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咬文嚼字(集体备课)

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91KB
约5页
文档ID:167076109
咬文嚼字(集体备课)_第1页
1/5

咬 文 嚼 字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刘中凯【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文章内容,分析、评价本文思想观点过程方法目标: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严谨治学精神,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评价文章里作者的观点2、培养学生语句及文章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在鉴赏与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这一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2)重点字词: 炼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简洁。

援例:引用成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内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复琢磨 胸襟:抱负、气量 岑寂:寂静 捉摸:猜测;预料 游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入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不即不离: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若隐若现:像是隐藏,又像是显现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点石成金: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叶:比喻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方向发展 2、 课堂导入: “老鼠钻进书箱里”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词典中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有三个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由此可见这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那么朱光潜先生对这一成语赋予了怎样的新意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3、分别投影材料1、2、3材料,让同学讨论分析优劣1)投影材料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补充材料背景:抗战时期,新编历史剧《屈原》的演出轰动了山城重庆。

《屈原》第一次公演时,编剧郭沫若也在台下看戏,其中第五幕第一场有这样一个情节:张瑞芳扮演的婵娟怒斥宋玉:“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听后总觉得这句话骂得不够味,就到后台和张瑞芳商量:“能不能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个无耻的三个字?”这时在旁边扮演渔父的演员插嘴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那就够味了郭沫若一听大受启发,觉得改得十分恰当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不同句式 感情不同这”字句比“是”字句语气更强烈,更有力投影材料2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问题:这样改好不好?辨析明确:不好这”字带有贬义2)投影材料3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李广射虎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辨析明确: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3)关于“推敲”的故事《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联想意境)辨析明确: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板书归纳:文字与情感的关系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王若虚改 “李广射虎”(字数)韩愈改“推”为“敲” (字眼)4、 作者引用《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想说明什么?       明:“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      5、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但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应”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应”? 明: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6、“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明:就作者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7、怎样才不滑到“套板反应”中去? 明:“唯陈言之务去”,运用文字时做到咬文嚼字,让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 板书归纳:论述文字联想义的利与弊引用《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陷入“套板反应”8、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4):举例说明文字与感情的关系 第二部分(5—6):举例论述文字联想义的利与弊 9、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10、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这一小节起总结作用 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11、 提高拓展: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

2)、红杏枝头春意闹\浓—一宋祁《玉楼春》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春风又绿\过\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与其它几个字相比,“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一卢梅坡《早梅》  “一”,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