹环处续于腹横筋膜 提睾肌续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精索外筋膜在腹股沟管皮下环处续于腹外斜肌腱腹,第四节 附 性 腺,包括: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三者均为性激素依赖器官 一、精囊腺seminal vesicle 数目:2 位置:膀胱底之后,输精管壶腹外侧 大小:因人而异 壁:粘膜、肌层和外膜 功能:分泌精囊腺液(淡黄色、弱碱性、稍粘稠内含果糖、前列腺素和凝固酶),第四节 附 性 腺,二、前列腺prostate 位置:前列腺部尿道周围上端称前列腺底,邻接膀胱颈 下端称前列腺尖,位于尿生殖膈上 底与尖之间称前列腺体,体后面有纵行的前列腺沟 形态:栗子形(分五叶) 大小:成人,其直径为3-4cm,重约20g 组织结构: 泡状腺叶(3050个),导管(1530条),开口于尿道精阜。

功能:分泌前列腺液(稀薄、无色浑浊、弱酸性,含蛋白水解酶和纤维蛋白酶,锌离子、精胺、酸性磷酸酶、柠檬酸等),三、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形似豌豆,位于尿道球后上方两侧、会阴深横肌内,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球部第四节 附 性 腺,第五节 外生殖器官 一、阴阜 二、阴囊 三、阴茎,第六节 精液,一、精液的组成:精子、精浆(95左右但不固定) 量:26ml 1ml或8ml均属于异常 颜色:灰白色 气味:有特殊的腥味 密度:2千万/ml以上 一般正常男性6千万/ml 以上 临床上2千万/ml有意义第六节 精液,二、精浆的成分 附睾和输精管液10 精囊腺液6070 前列腺液20 睾丸液、尿道球腺液组成 临床意义:特异性生化指标 ACP、Zn、谷胺酰转肽酶前列腺 果糖、前列腺素精囊腺 L肉毒碱、葡萄糖苷酶附睾,第六节 精液,三、精液凝固与液化 520分钟 四、精液抗原 精子膜上有至少两种抗原系统: 非特异性抗原(全身共有)很多,主要是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前者如ABO血型抗原,后者如HL-A抗原及H-Y抗原等引起同种免疫反应 特异性抗原(精子本身具备)也称为包被抗原或包裹抗原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第七节 精 子,一、精子的微细结构 头:正面卵圆形,侧面梨形,由细胞核和顶体组成,外被质膜。

顶体:帽形的扁囊,覆盖核表面3/4,性质同溶酶体 尾:鞭毛,第七节 精 子,二、精子的功能特异性 1、精子的运动 精子的能动时间: 精子在不同介质中的能动时间: 阴道液0.5天 宫颈粘液内28天 人工授精后在宫颈粘液内7天 子宫和输卵管内22.5天 授精能力保持时间: 在女性生殖管道内一般仅保持约1天左右第七节 精 子,2、精子获能:解释概念 3、顶体反应:是指获能精子去除表面覆盖后,随之而来的外顶体膜和质膜融合穿孔,以及顶体酶释放等一系列的反应性变化。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