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设有效情境营造意义课堂

z****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98KB
约15页
文档ID:153917665
创设有效情境营造意义课堂_第1页
1/15

创设有效情境,营造意义课堂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 法,在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有人说:“无情境不教学,情境无处不在” 关于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 克盐放在你的 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 15 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 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 15 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然而,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怎样创造情境,可以既使学生得到 应有的知识,又不占用过多时间;既完成教学任务,又给予学生更深 层次的启迪呢?在长期的听评课活动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就“如何 创设有效情境,营造意义课堂”谈几点粗浅看法一、首先通过实例谈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重要意义1、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记得前几年外出听课,有一节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 的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今天,拿出来与大家分 享:老师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时,先让学生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然后用语言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他说:这是怎 样的泪?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这是孩子失去父亲的泪,这是妻子 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这是遗民的斑斑血泪呀!流着 泪,作者南望王朝的军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望就是 65 年,一望就是23769天。

一年过去了,学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 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学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 望王师又一年”六十五年过去了,学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 望王师又一年”我分明听到这时孩子们的声音是发颤的此时的孩 子们已被感染了,深深的体会到南宋百姓的痛苦和对王朝军队的期 盼!老师接着讲述:作者遗憾地闭上眼睛,(出示《示儿》)王师北 定中原日,只能是作者的遗愿,悲哀,无奈!我们不禁要问王师的军 队在哪?南宋的皇帝权贵们在哪?出示《题临安邸》让孩子们读这 时孩子们异常的愤恨,纷纷发言:他们在寻欢作乐、花天酒地,吃喝 玩乐、醉生梦死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我想指着他们的鼻子问:暖风 熏的你们醉,西湖歌舞几时休?我想怒斥他们:你们的皇帝昏庸无道, 你们恬不知耻;我想质问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们的责任心哪 去了?你们的良知哪去了?你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风格哪去 了?”„„当时受感染的不仅是孩子们,还有后面的听课的老师,真 想跟着孩子一起读诗,一起怒斥南宋的权贵我佩服这位老师没有用 任何课件,凭语言的描述就创设这么好的情境,这是功夫,这是底蕴, 这是智慧这是我鼓励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我想如果老师不创设教 学情境,孩子们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感受痛苦和愤怒吗? 《语文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很好的体现了 这一理念2、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记得有一位教师在讲《趵突泉》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对大 泉的描写来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力量时,用活动创设了一个特别有效的 教学情境:他让学生模仿大泉做动作不停地向上冒、冒、冒,永不 疲乏,永不退缩,老师一边描述,学生一边做动作开始孩子们很感 兴趣,动作轻快,可渐渐地动作变得缓慢,到最后有的孩子因体力不 支而停下来老师问:怎么不冒了?有的说:实在受不了,有的说: 我已经没有一点力量了老师又接着启发:可是你们刚冒了几分钟呀, 大泉要冒多长时间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大泉要一年四季,昼夜不停, 老那么翻滚那你能感受到什么?静下心来想想老师微笑着一会 孩子们忽然茅塞顿开,兴奋的说: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这种力 量是无穷的,是让人震撼的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很神奇,好像 永远不知疲倦,永远有使不完的力量在大自然的这种力量面前我感 受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不敢正眼去看它大自然多么伟大呀,他是我 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学它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想我们也会创造奇 迹!„„当时坐在后面听课的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孩子们的快乐, 更有老师的睿智。

如果没有这种情境的创设,孩子们怎会如此轻松的 理解深刻的句子?如何体会得到经历学习过程的快乐?3、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伸展学生想像的翅膀记得我看过一节国家级名师王欢校长的作文录像课她把枯燥的 作文课上的如此生动,真实,妙趣横生谈笑间就让孩子们在猜想、 体验、倾听和表达中愉悦地经历学习的过程王老师始终让孩子置身 于她创设的情境中如:开课伊始,王老师就拿出一个红兜,说里面 有一个要送给孩子们的宝贝,而且是无价之宝这一下使课堂增添了 几分神秘,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牵动了接着她围绕这个宝贝为学生设 置一个个“难关”为了闯关看到宝贝的庐山真面目,孩子们认真对 待每一次挑战如:老师拿起兜在孩子面前晃悠,想看吗?把你的心 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哎呀这包沉死了,我得抱住了,你们现在在想 什么呀,得说真话有的孩子说怀疑,有的孩子说沮丧,有的孩子说 惊奇,有的孩子说焦急这时老师又设置难题:这宝贝现在还不能看, 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不用说激动来表达激动,不用说迫切来表达迫 切明白吗?当孩子们表达后,老师就让孩子们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这是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的被调动起来,想像的翅膀也伸展开,孩子 们在自由的翱翔中,创造着灵动的精彩。

他们的想像和语言描述让在 场的老师称赞不已如果说这份精彩来自于孩子们平时的知识积淀, 来自于他们的灵性,那么,如果王老师没有创设这么好的教学情境, 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没有驾驭课堂的教学机智,那孩子们的灵性能 被唤醒么?孩子们的知识能被内化吗?我想不会!4、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振我校孙志强在教学《触摸春天》时,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盲人的 痛苦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的口令做几个动作同学们好(老师好)离开自己的座位向外面走几步,再回到自 己的座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 课《触摸春天》请把书打到82 页 好,睁开眼睛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这么做?生:老师想让我们将心比心,感受盲人的内心世界 师:是的,老师想让你们感受一下盲人的内心世界刚才你都感 受到了什么?生 1 :我闭上眼睛,眼前一片漆黑,就象置身于黑色的海洋里, 分辨不出方向生 2 :刚才我走路时脚底好像没有了跟,感到忽然没有了依靠生 3 :刚才老师让我们把书打到 82 页,可是我睁开眼睛发现自 己翻错了,我感觉盲人做事很困难生 4 :我忽然觉得我远离了世界,很孤独,很恐慌„„师:你们只是闭上了眼睛,仅仅做了几个动作就感到了黑暗、茫 然、困难和孤独。

那么盲人呢,他们一生都要生活在黑暗里,他们看 不见头上的天,也看不见脚下的路;他们看不见春天的鲜花,也看不 见冬日的飘雪;他们看不见自己美丽的样子,也看不见母亲眼里柔和 的目光可能有人认为盲人的世界就是黑暗的,盲人的生命就是残缺 的,其实不!有一个盲童,她的世界就是缤纷的,她就是——安静!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安静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去触摸春天!教师 的眼睛触摸到孩子们对盲人的同情对安静的敬佩,一种感动在教室流 淌,在真情的引导下,师生一起感受着盲人内心的黑暗、茫然、无助 与痛苦;一起感受着安静的乐观、坚强、和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一 起感悟着生命的意义——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 自己的缤纷世界课上完了,不知是否在孩子们的心中种植了生命的 春天!二、情境教学的几个误区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 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问的桥梁可是眼下一些教师 片面地以为只要创设了生活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不管创设的 情境是否适当,能否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存在如下误区1 形式化的情境2 假问题的情境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3 缺乏真情的情境(矫情)4“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 5“滥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出现以上误区,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 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是不少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 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很清楚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 成部分,其价值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发求知的积极性;②启发思维的创造性;③培养技能训练的应急性;④增进师生情感的 融洽性总之,“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 在需要出发三、有效教学情境的特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学科不同,但创设的情境都要为学生的学 习提供认知的停靠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让我们先来了解 一下一个高效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什么样的特性:1. 生活性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第一 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 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 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可以这样说“学生原 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案例:著名小学数学教学法专家邱学华与一位小学教师交谈 时,这位教师不停地埋怨自己教的学生“笨得像石头”。

邱学华 让他请个“笨得像石头”一样的学生来学生来了,邱学华笑眯 眯地说:“今天不让你做题,你能帮我办件事吗?”说着拿出两 角钱,请他去买两本作业本、两支铅笔,而且要便宜的孩子高 高兴兴地跑了,一会儿就买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了 4 分钱谁 知,邱老师说少了一分钱,孩子着急地申辩说:“本子一本 5 分, 二五得十;铅笔一支 3 分,二三得六;两角减去一角 6 分,还剩 4 分,怎么不对呢?”不料,他刚说完,邱老师却高兴地笑了 学生走后,邱老师对那位教师说:“你看他多聪明呀,在实际生 活中能解答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而且还带着小括号呢!”情境应该是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以及与现实生活相类 似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调动他 们全部的感受力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切地 体验学数学的价值2. 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 应该是看可见的、摸得着的,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能有效地 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 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 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如一位教 师教《守株待兔》,老师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 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 “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 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 学生越 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3. 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 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 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 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 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 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 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 “怎么分的”、 “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 的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 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 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 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 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 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等。

4. 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 学生的思考《中小学管理》上曾刊发过这样一个案例:针对学 习内容,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 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 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 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 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 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 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 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 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 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 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 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 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有的学生觉得, 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 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 命就没有意义。

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 样”„„5. 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 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 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如一 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 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 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对于这位九岁的孩 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 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 在寂静中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 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 的心动情发,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四、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1、运用恰当的导语,创设情境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 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 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成们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 饭袋们葬送了一个 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 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 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 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

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 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 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 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 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 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这样学生很自然 地会被带进教师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激发起探究的兴趣2、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前所未遇的新情景,怎 样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措施可采用正因为问题的 解决不能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方法,所以要去探索、去重新组合 生成新的策略方法,这便是创新设计层层开放题,促使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广阔的思维天地纵横驰聘,寻求新的途径和各异的 方法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可以说问题情景中,隐藏着培养学生探索精 神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潜力我校教师在讲授《平面图形的面积》一课时,图声并茂地出示问 题的情境:张大伯家院子里有一个长4米,宽2 米用栅栏围成的长方 形羊圈他买来 20 只羊,可是羊圈嫌小,因为每只羊占地面积大约 是1 平方米,怎么办呢?你能帮张大伯出个主意吗?这是个思维容量 很大的开放题,在学生提出“去买些栅栏”后,一道新的开放题便呈现 在学生面前:“面积为 20 平方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而当学生提出“不买栅栏也可以”的想法时,这实际上就演变成了教材 上的练习题--同样的周长,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个面积 最大?--无须置疑,练习题被加以了生活化。

而因为可以不靠墙围、靠 一面墙围、靠两面墙围,所以这同样是一道精巧的开放题,此时问题 的解决对学生而言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怎样才能在不添加材料的情 况下,把仅 8平方米的栅栏羊圈设计成面积达20 平方米以上的羊圈, 很明显认知冲突产生了不平衡,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作出了由浅入 深的回答,不同水平的学生也都能从中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更难能可 贵的是有学生还主动提出了“为什么栅栏的长度不变,不靠墙围时, 围成的圆面积最大,正方形第二,长方形最小;靠两面墙围时,1/4 圆面积最大,也是正方形第二,长方形最小;当靠一面墙围时,半圆 面积最大,但长方形面积反而比正方形大了呢?”小疑则小进,大疑 则大进,一个个问号提出之时,也便是一个个惊叹号抒写之始,学生 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早已被点燃,这样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再 讨论、再实验是终有解决之时的3、让学生参与表演,创设情境愿意表演乐于参与是儿童的天性,学生通过观看,参与表演,既 能唤起说话的兴趣,又能丰富说话的内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 课文内容让孩子有机会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如在我校考核课上,一 位教师在讲授《积累运用五》口语交际《当小记者》一节时,首先让 学生畅谈怎样才能当一个合格的记者,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轮流当小 记者,一人可采访一人,也可采访多人,可多人采访一人,还可以采 访老师。

当看见学生拿着“麦克”走出课桌,郑重其事地采访时,我 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无数记者,当学生采访我时,他们问我的问题也让 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有的学生问我:“校长,你为什么没考大 学?”还有的问:“在你工作的几年中有没有遇到过磕磕绊绊的事?” 等许多问题,这节口语交际课,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生采访我就采 访了十多分钟,当时我还真有些开记者招待会的感觉,这样一节口语 交际课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谈得轻松愉快,不仅增加了老师同学之 间的了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表演中很好的领悟了文章 的思想内容4、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 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 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 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 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 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 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 圆的方法。

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 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 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 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总之,在课堂上 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比教师讲解,演示 要好得多5、扩展想象,创设情境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 表达交际能力.例如在《学弈》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意思,明白 了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同样跟弈秋 下围棋,学习态度却不同,那么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呢?请同学们当一 回导演,为文章编一个结尾,或加上想象编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话 音刚落,学生兴致高涨,纷纷举手讲故事,或续编结尾,值得一提的 是,扩展想象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原则上要予以肯定,而不能用 “可行性”“科学性”等去限制或否定学生,因为学生的思维火花是 少纵即逝的五、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有效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使学生在单 位时间内,更多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 教师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去创设情境。

例如,一位 教师在执教“9 加几”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 美丽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9 只鸭子在河里嬉戏,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站在石拱桥上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伴随 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教师边歌边舞,学生也随着动听 的歌声左摇右晃,师生配合的天衣无缝一曲结束,学生仍沉浸在优 美的歌声中,什么数学问题也没有发现情境成为“装饰”,而装饰 过于华丽,外在的花俏与有趣,往往使学生的兴趣转移情境只有在 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就是多余的这 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 “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同样是这个情境,但是中途 让音乐突然停止,给学生一个“强刺激”,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 9 只鸭子伸着长颈朝一个方向叫唤,原来在远处又游来了“几只鸭 子” „„这样的话,就会马上切入正题使得情境真正起到了为教学 服务的作用2、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简约鲜活案例:“9 加几”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去儿童公园吗? 生:喜欢师:让我们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到了儿童公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 1 :我看到蓝蓝的天,碧绿的小草 生 2 :我看到小朋友在踢球生 3 :我还看到小朋友们在排练合唱生 4 :我还看到几个小朋友在爬山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 5 :我还看见有同学在套圈 师:小朋友们踢球流了很多汗,他们最需要什么呀?(教师一看 学生的注意力仍没有转移到分饮料上,只好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转 移注意力生:水(饮料) 师:画面最左边的同学在干什么呀? 生 6 :他们在分饮料师:这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了,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现实生活是情境创设的土壤,而真实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复 杂性,复杂性成了学习情境应具有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复杂不等 于繁琐,更不等于多个生活场景的叠加在本案例中,教者的原意是 以学生熟悉的儿童公园的一系列活动场面,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生活情 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引出“9 加几”的算式,并从中感悟到数 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但是,情境的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也会使学生受到一些无关信息的干扰如果真实情境的干扰因素 超过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本案例中, 因为很多个活动场面堆砌在一起,学生很难对情境中场景的主次轻重 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观察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虽然感受到 情境的“枝繁叶茂”,却看不见树干,在枝叶上白白浪费了很多获取 新知的宝贵时间。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怎样使情境真 实形象而又不臃肿繁琐呢?我觉得应该学会围绕教学主题选择一些 相对简洁的教学情境本案例的执教者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 观察“分饮料”的画面呢?这是因为饮料一般 10 小盒装成一大盒, 只要将图中大盒子里的9 小盒添上1小盒就可以凑成10小盒这样 的操作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教师选择的方 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整个情境由多个场景堆砌而成,就宛如一棵大 树有很多枝干,每一个枝干都连着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学会修剪,突 出主干,留住精华,让学生真正关注情境中的问题其实,本案例可 以直接从创设“分饮料”的情境入手,画面直接出示孩子们踢球的场 面以及桌子上分剩下的饮料通过盒子里面9 小盒饮料和盒子外面有 4 小盒饮料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用学具操作、讨论探究算法这个 情境既具备趣味性又具备实用性,而且学生会更多地注意本课的学习 主题:9 加几的口算在学生通过这幅主题情境图理解了9 加几的算 理后,其他的运动项目可以放在“试一试”环节,展示公园的其他运 动画面,让学生自由选择图中的信息列出9 加几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这样创设情境,既紧扣知识,又主次分明、枝干清楚,不会因为过多 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3、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经验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驾驶应该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 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做“根”,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进行 分析,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 理的外部情境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从而完成新知的建 构案例:“认识百分数”一位老师在上“认识百分数”一课时,他首先出示两杯糖水,让 学生判断哪杯比较甜,学生说:“喝一口就知道了于是老师让该生 对两杯糖水各喝一口,学生尝后判断第一杯甜些这时候教师出示相 关信息:第一杯“含糖66克”,第二杯“含糖81 克”老师再问:“哪 一杯比较甜?”此时,一部分学生相信喝过糖水的学生的判断,另一 部分学生则认为81 克比66 克多,即第二杯糖水更甜些一番争论之 后,学生认为还要看看杯中糖水各是多少于是教师出示第二组信息: 第一杯糖水 200 克,第二杯糖水300 克学生顿悟:第二杯糖多,但 糖水也多,第一杯糖少,但糖水也相对少一些,应该算一算糖与糖水 的比例通过计算,学生明白第一杯中糖是糖水的 33/100 ,第二杯 中糖是糖水的 27/100 ,所以第一杯甜一些,然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出 百分数的意义。

泡糖水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相对于前一个的情境, 这个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给出两杯糖水,让学生猜测哪 杯甜些,学生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品尝接着,教师将信息分层出示, 首先提供糖的含量,因为第二杯的糖多,学生对先前的判断产生怀疑, 发现光靠品尝不能肯定哪一杯糖水更甜,而只知道糖的含量不知道糖 水的重量也是不能判断的,因此产生了认知冲突,想知道糖水的重量 变成了学生迫切的内需,也自然关注到糖和糖水之间的关系,这种思 考是自然引发的,这样的情境根植在学生的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才更 有价值4、有效的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如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猜测 老师的年龄,学生在进行各种猜测:41岁、37岁、45岁、38 岁„„ 教师提出:老师的年龄是5 的倍数而后,学生进行再一次猜测:35 岁、40 岁、45 岁„„教师设疑:为什么可以这样猜?刚才哪些岁 数是猜错的?如果老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既是5的倍数,又是9 的 倍数,是几岁?学生进一步猜测在这案例中,创设的情境针对性强,运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学生 “三猜”教师的年龄,使“生活化”的数学逐步“数学化”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要做到务实、高效,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 生生活实际、简便,易于操作等方面去考虑。

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 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 用当然,这还需要我们的不停的探索,不断的历练,还需要我们用 心去感受,用心去演绎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因为成功地创设情境而妙 趣横生、异彩纷呈、风光无限!丹东市浪头镇中心小学金岩2009 年 6 月创设有效情境,营造意义课堂丹东市浪头镇中心小学金岩2009年6月。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