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 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格调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格调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构想教学办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格调及写作技巧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到达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开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高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办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黄昏,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解说:此是关键句,如不讲分明,会影响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此句明了了,全诗的内容也便明了了〕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叙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答复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满意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解说:诗言志每首诗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趣,而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明确了诗人摹物状形的目的〕②学习?越中览古》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忽然转到背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叹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解说:学生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已隐约觉察出此绝句与以往绝句的不同,只是还未明确,教师一点拨,他们马上就会恍然大悟,使学生珍贵的含糊意识得到印证〕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局部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衬托出来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解说:学生明确了这两个镜头,为更好地理解本诗所运用的比照手法作了铺垫〕③学习〈登高〉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氛围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常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惨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迟缓、惨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解说:观赏诗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也有助于进一步观赏诗歌的意境美。
〕B.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解说:认识事物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接触一首陌生的诗歌,头脑里总能有些感性的认识,先把学生自然产生的这些认识明晰起来,就为深入鉴赏诗歌打下了根底,也培养了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四、布置作业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3.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细细品读,与?越中览古》作一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