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考研政治罗伟哲学唯物论

无***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50KB
约7页
文档ID:92734598
考研政治罗伟哲学唯物论_第1页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罗伟)唯物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的科学内涵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所有哲学的共性)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共同点是认识世界的可知性,分歧点是可知的前提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 可知论 共同点是物质世界可知,分歧点是可知的途径是否承认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彻底的可知论,因为它吧实践引入可知论,从根本上战胜了不可知论 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可知论 共同点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分歧点前者认为物质是各种物质的共同点,而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思维)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 二元论:世界统一于存在 (物质、精神)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 基本特征: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气、五行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特点: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的辩证法结合 局限性: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两大基本派别的历史形态 基本特征:把基本粒子、物质结构及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本原 特点:科学性、抽象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把物质的个性等同于共性机械唯物主义/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

不包括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即不懂辩证法)、不彻底性(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同局限性—把具体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注:坚持物质决定意思---唯物论 坚持意思的能动性、反作用----辩证法在哲学中,凡是决定性的理论就是唯物论,凡是能动性、反作用的都是辩证法庸俗唯物主义---邪教:抹煞意识和物质区别,把意识也看作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物质属于唯物主义的观念包括古代的,近代的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要忽略了古代和近代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世界本原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成世界本原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对象、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功能) 它是实践性(基础)、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的统一(根本特征)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理论贡献)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同在于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 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反映无产阶级的需要和要求 革命性:具有批判精神 科学性:严格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论 古代自发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近代唯心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 即,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近代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注:“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法观点 “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恩格斯唯物辩证法观点 包括:结构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即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波普的观点)等只强调理性因素,推崇自然科学,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 科学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 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批判科学技术,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以人为中心 人本主义: 它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反对科学主义但注重科学精神,反对人文主义但注重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学说,是“世界性哲学”,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作风、气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而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 ) 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揭示了物质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事物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解决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注:“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 近代唯物论(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没有从物质与意思的相互关系界定物质,而列宁是从物质与意思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物质的。

物质的基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和量变状态(即暂时的稳定和平衡)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则犯形而上学错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否则犯唯心主义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无限的,静止时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的意义 认识和利用实物的前提 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克思 静止时认识的基础和起点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 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错误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特点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 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时空是不存在的运动和时空绝对性: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客观实在性不变相对性: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物质世界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时空是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 时间无限性: 无限性 空间无限性: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限性的 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空上是有限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由有限的时空构成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有限的结构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 有限和无限关系 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就会犯形而上学错误唯心主义时空观:认为时空是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注: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大储存所”----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人愉快时感觉光阴似箭,痛苦时感觉度日如年----说明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活动区别于意思活动的一般本质) 实践的含义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具有主体性(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活动,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 社会实践----社会交往、组织管理等 科学实践----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活动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主体: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活动的对象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客体客观存在,只有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 客体的理解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特点,但又不能把它们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性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与被创造、能动者与受动者、超越与限制 主、客体相互作用特点 实践中,主体一方面受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能动地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主、客体相互作用实质:超越与限定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造成人的活动的体外积累,形成了社会遗传方式,使人类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成果不会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占有、吸收对象(包括前人的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提高主体能力,以更高水平改造客体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的结构或本质力量因素 客体主体化:主、客体相互作用实现: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而实现 实践决策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实施实践结果的检验与评价注:人既可以充当主体,又可以充当客体,这就决定了人既可以使目的又可以是手段,人与人之间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关系。

学生听课是目的,老师讲课时实现学生听课的手段;老师讲课是目的,学生听课是实现老师讲课的手段 互为目的、互为手段才会有社会的和谐发展时间上,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先在世界空间上,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自在世界(自在之物、第一自然) (又称天然自然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人化自然: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即,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人类世界(为我之物、第二自然) (又称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盲目的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世界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改变其界限自在世界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自在世界通过人的实践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免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 注: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自在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客观性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的自然----人化自然 自然的社会---人类社会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 “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成最高级反映形式----意识意识产生经历了长期过程: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机械、物理、化学的反应)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客观需要和可能劳动促进语言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劳动和语言推动下猿脑变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历史的产物: 注:“狼孩”没有意识,从反面证明了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 从物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初、高级意识都来自客观世界正确、错误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事先、事后的意识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有其产生“原型” 意识的本质 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意识形式是主观的,不是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同一对象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能动,有时又是虚假的意识具有主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注:“观念的东西部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东西而已”----列宁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没有人就没有鬼)正确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错误意识也有能动作用发挥意识能动性条件:通过实践活动,遵循规律,依赖一定的条件人工智能没有自己的“思维”,是人脑的近视模拟世界是统一的,世界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 注: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的本原都是物质----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包含低级运动形式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 7 / 7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